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將唐朝推向深淵的戰爭,起因只是不讓士兵回家

許多人認為唐朝之所以滅亡,主要原因是由於藩鎮割據,大大削弱了中央的實力,最後才讓藩鎮節度使朱溫趁機篡位。然而事實上自“安史之亂”後,唐朝藩鎮割據的局面持續了一百多年,中央和地方早就形成了一套不成文的規則,雙方彼此對立又彼此依存。因此,真正導致唐朝滅亡的並非藩鎮,而是唐末的幾場農民起義,今天我們就來說說其中一場因小事而引發的兵禍,即著名的“龐勳起義”。

一場將唐朝推向深淵的戰爭,起因只是不讓士兵回家

唐朝末年由於土地大量集中在少數人手中,導致貧富差距越來越大,社會矛盾也因此不斷激化。到九世紀中葉,地方上盜匪橫行,農民背井離鄉的現象已經達到了很嚴重的程度。從歷史經驗來看,這往往就是亡國的前兆。

862年,位於大運河關鍵節點的藩鎮武寧(轄區包括徐州、泗州、濠州、宿州)發生了士兵譁變,武寧節度使溫璋本人也被趕了出來。於是朝廷派出曾鎮壓過“裘甫起義”(859年十二月至860六月)的將領王式前往武寧處理譁變事件,並由他擔任武寧節度使一職。

一場將唐朝推向深淵的戰爭,起因只是不讓士兵回家

王式率領從各地調集的軍隊分遣入城,設計盡殺亂兵,人數多達數千。剩餘的武寧軍約有三千人被派往南方戍邊。原則上他們只需在南方服役三年後就可以返回家鄉徐州。然而其中有支八百人的軍隊在服役了兩期(六年)後,又被命令繼續留在桂林駐守一年。對家鄉的思念和對軍中長官的不滿終於讓這些士兵忍無可忍。868年夏,激憤的士兵們一致推舉糧科判官龐勳為首,由他帶隊自行開始了返回家鄉的旅程。

事情到這裡還並不算太嚴重,雖然這八百人的隊伍擅離職守,但畢竟也有說得通的理由。朝廷在得知此事後批准了他們的行動,其目的自然是希望小事化無。

一場將唐朝推向深淵的戰爭,起因只是不讓士兵回家

在經過了近兩個月的行程後,龐勳帶領的這八百人終於回到了家鄉徐州。然而,時任武寧節度使的崔彥曾卻懷疑龐勳的隊伍不可靠,因而拒絕他們入城。雙方在進行了幾輪不太友好的談判後,很快就發展成為兵戎相見。

由於龐勳的叛軍是本地人,所以很快就得到了地方民眾的支持。龐勳利用這一優勢迅速擊潰官軍,奪取了徐州、泗州、濠州、宿州,並向周邊地區擴散。許多失去生計的破產農民在看到龐勳隊伍發展蓬勃後,也紛紛投身加入。短短几個月時間,龐勳的隊伍就發展到了20萬人。一場原本規模不大的士兵譁變就因為處理不當,結果演變成了大規模農民起義。

一場將唐朝推向深淵的戰爭,起因只是不讓士兵回家

形勢發展到了這個程度,地方軍隊顯然已經不頂用了。朝廷只好調集中央以及各地藩鎮的軍隊合力進兵圍剿。龐勳的起義軍在最初階段打了幾場漂亮的勝仗,然而起義軍中的兵員魚龍混雜,龐勳本人也缺乏率領大軍的經驗。因此,當朝廷的正規軍陸續抵達戰場後,形勢就迅速逆轉。

最終,唐將朱邪赤心(沙陀人)率領的三千沙陀軍作為前鋒一路衝鋒陷陣,將起義軍打得四散潰逃。869年九月,龐勳在宿州附近被沙陀騎兵追上並殺死,為時一年多的“龐勳起義”以失敗告終。

“龐勳起義”雖然失敗,但如此小的一場士兵譁變事件卻能引發出數十萬人的大規模農民起義,可見當時唐朝內部到處都潛伏著對朝廷充滿敵意的民眾。明眼人不難發現,此時離大唐王朝徹底坍塌已為時不遠了。

參考文獻:《舊唐書》、《新唐書》、《資治通鑑》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