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树发新芽” 南京发力“硅巷”建设

“老树发新芽” 南京发力“硅巷”建设

室外就是内秦淮河,创客们在室内花园工作更惬意。 本报记者 姚强 孙中元摄

南报网讯 5月11日上午,秦淮“硅巷”创新发展大会在中航科技城511厂房永银体育馆举行,一批重点产业项目、一批新型研发机构、一批优质创新平台签约,为秦淮“硅巷”建设再添新动能。

这是南京率先建设“硅巷”的秦淮区亮出的一张探索成绩单,也是南京创新名城建设迈向深入的重要体现。

“城市‘硅巷’是一片创新‘熟地’,建设‘硅巷’,并非‘平地起高楼’,而是重在‘老树发新芽’,真正让创新活力在这里竞相迸发,让创新精神在这里广泛弘扬,让创新故事在这里持续涌现。”省委常委、市委书记张敬华在会上表示,要把建好城市“硅巷”作为创新名城走深走实的重要抓手,作为创新载体提档升级的关键举措,作为主城老城转型发展的有效路径,真正使创新成为南京最鲜明的城市气质、最强劲的发展引擎。

从启动实施“121”战略,到推进“两落地一融合”等十大工程,从打开新型研发机构建设这个突破口,再到不失时机打造城市“硅巷”这一新的增长极,南京创新名城建设稳打稳扎,不断向纵深迈进。

何为“硅巷”?如何通过建设“硅巷”,使之成为创新名城建设的重要抓手和主城转型发展的新增长点?记者带你实地探秘秦淮“硅巷”,解读南京“硅巷”发展之路。

秦淮实践:探索8个月,亮出“硅巷”建设成绩单

老城复兴,筑梦千年,秦淮创新,蓄势待发。

当天的秦淮“硅巷”创新发展大会开场是一段视频观摩:《扬帆创新正当时 砥砺秦淮谱新篇》——秦淮“硅巷”发展纪实。

秦淮区创新资源丰富、人才优势明显,拥有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金城集团、55所、8511所、5311厂等一批大院大所大企,院士及双聘院士9人,高级专家2000多人,青年知识分子4万余人。

秦淮区委书记林涛介绍,秦淮地处南京老城核心区,人口集中、建筑密集,城市空间拓展、开发建设空间极其有限。如何推动科技创新、激发城市活力?去年9月,作为全省面积最小但特色最鲜明的主城区,秦淮区遵循“创新不仅在园区,更在城市社区”理念,携手南航、55所、金城集团等大院大所大企,聚焦以中山东路、龙蟠中路、月牙湖和秦淮河围合的4.4平方公里区域,在全市率先启航城市“硅巷”建设。

8个月的探索实践,秦淮“硅巷”建设成绩单亮了出来:

创新空间进一步释放——以中航科技城为先导,中电芯谷为带动,军民融合产业带为支撑,建设盘活科创载体18万平方米,今年将再增加20.7万平方米;同时按照市委要求,将门西A、B地块纳入建设范围,进一步彰显“文化+科技”资源优势,构建起“一城一谷一带一片”空间格局。

创新资源进一步集聚——已落地南京砺剑光电技术研究院等新型研发机构9家,占全区总量的近60%;孵化和引进科技企业50家,今年底将达200家。招商引资和科创载体建设同步推进,中国联通物联网全国总部、IBM认知物联网联合创新中心等先后落户。

创新生态进一步优化——按照市场化运作方式,加强与大院大所大企的深度融合,搭建政产学研金平台;引入海创岛、中关村天合等中介机构,形成以平台引中介机构、以中介机构促平台的联动机制。

功能配套进一步完善——以城市有机更新为路径,在保留街区风貌的同时融入文化表达与现代元素,纵深布局优质教育、卫生、商业等配套服务,努力满足创新创业人才对宜居宜业环境的向往。

秦淮“硅巷”建设也赢得了区内大院大所大企的支持。

55所片区将腾出4.8万平方米建筑用于打造产业孵化基地,南航无人机研究院则与秦淮区、金城集团共同合作,中航工业将中小型无人机及中高端工业级无人机产业落户中航科技城。

探索引入市场化运作机制的秦淮“硅巷”创新广场也正在建设中。广场位于紫荆科技园内,依托5311厂新建航空发展大厦,并改造部分存量旧楼,引入中介运营平台,打造科创综合体。

南京谋划:建好城市“硅巷”,推动创新名城走深走实

“硅巷”起源于纽约曼哈顿,是现代创新创业载体的一种形态,集聚了从曼哈顿下城区到特里贝卡区等地的移动信息技术企业群。它没有固定边界,区别于传统意义上的科技园区,已成为纽约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

上海率先注意到美国“从硅谷到硅巷”的这种趋势,上海虹口区于2016年在国内第一家提出打造“硅巷”。西安莲湖区的“倍格硅巷”也于2017年开业。国内各大城市正在打造各具地域特色的“硅巷”空间。

作为全国唯一的国家科技体制综合改革试点城市,南京具有强大的科技人才优势,老城区高校众多、配套完善,加上正在推进的创新名城建设,南京建设“硅巷”的条件得天独厚,意义也非同寻常。

去年12月17日出台的《南京市推进高新园区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中,市委市政府首次提出城市“硅巷”计划,计划大力推动鼓楼、徐庄、白下等高新园区改造老厂房、盘活老校区等,激发主城区大学科教资源活力,打造集约紧凑、功能互补、结构完善、校地融合、产城一体、创新创业活跃度高的“硅巷”。

今年1月2日举行的南京创新名城建设推进大会上,市委一号文中提出打造城市“硅巷”,发展“硅巷”经济,进一步激发各类创新载体活力。

今年2月15日,张敬华专题调研城市“硅巷”建设工作。他指出,打造以“硅巷”为代表的城市科技创新街区,是国内外先进城市创新载体建设的新趋势。推进城市“硅巷”建设,既能满足创新资源对优质载体的迫切需要、解决广大在宁高校院所转型发展的现实问题,又能激活主城大量的存量载体和低效空间、大幅提高单位产出和创新效率。要把城市“硅巷”建设作为创新名城建设的重要抓手,作为主城转型发展的新增长点。

在秦淮“硅巷”创新发展大会上,张敬华对如何建好城市“硅巷”推动创新提出4点要求:

——建好城市“硅巷”,让创新之路越走越宽。

致力拓展“双创”新空间——充分整合利用分散在高校院所周边的闲置空间载体,打造校地融合的“双创”示范基地,努力在有限空间催生无限效益、让存量空间释放增量价值。

致力提供产业新支撑——围绕高校院所优势学科和领域,聚焦主导产业方向,建立从研发到转化再到产业化的创新链条,有效解决主城产业空心化问题,构筑全市产业创新的策源地。

致力彰显城市新形象——加快打造以创新创业为特质,兼顾商务、休闲、文化等功能的特色复合空间,推动城市更新与城市创新融合互促,让老城区不断焕发新活力、彰显新魅力。

——建好城市“硅巷”,让创新机制越来越活。

探索形成强大的集聚融合机制——深化校地融合、产城融合、跨界融合,把知名的孵化器、加速器、研发机构吸引过来,把高水平的创投基金、人才团队、科技服务机构集聚过来,打造特而精、专而新的创新“强磁场”。

探索形成专业的市场运作机制——善用市场化思维,引入专业化团队,借助第三方力量,切实抓好“硅巷”建设运营管理等工作,最大限度调动各方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探索形成高效的开放共享机制——贯彻“无边界”理念,构建开放式合作平台,推动高校、政府、大企业的创新资源共享共用,实现各类创新主体紧密联结、各类创新要素顺畅流动。

——建好城市“硅巷”,让创新品牌越叫越响。

抓样板——聚焦重点板块、重点地块,统筹做好存量载体再开发、再利用的文章,做好科教资源再挖掘、再转化的文章,做好产出效益再提升、再优化的文章,加快形成一批高质量发展的新样板。

作示范——大力推动创新名城各项部署在“硅巷”率先落地,支持各类创新设想创意设计在“硅巷”最先实践,不断培育南京创新发展的新亮点,切实为面上工作突破积累经验、提供借鉴。

出影响——通过加强宣传推介、举办特色活动等方式,提高南京“硅巷”的知名度、美誉度,进而扩大创新名城的全球影响力,让大家一提到创新就想到南京、一提到南京创新就想到城市“硅巷”。

——建好城市“硅巷”,让创新氛围越来越浓。

用创新的政策支持“硅巷”——既要落细落实普惠性政策,又要研究出台针对性办法,为南京城市“硅巷”干在前、走在先创造更多有利条件。

以创新的举措服务“硅巷”——围绕政务服务、金融服务、法治服务等重点,构建国际化、综合性服务体系,为“硅巷”内各类创新活动营造一流生态、提供优质保障。

让创新的文化浸润“硅巷”——以“硅巷”建设为契机,进一步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社会文化,树立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风尚,让南京处处散发浓郁的创新创造气质。

未来展望:“硅巷”建设写入南京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

去年底公布的《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2018—2035)》草案中,明确将在老城内培育科技“硅巷”,并以交通、绿地等廊道联动高校院所、科研机构、高新园区及周边社区,营造良好的创新和科技转化氛围。这也意味着,“硅巷”建设将写入南京城市总体规划。

记者了解到,市科技局正在拟定南京市“硅巷”建设工作方案以及南京市“硅巷”建设管理办法(试行),主要内容包括“硅巷”的认定、发展模式、主要任务、保障考核机制等。近期目标是,经过3年努力,推动环南大、东大老校区等低效载体建设“硅巷”,使之成为高新技术企业、高新技术产业的集聚地,各园区活力中心、创新生态建设的试验场。通过创新空间的优化,实现南京科教资源优势与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优势的融合,为南京创新名城建设增添新的亮点。经过持续努力,到2035年,将“硅巷”打造成为主城区创新发展的重要引擎,成为最彰显南京“创新名城、美丽古都”特质的靓丽名片。

我市探索“硅巷”建设的3个区也亮出了发展路径。

按照计划,2019年,秦淮“硅巷”将重点实施规划引领、载体建设、平台打造、功能提升、生态凝聚、服务提效六大工程,建设盘活科创载体20万平方米,落地运营新型研发机构10家,引进孵化科技型企业累计达200家。

玄武区将重点围绕东大、南理工等高校周边,进一步做优环境、盘整载体,强化规划引领、突出项目带动,挖掘高校创新资源、引进各类创投机构,确保高质量完成市委明确的20万平方米城市“硅巷”建设任务,着力打造玄武“硅巷”创新升级版。

鼓楼区提出,将充分融合国内外先进的城市“硅巷”建设运营模式,构建鼓楼区校地融合、三区联动的2.0版本。一方面,政府力量主要用于全力突破以南大、十四所为代表的17家高校院所;另一方面,对已经梳理出的16个具备“硅巷”模式改造条件的社会资源进行全面宣传动员,主要是通过政策引导等方式,促进其提档升级。今年,鼓楼区将确保全面并高质量完成全年20万平方米“硅巷”建设任务。

本报记者 毛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