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俗话“猪肉提价,豆腐也贵”是什么意思?有道理吗?

湘村小之草


农村俗话说“猪肉提价,豆腐也贵”是什么意思?有道理吗?

农村还有一句俗话哩,说叫做“水涨船高”,知道吧?都是吃物,肯定有千丝万缕的关系,猪肉涨价了,豆腐不涨价,不科学啊。


我们老家有句老话很有意思,叫“豆腐盘成肉价钱”,啥意思?就是不合算,不划算的意思。小葱拌豆腐,谁都吃得起,豆腐也就两三块一斤吧,但是也仅仅限于本地卖,如果从北方“盘”到南方去,就有些让人无语了,加上物流油钱,肯定要卖到猪肉的价钱。

以前是闲话。农村老俗话说“猪肉提价,豆腐也贵”是啥意思?也就是说,当地的猪肉价格比原来涨价了不少,那么当地的豆腐价格也会提高一定的档次。这种说法好像是说猪肉和豆腐的价钱是捆绑着一起的意思。你还别说,真的具有捆绑的说辞。

农村人养猪,喂的饲料是什么?玉米,麸皮,豆粕,骨粉鱼粉添加剂等,看到没?猪饲料里面就有豆粕。豆粕肯定是从黄豆里来的,是加工过豆油以后的副产品,都拿来做猪饲料了。看似没有关系的东西,其实是可以串联起来的。

农民种植的黄豆,卖给收购商,收购商再转手卖给粮食加工企业,层层加价,最后的豆粕做成猪饲料,猪饲料再卖给养猪户,豆粕涨价了,猪饲料就要跟着涨价,养猪成本高了,猪肉也就跟着涨价了。做豆腐的黄豆,作为豆粕的原料,自然也会跟着涨价。磨豆腐的成本也就提高了,转了一百圈,都是有因有果。

以前有农户磨豆腐在乡村买豆腐,走街串巷的卖,每天每月每年的豆腐价格也会不一样,都会对应市场行情。但是这户农民比较聪明,自己磨豆腐,豆腐渣直接自己喂猪,猪吃豆渣,然后卖猪肉,能赚两头差价,也是很有智慧的,知道综合利用,物尽其美。

一理通百理,其实别的东西也是一样的。比如农民手里的粮食涨价,街头上卖的馒头包子也会跟着涨价,都是市场供求信息的反应。就像农村人盖房子,砖头贵了也就算了,想不到的是,钢筋水泥混凝土,也会跟着涨价,这就叫人很无语了。


农村老俗话


农村俗话“猪肉提价,豆腐也贵”是什么意思?有道理吗?

这话在小周村里也经常听到,在农村有时候就像一句口头禅,以前听到没怎么在意,现在想想,两者之间还有不少的联系,为什么会有猪肉涨价,豆腐也跟着贵的说法呢?为什么不是其他牛肉、鸡肉、青菜贵?这话又是怎么来的呢?站在农村人的角度,我们一起来分析一下,不对的地方欢迎大家指正。

为什么猪肉涨价,豆腐也涨价?

小周记得小时候,一个星期吃不上一顿肉,那时候太穷了,天天吃肉的都算是富贵人家,父母为了我和妹妹长身体,吃不起猪肉就吃豆腐,这植物蛋白质替代动物蛋白质,有总比没有的好,所以,不吃猪肉就改吃豆腐。

农村很多人都是如此,本来今天想赶集买点肉吃,发现肉贵了,就改买豆腐了,豆腐需求多了,供不应求,自热而然就涨价了,然后直到一个新的平衡建立,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猪肉涨价,确实会导致豆腐也跟着涨价。

个人觉得,对于老百姓来说,上面这种说法是靠谱的,也是短时内变化明显的一种现象,因为这种现象,就有了这句俗语“猪肉提价,豆腐也贵”。

关于猪肉涨价导致的豆腐贵,市场上还有另外一种说法,猪肉贵了,养猪的人就多了,那么猪就多了,猪多了,黄豆用来养猪消耗的就多了,那么自然做豆腐的黄豆就少了,豆腐就涨价了,从这种说法来看,最终卖豆腐的人,赚钱的利润事实上还是一样的。不过这种说法有一定的时间周期,而且还不一定会出现,市场的价格本就是波动的,所以虽然这种说法和老话表达的意思一样,但俗语应该还是源自第一种情况。

猪肉涨价,这牛肉、青菜、鸡肉会跟着涨价吗?

从市场角度来看,会涨价,因为对于消费者来说,猪肉贵了,就可能去选择其他食物来替代,自然牛肉、鸡肉需求会增加,但对于农村来说,还真不好说,不一定会涨价。

首先,牛肉的价格贵,对于农民来说,选择猪肉与否的关键在于它的价格,猪肉再怎么贵也不会比牛肉贵,吃的起牛肉的人不在乎猪肉涨价,在乎猪肉涨价的人,不会因为猪肉贵了去吃牛肉。而鸡肉对于农村人来说,在那个年代,大多是自给自足,买鸡回来当日常主食的人很少。

所以,猪肉涨价,对这些肉类影响不大,而青菜更不用说,农村到现在都不怎么买,自家菜地里基本上有。

到了今天,这俗语还准吗

不准了,这些年农村发展迅速,老百姓对吃的是越来越讲究,猪肉涨价再也不会导致豆腐涨价了,道理很简单,涨一点不在乎,涨多了大把肉类可以选择,就算不吃肉,补充植物蛋白的食物品种也五花八门,根本买不过来。

以上就是小周对这句俗语的理解,欢迎大家下方留言讨论,喜欢的朋友可以点个关注。

农人解说


农村俗话“猪肉提价,豆腐也贵”是什么意思?有道理吗?



对于农村习俗与,都是祖祖辈辈经过长时间的观察,贴心的体验,或者是事物出现的概率多少,总结出来的一些名言警句,其预言的锤炼度,赛过唐诗,胜过宋词,经过历史的长河,岁月的洗礼,不断的流传至今,警示后人。尽管有一些农村俗语因为时代变化了,位置变化了,所处的环境发生了改变,导致了其原来的意思也发生了演变,但还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比如说这句农村俗语“猪肉起价,豆腐也贵”,字面意思就是猪肉价格上涨了,豆腐的价格也跟着上涨。这说明了猪肉和豆腐之间具有关联性,也就用经济学家所说的蝴蝶效应,任何一个事物,都与另一个事物有一定的关联,不是独立存在的。所以这句俗话所说的的确有一定的道理。

在现实生活当中,的确有这种现象,任何一种事物的发展和变化都会影响其周围的相关的一些事物发生改变。猪肉和豆腐的价格来说,主要是猪肉和豆腐重启成分上来说,还有提供人体的一些营养脂肪和蛋白质,如果猪肉价格贵了,人们就会去购买豆腐来补贴身体的脂肪和蛋白质的需求。如果猪肉价格便宜了,人民就会去买猪肉,相应的豆腐价格也就下跌了。



当然从另一个角度分析,那就是豆腐是黄豆的精华,黄豆一部分可以做豆腐食用,另一部分可以可以做喂猪的饲料使用。如果猪肉的价格提升了,那么生猪的价格也要跟着上涨,生猪的养殖规模增加了,需要的饲料也就增加了,其需求的黄豆量就大大的增加,有了消费市场就有价格上涨的可能。作为豆腐用的黄豆的数量就会减少,这也是的豆腐的价格上涨。这就是事物的关联性导致的。

但是现在的市场经济来说,由于种植业的发达,也使得某种物品的产品也增加了,比如说,消费者因为猪肉价格提升了也可以购买羊肉,牛肉,鸡肉等作为蛋白质的补贴。对于黄豆价格上涨,作为饲料用也可以选择玉米,麦麸花生饼,作为黄豆的替代品使用。所以现在这个社会,对于这句农村俗语原来的含义已经变得减轻了。也就是说现在猪肉提价,并不意味着豆腐价格的上涨。



总之,对于农村这句俗语“猪肉提价,豆腐也贵”,只是反映了事物之间的关联性,特别是在经济市场磨练来说,一种事物的价格上涨,会影响另一种食物价格的上涨,这也就是专家所说的蝴蝶经济效应。但是现在经济多样化,物品多样化,替代产品也多了,所以现在这句农村谚语的原来含义也减弱了,也发生了质的变化。但是在过去是有一定的道理的,而且在现在也反映了事物之间关联的道理。大家认为是这个理不?敬请留言交流。


宗元


这个问题其实也很好回答。在以前我们经济不好的时候。老百姓补充营养或者说蛋白质的主要来源。就是豆类。毕竟不是人人都可以吃得起猪肉。

但是吃不起猪肉不代表平时不会买的吃。我们假定现在猪肉10块钱一斤。豆腐为两块钱一斤。每天有100个人买豆腐有10个人买肉。这个市场的范围就这么多。

突然有一天猪肉20块钱一斤。这是个买猪肉的人,里面就会有5个人认为猪肉比较贵。自己有点吃不起了。所以他就会选择豆类产品来补充蛋白质。,但是呢,这100个人的豆腐每天是刚好卖完。突然又来了5个人买豆腐,那么豆腐就不够了。既然产品比较紧俏,涨价就是肯定的。

同样的道理,如果猪肉变成5块钱一斤。那么每天买猪的人可能会变成七八十人。这七八十人去买了猪肉,就自然没有人买豆腐。豆腐就自然要剩下,既然产品过剩产品就要降价。

其实这句话放在现在市场上就是这样。10年前我们的菜场的菜普遍在一块钱以下。你现在再去菜场转转,基本没有三元以下的菜了。是菜变贵了吗?其实不是菜的价格在这几年没有涨。只是中间的环节包括人工费涨得比较多。


左执黄


这句话是有一定道理的,但好多人的理解是错误的并没有参透真正含义。这句话千万不要从正面直观去理解。

做豆腐在农村里可是农民发家致富的一个行业。做豆腐的不只是依靠卖豆腐本身来赚钱,主要是以养猪为主。农民朋友都会算这个账,黄豆做成豆腐本身自然能挣点钱,此外主要是靠豆腐渣养猪挣钱。


猪肉涨价生猪自然也就上涨。这样一来做豆腐养猪就等于,提高了自己的经济价值。正确理解这句话,一定要了解做豆腐主要是靠养猪挣钱。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只有猪肉涨价,做豆腐的才会挣钱。相对来说不也就等于豆腐涨价了吗!



o星火燎原o


有一定的道理,简而言之就是物价是有关联效应的

比方说,猪肉价格上涨了,养猪的就会多,养猪的多了,作为饲料其中一种的黄豆就会供不应求,用于养猪当饲料的黄豆多了,用于做豆腐的黄豆就少了,自然豆腐就会涨价。

不过在现在这种商品大流通时代,这种关联效应没那么明显,也有一定的滞后性了。

因为很多商品都有可替代性,牛肉羊肉等可以一定程度上替代猪肉,玉米等可以一定程度上替代作为饲料的黄豆,进口的可以替代国产等等。而在小农经济时代,这种情况是很明显的。

其实这句话最主要还是体现物品、社会的关联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