夷陵之戰中,蜀漢最多損失5萬兵馬,為何之後他們就一蹶不振了?

李蕾


夷陵之戰發生於蜀漢章武元年(公元221年),次年(222年)即結束,其起因在於孫權乘蜀將關羽大舉出兵進攻曹魏之襄、樊二城時,遣大將呂蒙率精兵偷襲荊州,關羽猝不及防,兵敗身死,荊州也被呂蒙襲佔。劉備聞訊怒不可遏,欲起大兵東擊孫吳,為關羽報仇,同時復奪荊州。孫權擒殺關羽、奪取荊州後,迫於北邊曹魏施加的壓力,遣使向劉備求和,劉備不許,執意興兵伐吳。孫、劉由此交惡。雙方均磨刀霍霍,整軍備戰,一場攸關生死的大決戰如箭在弦、一觸即發。

劉備空國而出征伐東吳,戰略目標是奪回荊州,重新取得蜀漢在“三足鼎立”中的優勢地位,其結果卻是氣勢洶洶、志在必得的劉備慘敗於名不見經傳的後生陸遜之手,徹底喪失了對戰略要地荊州的控制權,其勢力被牢牢限制在長江上游,再難出三峽一步。

那麼,劉備拒聽諸葛亮、趙雲等大臣的諫阻,執意進攻東吳,到底動用了兵力呢?小說《三國演義》說劉備伐吳,徵調了“川將數百,並五溪番將等,共兵七十五萬,擇定章武元年七月丙寅日出師”。大家知道,蜀國在三國中實力最弱,不論是地盤、經濟、文化、人力均無法和曹魏甚至東吳比。根據《三國志》、《蜀記·後主傳》等史籍記載,到司馬昭遣鍾會、鄧艾滅蜀、蜀漢即將滅亡之時,蜀國的戶籍總人口僅“男女九十四萬口”,“帶甲將士十萬兩千”,那麼,夷陵之戰爆發前蜀漢政權絕不可能擁有七十五萬兵力,這一點毋庸置疑,基本可以斷定是小說家羅貫中杜撰、誇張的。

那麼,劉備伐吳究竟帶去了多少軍隊呢?《三國志》、《資治通鑑》、《華陽國志》等史籍均未記載蜀軍東征的具體人數。但根據裴松之等人的估算,劉備一共徵調了六、七萬大軍東下攻吳。也有十一萬之說。對於蜀國來說,這已是其用兵的極限了。

大戰爆發前,孫權向劉備求和遭拒後,為免兩面受敵,轉而向曹魏示好、求和。外交失敗,只能用武力抵禦敵人了。孫權先遣孫桓和朱然率軍前去抵禦洶洶來犯的蜀軍,卻被劉備擊敗,孫桓被圍困在夷陵城中。《三國志》載:“初,孫桓別討備前鋒於夷道,為備所圍,求救於遜”。這樣,夷陵之戰的主角陸遜閃亮登場。史載“權命遜為大都督、假節鉞,督朱然、潘璋、韓當、宋謙、徐盛、鮮于丹、孫桓等五萬人拒之”。和身經百戰的梟雄劉備比,初出茅廬的陸遜只是小字輩。

陸遜見劉備兵鋒甚銳,知道與之硬碰硬是不行的,只得收縮兵力於夷道、猇亭,據險堅守,與傾巢而來、氣勢正盛的蜀軍形成對峙之勢,眾將求戰心切,見陸遜一下讓出數百里給敵軍,而且不發兵去營救被圍困在夷陵城中的“公族”孫桓,於是心中愈發不滿,懷疑陸遜是個只善說大話實則畏敵如虎的懦夫。

江東諸將紛紛要求速戰速決,陸遜堅決不許 ,眾將不免口出怨言。陸遜召集大家,厲聲道:“劉備是名聞天下的人物,就連曹操都懼其三分。......我雖只是一介書生,卻是受命於主上擔當指揮之任。主公之所以委屈各位,讓諸位接受我的指揮,是因為我還有那麼一丁點兒可取之能,也能夠忍辱負重。大家要各自承擔責任,不得輕易言戰,否則,軍法無情 ”!一席軟中帶硬的話果然把諸將都給鎮住了,大家只好隱忍不快,各司其職,遵令而行。

彼時,屯駐於猇亭的劉備見吳軍堅守不出,求速戰而不能,便作了與吳軍打持久戰的準備。他認為,吳軍長於水戰,為避其長處,他下令蜀軍“舍船就步”,命全軍一起棄船登岸,在崎嶇狹窄的山道上樹柵連營四十餘座,綿延七百餘里。

這種連營之法,恰恰犯了兵家之大忌,就連遠在北方的曹丕聽說此事後,都預測到了劉備必敗。他對左右道:“備不知兵,豈有七百里連營可以拒敵者乎”!

面對劉備樹柵連營七百里禦敵的做法,最感歡欣鼓舞的莫過於吳大都督陸遜了。他最擔心的是蜀軍水路並進,夾擊夷陵。如今,他最擔心的事並沒發生,反而是劉備祭出昏招,依山傍巖樹柵連營,主動往自己制定的“以逸待勞”圈套裡鑽。

雙方相持到閏六月,陸遜見反攻的時機已經成熟,於是召集眾將商議反擊之事。有人覺得最佳反攻時機應該是當初劉備立足未穩時,如今蜀軍已經深入吳境六、七百里,相持了七、八個月,一些要害之地蜀軍已分兵固守,認為此時發起反攻未必有利。陸遜主意已定,他力排眾議,決定大舉反攻。

夷陵猇亭之戰的過程並不複雜,陸遜命諸將分頭縱火,火借風勢,吞噬一切,吳軍乘勢夾攻蜀軍,蜀軍大敗虧輸,劉備忙下令退軍。激戰中,蜀軍悍將傅肜、程畿、張南、馮習、武陵蠻王沙摩柯等先後戰死,杜路、劉寧等將領走投無路,被迫投降了陸遜。

吳將朱然、韓當率軍緊追不捨,在馬鞍山一帶圍攻在此收集潰兵的劉備。吳軍攻勢兇猛,蜀軍很快土崩瓦解,又損失了數萬兵馬。劉備乘夜色率殘軍突圍,好不容易突出重圍,繼續沿三峽西逃。陸遜絲毫不給劉備喘息之機,他疾令孫桓以及秭歸守將李異、劉阿率軍銜枚急追,務必全殲蜀軍。

在秭歸,劉備收集潰卒,準備利用舊有的防禦工事站穩腳跟,阻擊追兵。但吳軍進攻神速,很快大舉襲來,根本不給劉備立足的機會,驚魂未定的蜀軍再遭重創,傷亡慘重,十不存一。

秭歸慘敗,蜀軍基本全軍盡沒,再無還手之力。劉備領少數殘兵敗將離開秭歸繼續西逃,為阻撓吳軍追擊,他命軍士在路上焚燒鎧甲、盾牌。有人報告他說,吳國安東將軍孫桓走小道奔襲夔州,欲截斷蜀軍的歸路。劉備急忙放棄大道,翻山越嶺,披荊斬棘,搶先奪路,才趕在孫桓前面抵達夔門,這才倖免於難。

就在此時,驍將趙雲率軍到達白帝,閬中太守閻芝也派五千援軍開至。在趙雲等人的接應下,歷盡千難萬險的劉備方才虎口脫險,狼狽不堪的進入白帝城中。

劉備率六、七萬大軍(也有十一萬之說)伐吳,基本全軍覆沒,只有少數人隨劉備逃了回來,軍械物資損失更是難以計數。陸遜足智多謀,立下赫赫戰功,從此名噪天下。至此,吳、蜀爭奪荊州的戰爭終告結束。

劉備退回白帝城永安宮後,悔愧交加,憂鬱成疾,遂一病不起。章武三年(223年),劉備閉目而逝,歿年六十三歲,臨終前遺命諸葛亮、李嚴輔佐劉禪治國理政,以扭轉頹勢,力挽狂瀾。

蜀國僻居西南一隅,國力本來就弱,因劉備這次空國遠征,在戰略、戰術上接連失誤 ,慘遭失敗,人員、物資損失巨大,給建立不久的蜀漢政權帶來了難以言表的深重災難,無論在政治、軍事、經濟還是人員上的損失,都是規模空前、難以承受的,其嚴重程度,甚至會動搖蜀漢政權的統治根基。而且此時的蜀漢人才迅速凋零:自荊州淪陷後,關羽、張飛相繼身亡;驃騎將軍馬超憤然離世;司徒許靖、尚書劉巴等英才也先後過世......加上夷陵之戰陣亡的傅肜、程畿等人,蜀國人才星散,後繼乏人。蜀國總人口不足百萬,一次戰役就犧牲了數萬將士,實在是難於承受的巨大損失啊。而且蜀漢外有吳、魏咄咄逼人,內部隱患重重,加上夷陵戰役使國力大損 ,從此走向了一條由盛而衰的下坡路。雖然諸葛亮採取了正確的策略,放棄了對荊州的爭奪,與孫吳重修舊好,共同抵禦曹魏,但夷陵慘敗後蜀國一蹶不振的頹勢很難徹底挽回,他不過是幫助劉禪延續了四十一年的國祚罷了。





【插圖源自網絡】

【寫作不易 嚴禁剽竊】

{一家之言 歡迎探討 不喜勿噴 }


鐵馬冰河wu


夷陵之戰是劉備發動的,但是,最終他被初出茅廬的東吳都堵陸遜給打敗了,損兵折將我們就不說了,關鍵是在這一戰後,劉備連性命都給丟了。

這一仗打的,真的是讓劉備丟盡了老臉呀。

那麼為何這一次戰爭劉備集團,僅僅損失了五萬兵馬,他就一蹶不振了呢?

要知道當時的五萬人馬,基本上是劉備集團的全部兵力了,為什麼要這麼說呢?

根據《三國志》上的記錄,劉備攻打荊州的時候,也僅僅只有三萬多人,而且這三萬多人,大部分還都是原來劉表的部下,是當初劉琮投靠劉備的時候帶來的。

周瑜打赤壁之戰的時候,劉備派來和周瑜聯合的也是這一夥人。

在劉備拿下荊州來之後,他就把三萬中的兩萬多人,留給了關羽,讓關羽替他鎮守荊州之地。而劉備帶著一萬多人去蜀地攻打劉璋去了。

劉備攻打劉璋的時候,前期是遲遲沒有結果,原因就是因為劉備帶的兵力太少了。

後來劉備又從荊州關羽這裡,把差不多兩萬多人全部兵馬給調了過去。

劉璋一看,劉備幾乎是傾巢而動了,他就選擇了主動投降劉備。這說明劉璋也是沒有多少人的,他蜀郡的人也就是四萬多而已。

正是因為他覺得自己打不過劉備,才投降劉備的。這也就是說,劉備自己原有的人馬三萬,再加上劉璋蜀郡的人馬四萬,總共也就是七萬人馬。

但是,不要忘記,這七萬人馬屬於是劉備軍備力量,最為鼎盛的時候。而在後來他在和孫權打夷陵之戰的時候,關羽因為擅自發動襄樊之戰,又打了敗仗,損失了不少的人馬,初步估計此次關羽損失的人馬至少在三萬左右。

關鍵是在襄樊之戰中,關羽也被殺了。這就等同於砍掉了劉備的左膀右臂。

劉備正是在關羽被殺之後,選擇了發動夷陵之戰的,當時的諸葛亮,趙雲等人都是不同意劉備發動這場戰爭的。

因為他們根本就不具備這個實力,萬一貿然出兵去攻打孫權,無論勝敗,對他們來說都是沒有好處,因為他們的敵人是北方強大的曹魏。

更何況在劉備發動夷陵之戰前,劉備的第一謀士法正也去世了,劉備帳下的大將黃忠和馬超也相繼離開了。

劉備非要逆天而行,再加上他新徵的一些士兵,好賴算是聚齊了五萬人,劉備就開始意氣風發的向東吳發兵了。

就在劉備發動夷陵之戰的前夕,調兵遣將的時候,張飛又被部下殺了頭。這個仗還沒有開打,劉備就已經輸了個底朝天了。

可以說劉備能和曹操,孫權三分天下,關羽和張飛功不可沒,如今這兩個人都去世了,劉備還能蹦躂起來嗎?

再加上夷陵之戰的時候,劉備又犯了一個錯誤,他本來是有水軍的,而且水軍還是他們的強項,可以說只要他們沿著長江順流而下,攻打東吳那還是很容易的。這也是東吳陸遜最害怕劉備的原因所在。

但是,劉備對於自己的水軍竟然是棄而不用,他選擇了讓大部隊在陸地上安營紮寨,結果被陸遜一把火,偷襲了劉備,把劉備燒了一個八百里連營。

你說這這仗打的,還沒怎麼開始,就被人家打了一個大敗。

正是這一次戰役,幾乎讓劉備帶領的所有五萬人馬消亡殆盡了。

所以,可以說整個劉備集團就只有這麼多人,你說一下子損失了這麼多士兵,劉備怎麼可能不一蹶不振呢?

還好,在劉備去世後,諸葛亮穩住了局勢,選擇了和東吳的孫權和談,然後又開始招兵買馬,算是把隊伍一點一點的給武裝起來了。


史學達人


夷陵之戰,劉備出兵五萬多,在秭歸征服夷人首領後,又得二萬多強娨夷兵,號稱七十萬大軍滅吳。最後劉備兵敗,隻身逃回白帝城,蜀漢全軍幾乎覆沒。

趙雲迎接劉備兵力和和殘兵敗將,在不斷逃回後,軍隊又收集到二萬多,除黃權整體,投降曹丕外,二萬人在白帝城李嚴已經部置到防線上,但是國內叛亂非常嚴重

這時蜀軍鎮北將軍黃權所部,正在江北防禦魏軍。劉備兵敗退後,黃權的歸路為吳軍所截斷,不己於八月份率眾向曹魏投降。同月馬良也由深入到東吳南方,往西北撤走時,步騭截擊歸路血戰後,也全軍覆伏,自已戰死。此戰劉備軍幾乎全軍覆沒,陣亡數萬人。晉人付玄的《付子》說是吳軍消滅蜀漢軍八萬餘,劉備僅以身免。

劉備逃到白帝城。潘璋,徐盛人等先鋒將領都主張乘勝追擊,擴大戰果。劉備也收聚散兵以及趙雲的後軍來援永安,有兩萬人馬準備抗擊。陸遜卻下令仃止追擊,他在等待雍闓的消息,卻已經失去攻克永安機會。

他等雍闓,朱褒,高定及其孟獲叛亂。能和東吳連成一塊。

雍闓投降吳國,吳國遙授雍闓為永昌太守,只是道路阻塞,又在益州西部。有東部隔絕,而且又有王伉和呂凱一起防禦,堅守城池直至到來諸葛亮大軍到來。

王伉和呂凱一起率領軍民戰鬥,鼓勵官民關閉四境,抵禦雍闓。雍闓多次發佈榭文,勸誘呂凱王伉的人。呂凱面對雍闓的檄文回答為,

上天降下喪亂,奸雄乘勢四起,天下沒齒痛恨,萬邦為之悲悼,臣民無老少,莫不恩竭筋力,肝腦塗地,解除國難。想到將軍您家世代受到漢朝恩惠,我以為您應當親自把彙集人馬率先行動,向上報答國恩,在下不負先人,以兆功勞著於竹帛,幹載史冊留名,哪想到您反倒向吳國俯首稱臣,背本就未。一一。先帝龍興立漢,海內望風歸附,朝臣聰敏,上天降下安康。一一可是將軍您卻看不到盛衰的記載,成敗的徵兆。比如野火燎原,人行冰河,一旦火滅冰消,您還有什麼能依靠呢?一一再次收到您檄文發憤忘食地,表述一下自己心中所想,請將軍您仔細地省思明察。

益州的雍闓,朱褒和高定的叛亂一下使益州大亂。只有呂凱王伉堅守正義,沒有反叛。至到堅持建興三年,雍闓朱褒高定三人的人馬被諸葛亮設得反間計所中自相殘殺失敗,高定部將鄂煥一戟刺雍闓於馬下,就梟其首級。其餘軍土皆降。

陸遜在等待雍闓的叛亂中勝利,已經永遠失去攻克永安的機會。

由於孫權打劉備大勝,再不想質自已兒子到洛陽,又不聽曹丕讓他繼續追擊劉備的命令形成抗命。再加上孫權更顧忌曹魏方面乘機渾水摸魚,在吳軍進蜀後,襲擊後方,陸遜停止追擊,主動撤兵。

九月曹丕下令攻擊東吳,因陸遜早有準備,曹丕軍隊無功而返。

夷陵之敗,讓劉備元氣大傷,蜀漢政權受到內外沉重打擊,丞相諸葛亮花了的5年的時間,先合好東吳,後才重建新的國家政權,平定內部叛亂,有了一支自已軍隊能夠進行北伐。如果陸遜繼續打擊劉備,國家就統一了,可惜沒有。三分天下當時錯蹤複雜的歷史結果。非孫權能夠主導,更不是曹丕劉備所願。曹丕更是等待統一的消息,陸遜卻仃止追擊劉備,把統一希望留給司馬炎,曹丕不去攻打劉備,卻打東吳,天下三分局面徹底造就,本來沒有成帝孫權也成了皇帝。諸葛亮在內外之亂中,廢盡心力沒有軍隊,二萬軍隊還在李嚴手裡,去抵抗東吳深入。諸葛亮無軍無人,只有依靠成都縣令越寯太守馬謖之兵,南征跟隨雍闓叛亂的孟獲。就用了三年,後兩年才平定雍闓高定叛亂。是非常艱難五年多歲月。

劉備在夷陵之戰軍隊慘敗,各營都損失慘重唯獨劉備主帥帳下的牙門將向寵,所領軍隊完好無損,成為諸葛亮的王牌軍,向寵成為都亭候,負責管理宮廷宿衛軍,是諸葛亮“愚以營中之事悉以諮之,必能使行陣和睦,優劣得所也”為諸葛亮最先依靠將軍,是他的”將軍向寵,性行淑均,曉暢軍事,試用於昔,先帝稱之日能,是以眾論舉寵為督“。諸葛亮當時只有可用的向寵,似主將帳下衛侍的偏將的小隊軍隊罷了。蜀國沒有強大軍隊支持國家政權危機四伏混亂不堪非常軟弱。





ww3721王建文


夷陵之戰對蜀漢的打擊是兩方面的,一是硬實力的打擊,直接損失就是五萬精兵,這對於家底本來就不厚的蜀漢來說,無疑是一個非常大的重創;二是大量的人才損失,其中劉備在精神上的一蹶不振,以及後來劉備的病死,這才是蜀漢一蹶不振,三年都沒有走出夷陵之戰陰影的關鍵原因。



先說說夷陵之戰在賬面上的損失。這個損失還要從失荊州開始說起。

公元219年10月,孫權背盟,命呂蒙、陸遜偷襲荊州。這一戰下來,劉備保守估計損失了四萬荊州精兵。並且,關羽這位“三國第一大將”也被擒殺。

千軍易得,一將難求。關羽的死對於劉備集團來說,損失是不可估量的。

公元220年初,劉封因為不救關羽,以及他和孟達的矛盾,劉備在上庸的三城被魏國奪去,保守估計,劉備又損失了幾千精兵和上庸的幾千土著兵。劉封逃回成都後,被劉備殺掉。(諸葛亮的建議)

比丟失上庸更讓劉備頭疼的是,劉備帳下第一謀士法正也在這一年病死,終年四十五歲。法正之死,令劉備十分感傷,一連哭泣數日。隨後追諡他為翼侯,賜其子法邈爵為關內侯。而夷陵之戰後,諸葛亮也曾經感嘆的說道:若法孝直還在,一定能制止主上的東征;就算不能制止,若隨行東征,也一定不致大敗而歸。

亮嘆曰:“法孝直若在,則能制主上,令不東行;就復東行,必不傾危矣。”——《三國志·法正傳》



公元221年,劉備於益州稱帝。同年,劉備為奪回荊州,為關羽報仇,親率四萬大軍攻打東吳。結果大軍未發,蜀漢另一位萬人敵大將,張飛被手下殺害。而後將軍黃忠也病死成都,兩人都死在了夷陵之戰前。

公元222年,夷陵之戰期間,蜀漢的驃騎將軍馬超也在成都病死了。馬超的死,宣告了劉備帳下的四員大將(前後左右四將軍)全部都不在了。

馬超死後沒多久,劉備即遭遇夷陵之敗。而這一敗,幾乎斷送了劉備所有的精銳。

首先是兵員上的損失,保守估計是兩萬,如果按照《傅子》的記載,吳軍總共消滅了八萬蜀漢軍,劉備僅以身免。當然了,這個記載比較扯。比較靠譜的兵員損失兵員,包含五溪蠻的兵力,應該是四到五萬人。

其次是大將上的損失。此戰失利,導致蜀漢戰死武將不計其數,其中較為出名的且有記載的包括:張南、馮習、土著部落首領沙摩柯、傅彤。鎮北將軍黃權的歸路為吳軍所截斷,不得率眾向曹魏投降馬良由南方往西北撤退時被步騭截擊而死。蜀漢政權最缺的就是人才,而蜀漢在夷陵之戰的人才損失,幾乎是雪崩式的。

第三是蜀漢國內的政治動盪。章武二年冬十二月,漢嘉太守黃元聽說劉備大敗,於是舉兵拒守。隨後黃元見成都並未派兵鎮壓,便進兵攻臨邛縣,宣佈漢嘉郡獨立。緊接著,牂牁太守朱褒、益州郡雍闓,越雋夷王高定全部宣佈造反。此時蜀漢接近一半的國土都反叛了。

從公元219年—222年,劉備集團在這三年期間的兵力損失,起碼在八萬人左右。劉備的實力是個什麼水平,而八萬精兵對於劉備是個什麼概念?應該不用多說了。

蜀漢本身就是個小國,哪裡經得住這種連環打擊的折騰?

你以為這樣就結束了?還沒呢!對於蜀漢打擊最大的是——依託劉備個人魅力才建立起來的蜀漢政權,國家的精神領袖劉備因為夷陵之敗而一病不起,最後一命嗚呼。



關於劉備之死對蜀漢的震撼,諸葛亮後來在他的《出師表》中有說過:

先帝創業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

諸葛亮的這段話,並不是在胡扯,他只是客觀的陳述了事實而已。因為同樣的情況,只要看看其它的失敗案例,就可以體會到蜀漢當時的危急存亡到底有多嚴重了。

當年,袁紹在官渡慘敗。官渡之後,袁紹的實力依然強過曹操,但是因為袁紹病死,於是袁紹的兒子在河北四州搞內訌,結果河北四州就全部被曹操給吞併了。

當年,劉表在曹操南征前夕去世。荊州八郡帶甲十萬,並非不可與曹操一戰。結果本土士族的欺負劉琮暗若,愣是逼得劉琮不戰而降,結果荊州被曹操吞併了。

現在,劉備在臨死前給劉禪留了一個一模一樣的爛攤子。並且,劉備也是在爛攤子沒有解決之前就嚥氣了。如果後來沒有諸葛亮和一班對劉備盡心竭力效忠的忠臣誓死輔佐劉禪。估計蜀漢的下場也一定是袁氏之於河北,劉氏之於荊州。


綜上所述,在歷史上,像劉備這種先主兵敗憂憤身亡,留下爛攤子給幼主的失敗案例可謂是比比皆是。而遭遇這種情況的政權,比如袁紹一族,劉表一族,幾乎都是迅速分崩離析,二世而亡。

劉備臨死前,蜀漢的情況說句不好聽的,離亡國也就只差半步路了。只不過幸賴當時魏吳交戰,無暇顧及蜀漢,而諸葛亮等人也是殫精竭慮,力保劉禪。蜀漢也就在這種極其危險的情況下才熬了下來,又續了四十年的國運。


Mer86


歷史發燒友,985高校大學生,歡迎各位朋友關注我,交流歷史知識,看清歷史真相。

一切歷史都是當代史,夷陵之戰對於蜀國來說就好像我們和別人打架,一開始把別人打的躲來躲去,後來自己一大意被別人陰了,丟了打架的傢伙還斷了個胳膊,完了回家養傷的時候家裡面還鬧乎乎的影響你心情,這誰還能天天出去轉著玩。所以說夷陵之戰的失敗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蜀國的國運。

夷陵之戰被稱為三國三大戰役之一,之所以會有這麼高的地位,因為其政治軍事意義重大,對於劉備集團來說,夷陵一戰損失了五萬精兵,從此內無統治之心,外無擴地之力,直接導致了蜀國的衰弱。我認為夷陵之戰影響蜀國衰微的原因有三個方面。

一、蜀國實力下降以至於內外交困

讀歷史我們不能老聽史書上說動不動打個仗上百萬人馬的,打仗是要綜合後勤以及指揮的,不是兩邊人馬一列,打就完事了那麼簡簡單單的,實際上講夷陵之戰蜀國是損失了大概十萬人馬而非五萬,為什麼這麼說,夷陵之戰的起因是關羽失荊州,孫吳殺關羽佔荊州導致劉備失去了四萬荊州軍後來又在夷陵中失去了五萬多東征軍,統共損失十萬人馬。俗話說,槍桿子裡出政權,軍隊對於劉備來說就是自己安神立命的本錢。劉備損失那麼多人馬的後果是後院起火,漢嘉太守黃元獨立,牂牁太守朱褒、益州郡雍闓,越雋夷王高定造反,諸葛亮後來忙於平叛就已經顧頭不顧尾,還能聚集兵力財力北伐已經是奇蹟了,所以說後來司馬懿說諸葛亮逆天而行一點也不過分。二、人才損失以至於將星凋零

夷陵之戰前關羽死於荊州、張飛因復仇心切為難部下被殺、黃忠病死成都後不久馬超病死、五虎大將只剩下趙雲,而此時趙雲也已經垂垂老矣了啊。這還不是最致命的,夷陵之戰幾乎葬送了劉備集團中大部分的年輕將領,張南、馮習、沙摩柯全部陣亡,黃權被步騭堵截而死,劉備方將星幾乎沒有人能夠倖免,軍事指揮方面出現了巨大斷層。千軍易得,一將難求,失去了軍隊的核心將領,蜀國軍隊就算有戰力也無戰心了。

三、劉備集團的政治統治矛盾重重

首先我們要明白,劉備的川蜀之地不是他自己的,是他軍事威脅,依靠自己的影響力奪來的,可以說劉備的個人魅力支撐起了蜀國的天下。夷陵之戰,劉備奪得川蜀不過數十年,沒有長久經營,根基不穩以前的荊州勢力統治原來的川蜀勢力,川蜀勢力不服氣,上下不齊心,軍事冒險一旦失利,必然分崩離析。反觀孫權,孫氏三代經營江東,就算輸也輸得起,至少不會出現大規模反叛;曹操雖說赤壁之戰損失了大批人馬,可是他的地盤是自己不斷征戰奪來並經營了很長時間的,劉備根基不穩後東征失敗的結果是內部矛盾加劇。再加上劉備不久後去世,荊州集團失去了強有力的領導者,本地川蜀集團勢必爭權奪利,由此內部紛爭不斷。

孫子兵法曰:上下同欲者勝,只有同心協力才有贏的機會,夷陵之戰前張飛被殺已經說明了蜀國上下不同心,劉備執意東征,戰略失誤最終葬送了蜀國的未來,最終失去了逐鹿天下的實力。

據說點贊文章的人都會生意興旺、事業有成、大富大貴、變帥變美的哦。


大話說史


可憐無定河邊骨,猶是春閨夢裡人。

夷陵之戰,戰敗的蜀漢,不僅僅是損失5萬大軍那麼簡單,而是綜合國力的傷筋動骨,根基動搖。

一、損失5萬大軍,已接近蜀國總兵力的一半

根據《漢書》卷28《地理志》記載:每郡的總兵力當在5000至10000之間。

元封五年(公元前106),漢武帝在益州設置了蜀郡、犍為、朱提、越雋、牂柯、建寧、永昌、漢中、廣漢、梓潼、巴郡、巴西、巴東、益州等22個郡。相對於中原地帶,益州相對邊遠,人口基數也較小。預估平均每郡最多有總兵力當在6000左右,如果按22個郡計算,劉備的益州總兵力當在13.2萬人左右。

如此算下來,損失5萬是個什麼概念,應該一目瞭然了。

同時,蜀國在夷陵之戰中損失的5萬大軍,可都是蜀國的精銳部隊,瞬間造成蜀國的國防力量縮減一半。

二、軍資消耗極其巨大

據專事研究古代軍服的黃今言先生考證,在古代一個士兵的軍服主要有六大內容,即:襲、絝、袍、禪、履、襪。同時,據漢簡中記載,可能受不同季節的影響,如同現在軍隊中的冬夏裝,材料不同價格自然不同。如:襲、絝、袍、禪的價格分別為500錢、500錢、1000錢、300錢。另外的履、襪等沒有記載,比如鞋子和襪子約為200錢(保守估計)。也就是說,每個士兵的軍服成本在2500錢,如果按5萬大軍來算,就是12.5億錢,已接近整個東漢平均每年財政收入的七分之一。

同時,據史料記載,漢代將士的人均月口糧分為2石、2.2石、2.6石、3石以及3.33石。如果平均按照每個月口糧2.2石計算,5萬大軍兩年正常消耗就是264萬石,還不算屯備的軍糧。

此外,還有軍械軍備、食鹽、馬匹、草料等的損耗,更是一個天文數字。

三、將士傷亡撫卹負擔巨大

據《諸葛亮集》卷4《哀死》中,諸葛亮對於將士的撫卹,這樣講道:“古之善將者,養人如養己子,有難則以身先之,有功則以身後之,傷者泣而撫之,死者哀而葬之,飢者食而食之,寒者解衣而衣之,智者禮而祿之,勇者賞而勸之。將能如此,所向必捷矣。”由此可由,蜀國對於傷亡將士的撫卹還是非常重視的。

同時,依據《漢書·成帝紀》記載:“已葬者與錢,人二千。”也就是說,如果當時按照安葬一人約在二千錢左右費用計算,5萬人就是1億錢了。

此外,這一下就給5萬多個家庭造成了極大傷害,差不多達到了舉國治喪的程度了。

以此推斷,蜀漢雖然損失了5萬兵馬,將遭成了怎樣的國本動搖,一蹶不振還算比較好的結果了。

對此,你怎麼看?


祥子談歷史


夷陵之戰與官渡之戰、赤壁之戰並稱為三國時的三大戰役,這場戰爭以劉備的8萬兵力伐吳為關羽報仇。剛開始勢如破竹、節節勝利,到夷道時天氣炎熱難奈躲進山闢暑,這讓陸遜看到了戰機,以火攻燒死蜀軍5萬人,剩下的被陸遜阻斷退路後投降了曹操,只有劉備少量兵馬逃回了白帝城。


劉備的這場大戰可以說是全軍覆沒,損失了8萬人,站去了蜀國兵力的一半,而且是精力部隊,這對蜀國的打擊是至命的。戰敗的消息傳回國內後,半個蜀國直接叛亂,要不是諸葛亮力攬狂瀾鎮壓叛軍,蜀國會因此亡國。

戰後劉備一病不起憂慮而亡,這對蜀國又是重重的一擊。此時蜀國只剩下了8萬的老弱殘兵元氣大傷,在以後的幾十年中都無法恢復過來。


來去空空


夷陵之戰使蜀漢元氣大傷,不僅折損了許多兵馬,還造成了人才斷檔,致使蜀漢從此一蹶不振。

先來看夷陵之戰劉備到底損失了多少兵馬

據《傅子》記載,劉備此戰損失了8萬人,這個數字略高。據《三國志》相關記載,劉備的兵力由四部分構成:

1、劉備支黨,即劉備的前部,此人數為4萬人。出處是孫權寫給曹丕的求救信“劉備支黨四萬人,馬二三千匹,出秭歸”。《先主傳》中有與之對應的內容“將軍吳班、馮習自巫攻破異等,軍次秭歸”。這應該是劉備的主力部隊。

2、劉備本部。有前部自然有本部,但本部人馬必然不多,我估計大概在一萬左右。

3、武陵蠻王沙摩柯部。《先主傳》載“武陵五溪蠻夷遣使請兵”,《陸遜傳》載“斬胡王沙摩柯等首”,可見沙摩柯確實出兵援助劉備。不過其具體人數不詳,估計大概在五千-一萬左右。

4、黃權所部。黃權駐紮在長江北岸以防曹魏,其人數必然不多,大概在2000-3000人左右。

所以四部分相加,劉備的兵馬大概在6萬人左右。而這些人馬基本損失殆盡,劉備“僅以身免”。

別看只有6萬人,但這基本是劉備的全部家底。因為此前關羽丟失荊州,孟達叛逃曹魏,劉封丟失上庸等一系列失敗使劉備至少損失了5萬人馬,這大概佔到劉備總兵力的一半左右。

再加上夷陵之戰的6萬人,劉備在2年之內竟然損失了十萬人之多!

而以當時漢末人口凋敝的情況和蜀漢滅亡時剩餘十萬部隊做參照,這十萬人的損失對劉備來說是毀滅性的打擊。更為重要的是造成了劉備集團的人才斷檔。

荊州集團損失慘重,造成嚴重的人才斷檔

蜀漢政權的核心是荊州集團,一部分留在荊州歸關羽調遣,大部分隨劉備入川。而留在荊州的除廖化、馬良逃回成都外,其餘的要麼戰死要麼投降。

在夷陵之戰的戰備階段,張飛、黃忠相繼去世,劉備又失去了兩員大將。而其餘的中堅將才則在夷陵之戰中損失殆盡,如吳班、馮習、張南、傅彤、馬良等戰死沙場,駐守江北的黃權投降曹魏。

除此之外,半道歸降的馬超、法正也相繼去世。

眾所周知,蜀漢最缺的就是人才,但這一系列的損失造成了蜀漢的人才斷檔。面對慘敗劉備心力交瘁,也知道蜀漢難以為繼,所以一病不起。此時劉備放眼望去,可以信賴之人僅剩諸葛亮一人而已,所以才會託孤於他。

而劉備病重的消息剛剛傳到成都就引起了內亂。先有漢嘉太守黃元與諸葛亮不和起兵叛亂,最終被擒殺。後有南中豪強高定、朱褒、雍闓在東吳的援助下起兵叛亂。

而此時劉禪剛剛即位,蜀漢還沒從夷陵之戰的慘敗中恢復元氣,直到三年後諸葛亮才率軍南征,平定了叛亂。

綜上,地盤的丟失、兵力的損失和人才的斷檔,使得蜀漢在夷陵之戰後徹底喪失了統一天下的可能,只能坐以待斃,而他也成為三國中最早滅亡的國家。


石頭說歷史


公元222年的夷陵之戰,讓蜀漢元氣大傷,劉備所率大軍幾乎全軍覆沒。那麼,蜀漢到底折損了多少兵力?為何此役就能讓蜀漢一蹶不振呢?

學術界主流觀點認為,蜀漢投入夷陵之戰的兵力為10萬至12萬左右。其中,吳班、黃權統領的前鋒部隊約4萬人,也就是孫權向魏文帝上書求援所說的“劉備支黨四萬人”。而劉備所率主力在6萬至8萬之間,這一數據源於晉代學者傅玄所著《傅子》記載,東吳“殺其(指蜀漢)兵八萬,(劉)備僅以身免”。

如果再加上投降曹魏的黃權所部2萬人(當時負責在江北防禦魏軍)以及少量逃回蜀漢的殘兵敗將,劉備參戰兵力不會少於10萬之眾。還有一個旁證就是《三國志》在《陸遜傳》和《步騭傳》中,都明確記載東吳用於夷陵之戰的部隊有6萬人(含1萬牽制兵力),按照“進攻方通常兵力更強大”的軍事常識,蜀漢投入10萬精銳進攻東吳當屬應有之義。

需要說明的是,東晉史學家裴松之在《九州春秋》中記述龐統力勸劉備奪取益州時,最重要的一條理由就是“今益州國富民強,戶口百萬”。

雖然龐統所說“益州百萬戶”有些誇大,但在劉備治下的蜀漢鼎盛時期,益州地區狀況肯定比劉禪末年“戶籍人口94萬、帶甲將士10.2萬”的凋敝窘境強得多,人口和軍隊數量起碼是前者1倍以上,即人口至少200萬(姑且折半按50萬戶、每戶4人計算),現役官兵20萬之眾(遵循“十丁抽一”標準)。

按照三國時人口結構估算,蜀漢200萬人口中可抽調當兵的壯年男性約60萬人,因為後方農業生產、後勤運輸保障要佔去很大一部分,真正參軍的精壯役丁也就20萬人上下。

另外,考慮到夷陵之戰結束僅6年後(這期間蜀漢還出兵南征孟獲),諸葛亮便重新訓練、集結起“步騎二十萬眾”北伐(當然實際兵力有一半就不錯了),同樣能推斷出夷陵之戰前,蜀漢總兵力不會少於20萬人。

綜上所述,劉備將蜀漢10萬精銳投入攻吳作戰,卻幾遭全殲,而留守國內的儘管還有不到10萬二線部隊,但按照軍事常識,其戰鬥力肯定趕不上前者。

也就是說,夷陵之戰一下子就幹掉蜀漢半數常備軍,而且還是最精華的部分。如果算上此前關羽“大意失荊州”折損的數萬勁旅,等於說短短4年(公元219至222年)時間,劉備就已經喪失了他苦心經營10餘載(從公元208年赤壁之戰算起)的起家班底(關羽、張飛、馬良、糜竺、黃忠皆亡)和基幹力量。

眾所周知,在古代打造、維持10萬精銳部隊是很難的,想當年漢武帝傾舉國之力(當時西漢人口約3500萬)發動漠北之戰,才湊齊10萬精銳騎兵擔負主攻任務(另有數十萬步兵配合作戰並護送輜重)。

雖然此役漢朝大勝,但整個帝國卻疲憊至極,而換成偏居西南一隅、實力遠不及前者的蜀漢,短時間內折損10餘萬精銳(包括荊州軍),不啻於打斷了劉備集團的“脊樑骨”。

這裡還可以舉個類似例子——公元前129年至公元前119年,漢武帝派衛青、霍去病等率兵多次出擊匈奴(總人口150萬至200萬),10年內殲滅後者精銳20餘萬人,佔到當時匈奴青壯年的30%至40%,迫使其遠遁西北,從此“漠南無王庭”。

蜀漢的人口及結構與漢武帝時的匈奴大致相同,由此足可見荊州、夷陵2次慘敗給劉備集團造成的損失之大,用“遭受重創、傷筋動骨”來形容並不為過。而且,當時蜀漢為備戰早已府庫空虛,又丟了荊州膏腴之地和積攢多年的軍械、鎧甲(數量大到足以焚燒堵塞山路阻擋追兵),可謂“人財地三失”。

除了損失人力、物力外,從三國鼎立的戰略格局演變來看,夷陵之戰表面上孫權獲勝,佔了不少便宜,實則對蜀漢、孫吳2家是個很糟糕的“雙輸”結果。

一方面,夷陵之戰後,劉備意圖“先收復荊州,再以襄陽為中心兩路北伐的計劃”破滅。另一方面,孫權因受魏軍威脅,無法迅速滅蜀,也沒能完成魯肅、周瑜、呂蒙等人給他所做的“竟長江之極”“循江上下”(意思是控制從巴蜀至江東的大半長江流域)的戰略規劃。

特別是蜀漢先丟荊州,再敗夷陵,引發一連串“多米諾骨牌”倒下——公元220年,蜀將孟達、申耽、申儀降魏,荊州西北3郡(房陵、上庸、魏興,後合為新城郡)落入曹魏之手。公元222年黃權降魏,又鞏固了曹魏對新城郡的控制。

新城郡轄區山嶺縱橫、植被茂密,易守難攻,曹魏佔據這一帶,不僅堵住了孫吳可能利用沔水(今漢江)北伐漢中,繼而繞天水、隴西沿渭水東進長安、洛陽的通道,而且讓孫吳沒法集中力量向西進攻蜀漢。《三國志·陸遜傳》記述,劉備敗退白帝城後,吳將徐盛、潘璋等曾建議孫權趁熱打鐵繼續進兵巴蜀腹地,卻遭到陸遜、朱然等人勸阻,果然沒過多久魏軍就大舉出動,導致孫吳3面受敵。

另外,夷陵之戰後蜀吳2家雖重新通好結盟,但雙方暗中對峙狀態業已形成,“聯合抗曹”成為空話,至此戰略大勢逆轉,蜀吳失去了統一北方的可能性。


網言軍事


東漢末年,戰亂頻繁,人口急劇減少。魏,蜀,吳三國總人口二千至三千萬左右。一部分蔭附於各豪門大族,國家實際能徵用的兵員與實際人口數相比少得可憐。

三國之中魏國幅員最廣,人口也最多,當時在冊人數口約四百多萬,東吳次之約二百萬左右。最差的是蜀國,不僅國土面積僅有益州一州,人口約百萬,除去老弱能徵用的兵員最多隻有十幾萬。因此夷陵之戰劉備動用了八萬兵力號稱七十萬,這可以說是蜀國的絕大部分家當。

夷陵一戰以劉備慘敗結束,此一戰蜀軍死傷五萬餘人,精銳盡失士氣大衰,並永遠失去了荊州。如若不是諸葛亮等人盡力斡旋,與東吳達成和議再結盟好,蜀國的國運很可能提前結束。

因此夷陵一戰雖然蜀軍僅損失五萬多人,但對蜀國已是竭盡舉國之力所能達到的聲勢,當然對未來的蜀國影響深遠。再加失去了荊州,蜀國的所有軍事行動已無先機可言,這也為蜀國的最終滅亡埋下了伏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