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王勾踐劍特寫照:出土時寒光逼人,劍身上八個神祕字符價值連城


【湖北省博物館】1965年冬天,考古人員在湖北省荊州市江陵縣望山楚墓群的一號墓裡,發現了越王勾踐劍。出土時,這把劍插於黑漆劍鞘裡,劍通長為55.6釐米,寬4.6釐米,柄長8.4釐米,重875克。當考古人頭將它從劍鞘內抽出時,頓時有一種寒光逼人的感覺,劍身呈紫黃顏色,毫無鏽斑,其光亮、色澤如同新鑄成的一般。

【越王勾踐劍】越王勾踐劍的劍身佈滿略顯黑色的菱形紋飾,劍格正面用藍色琉璃,劍格背面用綠松石鑲嵌成美麗的花紋,在靠近把手的部位,有兩行用金絲鑲嵌的八個鳥篆文字。當年出土時,考古人員為測試其鋒利程度,用20多層的複印紙來實驗,結果劍從中間“唰”一聲一劃全破。

【越王勾踐劍劍身】越王勾踐劍出土時,考古人員發現劍身上有八個神秘字符,剛開始大家不知道是什麼字,後經過專家鑑定認為是鳥篆文字。所謂的鳥篆文字是古代漢字演變中的一環,早期階段為鳥篆,即字字有鳥形,故有此稱,先秦時期各諸侯國的文字都曾經歷過這種鳥形文字階段。


【劍身上的鳥篆字】儘管考古人員獲知這八個神秘字符是鳥篆字,可究竟代表什麼意思,大家誰也不知道。就在此時,著名歷史學家方壯猷教授決定將拓片寄給郭沫若、夏鼐等十幾位著名的考古學家,得到了大家積極響應。最開始,大家認為:“劍銘應讀作‘王九淺自作用鐱’,‘勼淺’疑似越王勾踐。”

【越王勾踐劍特寫】1966年年初,經過郭沫若等考古專家的最終確認八個鳥篆字應該這樣解釋,“越王勾踐,自作用劍。”當時郭沫若給方壯猷教授的回信中有這樣的一句話,“越王劍,細審確是勾踐之劍。”事實上,越王勾踐劍是一把禮劍,並不是真正用於戰鬥的劍。但是,真是劍身這個八個神秘字符,讓這把劍的價值上升到無法估算的級別,乃至成為國寶級別文物。

【劍首特寫】越王勾踐劍的劍首向外形翻卷作圓箍,內鑄有極其精細的11道同心圓圈。越王勾踐嗜劍如命,據《拾遺記》記載:“越王勾踐,使工人以白馬白牛祀昆吾之神,採金鑄之以成八劍之精,一名掩日,二名斷水,三名轉魄,四名懸翦,五名驚鯢,六名滅魄,七名卻邪,八名真剛。”


【劍格特寫】劍格正面和反面分別用藍色琉璃和綠松石鑲嵌成美麗的紋飾。這裡面有一個問題,越國位於浙江,而越王勾踐劍卻發現於湖北楚國的貴族墓地中,這是為何?目前有兩種說法:一種是嫁妝說,越王勾踐曾把女兒嫁給楚昭王為姬;二是戰利品說,即楚國出兵越國時楚軍繳獲此劍,帶回了楚國,結果成為隨葬品。

【越王勾踐劍】越王勾踐劍為何埋藏地下兩千多年不鏽蝕呢?有一點大家需要注意,這把劍出土時並不是絕對沒有生鏽,只是其鏽蝕的程度十分輕微,肉眼難以看出。越王勾踐劍之所以沒有大面積生鏽,是因為為劍身經過了硫處理,劍身的主要成分為銅,為不太活潑的金屬。另外,墓室曾經長期被地下水浸泡,使得這把劍完全隔絕氧氣。

【吳王夫差矛】令人唏噓的是,兩千年前兩個生死對手的武器,竟然以這樣的方式相見。吳王夫差矛於1983年在湖北江陵馬山出土,長29.5釐米,矛身兩面脊部均有凹槽,凹槽基部有鋪首裝飾,鋪首有孔可系絛,銎部中空,器身遍飾精美的幾何形花紋。矛身有八個錯金銘文,“吳王夫差,自作用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