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整體迷茫:12億用戶,拉不出未來增長

互聯網整體迷茫:12億用戶,拉不出未來增長

2019年的烏鎮互聯網大會有點“散”,不像以往那樣有所聚焦。

2015年,烏鎮互聯網大會通篇討論的主題是“互聯網創業創新”;2016年聚焦在“互聯網+產業”;2017年是產業互聯網和國際合作;2018年是AI場景落地應用。

那是一個快速增長的時代,每年都會有行業值得討論的風口、問題、領域,而在今年,從烏鎮互聯網大會的分論壇設置上,讓人看不到聚焦點:工業互聯網、金融科技、產業數字化、計算機架構、芯片、人工智能、智慧社會等。

每一個分論壇都是獨立的,相互之間找不到關聯度。參會的互聯網大佬們也不像以往那樣將目光放在一件事上,而是各說各的:

阿里的張勇談的是用戶經營,從流量、交易量回到人本身;李彥宏則繼續唱高人工智能,人工智能是拉動經濟的核心引擎;王興將美團的未來放在數字化戰場,幫助供應鏈商戶提供數字化服務;雷軍認為小米的未來是5G;而丁磊則更是空洞的談到未來屬於技術型公司。

行業論壇焦點向虛,其實是移動互聯網的技術紅利已經開發殆盡。之前智能手機普及和移動互聯網技術的發展,將很多產業拉進了快車道,所有的產業都在+互聯網,或是利用互聯網的流量優勢,作為居間平臺+產業。

早前真的是技術改造商業,從2010年到2018年,我們看到的創新,基本是商業模式的創新,通過移動互聯網就可以進入任何一個商業領域,零售、旅遊、金融等都是商業模式創新的成功案例。

作為一種工具,移動互聯網流量已經被開發殆盡。據QuestMobile的監測數據顯示:2019年,中國移動互聯網用戶規模達到11.38億、人均單日使用時長接近6個小時。數據意味著,刨除嬰幼兒,中國幾乎每人一部手機,全天非睡眠時間中,一個人幾乎一半的時間都泡在手機上。

移動互聯網覆蓋了人們的生活,而現在生活服務中,移動互聯網基本上沒有任何東西可以“+”。

武俠小說中,無敵是一種寂寞,而在商業領域,無敵則是一種焦慮,它意味著企業不會隨著市場、行業的增長而增長,增長要來自對其他企業領地的侵佔。阿里系、頭條系、百度系、騰訊系等互聯網巨頭們的重合業務越來越多……信息流、文娛、金融等,並開始在核心業務上互相侵佔。

但存量市場的爭奪,沒有任何人願意經歷,它更像是不斷消耗資源的一戰,費力還不討好,搞不好還被別人反攻,弄死自己。

商業上的最具代表性的案例是格力和美的,此前雙方壟斷國內空調市場,市場形成雙寡頭格局,2014年,格力試圖搶佔空調市場,對美的發動價格戰,2015年,格力銷售額下降近400億,銷售額增速下跌28%,而美的銷售量也下降2%,從財務數據上說,雙方沒有勝者。

怎樣才能實現增長?最好的辦法是技術爆炸,通過顛覆性的技術最終實現商業的改造,對傳統商業模式形成降維打擊。

所有的互聯網大廠都在摸索未來的顛覆技術在哪裡?今年的互聯網大會分論壇討論的議題是幾項技術,而絕不像以前一樣討論商業模式,在大會上,阿里、美團可能認為是大數據、數字化;小米認為是5G;百度押注AI;

但哪一種技術才是未來通用的底層技術,行業還沒有明確的路標,如果將時間回溯,行業今天的迷茫如同1994年。

那一年,中國第一次接入互聯網。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