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有個隱世千年的桃花源,生活著吐蕃和古羌人的後代,令人驚奇


對於都市裡有人而言,陶淵明筆下的世外桃源令人嚮往,即便是以此為名的旅遊景區也會很有吸引力,所以國內打著世外桃源的景區還有不少,但要說小眾的、鮮為人知的,渝帆首推位於青藏高原上的東旭村。

東旭村位於門源縣東部仙米國家森林公園內,它隱藏於群山之間,這裡雖然並不是陶淵明筆下的桃花源,但很多方面卻非常相似,比如村子與外界相通需要經過一個隧道,正如陶翁筆下“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彿若有光……從口入,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

東旭村除了環境好以外,這裡的村民也比較特殊,它是英雄的後代,屬於藏族的一支,叫做華熱藏族,據資料顯示,華熱藏族是吐蕃管轄的華熱軍旅的後裔,華熱,意指英雄的軍旅,後演變為部落名稱。


在唐代,他們由青海果洛的阿尼瑪卿雪山腳下東征而來,從此留居在門源等地。藏族史料中有這樣的描述:西面的峰如明月,秀麗壯觀;南面的峰如群龍飛舞,蜿蜒起伏;北面的峰如天宮白玉,璀璨奪目;東面的峰如水晶玻璃,與藍天賽碧;中間的峰如帝釋天,鎮立世間。

古往今來,華熱藏族身處群山幽閉的林區,歷經宋、元、明、清,千百年來,在與當地羌、吐谷渾、鮮卑、漢人的交往融合中,形成了獨具特色的民俗民風。雖屬藏族,卻有自己的文化,有他們獨特的服飾,有他們獨特的民俗。

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華熱藏族創造了被譽為“三絕”的“華熱藏族服飾”、“華熱民歌”、和“華熱婚禮十三說”這三項國家、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其中,華熱歌舞更是被人們稱為“凝固的格薩爾史詩”和“珍貴的原生態文化遺產”。

尤其值得一說的是華熱的服飾,傳統的華熱民族仍然保留著遊牧民族長、寬、大的特點。肥腰、長袖、大襟的服飾,配上多樣、華麗、昂貴的飾物,是華熱服飾的主要特徵,反映了他們獨特的審美觀。

高級的華熱藏袍由錦緞掛麵的白羊羔皮做成,藏語稱為“擦日”。這種藏袍以純黑、紫青、墨綠、碧藍、咖啡等色為上乘,使用金、銀、銅等金屬鈕釦。袖子往往長出手指一市尺左右,長出部分平時捲起,在跳舞時放下。一件套有團花鍛面,袖口及四邊裝飾有五彩氆氌和水獺皮的“擦日”,價值在三五千元以上,一身背飾價值在五六千元左右,加上脖子、頭上、手上的各種飾物,總價值超過了萬元甚至幾萬元,因此,藏家有“家產就在女人身上”之說

我們在仙米旅行的時候,正好趕上東川鎮的一場文藝匯演,演員們向我們展示了他們的服飾與婚禮盛況,根據當地朋友介紹,以前,華熱藏區普遍流行買賣婚、搶婚、天戴頭婚、招贅婚、轉房婚等,雖種類繁多,但大多為一夫一妻制。現在普遍為自由婚姻,在婚慶禮儀上,仍沿用保留了一整套傳統習俗,從提親到婚宴結束,要經過提親、定親、戴頭、送親、途中迎親、婚禮及送別等多個程序。


朋友告訴我們,華熱藏族的婚禮大多會選擇在春節舉行,進入臘月後,出嫁的女兒一般就不幹家務活了,一方面是為了讓女兒多做些刺繡針線活,第二則是要保養身體和皮膚。這段時間,親戚朋友、左鄰右舍也要先後邀請姑娘去自家作客,並盛情款待,在舉行婚禮的前一天,姑娘家要付出一定的財力、人力來設宴接待客人。

按照華熱藏族的風俗,姑娘在出嫁的頭一天,家裡的親人及長輩要為新娘舉行“戴頭”儀式,儀式由幾位女性長輩將新娘的長髮編成排列有序的108條小辮,儀式結束後,用紅頭巾包臉的新娘在伴娘和親友們的簇擁下,繞庭院行三週,表示對家鄉與父母親人的依戀之情。

朋友說,舉行婚禮的地方稱“交哇”,一般設在較寬敞的房間或帳篷。上方正中桌上供著"喜瑪爾",牆上橫掛一條哈達,左右設兩排座位。進大門後,只唱歌不說話。進入舉行婚禮的房間後按照客左主右和大小輩份順序就坐。這時喜客首位拿一碗牛奶,東家首位拿一碗酒,潑三次,東家致問候辭,喜客致答謝辭。之後喜客將帶來的禮物擺在桌上,向東家表示祝賀。然後開始喝茶,吃糌粑。


到了晚上,東家還要點燃篝火,煨上大酒壺,給人們敬酒,讓其痛飲並高歌勁舞,直至天亮,把歡樂的喜宴變成整個部落和草原的盛典。如此一來,在歌聲中的一個個合乎古俗的細節,一個個疊起的高潮構成了一部喜氣盈盈的婚禮交響曲,一部愛的華章。可惜我們沒有遇上真正的婚禮,演出的時候,藏語我們也聽不太清楚,尚無法真正理解華熱婚禮的魅力,相信遠比渝帆分享的更加精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