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事》曾国藩教你如何把事情一件件做成

关于作者

冯唐,协和医科大学临床医学博士、美国埃默里大学MBA、作家、诗人。曾历任麦肯锡公司全球董事合伙人、华润(集团)有限公司战略管理部总经理、华润医疗集团有限公司CEO等职。

关于本书

本书是冯唐结合自己的职场经验和人生经验,对梁启超编选的《曾文正公嘉言钞》进行的解读,教你怎样在职场上成事。为了让读者自己品读体会曾国藩的管理智慧,冯唐在写作《成事》这本书的时候,没有去刻意归纳什么结构。用冯唐自己的话说就是,跟《论语》一样,没头没尾,从任何一页都可以读起,在任何一页都可以停下。乍一看没有一以贯之的线索,但这本书千言万语都是围绕着一个主题:怎样把事做成。

核心内容

曾国藩虽然已经作古,但他对于管理自己、管理团队、管理事情的一些箴言,在今天的社会中仍然适用。管理自己的关键是戒除骄、惰二气,克服对于得失和名声的执念。管理团队的关键是树立团队的远大目标,选择本性质朴的人加入团队,保持团队的心气。管理事情的关键是以“明”为核心原则,大处高明,小处精明,大处着眼,小处下手。相比于做事的结果,做事的过程本身更重要。做自己的事,一桩一件地做成、做好,正是人生的意义所在。


《成事》曾国藩教你如何把事情一件件做成


你好,欢迎每天听本书。

本期要给你讲的是冯唐的新书《成事》,这本书是冯唐结合自己的职场经验和人生阅历,对梁启超编选的《曾文正公嘉言钞》进行的解读,教你怎么在职场上把事做成。《曾文正公嘉言钞》这几个字需要解释一下。曾文正公就是曾国藩,“文正”是他的谥号。“嘉言”就是嘉奖的嘉,语言的言,意思是有价值的言论。“嘉言钞”就是有价值言论的汇编。

冯唐身上的有很多标签,很多人可能关注到的他是诗人、作家、协和医科大学的医学博士。如果对他的认识只到这,肯定觉得他写这书很怪。但是其实,冯唐很早就进入著名的麦肯锡公司,做到了全球董事合伙人,后来又担任过华润集团战略管理部总经理,做了20多年的企业管理,他来谈管理,充满实践出真知的意味。但拿到这本书的时候,还是有很多疑问没解开。为什么偏偏是曾国藩?为什么要以点评《曾文正公嘉言钞》的方式来写作?带着这些问题,我对冯唐老师专门做了个采访。

关于为什么是曾国藩,他说,做了20多年的企业管理,这期间一直在读的就是曾国藩。曾国藩教他认识中国的特性,教他怎么在中国做一个好人,并且把事做成,也教他怎么把麦肯锡的方法落到实处。所以这并不是一本空讲道理的成功学,是冯唐通过解读一个人的思想,来总结做事的道理和规律。是冯唐运用现代管理视角,对另一位成事者的揣摩和体察。如果你也崇拜曾国藩,你大概能从这本书中找到不少共鸣。

关于为什么以梁启超编选的《曾文正公嘉言钞》为底本,冯唐的回答稍微有点无奈,因为曾国藩本人留下的文字太庞杂,而且也没有太多管理学基础,写的东西常常还是不够坦诚直接,和现代人有隔阂。梁启超编选的这本《曾文正公嘉言钞》,已经是经过筛选以后的产物了,相对比较精炼。为了让读者自己品读体会曾国藩的管理智慧,冯唐在写作《成事》这本书的时候,没有去刻意归纳什么结构。用冯唐自己的话说就是,跟《论语》一样,没头没尾,从任何一页都可以读起,在任何一页都可以停下。乍一看没有一以贯之的线索,但这本书千言万语都是围绕着一个主题:怎样把事做成。曾国藩成事的方法,简单说来就是三个方面:管理自己、管理团队、管理事情。冯唐也在采访中说,这三个问题其实跟麦肯锡的分类方式是相通的。接下来,我就从这三个方面入手,来为你解读这本书。

第一部分

我们先来看第一个方面,管理自己,这是成事的前提和基础。用冯唐的话说,这个问题其实就是在说怎么做一个好人。我们来看看曾国藩怎么说。

关于管理自己,曾国藩认为关键在于确立志向。他是这么说的:“卑者安流俗庸陋之规,而日趋污下。高者慕往者盛隆之轨,而日即高明”。意思是说,世上的人基本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守规矩的人,他们永远安于现状,最后碌碌无为。另一类是开辟道路的人,他们永远不走寻常路,这样才有望与众不同。守规矩的人虽然难免平凡,但可以一生安稳。开辟道路的人虽然可能脱颖而出,但注定一生颠簸。

如果要成事,选择做一个好人,要怎么做?曾国藩给出了答案。在他看来,一个人要想管理好自己,需要克服两种毛病, 一种叫作“骄”,骄傲的骄。另一种叫作“惰”,懒惰的惰。骄傲的毛病,一般出现在那些有才华的人身上。他们自视甚高,看不起那些庸碌之辈,结果跌入骄兵必败的陷阱。懒惰的毛病,在普通人身上特别常见。他们渐渐沾染了油腻的风气,早上睡不醒,晚上不肯睡,说好了要工作,却成天玩手机。一时心血来潮,定了个学习计划,没多久就忘在脑后。从此随波逐流,甘于平庸。

针对“骄”和“惰”这两种毛病,曾国藩开出了两个字的药方,一个字是“敬”,尊敬的敬。另一个字是“恒”,恒心的恒。曾国藩唯恐人们听不懂,还苦口婆心做出了解释。他说所谓的“敬”,就是在待人接物上去掉主观上的差别心,平等地对待每一个人,每一件事。

冯唐毕业于协和医科大学,他举了个协和的例子,他说,协和的那些老教授们总是强调,病人都是人,不分高低贵贱,都要一视同仁。病也不分大小,小病也可能发展成大病,对所有的病都要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地去对待。这就是曾国藩所说的“敬”。

那什么是“恒”呢?曾国藩对于恒还有一种更具体的说法,叫作“耐烦”,就是能够忍耐那些让人烦心的琐事,扎扎实实把事情做好。曾国藩在一封信里提到,如果遇上了棘手的事情,就请在“耐烦”这两个字上下功夫吧。想要成事,就要做事。做事哪有不烦的,既然要做事,就要耐烦。耐烦听上去容易,做起来却很困难,因为人类这种生物实在是太容易不耐烦了。那该怎么办呢?曾国藩给出了特别实用的办法:要想治懒病,先得坚持早起。一个人只要喜欢赖床睡懒觉,懒病就治不好。要是能坚持天天早起,听得见清晨的鸟叫,吃一顿丰盛的早餐,懒病就会得到质的改善。还有一个实用的技能,叫作“列清单”,给自己买个本子,每天早上列出当天要干的三件事,晚上上床睡觉之前检查,至少把第一件干完。长此以往,也有利于治疗懒惰,提高自己的执行力。

治好了骄傲和懒惰这两种毛病,一个人要想管理好自己,还需要面临一个挑战,就是放下对于得失的执着。曾国藩还用了庄子的一句名言,来解释执着于得失可能造成的危害。他说,生而为人,仿佛进了赌场。一言一行,都是在下赌注。赌注越大,心理负担就越重。你要是用瓦片下注,心里很轻松。要是用玉石来下注,就会害怕。要是用黄金下注,就会心慌意乱。越是想赢怕输,就越会手忙脚乱,寝食难安。很多聪明能干的人,都过不了这个坎。就算是诸葛亮,也因为执着于得失,经常放不开手脚。迈过了这个坎,那就是刘邦、曹操、朱元璋的境界。可是,要放下得失,把黄金看成瓦片,又谈何容易,到底应该怎样做呢?

曾国藩久经沙场,对于得失当然有很深的体会。毕竟在战场上的得失,事关无数人的性命。那么如何放下得失呢?曾国藩的观点很简单,也很残酷,那就是要意识到,一个人的成功,大部分是源于运气。一命二运三风水,命运是第一位的。一个人的命运,当然要靠自我奋斗,但是也要考虑到历史的进程。冯唐也说,做事的成败,和太多的因素相关,能被人知道的比例很小,能被人控制的比例更小。要不是闹天平天国,曾国藩这辈子大概也就是一个三品官。

老天最大,作为凡人,别瞎猜,别多想,别纠结。明白了这个道理,可以有效减少对于得失的执着,因为成败得失本来就不完全在自己手里。不过,如果因为这样就放弃努力,那么取得成功的概率就真的降为0,此生注定平庸。一个人要想成事,就要主动自我完善,增加自己成功的概率,和上天对赌,而不是躺在天命上面束手就擒。这样,我们偶尔也能和天命博上一把,胜天半子。就这样连续博到生命尽头,天命不会总是赢,我们也不会总是败。

战胜了得失心,一个人要想管理好自己,守护好自己的志向,还需要突破一层魔障,那就是对名声的执迷。毕竟有了名声,就有经济利益。出名要趁早,大家都着急。一个人追求名声,并不是坏事,这本来就是人之常情。但是过分地执迷于名声,可能会耽误成事。曾国藩就说,一个人要想成事,一定不能贪图别人都知道自己。要是想出名想疯了,成天就是走穴混圈子,见谁都要递上名片,那还有什么心思去学习和做事呢?

道理都懂,那要怎么做呢?曾国藩说,首先要意识到,成事的人往往不能被人理解,成大事的人往往不能被大多数人理解。一个成大事的人,刚开始干事的时候,老百姓一般都不知道他要干什么,为什么要这么干。谁都能理解的事,那肯定不是大事。所以,成事的人往往都是孤独的,孤独是成事者的必修课。一个成事者,要认识到世事无常,名声只是过眼云烟,人会被名压死,会被其他人嫉妒死,还会被找到名不副实的地方嘲笑死。干大事的人要揣摩那些不因时间和空间而改变的东西,也就是所谓的“道”。道代表着永恒的终极真理,在中国文化中,道一直都是读书人的终极追求。今天的人想要成事,也需要破除对于名声的执念,做一个得道之人。

以上就是曾国藩关于管理自己的言论,具体说来就是治疗骄傲和懒惰,破除对于得失和名声的执迷。

第二部分

管理好了自己,还需要再组建自己的团队,发挥众人的力量,才能一起把事情做成。曾国藩可以说是管理团队的高手,他从无到有,建立了湘军,又率领这支军队平定了太平天国。近代中国有许多名人,包括李鸿章、袁世凯和蒋介石这样的人物,都曾经借鉴过曾国藩关于团队管理的经验。下面我就带你看看,曾国藩关于团队管理,有哪些言论,曾经担任多家国企高管的冯唐,对此又有哪些精彩点评。

冯唐说,管理团队,在麦肯锡的话语体系里,其实就是说怎么做一个好的管理者。管理者也得自己提要求,不睡懒觉,不撒谎。

曾国藩管理团队,首先就要为团队确立一个目标,搞清楚团队究竟为了什么目标而存在?不同类型的团队当然有不同的目标,但曾国藩在这里强调了一点,不论怎样的团队,都不能把物质利益作为大目标,因为这样格调太低。团队看到钱多,就会舍生忘死,一旦没钱了,就作鸟兽散,这样的团队怎么可能长久呢?那么,团队应该树立怎样的目标呢?曾国藩认为,要重视那些更为高远的东西,比如伟大的理想,以及做事的机会。具体说来,就是四个字:“与人为善”。

请注意,这四个字的含义和今天大不一样。“与人为善”这个词最早出自《孟子》,是和大家一起做好事,把事情做好的意思。曾国藩进一步细化了与人为善的方法论,他说,所谓与人为善,就是把团队放在一切的出发点上,把自己放空。不要总是幻想,说“我认为应该如何如何”,也不要总是断言,说这件事“必须如何如何”,更不要固步自封,说“过去一直如何如何”,总之就是不要总想着维护自己的权威,把自己放在最高处。相反,领导者在为团队确立目标的阶段,应该主动朝下看,总结团队成员们都认可的价值,把它提炼成整个团队的目标,再用这个目标去教育团队,把它变成整个团队认可的远景和方向。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在成事的同时,也成就别人。这一点很难,管理者应该学的就是这个。只有这样,团队才能在遇到危机的时刻,团结一心,安然度过。

树立了目标以后,那要怎样不断吸引他人前来加入团队呢?曾国藩在这方面,可以说是非常有心得。他说啊,领导者千万不能自负,觉得自己无所不能。你要是真的无所不能,那还需要别人来帮你吗?又有谁会来帮你呢?领导者首先应该承认自己没什么本事,才需要用人,才能让他人为自己所用。这是曾国藩到了晚期的感悟,早期的他并不是这样。刚刚组建湘军的时候,他觉得自己本事最大,事必躬亲。到了人生的后半场,他领悟到,带一个大团队,不应该是这样的,领导者应该主动让出功劳,包揽过错,自己成事,也让别人成事。这是领导一个团队的根本心法。

那要选择怎样的人来加入团队呢?曾国藩认为,对待人才,不能贪多求全,人都有长处和短处,只要有些可取之处,这人就可以用。不过,选人还是得有一定的标准,这个标准就是两句话:“有操守而无官气,多条理而少大言。”有操守,就是做人有底线。无官气,就是为人实在,不会摆架子,打哈哈。多条理,就是想问题有思路,做事情有章法。少大言,就是说话靠谱,不会胡侃乱喷。曾国藩特别看重“少大言”这点,他还说过,选人要选那些为人质朴踏实的,那些简历异常丰富的,经历异常花哨的,整天蹦各种生僻词汇的,满嘴都是各路人名的,千万不能要,让他们爱待在哪就待在哪。有了质朴的本质,再培养出其他技能,就可能独当一面。

冯唐对于这些观点又从现代管理学的角度做出了解释。他说,现代管理学讲究四个环节:选择人才,教育人才,使用人才,留下人才。在选人阶段,质朴的本质比具体的技能更重要。当然,领导者有时也会看走眼,毕竟老实和尚不一定老实,貌似忠厚的人其实心里鸡贼得很。曾国藩认为,要想考验人才,关键看他在关键节点上的表现,也就是紧急关头,危难之际。遇上这种时候,那些鸡贼的人会撒谎,会逃跑,剩下的才是真正靠得住的本性质朴之人,是一辈子的好伙伴,千万要珍惜。

说完了选人,我们再来看看,应该怎样带人。曾国藩说,带团队其实没有什么太多技巧,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让团队拥有绵绵不尽的心气儿。所谓心气儿,就是胜不骄,败不馁,永远不可抑制地跳动着一颗要争取更大胜利的好胜心。如果一些事情让团队没了心气儿,接下来的结果就是兵败如山倒。那要怎样保持团队的心气儿呢?曾国藩没有细说,冯唐结合自身的管理经验,总结出了这么几条经验。

第一,带团队的人要拥有魅力和手腕,让团队有时候盲目相信他。第二,要选择那些本性乐观、好胜的人来加入团队。第三,要制定长期战略,保证团队上下都被这个长期的愿景所鼓舞。第四,团队还要永远有一个有诱惑力,同时又有可能实现的近期目标,越是大势恶劣,越是需要这样的目标。第五,要永远让团队有事做,哪怕看不出明确的短期效果。有仗打的时候打仗,没仗打的时候备战。

做到这五点,团队就可以保持心气儿,就更有把握打胜仗。

团队保住了心气儿,领导者还要注意,带团队千万不能懒惰,一懒生百病,比如团队纪律松懈,管理不严格,做事迟钝,缺乏战斗力。所以,领导人必须要求自己和整个团队,做到早起,用早起去开始一天的工作。接着,还必须要求自己和团队做到准时,什么交通不好,都不是借口。为什么我能提前半个小时,你却偏要迟到半个小时?那些不能控制自己时间的,不能严守时间承诺的人,绝对不是能帮你成事的人,要从你的人生中赶紧删除。

第三部分

前面我已经为你讲述了如何管理自己,管理团队,下面我再带你来看看最后一个要点:如何管理事情?

曾国藩是一个喜欢总结的人,对于管理事情这个问题,他提出了一个根本原则,就一个字,叫作“明”。曾国藩说,“明”是做事的第一要义。如果排除了命运之类的不确定因素,那“明”就是头等重要的要素。那究竟什么是“明”呢?曾国藩又做出了具体解释,“明”包括高明和精明。

所谓高明,就是做事有大局观,能跳出具体事物、具体人物、具体时代,看到不变的规律、问题的核心、处理的原则。掌握了这种高明的境界,就能看见山河的辽阔、人心的顽固、世界的底色,做人做事也就能渐渐归于平实。而所谓精明,曾国藩一语道破了它的本质:精明是指做事的精密度很高,能够通过调查研究,获得足够详尽的信息,然后多方推理,反复论证,得出符合逻辑的结论,不拍脑袋,不想当然,事事求真、求精、求准。于是,做事也就渐渐实在,人也渐渐变得精明。这看似笨拙,其实是做事唯一的捷径。

曾国藩不但善于总结,还喜欢提供能够实操的方法论。关于管理事情,他的方法论是八字箴言,特别简单,特别深刻,如果参透了,特别好用。这八个字叫“大处着眼,小处下手”。大处着眼,就是看到事情的全局,小处下手,就是把事情分解到细节,一点一点地做好。

大处和小处之别,来自南宋儒学两大宗师陆九渊和朱熹的争论。陆九渊曾经和朱熹在鹅湖这个地方进行了一次辩论,这就是所谓的“鹅湖之会”。辩论的主题,是人应该如何进行自我提升。陆九渊的观点是“立乎其大”,就是从全局入手,站在高处,居高临下地打。朱熹的观点是“铢积寸累”,就是慢慢来,不要急,一点点积累,总有一天能够融会贯通。其实,看待事情,做好事情,无非就是这两种路径。曾国藩融合了陆九渊和朱熹的观点,形成了“大处着眼,小处下手”的方法论。

冯唐特别喜欢曾国藩的这八个字,他甚至表示,曾国藩说了那么多话,如果你只想记一句,那就记这八个字;如果你只想参一句,那也就参这八个字就足够了,因为这是做事的不二法门。对于管理者来说,做事情,做项目,要有一个整体规划。做管理者,要时刻看到全局,掌控全局。要想进阶成为一个出色的管理者,还要看到自己的局之外那更大的局,也就是整个产业的走向,整个社会的动态。哪里是风口,哪里是陷阱,哪里是未来,这都需要“大处着眼”。看懂了全局,做到了心中有数,还需要注意,事情终究是一件件做的,局面终究是一点点突破的,这些都是“小处”,要扎扎实实做好。

当然,不可否认,大处着眼需要更多的天赋,年轻人往往做不到。“小处下手”却不需要太多天赋,只要弯下腰去,埋头苦干,时间长了,自然就会了。等掌握了“小处下手”之后,再练抬头看路,大处着眼,效果也很好。

曾国藩自己就是一个缺乏天赋的人。有这么一个故事,说曾国藩的家里曾经进过贼,贼就藏在曾国藩书房的房梁上,准备等曾国藩睡着了,再下来偷东西。谁知曾国藩当时在背一篇很短的文章,一直念一直背,怎么都背不会。后来,就连房梁上的贼都会背了,曾国藩还在一遍又一遍地背,就是不肯睡觉。那个贼气急败坏地从房梁上跳下来,对曾国藩说:“你这般笨,还读什么书啊!”说完扬长而去。这可能是个段子,但曾国藩缺乏天赋是公认的。他留下的诗文水平都一般,缺乏灵性。他在带兵打仗的早期,也经常失败,遇上石达开这样的军事天才,就被逼得几乎要自杀。曾国藩没有别的办法,只好从小处着手,结硬寨,打呆仗。军队上阵总是先挖壕沟,在壕沟里坚守,消耗对方的有生力量,硬生生把进攻战打成了防御战。曾国藩的湘军就是用这种笨办法,最后消灭了太平天国。直到他的后半生,他身上才显示出“大处着眼”的气象,倡议向西方学习,建造了中国第一艘轮船,安排了第一批赴美留学生,成为中国近代化的开拓者。可见,如果缺乏天赋,做不到从大处着眼,那就索性苦练小处下手的本领,最后也是殊途同归的。曾国藩自己就是最好的范例。

总之,曾国藩管理事情的方法,就是以“明”字为纲领,既要高明,又要精明,大处着眼,小处下手。一个人若能按照这一法门,耐得住辛苦和麻烦,不断自我磨炼,终究能在人生的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总结

这本书就为你讲到这里。在结束今天的讲述之前,我想和你分享曾国藩的一句话:“富贵功名皆人世浮荣,惟胸次浩大是真正受用。”意思是说,世上的名利都是浮云,一时享受,转瞬即逝。真正的享受,是内心的从容和豁达。

冯唐是这么理解这句话的,他说成功不一定是人生的意义,人生不在于结果而在于过程。人生的真正意义,就在于做事,做你自己的事,一桩一件地把它做成、做好。做事之余,也不要忘了那些成事之外的小快乐,春雨连绵,闭门读书,或是叫上二三好友,分享一瓶好酒。这些点点滴滴,正是人生的意义所在。

好的,最后我来为你总结一下今天的知识点。

曾国藩的成事之道可以归结为三个方面:管理自己,管理团队,管理事情。

管理自己,首先是要克服骄傲和懒惰的毛病。克服骄傲主要靠“敬”的精神,就是去除分别心,对所有人和事一视同仁。克服懒惰主要靠“恒”的精神,就是忍耐那些让人烦心的琐事,扎扎实实把事做好,比如坚持早起。管理自己还需要破除对得失和名声的执着。看淡得失,就要承认命运的作用,看淡名声,就要跳出那些短暂的浮名,致力于揣摩不因时间和空间而改变的终极真理,也就是所谓的“道”。

管理团队,首先是要与人为善,把团队成员普遍认可的价值作为目标,再用这个目标去感染团队。其次是管理者要放空自己,承认自己没什么本事,才能吸引人才来加入团队。再次是选人要以心地质朴为上,具体技能可以后面再教。最后是在带团队的时候,要保持住团队的心气儿,也就是不断挑战新高度的好胜心,同时领导者绝不能纵容团队的懒惰,一懒生百病。

管理事情,核心原则是一个字:“明”,也就是高明加精明。高明就是做事有大局观,精明就是做事讲精密度。具体来说,应该“大处着眼,小处下手”,把握好全局,同时扎扎实实把小事做好。大处着眼需要天赋,如果暂时不具备,可以先苦练小处下手的功夫,再慢慢培育大处着眼的本事,最后也是殊途共归的。

今天这本书,会在不少方面给现代人以启示。不过我们也要注意,曾国藩的思想,毕竟来源于农业社会。一个现代的管理者所能掌握的资源,可能远远超过曾国藩,所能动用的技术,也绝非曾国藩可比。所以曾国藩的某些思想,在现代社会是否能够套用,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比如曾国藩说,人是第一位的,世界上除了人,其他都是靠不住的,但在现在的某些投资机构看来,具体的“事”可能比人更重要。比如著名的红杉资本,他们有一个投资理念,叫作“投赛道”,就是相比于团队,更看重创业的方向。

也确实有一些公司,他们不缺人才,资金也很充足,最后却因为找不到合适的方向,只能折戟沉沙。你看,“事”在这里就比“人”起到了更大作用。

我们每个人作为一个个体,除了提升自己的能力,也不能忽视平台和风口的价值。类似这样的问题,是我们在吸取前人经验的时候,不得不加以考虑的。

撰稿:卞恒沁

脑图:摩西脑图工作室

转述:徐惟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