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是中國科教第三城?武漢、南京、西安還是廣州……

誰是中國科教第三城?武漢、南京、西安還是廣州……

文 | 孫不熟

在中國(內地),說到科教實力,北京、上海是無可爭議的冠亞軍。

有爭議的是第三名,武漢、南京、西安三城呼聲最高,各自實力也在伯仲之間。排在後面的重慶、天津、廣州、成都、杭州、長沙等城市也不差,未來都有潛力成為角逐第三名的種子選手。

在這個賽道上,我們可以說,鐵打的冠亞軍,流水的第三名。

01.

先來看國外評級機構的數據,看哪些城市的一流大學多。

全球著名的大學評級機構——泰晤士高等教育(THE)近日發佈第七屆亞洲大學排名,清華大學取代此前蟬聯三屆榜首的新加坡國立大學排名第一,這是中國大陸高校首次登頂該排行榜。

亞洲前20所大學排名如下:

誰是中國科教第三城?武漢、南京、西安還是廣州……

前20名大學中,香港有5所大學上榜,在亞洲城市中排名第一,顯示香港高校在英美評價體系裡的較高認可度。

排名前100的亞洲大學中,中國共有41個高校上榜,其中大陸26所,臺灣8所,香港6所,澳門1所。

廣東高校表現不俗,今年有三所大學進入榜單前100名,數量僅次於北京、上海,和江蘇並列。分別為排名第38位的中山大學、第41位的南方科技大學和第65位的華南理工大學。南方科技大學表現亮眼,排名超過華南理工。

從大區來看,亞洲前100名大學中,粵港澳大灣區共有10所大學上榜,總量排名第一,其中香港6所,廣州2所(中大、華南理工),深圳1所(南方科技大學)、澳門各有1所(澳門大學)。

長三角地區(江浙滬皖)共有9所大學上榜,其中上海4所(復旦、交大、同濟、華東師範)、南京2所(南大、東南)、杭州1所(浙大)、蘇州1所(蘇州大學)、合肥1所(中科大)。

京津冀地區共有6所大學上榜,其中北京4所(清華、北大、人大、北航),天津2所(南開大學、天津大學)。

中部地區有4所大學上榜,其中武漢2所(武大、華科),長沙2所(中南、湖大)。

西北地區有1所大學上榜,是西安交通大學。

山東半島城市群有1所大學上榜,是山東大學。

成渝城市群、中原城市群暫無大學上榜亞洲TOP100。

城市版的排名如下(括號中數字為上榜亞洲前100名大學數量):

香港(6)、北京(4)、上海(4)、臺北(4)、廣州(2)、武漢(2)、南京(2)、長沙(2)、天津(2)、新竹(2)、西安(1)、杭州(1)、哈爾濱(1)、合肥(1)、蘇州(1)、深圳(1)、濟南(1)、澳門(1)、廈門(1)、臺南(1)、臺中(1)。

從泰晤士高等教育(THE)的排名來看,武漢、南京、廣州、天津都有兩所大學上榜亞洲TOP100,都有潛力競爭科教第三城。其中南京大學排名18、武漢大學排名37、中山大學排名38、華中科技大學排名47、華南理工大學排名65、東南大學排名73。

需要注意的是,泰晤士高等教育的績效指標分為五個方面:教學(學習環境)、研究(數量、收入和聲譽)、引文(研究影響)、國際視野(員工、學生和研究)和行業收入。也就是說,THE不是一個純粹的學術評價體系,它更看重的是教學水平和畢業生影響力。

02.

再來看看各大城市“一流大學”的數量。

如果你是一箇中國考生,所有外國機構的排名只需要看看就好,真正具有參考價值的是教育部、財政部、國家發改委在2017年聯合發佈的《關於公佈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高校及建設學科名單的通知》,以下簡稱“雙一流大學”。

“雙一流大學”是繼211、985之後的又一國家級教育工程,你也可以把它理解為中國大學的新版兵器譜,是考生擇校的根本依據。這款兵器譜發佈之後,211、985等概念退出歷史舞臺。教育部相關負責人特別強調,“雙一流”不是“985”、“211”的翻版,也不是升級版,更不是山寨版,而是一個全新的計劃。

不過,“雙一流”並沒有打破211、985的既定格局,原來的211大學(包含985)全部上榜,沒有一個降級,並新增了24所大學。

以下是“雙一流”工程認定的42個一流大學,它們的分佈情況如下:

誰是中國科教第三城?武漢、南京、西安還是廣州……

紅色字體為非985大學。人工統計,可能存在筆誤,僅供參考

可以看到,42所一流大學全部出現在直轄市、省會城市、計劃單列市,沒有一個分佈在普通地級市。其中,鄭州、昆明、烏魯木齊三個城市原本沒有985高校,這次均有一所大學入選“雙一流”,體現了國家對中西部地區的照顧。

不過,仍有南昌、南寧、太原、貴陽、福州、石家莊、呼和浩特、拉薩、銀川、西寧、海口等11個省會城市沒有一流大學。

從這個指標來看,天津、南京、武漢、廣州、成都、西安都有兩所“一流大學”,杭州、重慶一所,長沙則有三所,數量僅次於北京、上海。

03.

再來看看“一流學科建設大學”的數量:

誰是中國科教第三城?武漢、南京、西安還是廣州……

表格中的紅色字體為此前不在“211、985”名單的大學,一共新增了24個。其中,北京新增了7個,上海新增了4個,南京新增了4個,成都新增了3個,天津新增了2個,廣州新增了1個,杭州新增了1個,寧波新增了1個,鄭州新增了1個。

可見,此次一流大學擴容,北京、上海、南京仍是最大贏家,呈現出強者恆強的格局。

從這個指標看,南京最有實力競爭科教第三城,其次是成都、武漢、西安、廣州,長沙、杭州、重慶的籌碼不多。

04.

如果把“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大學”加起來計算,各大城市的排名是這樣的:

誰是中國科教第三城?武漢、南京、西安還是廣州……

如圖所示,南京擁有除北京上海之外最多的“雙一流大學”,其次是西安、成都、武漢。

與原來的“211、985”格局相比,最大的不同是,成都的“雙一流大學”達到8個,取代了武漢原來的位置,天津的數量也超過了廣州。

不過,這能否說明成都、天津的大學實力就超過了武漢和廣州呢?未必。

大學數量多,不代表師生數量多,更不代表一流學科多。比如,浙江大學這一所大學的一流學科數量比整個成都市的還要多,下面來看看我們統計的各大城市“一流學科”數量排名:

誰是中國科教第三城?武漢、南京、西安還是廣州……

如圖所示,不論是一流大學數量,還是一流學科數量,北京都以絕對領先的優勢排名全國第一。相比而言,成都、西安的一流大學雖多,但一流學科數量並不突出。

這樣一比,武漢的一流學科數量仍穩居第四名,杭州則上升到五名。

杭州的雙一流大學雖然很少,但浙江大學強啊,一個學校有18個“一流學科”,超過西安、成都、天津、合肥、長沙、哈爾濱等城市的全部大學,顯示杭州的高等教育實力曾長期被低估。

需要注意的是,不論是在“211、985”時代,還是“雙一流大學”名單中,中國最炙手可熱的明星城市——深圳,都沒有摘得一個名額,深圳也是五個計劃單列市中唯一一個沒有“一流大學”名額的城市。不過,在泰晤士高等教育(THE)的亞洲大學排名中,來自深圳的南方科技大學表現不俗,排名亞洲第41名,超過了華南理工。

05.

以下是各大名校的一流學科排名:

誰是中國科教第三城?武漢、南京、西安還是廣州……

在一定程度上,“一流學科數量”比“一流大學數量”更值得關注。有時候,“一流大學”的名額可以通過政策照顧獲得,但“一流學科”的名額主要靠自己的努力,這就是為什麼有的城市“一流大學”很多,但“一流學科”卻沒幾個。

06.

再來看看各大城市在校大學生(本專科以及研究生)的數量:

誰是中國科教第三城?武漢、南京、西安還是廣州……

統計口徑可能存在差異,不一定有可比性,僅供參考

以上是我們統計到的各大城市普通高校在校大學生數量(本專科以及研究生),西安、廣州、武漢在大學生數量上佔據優勢,而南京的優勢不太明顯。

不過,論含金量,我認為在校研究生的數量更值得一看:

誰是中國科教第三城?武漢、南京、西安還是廣州……

從這個指標來看,武漢的在校研究生數量僅次於北京、上海,略高於南京,顯示武漢高校的較高含金量。

綜合來看,似乎南京最有實力勝任科教第三城,其次是武漢。

在此意義上,中國城市的科教實力排名應該是北京、上海、南京、武漢、西安,剩下的廣州、成都、天津、杭州、長沙、重慶差別都不大,有的勝在塔尖名校,有的則勝在平均值。

有不同意見的可到評論區討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