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博流量造假简史:流量明星、网红、KOL,赚钱全靠刷

微博流量造假简史:流量明星、网红、KOL,赚钱全靠刷

不论是流量小生,还是KOL、网红达人,都在这场洪流中顺流而泻,不做挣扎。

互联网给流量造假提供了一个巨大的乌托邦。在这个空间里,大家善于利用数据编织一串串把戏,让凡是带有社交属性的平台,沦为了造假的机器。

这场戏里,不论是KOL,或是“中间商”,还是品牌Pr,虽演技拙劣,却表现的还算淡定。最尴尬的就是平台方,一边容忍造假获利,一边假模假式地出手打击一下造假,戏特别多。

这其中,流量造假最值得拿出来说说的,非微博莫属。

A

流量造假,根在流量明星上。

从鼻祖吴亦凡说起。2018年,明星吴亦凡的粉丝为其新专辑在美国itunes榜单上疯狂刷榜,“力压”全美音乐奖和格莱美最佳流行女歌手获得者Lady Gaga等,5首新歌霸占美国音乐排行榜前十,恶意刷流量被全美群嘲。

转回国内,这么辣眼睛的事儿,反而让流量们看到了“发光发热”的另一种可能性。

2019年2月,2月24日,央视新闻直播间用近7分钟的时间披露了微博上数据造假、流量作弊的产业黑幕:

有明星宣传新歌的视频获得了超过1亿次的转发,以目前中国微博总用户数3.37亿人的比例来看,相当于每3个用户中就有一个转发了这条微博。

央视说的这个典型,就是现在已经出圈的蔡徐坤。可即便出圈,你爸妈依旧不认识他,也不会唱“鸡你太美”。

知乎上,还有一位网友以吴京为单位,制作了一张表,生动地讽刺了用流量堆砌出来的泡沫。

一个蔡徐坤顶500个吴京,这显然是个明晃晃的谎言。但是资本就是会为这样的谎言买单。一个流量明星,不是实力派就得拼数据,没人关心你究竟会唱什么,数据好一切都好,甚至还达成了基本常识。

央视批评完之后,6月,蔡徐坤又摊上事儿了。微博星援App因刷量倒下,倒下时,带上了蔡徐坤的大名一同上了热搜。

随后,澎湃新闻评:蔡徐坤1亿转发量的推手被查,流量造假该凉凉了。大家都跟着批了一通“蔡徐坤要凉凉了”,然后牌刷榜继续刷,该造假继续造。

按蔡徐坤的粉丝们话说:“星援App被端,号死了,钱没了,但爱豆的排场必须在。”

沉浸在这些虚空的假像里,有网友送上了高度概括的18字真言:吃的太饱,精神虚空,弄虚作假,聊以自慰。

直到2019年7月份,上个时代的大众偶像周杰伦被质疑:没有数据,演唱会还一票难求,这是真的吗?

引得周杰伦的老年粉不分昼夜的刷榜,数轮激战后才用数据吊打蔡徐坤,正式戳破了流量明星的遮羞布,给流量造假小鲜肉狠狠地上了一课。

微博在其中扮演什么角色呢?用一个词形容就是:坐收渔利。甚至成了微博商业模式中关键的一环。

为了将这种模式最大程度变现,流量明星只是其中一个分支,网红、KOL有模有样的学起来,才更可怕。

B

最近,有一个大家关注的热点。《一场新媒体巨头导演的“僵尸舞台剧”,真实还原现场,导火线:一条一夜爆红的视频,我们流量却为0!》

一家18线女性保健品牌给18线带货网红张雨晗砸巨资拍了个Vlog,一夜间流量数据刷爆350万阅读量,转评赞每10分钟就跳一大截,评论区里充斥着:“OMG,买它!这也太适合我了,赶紧安排上!”可滑稽的是,一晚上的发酵,品牌方安排了一堆立减券,没几个人领,0人进店。

原本想靠网红骗大家买一个500块的“拯救大姨妈,舒缓姨妈痛”三无产品,却没想到先被网红给骗了。

目前,张雨晗的微博银涉嫌刷量欺诈客户,已被关停。

实际上,品牌方的诉求就是带货,因此不惜下血本。说到带货,大家都知道李佳琦、薇娅这样的头部带货网红。

但头部网红的价格高、门槛高。薇娅有一个专门选品的小组,这个小组里的成员,天天等着上门排队的商家送去样品,即便最后货品到了薇娅的直播间,她也有一票否决权。

李佳琦这样靠口红火起来的带货网红,积累了相当多一线品牌,因此,小品牌根本没钱挤进去,有钱,产品不行也挤不进去。

这就催生了一批尾部网红,实际粉丝可能都不到一万,却敢卖380万粉丝的价。对应的,给一堆类似上述的三无产品做广告。他们共同谋划了一出用户看穿不戳穿的骗局。

一位前KOL公关从业者方淮告诉字母榜:“这个世界就是假的呀!甲方要数据好看,公关公司要提成,平台要影响力,KOL要挣工资。整体来讲网红们,不是papi酱那种级别的,真实流量低到趋近于零。什么时候甲方开始关注投资回报率了才能戳穿,不过外企或境外机构由于语言和国情障碍,简直‘人傻钱多’,一个大型合谋骗局啊。”

品牌方苦流量久矣,所以像李佳琦、薇娅这种不靠数据靠营业额的带货网红才显得难能可贵。

在一个个谎言被捅破后,流量造假也不存在鄙视链了,微博网红和“顶级”流量明星都抬不起头。

C

为什么要造假?说穿了,这是一个利益共同体,分上中下三游,大家都是为了数据好看。KOL为了给品牌方一个交代,刷量;MCN机构为了让品牌方看到效果,刷量;品牌方公关为了给市场部证明钱没白花,刷量。

一位刷量供应商告诉字母榜:“现在流量太贵了,每一天的行情都不一样。44元/千的上限只能刷1000,你想刷1万,价格就是50/千,再狠点刷5万的话,价格是52/千。碰上夜单价格会更贵一些,想开发票,发票就得另算钱。”

流量已经这么贵了,转化效果基本肉眼可见。为什么还有人如饥似渴的扑上去?

科技新媒体评论人阑夕曾经在2016年的一篇旧文《关于刷量》中这样描述数据造假:

“迷恋数字,终究会被数字所害,在微信公众平台决定展示阅读量的那一刻起,这种坦诚就是不设防的,愈是神化内容的传播性,就愈是伤害内容的纯净性。那些善以数字评判内容优劣的推波助澜者,又齐声声讨围绕数字的作假需求,委实有些荒诞色彩。「你的阅读量是假的,我的阅读量才是真的」,这种争辩永远无法得出结果,微信又不是央行,有权决定法币和伪币的区别,如果一个孤岛上只认贝壳为硬通货,你带去再多的黄金都是没用的。当所有人都盯着阅读量,就别怪它沦为刀俎鱼肉的生意。”

时至今日,这同样适用于微博。凡是带有社交流量属性的平台,都免不了发点“数据造假”的财。但经过多年迭代,现在一提到流量造假,微博一定是冲在最前面的那一个。

为什么会这样,因为其他平台基本上都不靠这个赚钱,而微博已经快将其变成一种商业模式。

纵观新浪微博的进化史,早前也是中国互联网的一款大爆品,腾讯也想做这门生意都没干过它。

但它的盈利模式一直令人费解。段永平很早就对“天花板够高、利润不高”的生意表示不理解,并点名微博。

这些年下来,微博也没找到一个赚钱的明确出路,反而堕落成了明星八卦集散地,00后打榜的签到场所。

微博也的确有赚钱的位置,比如说热搜。正面的热搜大家喜闻乐见,但上多了也遭用户反感。秉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节奏,明星们都不愿上热搜了。

品牌方张天天告诉字母榜:“上次发现自家公司有个负评,眼看着就冲到热搜榜第十三,这意味着再不处置就有可能要进入首页了。”

张天天紧急找到不同执行公司组了各种群,一顿操作猛如虎,僵尸粉四出,把其他热搜顶上去,降低自家负面排名。

正在张天天长舒一口气之时,她发现有人也在默默地顶自家那条负面热搜,眼瞅着那个负评就在往上升,她只好打起精神,继续催动各家执行公司继续一顿操作。

这个过程就是,一排排的僵尸粉你上去我下去,摆平事情之后,张天天说:“你说,我的工作有什么意义?”

这个问题,微博回答再合适不过了。

最近几日,郭敬明被像是有预谋的抬上热搜,几轮质疑下来,曾经90后的粉丝极力与郭敬明撇清关系,仿佛《小时代》的票房根本没存在过一样。

微博这么搞下去,再挺上几年,00后就要与其撇清关系了。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