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馬關古城等寧夏古城堡的前世今生


​下馬關古城等寧夏古城堡的前世今生

文明的載體之一就是城的出現。

寧夏有很早的築城史,如果沿著史書記載往前追溯,一部分城池的修築都在2000年前。城址的選擇是與軍事地理及人文地理聯繫起來考察的。《管子》裡已有對築城選址的詳細記載的文字,大意是說:凡築都城,其城址的選取不是在大山之則,就是在大河之岸。城址的高低也要適中,既取水方便又不易遭水患,要充分利用天時地利。實際上,重要城址的選取都考慮這個因素。以寧夏的重要城池看,固原古城處在六盤山下清水河畔之高地,古靈州城即依黃河而築,寧夏鎮城也是修築在賀蘭山下的黃河之濱。

寧夏的城堡,大致有三種類型:一是傳承下來的、承載著政權建制的城,如寧夏省城、固原城、中衛城等;二是歷代軍事防禦過程中修築的還能看得見的城;三是屯田性質的城,這類已經隨著歲月的延伸而自然消失。“古者天子守在四夷”,自古邊關重地非常重要。寧夏向來屬於邊地,為歷代戍守之邊關,城堡修築是軍事防禦的必然要求。

城與堡是兩個指向不同的概念。冷兵器時代,城堡是指圍有土牆的用於防守且較為堅固的堡壘式的小城。城,空間遠大於城堡,其防禦設施相對齊全,駐有一定層級的地方政權建制或軍事機構,是一種城市的格局。寧夏的城堡,大多屬於前者。城堡的空間分佈較密,緣起的背景和形成過程,與地域與軍事有直接關聯。城堡功能是多元的,不僅有軍事功能,還有行政管理與宗教文化的功能,明代城堡均具有這種特點。民間鄉野還有一種堡子,稱為“寨堡”,它屬於自保、防禦而修築的。城堡的修築是政府主導,寨堡是民間行為。明清兩代500多年,是寧夏城堡形成的重要時期,這兩個時期的城堡也成為寧夏重要的歷史文化遺產。

​下馬關古城等寧夏古城堡的前世今生

賀蘭山不但是軍事屏障,而且守護著阡陌縱橫的寧夏平原

寧夏地理位置很特殊,南部山區為漢唐關中政治中樞的北部屏障,北部寧夏平原黃河灌區與內蒙古高原相接。歷史上是北方遊牧民族南下的通道,也是中原農耕文化、草原遊牧文化、西域中亞文化交融碰撞的舞臺。寧夏地貌亦有特點,山脈、山地、平原、臺地、丹霞地貌、溼地、沙漠等都有,近乎囊括了全國的地貌特徵,從地質構造上顯示了它的奇特之處。我國南北走向的大山不多,六盤山、賀蘭山皆為南北走向。六盤山是關中西出北上的軍事屏障,賀蘭山不但是軍事屏障,而且守護著阡陌縱橫的寧夏平原;黃河穿兩座大山之間而過,孕育了這裡富庶的江南景觀;清水河由南向北縱貫,將寧夏平原與南部山區連接起來,形成了一個天然通道。這樣一個自然地理格局,在冷兵器時代是無法超越的。寧夏地理位置的特殊、軍事地理意義就是從這裡來體現的。

​下馬關古城等寧夏古城堡的前世今生

六盤山自古是兵家必爭之地

歷史上的寧夏是邊地,是歷代軍事防禦區。南北走向的六盤山、賀蘭山自古是兵家必爭之地,有不少東西走向的溝谷,每條溝谷就是一條通道,是要衝。每一條溝谷向內延伸,從防禦的重大意義上都會修築城堡。明代地方誌書裡記載,僅賀蘭山東西走向的溝谷就有數十條之多,其中不知會有多少城堡。歷代王朝在六盤山、賀蘭山連綿的山峰之間設置了眾多著名關口,早期的如蕭關、瓦亭關、六盤關,隨後的勝金關、三關口、北門關等。

​下馬關古城等寧夏古城堡的前世今生

依黃河而居,是寧夏古城(堡)修築的規律之一

寧夏境內的城堡修築伴隨著寧夏曆史進程。戰國時期南部的烏氏縣城、北部的朐衍縣城;秦始皇北擊匈奴,“自榆中並河以東,屬於陰山,以為四十縣,城河上為塞”,在這次較大的築城活動中,寧夏北部黃河沿線也修築了不少城池……寧夏漢唐以前的城池只能在史書裡去尋覓了,而能看得見的古城堡主要是明清以後的了,這是一個築城的特殊時代,也為後世留下了重要的文化遺產。

​下馬關古城等寧夏古城堡的前世今生

下馬關古城牆

宋夏對峙時期,宋夏統治者在寧夏大地上修築了很多城堡。元代草原遊牧民族入主中原,馬背上的民族來自於北方草原,不需要修築長城,也不需要修築城堡。百年後,當元順帝退回草原、朱元璋建立明朝後,寧夏成了明朝防禦北方蒙元兵鋒的前哨,一是把寧夏府的建制撤銷,寧夏北部的老百姓全部遷入關中;二是設立寧夏鎮,任命寧夏巡撫,提升寧夏的統軍層級,而且設宦官監軍;三是軍隊進入寧夏屯田,實行“兵農合一”的政策,將御邊與屯田結合起來。明代的寧夏北部只有軍事建制,沒有地方府州縣地方政權建制。這樣一個軍事背景,孕育了寧夏平原的屯堡。比較著名的如靈州城、邵剛堡、廣武城、玉泉營城、平虜城、惠安堡、清水營城、興武營城、橫城堡、紅山堡等。

​下馬關古城等寧夏古城堡的前世今生

下馬關烽燧

明弘治年間,駐節固原的陝西三邊總督秦紘實地考察鹽池、花馬池一帶時說:固原以北延袤千里,閒田數十萬頃,曠野而又近邊地,無城堡可守,要求“於花馬池以西至小鹽池二百里,每二十里築一堡,堡週四十八丈,役軍五百人堡”。得到了朝廷的允准。依照秦紘的這個思路,寧夏平原及鹽池一帶修築不少城堡。每城堡以五百軍士屯墾,規模也不小。固原以北諸處屯田也修築有不少屯堡,依《萬曆固原州志》記載看,固原軍隊屯田城堡達近40處。

​下馬關古城等寧夏古城堡的前世今生

紅山堡古城內

屯田的基層組織是屯堡。“屯”以百戶為單位,建屯的目的是為了加強對屯軍的組織管理。明代屯田遍及整個北部沿線,但“城堡”的修築最先在寧夏試行,開始於明永樂年間。永樂二年八月,明成祖朱棣敕命寧夏總兵何福說:“寧夏之地屯所較多,外敵來了,恐各屯所慌措無舉,故可與四五屯內擇一屯有水草地方,四周挖成溝濠,寬一丈五尺,深則為寬之一半。築土城,高約二丈,開八門以便出入,旁近四五屯輜重糧草皆集中在這裡。無警則各居本屯耕收,有警則驅羊從八門入土城,固守以待援兵,則寇無所掠。”能開8個門的城,已經是一座比較大的城堡,實施的是堅壁清野的政策。為貫徹明成祖在寧夏築堡守禦的戰略方針,寧夏的屯堡修建都按照上述要求進行。數年後,明成祖又命兵部、都察院派官員來寧夏視察推行築堡防禦的執行情況,並再次重申前令,令其地“每小屯五七所,或四五所,擇近便地築一大堡,環以土城,高七八尺或一二丈,城門八;圍以濠塹,闊一丈或四五尺,深與闊等,聚各屯糧芻於內。其小屯量存日引糧食,有警則人畜盡入大堡,併力固守”。通過這些記載,我們大致看清了明代寧夏平原屯田過程中城堡修築的規模和格局。這裡築城堡有大小之分,小城堡是屯田的基層單位,大城堡後來就演變為城鎮的雛形。

​下馬關古城等寧夏古城堡的前世今生

石溝驛烽火墩

銀川平原上以“城堡”相傳承為地名的有近百個堡名,這是明代軍屯留下的地方文化遺產。如現在的葉升堡,可能就是洪武時期以都指揮使身份鎮守西安的葉升的名字命名的。它們是那個時代文化的縮影,沿襲了幾百年,生命力極強。

​下馬關古城等寧夏古城堡的前世今生

靈武石溝驛古城遺址

翻檢清代《乾隆寧夏府志》,關於寧夏北部城堡的記載更為詳細。除寧夏府城之外,從北到南,分別是滿城、鎮北堡、平羅城、寶豐城、花馬池城、橫城、中衛縣城、石空城、鎮羅堡城等21個城。堡的修築太多了,每個縣都有數十個不等。這裡曬出來,能給讀者提供一個大致的數字信息。寧夏縣有葉升堡、王泰堡、金貴堡、通朔堡等21個堡;平羅縣靠近寧夏北邊,堡的數量更多,有洪廣堡、寶豐城、常信堡、姚伏堡、下省嵬、渠口堡等62個(個別是里名,還沒有築堡);靈州有棗園堡、吳忠堡、惠安堡、金積堡、臨河堡、鹽池堡、清水營、橫城堡、韋州堡等35個;中衛縣所屬堡寨有19個,它們是渠口堡、廣武營、石空寺、宣和堡、寧安保、鳴沙州等,總起來也有一百五六十個城堡。

​下馬關古城等寧夏古城堡的前世今生

紅山堡古城鳥瞰

關於南部固原城堡,清代宣統《固原州志》只是從古蹟的角度擇要作了記載,如瓦亭城、廣安舊城、石城、張義堡、李俊堡、羊房堡、大灣川堡、白馬城堡等,其他城堡沒有記載。實際上固原境內現在還能看得到的城堡尚有三四百處,尤其是明清以來修築的城堡,其中一部分都是城址規模較大且具有重要的軍事防禦功能的城堡。

​下馬關古城等寧夏古城堡的前世今生

紅山堡古城內

寧夏古城堡的前世今生,與我們這個時代文化傳承關聯著,個別城池與絲路文化相融,如固原古城。中國與中亞五國聯合申報世界文化遺產的過程中,固原古城進入預備名單;大營城、興武營城、興嵬城等這些較大城池,已進入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還有不少城堡,既留在地方誌書的記載中,也留在人們的記憶中。作為文化遺產的城堡,對它的追溯與展示、保護和研究,可使人們從活化的文化遺產中吸取地域文化和民族文化的精神,感悟厚重的歷史文明,增強民族文化自信心和凝聚力,提升文化品位和審美意識,包括對地域文化的軟實力的提升、旅遊文化發展的推進,都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義,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皆在其中。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