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留活口!滿朝文武幾乎被屠戮殆盡,漫談唐朝宦官與“甘露之變”

摘要:於千鈞一髮之際,宰相李訓亦奮力一搏,他衝進宦官的隊伍裡,死死抱住皇帝的驕子,希望能拖延到自己的隊伍趕來力挽狂瀾。別看太監們人多勢眾,一時間竟奈何不了這個文弱的書生。

不留活口!滿朝文武幾乎被屠戮殆盡,漫談唐朝宦官與“甘露之變”

公元835年(大和九年)11月21日上午,端坐於內殿的唐文宗李昂正冷冷的看著臺下雞飛狗跳的宦官們。突然無數聲淒厲的慘叫從含元殿方向傳來,所有人都回首傾聽,屋內一片死寂。

不知過了多久,一位渾身是血的禁衛軍來報——忤逆之徒已盡數伏法。霎那間,內侍們紛紛彈冠相慶,喜悅之情溢於言表,而這個龐大帝國的“主人”則以手覆面,掩飾那不爭氣的淚水。他知道,自己敗了。

不留活口!滿朝文武幾乎被屠戮殆盡,漫談唐朝宦官與“甘露之變”

▲ 唐文宗李昂

時過千年,我們已很難考量這位皇帝當時的心境,但李昂定會念起一位先祖,因為他正是這一切的源頭。

顧此失彼

儘管於民間,唐肅宗李亨遠未及其父李隆基出名,可對於歷史來說,卻並非如此。正是這位“默默無聞”的忠王(李亨),於大廈將傾之時,挽救了大唐的命運——他招攬舊臣老將,最終收復二京,平定叛亂,史稱“北集戎事”。而唐玄宗的重臣張說更曾預言:

嘗見太宗寫真圖,忠王英姿穎發,儀表非常,雅類聖祖,此社稷之福也。

不留活口!滿朝文武幾乎被屠戮殆盡,漫談唐朝宦官與“甘露之變”

▲ 唐肅宗李亨

也許基因的力量實在強大。唐肅宗像極了父親,他既英勇果敢又昏庸無道。作為評定“安史之亂”的英雄皇帝,卻不斷任用宦官禍亂朝政,為自己與大唐最後悲涼的命運,埋下了深深的伏筆。

可當我們仔細回味這段過往時,也許“無奈”二字,才是最深刻的感悟。叛亂爆發伊始,李亨便思籌如何讓帝國回到正軌,不過一人之力終歸有限,他需有可以信賴的人輔佐。環繞四周之下,卻只剩內侍李輔國一路相伴。唐肅宗當然知道宦官專權的危害,但於非常時期又無法顧忌太多,且眼前之人性格懦弱,他有把握掌控全局。

不留活口!滿朝文武幾乎被屠戮殆盡,漫談唐朝宦官與“甘露之變”

自大矇蔽了李亨的雙眼,權力重塑了李輔國的性格。一心撲在平叛上的李亨,不斷將“瑣事”交予這位宦官處理,畢竟焦灼的戰事已容不得他分心。對於李輔國權力之大,《資治通鑑》中曾記載:

侍直帷幄,宣傳詔命,四方文奏,寶印符契,晨夕軍號,一以委之。即肅宗將宣佈詔敕誥命,保管印璽符契以及號令軍隊集訓等事,全都委任給了他。

待到天下太平之時,肅宗又感念其功,將掌管禁軍的權力賞賜了李輔國。不久後,勵精圖治的李亨開始打理朝政,力圖恢復唐朝國力,但臣下的陽奉陰違讓其疑雲滿腹。待到他終於找到“病根”時,肅宗驚訝的發現——雖貴為天子卻已無力將一個宦官伏法。李輔國權力之大,遠超想象。

不留活口!滿朝文武幾乎被屠戮殆盡,漫談唐朝宦官與“甘露之變”

史書曾說:制敕必經輔國押署,然後施行,宰相百司非時奏事,皆因輔國關白、承旨。常於銀臺門決天下事,事無大小,輔國口為制敕,寫付外施行,事畢聞奏。由此可見其通天之能。即使是皇親國戚,面對李輔國也不敢直呼其名,皆稱其為“五郎”。而目睹一切卻無可奈何的肅宗,生命也開始進入了“倒計時”。

積重難返

寶應元年(762年)四月,玄宗去世,肅宗病危。此時,張皇后欲效仿武則天親政,準備廢除皇太子李豫,誅殺李輔國,不過其計劃很快敗露,最終落得個“貶為庶人”的下場。可恰好就在張皇后被捕的當天,肅宗嚥下了最後一口氣,時間上的巧合,不禁讓人浮想聯翩。

不留活口!滿朝文武幾乎被屠戮殆盡,漫談唐朝宦官與“甘露之變”

▲ 張皇后

“舊人”死的死殘的殘,但李輔國本卻依舊權勢熏天,加之這次又填“擁立新君”之功,連皇帝都曾稱其為“尚父”,他後來的囂張跋扈作威作福,不問可知。

古希臘歷史學家Herodotus(希羅多德)曾說——上帝欲使其滅亡,必先使其瘋狂。大太監的“好日子”就要到頭了。某日,這位宦官狂妄的跟唐代宗交代,“大家(皇帝的俗稱)但內裡坐,外事聽老奴處置”。聞此僭君之言,皇帝殺心頓起。不久後,代宗釜底抽薪奪其兵權,並驅使刺客刺殺了這位“尚父”,李輔國的頭顱被割下,扔進了溷廁(即廁所)之中。

不留活口!滿朝文武幾乎被屠戮殆盡,漫談唐朝宦官與“甘露之變”

李輔國的離世並沒有帶來宦官集團的退場。縱然《舊唐書》稱代宗——古之賢君,未能及此,他能做的也不過是維繫此間的平衡。畢竟剷除李輔國一事,代宗藉助的正是大太監魚朝恩等人的力量。待到代宗駕崩,能力並不出眾的李適(Kuo四聲)繼位。

短短四年後,便爆發兵變,史稱“奉天之難”。唐德宗李適倉皇出逃,平常信任的文武大臣,哪裡還管你什麼當朝天子,皇帝可以信賴還是隻有身邊的“閹人”。唐德宗隨即把掌管禁軍的權力交予他們手中,歷史再一次重演,再一次。

不留活口!滿朝文武幾乎被屠戮殆盡,漫談唐朝宦官與“甘露之變”

▲ 唐德宗

公元805年(貞元二十一年)2月25日,唐德宗李適於會寧殿駕崩,享年六十四歲。自他死後,悽風苦雨開始籠罩於大唐帝國與其子孫後代身上,漫長的黑暗世代降臨了。

隻手遮天

因宦官勢力的無限膨脹,後世繼位的皇帝們,很多人的生殺予奪都在大太監們“一念之間”,一幕幕逼宮弒帝的醜劇即將上演。

不留活口!滿朝文武幾乎被屠戮殆盡,漫談唐朝宦官與“甘露之變”

德宗病逝後,其子李誦繼位,史稱唐順宗。其在位僅186天便被宦官俱文珍脅迫,禪位於太子李純,改稱太上皇——只因其重用改革派,忤逆了宦官集團的意志。四個月後,太上皇李誦離開了人世,雖然他的死因至今撲朔迷離,但想必與這些內侍們有關。

如果說德宗之死,多少還有些不清不楚。那他曾孫唐敬宗的亡故,閹宦們絕不脫了干係。《舊唐書》敬宗卷中清晰的寫著:

“帝方酣,入室埂衣,殿上燭忽滅,劉克明等同謀害帝,即時殂於室內,時年十八”。

不留活口!滿朝文武幾乎被屠戮殆盡,漫談唐朝宦官與“甘露之變”

▲ 唐敬宗

而這裡提到的“劉克明”,便是皇帝身邊的太監,正是他親手殺害了年輕的天子,更在之後偽造遺詔,準備迎立唐憲宗之子絳王李悟入宮為帝。

僅僅兩天後,美夢就化為了泡影。宦官王守澄與梁守謙指揮神策軍,入宮殺死劉克明和絳王李悟,擁立李昂為帝,史稱唐文宗。既然是被太監們擁立的皇帝,文宗自然難逃被操控的命運。但他“隱忍堅毅”的性格,似乎將為大唐的命運帶來一絲轉機。

不留活口!滿朝文武幾乎被屠戮殆盡,漫談唐朝宦官與“甘露之變”

在登上帝位後的九年時間裡,文宗終於找到了自己的“左膀右臂”,宰相李訓與工部尚書鄭注,三人秘盟——定要將宦官勢力一網打盡。

託付之人已有,文宗覺得可以付諸行動了。

甘露之謀

幾天後,皇帝如往常般與文武百官在紫宸殿早朝。按照先例,金吾將軍需先報一聲“左右廂內外平安”,走個過場朝議方能開始。但其卻一反常態,上前來報,“聽事房後石榴樹上,昨夜降下甘露,特向陛下稟報”。

不留活口!滿朝文武幾乎被屠戮殆盡,漫談唐朝宦官與“甘露之變”

文宗表現的十分欣喜,群臣見此也趕緊跪拜朝賀——因為甘露可是天下清平的瑞兆。皇帝急匆匆來到紫宸殿前的含元殿落座,並派宰相等人前往驗證。

過了很久,方見李訓回報——祥瑞真假難辨,還望天子遣使再驗。

不留活口!滿朝文武幾乎被屠戮殆盡,漫談唐朝宦官與“甘露之變”

聽聞此話,文宗自言自語道:竟還有這種事。接著皇帝馬上派出首領神策左、右軍中尉仇士良、魚弘志,帶著宦官們一同前去查驗。

也許是文宗的演技實在拙劣,也許是旨意多少有些荒誕,接受號令的宦官們已漸生疑竇。

待來到石榴樹下,眾人開始細緻的尋找所謂“甘露”。正在此時,大太監仇士良猛然發現——立在一旁的金吾將軍韓約雙手顫抖渾身是汗。他上前詢問緣由,卻見韓約吞吞吐吐不能自圓。也許是命不該絕,狂風剛巧吹進院中,一時間門簾幕布亂張,仇士良瞅見在廳後竟有手執利器的鐵甲衛士。

不留活口!滿朝文武幾乎被屠戮殆盡,漫談唐朝宦官與“甘露之變”

趟過刀山火海的大太監,馬上明白了一切,他率領眾人奪路而逃。如果此時關閉廳門,也許歷史就將改寫,但門衛竟被仇士良的尖嗓喝住,待回過神來,宦官已盡數不見。金吾將軍眼見事情敗露,急喚軍士追擊。那些跑不快的太監被追上後,即被撲殺,一時間數十人血濺當場。

不留活口!滿朝文武幾乎被屠戮殆盡,漫談唐朝宦官與“甘露之變”

可亡羊補牢為時已晚,仇士良等人最終回到了文宗身旁。他們不由分說便架起皇帝,將其扣在軟輿(即驕子)之中,急速逃竄。

每一個在場的宦官都知道,一旦進入後宮,他們就安全了——那裡有數千禁軍可供驅使。

不留活口!滿朝文武幾乎被屠戮殆盡,漫談唐朝宦官與“甘露之變”

於千鈞一髮之際,宰相李訓亦奮力一搏,他衝進宦官的隊伍裡,死死抱住皇帝的驕子,希望能拖延到自己隊伍趕來力挽狂瀾。別看太監們人多勢眾,但一時間竟奈何不了這個文弱的書生。此時,一個叫郗志的內侍,用盡全身力氣給了李訓當胸一拳,打的當朝宰相倒地不起。當韓約姍姍來遲之時,宦官們已進入宣政殿且將大門嚴嚴關閉。李訓眼見大勢已去,急忙改換衣裝逃出了宮去。

不留活口!滿朝文武幾乎被屠戮殆盡,漫談唐朝宦官與“甘露之變”

▲ 李訓

可悲的是,因計劃隱秘,大部分官員都被矇在鼓裡。在目睹一切之後,朝臣們竟慢悠悠的返回了自己的部門,等待與皇帝再議朝政。殊不知,一場血腥的屠殺即將到來,他們大部分人的生命亦將在今日劃上句號。

不一會,只聽見宣政殿方向宮門大開,無數宦官與禁衛軍一邊高喊“奉旨討賊”,一邊衝向了中書省、門下省等地,屠戮浩劫在所難免。參與事變的官員(包括李訓與鄭注)與金吾衛隊自然不會被放過,可嘆的是大部分毫不知情的朝臣卻當場枉死。你以為事情就到此結束了嗎?

不留活口!滿朝文武幾乎被屠戮殆盡,漫談唐朝宦官與“甘露之變”

當然沒有!因為有部分“叛黨”逃出了包圍。大太監仇士良又急忙派人殺向了南衙各司衙門。各司的官吏、衛兵、甚至是平民百姓全部被殺,一千多人就此魂飛魄散。事畢,僥倖活下來的大臣們又立刻被投入大獄,嚴刑拷打之下 ,只得胡亂攀咬他人。不由分說 ,無數顆華美的人頭即將落地。

史書曾記載——“代國公”王涯並未參加甘露之變,卻被禁軍要斬於子城西南隅獨柳樹下,隨後全家被殺,田地與財產被沒收。

王涯早已位極人臣,他的命運尚且如此,旁人的命運可想而知。

不留活口!滿朝文武幾乎被屠戮殆盡,漫談唐朝宦官與“甘露之變”

▲ 王涯

千瘡百孔

毋庸置疑,“甘露之變”為唐帝國帶來了一系列極其嚴重的後果:

第一,大量上級官員死亡,國家的頂級人才幾乎被殺光。這些官員們十年寒窗苦讀,層層選拔之下,方有登上朝堂與皇帝共商國事際遇,本是國家棟梁,卻不料一命嗚呼。如果說東西沒了,我們可以再造,這些精英沒了,又豈是一朝一息能夠培養的。

更為可怕的是,因為屠殺實在太過慘烈,唐朝的學子們大感憂懼,趕考之人寥寥無幾,人才質量急劇下降。

不留活口!滿朝文武幾乎被屠戮殆盡,漫談唐朝宦官與“甘露之變”

▲ 唐朝科舉

第二,宦官集團更加有恃無恐。他們牢牢把持著軍權,與此同時大量加派眼線,一旦朝臣稍有怨言,便立刻斬草除根不留後患。文宗自此事後,也是顏面掃地威望盡失,被太監們軟禁於宮中,再也沒有絲毫自由可言。倘若講,前朝皇帝中還有名主可與宦官勢力抗衡的話。

“甘露之變”後,君主們就再也沒有翻身的機會了。

“迫脅天子,下視宰相,陵暴朝士如草芥”便是歷史最真實的寫照。

不留活口!滿朝文武幾乎被屠戮殆盡,漫談唐朝宦官與“甘露之變”

結語

時至今日,總有一種聲音——如果“甘露之謀”取得成功,大唐必將迎來又一次中興。先不說“歷史沒有如果”,就算真的時光倒流,閹黨盡數被殺,恐怕也輪不到文宗恢復先唐的榮光。要知道,文宗等人密謀伊始,鄭注本計劃於王守澄的葬禮上,將前來拜祭的宦官們一網打盡,但李訓深恐功勞被其一人獨佔,才慫恿皇帝將一切提前。

李訓更曾與同黨說道:待成功之時,再迅速將鄭注抹殺,這樣便可大權獨攬。由此可見,不管成功與否,文宗都握不住權力,最多不過是從宦官轉移到文官手中罷了。

不留活口!滿朝文武幾乎被屠戮殆盡,漫談唐朝宦官與“甘露之變”

另外,也是更深層次的原因,大唐的稅收制度早就出了問題。因藩鎮割據,朝廷本就喪失了大量能夠產出稅收的人口與土地,但是維持國家運行所需的金錢,卻並沒有相應減少,這樣一來,每個人所負擔稅收較往日更甚。

有很多人不堪重負,紛紛逃籍,而逃籍的人越多,剩下的人稅負就更重,就算想發展經濟也是有心無力,如此惡性循環之下,朝廷只能愈加不堪,哪有強盛的道理!

不留活口!滿朝文武幾乎被屠戮殆盡,漫談唐朝宦官與“甘露之變”

天道輪迴,報應不爽。天覆三年(903年)朱全忠(即朱溫)與宰相崔胤聯合突襲後宮,殺掉宦官近七百多人,品級高的太監更是無一人倖免。誠然,宦官之禍終於沒了,可大唐也即將走入歷史的墳墓。

不留活口!滿朝文武幾乎被屠戮殆盡,漫談唐朝宦官與“甘露之變”

▲ 朱溫

天祐四年(907)四月,朱全忠篡唐自立,改國號梁,唐朝就此滅亡。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