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大型平臺有保本理財,現在不是不允許保本嗎,真的假的這個產品?

理財迦



目前,有些大型互聯網理財平臺以及商業銀行確實還存在少量保本型理財產品,但不是所有平臺和銀行都有,也不保證隨時都有,但這是監管允許的,並不違規,因為保本型理財產品的最終徹底退出市場還有過渡期。

眾所周知,2018年4月銀保監會出臺了資管新規,要求理財產品必須打破剛性兌付,向實施淨值化管理過渡。但是,為了有利於各家商業銀行以及互金平臺平穩過渡,維護正常金融秩序,以及切實保障投資者利益,監管機構對這一過渡期設置了最後期限,即最終大限為2020年底。根據對理財市場的觀察,雖然一些互金平臺和銀行還在發行保本型理財產品,但按照規定,最後到期時間不能超過最終大限,也有過去存續的,這些都不違反監管要求。但不同金融機構對於資管新規出臺的反映卻並不一致,當然與各自戰略抉擇有很大關係。截止5月8日,六大國有銀行理財產品發行情況顯示,已有包括工商銀行,交通銀行和郵儲銀行對於保本型理財產品清零,而農業銀行在售保本型理財產品7只,非保本型理財產品27只;中國銀行在售保本型理財產品8只,非保本型理財產品33只;建設銀行在售保本型理財產品6只,非保本型理財產品48只。可以看出,即使在售保本型理財產品,其佔比已經很小,最高沒有超過30%。



當然,因為目前理財產品平臺眾多,種類也五花八門,為了有效防範虛假理財產品風險,還是至少需要注意三點:

一是注意平臺的資質和合法性。從媒體報道中,偶爾有無資質或虛假平臺出沒,一般以高利息高收益為誘餌,實質上乾的是涉嫌非法集資勾當,一旦出現重大風險,平臺跑路,令投資者往往血本無歸。

其二是產品本身的風險屬性。產品的風險不僅與運營管理者專業能力和風控能力有關,更重要的是投資去向的固有風險屬性。如果投資於債券、銀行存款等領域,風險也就屬於中低風險,適合大眾投資。如果投資於股票、指數或其他衍生品,風險肯定更高,當然有可能預期收益高一些,但高風險高收益產品本身更加適合具有一定抗風險能力的激進型投資者,並不適合普通投資者。

三,學會運用理財產品真假鑑別工具。除了自身的諮詢瞭解和證實外,投資者還可以從中國理財網(官網)上直接查詢真偽。進入官網,點擊理財頻道,輸入理財產品編碼 C+13位數字。如果屬於正規理財產品,網頁會直接顯示發行機構,風險等級,預期收益率以及到期時間等。如果不能搜索到,很大可能是虛假理財產品,或飛單產品,最好儘快處理,以免夜長夢多。


龍門山財經


不讓違法,照樣有違法的,道理一樣。


手機用戶58151305238


可靠譜了,快去,風險低利息高,我知道有人只想聽這句話。你要說風險高他就會不停的問,然後不斷舉各種例子證明這個還是可以投的。


爬山頭找食吃


不是不允許保本,而是不承諾保本,市場有風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