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家長早知道--填報志願必備數據


俗話說“七分高考,三分報考”。考得好,且報得好叫不遺憾;考不好,但報得好叫逆襲。但高考並不是考生一個人的戰役,而是一家人的戰役。孩子在為即將到來的高考努力拼搏著,作為家長,不妨先幫孩子做好高考志願填報的準備工作。

高考填報志願要收集哪些資料和信息?

教育部及聯同其他部委發佈的招生政策

比如《普通高等院校招生工作規定》《普通高等學校招生體檢工作指導意見》等。這些招生政策適用面廣且具有穩定性,不會頻繁進行修改與調整,因而考生和家長可以提前對其進行蒐集和整理。這裡強調一下,各位家長務必要仔細研讀體檢指導意見,部分專業對於學生身體條件有要求。

比如有的學生想學醫學,但是如果眼睛是色弱或者色盲,就無法學習,如果填報志願的時候忽略了勢必會造成退檔,之前一位河北家長就出現過這種情況,孩子色弱,但是填報志願時家長抱著僥倖心理報了中醫,結果造成了退檔,孩子又復讀了一年,不僅浪費了一年時間,而且對孩子心理也造成了打擊。

而且在高考改革大範圍推廣的今天,一旦退檔就會讓孩子陷入無學可上的尷尬境地,所以務必要慎重對待。

各省(區、市)招生考試機構發佈的招生政策

高三家長早知道--填報志願必備數據


目前我國高考報名、考試和招生錄取等工作是以省為單位獨立進行的,因此各省(區、市)會根據本省考生的情況、往年的錄取情況、高等教育的發展情況等制定出不同的招生政策。這些招生政策在各省(區、市)名稱不一,但大體以《招生工作規定》《招生工作實施意見》《招生工作實施細則》等為名。這類政策一般在每年高考前發佈,其內容組成也較穩定,一般包括考生的志願填報方式、時間,加分降分相關規定,投檔模式等與考生志願填報密切相關的信息。但每年的政策比起上一年都會略有調整,比如志願填報時間和方式的變更、錄取批次的設置、錄取進程的安排等重要信息。所以針對此類資料,考生和家長一定要先瀏覽學習往年的資料,瞭解其大體構成,待本年度新政策發佈後再看看哪些地方有變更。

今年有很多省市的本科批次已經明確表示合併,如北京一二本合併,寧夏二三本合併等,這些省市的家長就要仔細研讀相關政策,提前瞭解合併後的機遇與風險,提前做好規劃。未來隨著新高考改革的不斷推進,越來越多的省份都會進行合併批次的過渡階段,已經開始新高考省份的高二高一年級家長最好也提前進行規劃,未雨綢繆。

高校發佈的《招生章程》

《招生章程》是依法治招的重要體現,是高校向社會公佈招生信息的主要形式,是公示制度的重要內容,同時也是高校開展招生錄取工作並接受社會監督的重要依據。《招生章程》的公佈時間一般在每年的五六月份,其中涉及的錄取規則部分是會影響考生報考這些院校進檔後如何安排專業(一般專業錄取規則有三種,專業優先/分數優先,分數級差,不同的規則報考技巧不同,如果沒看清楚,不僅浪費孩子分數,還有可能造成退檔)、是否有專業限制因素等內容。

另外一些細節一定要注意,比如有些家長會忽略學校地域,辦學性質等,去年一位山東考生,本來想報鄭州大學,結果沒看清楚招生簡章,報了鄭州大學西亞斯學院,結果上學才發現和鄭大毫無關係,追悔莫及。

因此在蒐集此類資料時,與各省份發佈的招生政策一樣可提前選擇幾所高校的《招生章程》並仔細研讀,瞭解其組成內容,待新一年的《招生章程》發佈後再根據所選擇的院校去仔細瞭解。

高校和專業的一些相關信息

選擇高校和專業之前,只有對其有充分、深入地瞭解,才能根據自己的高考成績選擇出適合自己特點的高校和專業。高校的資料包括高校所在的地域、招生層次、學科構成、師資力量、科研成果和對外交流等,專業的資料包括相關專業的培養目標、主幹課程、就業方向、就業前景等。

在這裡需要提醒各位家長的是,家長務必要提前根據孩子的興趣/特長/優勢等確定好學生的專業方向,在孩子擅長的專業基礎上去選擇學校和地域,確保孩子能發會自身的優勢,在興趣的基礎上發揮主觀能動性,在自己擅長的領域將來有所建樹,切勿等到高考成績出來後,臨時抱佛腳,利用短短的兩三天時間匆忙決定孩子未來幾十年的人生方向,提前進行規劃,才能走得更遠更穩。

招生計劃

招生計劃,就是各個高校在本省市的計劃招生人數,細分到各個專業計劃人數,一般是在六月份下發,目前家長能看到的是去年之前的計劃數,

招生計劃不是一成不變的,每年高校都會依據生源質量、錄取結構的變化,如新高考帶給我們的多元錄取/西部名額的傾斜等都會使學校調整裸分計劃數。每年各高校都會有1%的預留名額作為機動名額,用於平衡整體招生人數。另外目前各高校的普遍的提檔比例為105%不超過120%,也就是說為了滿足招生計劃,會多提一些學生的檔案,這樣的提檔對於高校來說是一個好事情,但是對於孩子而言就存在風險,所以要引起各位家長重視。

高考填報志願前要做好哪些準備工作?

1、掌握預測學校錄取最低分數線及專業線的方法。這裡要提醒家長早做準備,提前做好模擬方案,現在學生們馬上就要高考了,家長要關注孩子的幾次模考成績,並根據模考成績的波動隨時調整模擬方案,提前做模擬方案的目的是在反覆做方案的過程中,理清思路,使目標更清晰,另外在此過程還可以發現存在的問題,及時解決。切勿等到高考完,出分後草率報考,短短的兩三天時間怎麼可以決定孩子未來的一生。每年都會發現有很多家長在出分後,捧著大本看著最低分選擇,這種是不負責任的行為,家長需要慎重對待。

2、綜合考慮、全面分析確定各批次各院校志願及專業志願,並填報好志願草表。

3、進行專業傾向測試。確定適合學習發展的專業和職業。很多家長都會藉助平臺測試,但是這裡需要提醒家長的是要藉助專業人士的力量,這樣才會準確。

4、蒐集各個大學在本省的錄取信息。注重蒐集、整理、分析各種招生錄取信息,尤其是有意向報考的大學錄取信息。

5、分析報考情況。從家庭的實際情況進行考慮,同時也要考慮到加分政策和身體素質是否符合專業要求。

6、填報志願對自己將來規劃很重要,選擇時一定要慎重,在閱讀各大院校資料時,可以用排除法選擇自己心目中理想的學校。

7、多比較各種算法的準確性。正式填報志願時可是完全不知道學校的錄取分和錄取名次的,這就需要根據今年的分數名次和往年的錄取情況進行換算了!

常用的算法有很多,諸如簡單分數法、簡單名次法、兩線差分法等。這其中家長運用最多的是,最低分法和位次法,但是單一使用任何一種方法都會有問題,如最低分,每年高考難易程度不同,分值的含金量就會不同,同樣620分,在不同的年份,所代表的排名肯定不同。所以最低分很不科學。還有家長常使用的位次法,會受招生計劃的影響變化較大,所以也不可以單一使用。家長需要比較各算法間的準確度差異,瞭解的足夠多,正式填報時才不會盲目跟風,降低志願填報的風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