江西九江潯陽陶氏——陶母陶侃陶淵明 賢廉門風越千年

江西九江潯陽陶氏:

陶母陶侃陶淵明 賢廉門風越千年

陶氏代表人物

陶母湛氏:東晉名將陶侃的母親,是中國古代有名的賢母,與孟母(孟子母親)、歐母(歐陽修母親)、岳母(岳飛母親)一起被譽為“四大賢母”。

陶母湛氏賢惠淑良,丈夫壯年離世,家貧無所依託,靠紡紗織麻維持生計,供陶侃讀書,還以忠順勤儉為美德薰陶其子,至今流傳有不少家教美談。“封壇退鮓”:陶母原封不動退回陶侃送她的一罈公家的醃魚,並教育陶侃要從小處養成廉潔操守;“截髮延賓”:陶母賣頭髮置辦菜餚招待客人,身體力行示範陶侃要結交賢友,真心待人。

陶侃(259-334年):字士行,原為鄱陽郡梟陽縣(今江西都昌)人,後徙居廬江尋陽(今江西九江西),東晉時期名將。

陶侃出身貧寒,初任縣吏,後逐漸出任郡守。永嘉五年(311年),任武昌太守。建興元年(313年),任荊州刺史。後任荊江二州刺史,都督八州諸軍事,封長沙郡公。咸和九年(334年)去世,年七十六,獲贈大司馬,諡號桓。

陶侃從軍三十餘年,多次平定戰亂,為穩定東晉政權,立下赫赫戰功;他精勤於吏職,不喜飲酒、賭博,為人所稱道;他治下的荊州,史稱“路不拾遺”;他“喜文辭,行文如流”,著有文集二卷行世。

陶淵明:陶侃的曾孫,字元亮,一名潛,別號五柳先生,潯陽柴桑(今江西九江)人,著名詩人、辭賦家,曾任江州祭酒、建威參軍、鎮軍參軍、彭澤令等職,後辭官歸隱,躬耕田園。他是中國第一位田園詩人,被稱為“古今隱逸詩人之宗 ”。有《陶淵明集》傳世。

中華賢母園位於江西省九江市九江縣縣城中心區,總佔地面積1100餘畝。

園區以賢母文化為載體,主要建築包括:“一門”(母愛之門),“一塑”(中華賢母主題雕塑),“一道”(仁愛大道),“兩路”(懷恩路、思賢路),“兩湖”(母子湖、蓮心湖),“四館”(母範天下主題館、陶然園、岳氏名園、金戈鐵馬苑)等。

陶淵明紀念館位於江西省九江市九江縣沙河街東北隅。整個館區佔地面積40餘畝,由紀念館、陶靖節祠、陶淵明墓三部分組成,附有歸來亭、碑廊、洗墨池、柳巷等景點。整體屬明清時江南民居的建築風格,駱駝式山牆、飛簷翅角、抬梁式磚木結構,古樸典雅。館內小橋流水、大樹參天,環境十分清幽。現紀念館主要開闢了兩大基本陳列:陶淵明生平事略陳列,展出陶淵明生平業跡、活動路線、遺蹟圖片、大事年表以及歷代各種版本《陶淵明集》、中外專家學者陶學專著等;九江縣歷史生物陳列,展出九江縣上自商周下迄明清的歷史文物精品,特別是魏晉南北朝時的墓葬品。

陶氏家規家訓

陶氏一族在繁衍生息中一直注重教育子孫,培育優良門風。古有陶母湛氏“封壇退鮓”,教子謹小慎微,養成廉潔操守;陶侃言傳身教,“勤於吏職,恭而近禮,愛好人倫”,教人珍惜光陰:“大禹聖者,乃惜寸陰,至於眾人,當惜分陰,豈可逸遊荒醉,生無益於時,死無聞於後,是自棄也”;陶淵明則留下一些教子詩詞和家書,如四言《命子》詩,通過歷述陶氏先祖功德、祖輩光榮來激勵兒子將來要成為一個有抱負、有作為的人,家書《與子儼等疏》則告誡子孫要和睦,“汝等雖不同生,當思四海皆兄弟之義”,要重德修身,以聖賢為榜樣,“雖不能爾,至心尚之”。

陶母、陶侃、陶淵明等陶氏先祖的人生事蹟、為人品性和思想精神深刻影響著陶氏後裔。從南朝開始,陶氏家族已經對家族歷史有了一些簡單的記載。五代十國時期,陶淵明的後代陶茂麟曾經編纂過陶氏家譜,但內容比較簡略。到了明代萬曆年間,陶氏形成了相當完備的家譜,也出現了比較完備的家規,後明清兩朝又不斷修訂完善,到光緒年間基本成型。陶氏家規家訓現存主要版本有光緒丙午年《潯陽陶氏宗譜》列出的十一條家訓和光緒丙戌年《潯陽陶氏宗譜》列有祖訓家規二十條,包括誠修身、擇交遊、守廉潔、孝人子、重天倫、序長幼、誠祭祀、明教化、尚節儉、正倫紀等內容。

陶氏家訓的特色在於,以“賢”和“廉”為精髓,把陶母、陶侃、陶淵明等人的思想精神轉化為家規家訓的具體內容。“不學刁詐之術,不交無益之朋”,繼承了陶母結交賢友的主張;“修身不可不誠”、“法度不可不守”,繼承了陶母“廉潔奉公、謹守法度”的教導;“昔侃公為刺史時,尚惜分陰,則遊惰輩,實不肖之尤”,則把陶侃珍惜光陰、勤勉努力的人生實踐轉化為對後世子孫的明確規勸。

賢廉母範 堪當世傳

——從陶母教子到陶氏家訓

在博大精深的中華傳統文化中,以“賢德、母教、慈幼、仁智”為主要內涵的賢母文化是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並已深深融入華夏民族的文化根脈。

中國歷史上出現過許多偉大母親,以其諄諄言行、深明大義的寬厚情懷,哺育著一代代優秀的華夏兒女,鑄造了一座座高聳的文化豐碑。

江西九江,古稱潯陽。1700多年前,這裡曾經生活過一位偉大母親,她賢德智慧,教子有方,譜寫了一曲潤物無聲卻又波瀾壯闊的賢母之歌,被歷代奉為教子育兒的典範。她,就是中華“四大賢母”之一,東晉名臣陶侃的母親湛氏。

在以父為尊、以夫為尊的封建社會,家族的發端普遍記載在男性身上,而陶母不但被公認為是潯陽陶氏的始祖母,她的精神和事蹟更是被後人寫進家訓,編入宗譜,成為陶氏族人延綿不絕、生生不息的精神力量。

那麼,陶母教子到底有何過人之處?她對陶氏後裔以及後世家庭又產生了哪些影響呢?

陶母教子

《晉書·列女傳》記載了這樣兩則故事。

風雪漫天之日,鄱陽孝廉範逵在陶侃家寄宿,但陶家一貧如洗,沒法招待客人。陶母就撤出睡覺用的草墊子,親自鍘碎,拿來喂範逵的馬;又暗中把頭髮剪下來,賣給鄉人,置辦菜餚,招待客人。範逵知道這件事後嘆息說:“不是這樣的母親,生不出這樣優秀的兒子!”

陶侃年輕時做過尋陽縣吏,負責監管漁業。有一次,他託人把一罈醃魚送給母親。陶母問明情況後,原封不動退回,並附上書信說:“你身為官吏,本應清正廉潔,卻拿官家的東西送給我,這樣不僅對我沒好處,反而增加了我的憂愁。”

賢廉母範

江西九江潯陽陶氏——陶母陶侃陶淵明 賢廉門風越千年

九江學院廬山文化研究中心教授 吳國富:

陶母教子留下了兩個經典故事,這兩個故事可以用兩個字來概括。一個是“賢”,就是賢能的賢,賢德的賢,這體現了傳統儒家的精神。這種“賢”的教誨,對陶侃日後成就他平定叛亂、扶助國家的大業起了很大的作用。第二個字就是“廉”,廉潔的廉,這種廉潔其實也是讓人成就大事的基本品質。

賢,可以成就大我;廉,可以超越自私。在陶母的言傳身教下,陶侃養成了好學、勤奮、清廉的優秀品質,成為匡扶東晉王朝的一代名臣。

偉大詩人陶淵明是田園詩的開創者,是桃花源理想的創造者,更是陶母精神的重要承襲者。陶淵明一生窮困,卻能心無他物,堅守情操,堪稱後世學習的楷模。

江西九江潯陽陶氏——陶母陶侃陶淵明 賢廉門風越千年

九江縣陶淵明紀念館館長 王義華:

陶淵明是陶侃曾孫,他不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在中國家喻戶曉。陶淵明清風高節,淡泊名利,樂於結交志同道合的朋友。這種精神與陶母“交賢德之士”的教導一脈相承。

如今,陶氏後裔在祭祀陶淵明的時候,總忘不了講述陶母的故事。陶母和陶侃,成就了一個著名的家族:潯陽陶氏。潯陽陶氏是陶姓中最多的一支,遍佈全國各地,人數達幾百萬,僅九江地區就有大大小小五十餘處聚居點。他們世代祭祀陶侃和陶母,迄今還留有“龍溪古廟”的石匾。

陶氏家訓

眾多的陶氏子孫,從陶母教子的故事中總結出精神,編寫成家訓,在家族中世代傳承。《陶氏家訓》共20條1300餘字,包括誠修身、擇交遊、守廉潔、孝人子、重天倫、序長幼、誠祭祀、明教化、尚節儉、正倫紀等內容。

“賢”和“廉”是陶氏家訓的精髓。“不學刁詐之術,不交無益之朋”,繼承了陶母結交賢友的主張,“修身不可不誠”、“法度不可不守”,則繼承了陶母“廉潔奉公、謹守法度”的教導。

江西九江潯陽陶氏——陶母陶侃陶淵明 賢廉門風越千年

陶氏第62代後人 陶烈江:

將陶母精神和事蹟寫入《陶氏家訓》,既傳承了優秀傳統文化,又促進了家族繁衍。千百年來,《陶氏家訓》已成為陶氏後人為人處世的一面鏡子,世代堅守的人生信條。可以說,《陶氏家訓》對於我們潯陽陶氏整體精神生態的養成起到了重要作用。小時候我經常聽父親教我們怎樣做人,還強調這是老祖宗在家訓裡規定的,使我感到肅然起敬。

陶氏家訓,代代相傳,造就了許多陶氏後人。據《陶氏史記》記載,唐宋以來,潯陽陶氏考取進士者共75人,文武舉人者約182人,他們繼承先祖遺風,廉潔為官,謹守法度,贏得後人的景仰與讚譽。

後世榜樣

陶母教子的精神,不僅滋養了陶氏後裔,也成為無數家庭的精神財富。中國曆代都有對陶母的傳誦,更有不少文人墨客寫下了詩詞歌賦。

唐代浩虛舟的《陶母截髮賦》聲情並茂;宋代劉克莊以陶母作比,歌詠賢母:“誨子如陶母,持身如伯姬。”明清時期,陶母更是成為賢母教子的典範,《女範捷錄》說:“是以孟母買肉以明信,陶母封鮓以教廉。”《弟子規》則用“陶母還魚責子”的故事,教育兒童“事雖小,勿擅為;苟擅為,子道虧。”

江西九江潯陽陶氏——陶母陶侃陶淵明 賢廉門風越千年

九江學院廬山文化研究中心教授 吳國富:

陶母提倡的“賢”和“廉”的精神,飽含了優秀傳統文化的因子,事實上影響了整個民族,在後代廣泛流傳,產生了巨大影響。

為了紀念和緬懷這位偉大母親,2011年九江縣打造了一個賢母文化主題公園——中華賢母園,園內專門建有介紹陶母事蹟的母範天下主題館和陶然園,以及弘揚陶母精神的思賢路、廉心湖等,再現了陶母賢德慈幼的一生。

歲月悠悠,歷經千年洗禮與傳承,陶母已然成為一座豐碑,鐫刻著中華女性的崇高和偉大。陶母精神必將為人們銘記和傳揚。

專家觀點

陶氏家訓,教子育兒的經典

家族興則國家盛,國家盛則民族強。一個家庭就是一個生產單位,一個家族就是一個生活群體,眾多家族分佈在廣袤的土地上,構成了整個社會的基礎,因此對於國家社會而言,家庭教育是非常重要的。到了現代社會,穩定的家庭環境、良好的家庭教育,對孩子未來發展成功與否更是有著極大的作用。陶氏家族的家庭教育就是一個成功的典範,其家族文化和家規家訓有著獨特的魅力。

首先,陶氏家訓具有家庭教育和社會教育的一致性。

歷史上的名人家訓很多,但陶母、陶侃、陶淵明三者結合形成的名人家訓,卻有它的獨到性。這種家訓,可謂是家庭生活、社會事業、文化思想相結合的統一體。陶母的家教,促使陶侃建立了赫赫軍功,成為一代名將;而陶淵明又從人品、詩品、文化思想方面,豐富了陶氏家訓的內涵,實現了家庭教育、社會教育、文化教育等多方面的統一。陶母的賢能智慧,陶侃的勤勉忠誠,陶淵明的仁義寬厚,三者相互結合,在家訓中融為一體,形成了一個既針對家庭、又切合實際;既腳踏實地、又意義深遠的教育經典。

在廣泛的社會傳播中,他們創造的文化不斷得到認同,人們不斷探討、挖掘其中包含的深刻意義,並且將之運用於眾多的家庭教育實踐之中。如此一來,陶母的教子典故,甚至陶氏家族創造的文化,就成為歷代人用來教育子女的教材和範本。明清以來的陶氏家規,就在這種文化背景下形成的。當陶氏後裔在家庭中接受陶母、陶侃、陶淵明等先祖精神的教育之後,到了社會上,也會感受到社會上用陶母、陶侃、陶淵明精神教育他們的濃郁文化範圍,這體現了家庭教育與社會教育的一致性,也表明陶氏的家庭教育既有家族特色,十分親切,又與社會教育水乳交融,高度一致。

其次,陶氏家訓歷經時間的洗禮和檢驗。

陶母、陶侃、陶淵明三人,是促使陶氏家規家訓形成的核心人物。在一千多年的歷史中,這三位名人創造的文化,經過了無數次檢驗。

陶氏家規不是由一個人創造的,而是集體智慧的結晶。陶母教子的兩則經典故事;陶侃訓導他人珍惜光陰、勤勉努力、愛惜農桑等;陶淵明教導兒子“當思四海皆兄弟之義”,這些先祖教誨與明清以來出現在陶氏家譜中的家訓家規既一脈相承,又互相補充,構成了一個整體,凝聚了歷代陶氏的集體智慧。它們既與陶氏家族在不同時期、不同環境中的生活經驗、思想認識密切相關,又體現了超越時空的共識和真理。

總結起來,陶氏家訓既是名人家訓又具有通用性,這不僅保證了它在不同的時期、不同的後代中發揮作用,也使它成為不同家族樂意接受和借鑑的規訓,並使陶氏家族教育與社會教育保持統一,從而為陶氏的家族教育獲得成功提供了基礎。(華東師範大學教授 龔斌)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