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卜楞寺:藏傳佛教格魯派著名的六大叢林之一


拉卜楞寺位於甘肅省夏河縣大夏河北岸的扎西旗地方,由第一世嘉木樣阿旺尊追創建於清康熙四十八年,為格魯派著名的六大叢林之一。是藏傳佛教在安多地區的最大名剎之一和藏族文化藝術中心,屬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藏語全稱是“噶丹協珠達傑扎西葉蘇其衛林“,意為“喜足講修弘揚吉祥右旋洲”,簡稱“拉讓扎西旗”。“拉卜楞”即藏語“讓”的音譯,意為“佛宮”、“方丈”。以一世嘉木樣活佛的佛宮“拉讓”指稱整個寺院和依託寺院發展起來的城鎮—拉卜楞鎮。雖有清乾隆帝御

清康熙四十六年,第一世嘉木樣阿旺尊追由拉薩返回安多弘傳格魯派教法,四十八年在大夏河北岸的扎西旗地方奠基建寺。

次年,聞思學院大經堂落成。五十五年,又建成續部上院經堂。在此基礎上,經二世、四世、五世等歷輩嘉木樣活佛不斷擴建和新建,到民國30年續部下院經堂落成為止,在兩個多世紀中,一共建成了佔地面積達1000多畝,計有六大扎倉、48座經堂、佛殿、昂久、500多間僧舍以及藏經樓、印經院、佛塔、庫房、廚房等各種建築的多功能建築群落,成為格魯派六大寺院中的後起之秀和安多地區宗教、文化、教育中

其中,堪稱建築史上一絕的6層彌勒殿和仿大昭寺的3層釋迦佛殿,鎏金銅瓦為頂,銅鑄獅、龍、寶瓶、法輪、如意等吉祥瑞物為飾,稱為大小“金瓦殿”;續部上院經堂和悟真寺,又以綠色琉璃瓦蓋頂,稱為大小“綠瓦寺”。聞思院經堂佔地10餘畝,可同時容納3000多名僧人集會唪經,為該寺最大的一座經堂。全寺建築錯落有致,氣勢恢宏。


寺內壁畫、唐卡精美絕倫,而造型藝術壇城、雕塑、酥油花則富濃郁的安多藏區特色。印經院在安多藏區首屈一指,藏書極為豐富,包括金汁、銀汁寫本大藏經在內的藏文典籍曾多達20餘萬部。歷史文物,如清朝及民國中央政府的封文、印信等,被世代珍藏,彌足珍貴。嘉木樣樂隊更是享譽一方,藏戲演出深受群眾歡迎。該寺集宗教、文化、藝術於一身,是一座名副其實的藏族文化藝術博物館。1988年,成立甘肅省藏學研究所

寺院組織結構、管理制度、法會節慶等,和拉薩三大寺基本相同,同時具有自己的特色。全寺設有學制為15年的修學顯宗五部大論的聞思院、修習密法的續部下院、時輪、喜金剛、續部上院等顯密宗學院和修習醫方明的曼巴學院等六大扎倉。學僧員額號稱3600名。

該寺採用活佛轉世制度,轉世活佛系統眾多,最盛時不同等級的大小活佛近100名。寺主為嘉木樣活佛,此外還有“四大色赤”、“八大堪布”、“十八昂久”等大活佛系統。五世嘉木樣活佛洛藏嘉央益西丹貝堅贊於抗日戰爭期間曾捐獻飛機30架,為抗日救國作出了貢獻。現任寺主為第六世嘉木樣活佛洛桑久美圖丹卻吉尼瑪。


該寺和其他格魯派大寺院一樣,有一套極其嚴格的學經制度和行政管理制度。僧銜、學位必須從皓首窮經的艱苦修學中取得;重要僧職多從取得學位的僧人中產生。

近兩個世紀中,該寺湧現出了許多對藏族文化作出重要貢獻的著名學者,如《水樹格言》的作者第三世貢唐倉活佛貢唐·丹貝準美,《拉卜楞寺志》的作者第二世阿芒活佛貢卻堅贊,《安多政教史》的作者第三世智觀巴活佛丹巴饒吉等,都是該寺造就的人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