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山深處的國寶巖畫,距今已一千餘年,風雨剝蝕下現已模糊不清


在四川西昌昭覺縣城西南部的碗廠鄉團結村博什瓦黑的南坡上,有一處被命名為“博什瓦黑巖畫”的全國重點保護文物。因地處深山之中,很少有人光顧,加上大自然的風雨剝蝕,巖畫所在的石頭長滿了黑白相間的類似苔蘚的東西,遮蓋著巖畫也模糊不清。圖為一塊刻畫著巖畫的大石頭。

巖畫是在巖穴、石崖壁面和獨立岩石上以磨刻和塗畫的方式,描繪人類的生活,以及人們的想象和願望所構成的畫面。博什瓦黑,彝語為"神像畫下的巖洞"。可見,這個地名就是取自這些巖畫,也顯示著此地巖畫的歷史悠遠。經瞭解,博什瓦黑巖畫為唐宋時代南詔大理國(748-937年)時期的彝族宗教文物遺蹟,距今已有千年之久。圖為距離巖畫不遠的山下,豎立著的國保單位標誌碑。

國慶長假期間,攝影師一行在西昌旅遊時,有幸從西昌驅車60多公里來到了博什瓦黑。我們沿著山間曲折蜿蜒的柏油道路,經過幾個叫不上名字的彝族村莊,在團結村打聽了巖畫所在的位置。按照一位村民的指點,經過一段不長的砂礫路,我們在一條小溪前停了下來,然後下車步行,沿著一條窄窄的土路開始進山。圖為進山的小路。


博什瓦黑巖畫雖然歷史悠久,景點也不收費,但來參觀的人確實少得可憐,即便是國慶假日旅遊旺季,我們在進山途中,也沒有再遇到一個人。好在山不太高,經過半個小時的攀登,轉過一個小小的山彎,我們就看到了幾塊大石矗立在山腰間,上面可隱約看到有刻畫的痕跡,這就是博什瓦黑巖畫了。

博什瓦黑巖畫的畫像有釋迦牟尼、觀音、如來佛、四大金剛諸佛及麒麟、獅、龜、象等動物圖像。除少數原始巖畫外,絕大部分是佛教陰線鐫刻畫像,部分造像的面部採用了淺浮雕手法。圖為刻在石頭上的一尊坐佛和一隻神獸。

圖為刻在另一塊石頭上的麒麟畫像。縱觀這些巖畫,從畫像的線條到人物和動物的神態,均顯示出高超的造像水平和技法,寫實能力爐火純青。

圖為一幅刻在岩石上的佛像,其線條細膩、刻畫精美。

圖為一隻展翅飛翔的飛鳥巖畫,粗獷而不失俊美。

據瞭解,古時,博什瓦黑是四川通往雲南的驛道必經之處,因當地彝族人敬奉博什瓦黑為神地,也曾演義出許許多多的神話故事、迷信傳說與禁忌,導致來往之人大都繞道而行,少了人的侵擾,才使得博什瓦黑巖畫較好的保存下來。圖為一幅神龜巖畫。

在相關資料中,我們瞭解到,博什瓦黑巖畫共17組27幅,是刻在16塊巖壁上的,但我們在此處看遍了附近的石頭,也沒有找全,難道還有別的地方?但即便是這些巖畫,也讓我們感到無比的震撼,千年前的巖畫保存到現在,雖被苔蘚侵蝕,仍韻味十足,從文化價值和歷史研究來說,堪稱國寶。希望這些精美的巖畫能夠得到更加完善的保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