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照片:1912年清朝滅亡後的頤和園,清皇室的主要生活場所


本組老照片是1912年法國攝影師斯蒂芬.帕塞拍攝的一組頤和園老照片,此時的清朝已經滅亡。由於民國政府與清室協商,保留了許多對皇室的優待條件,頤和園仍是清皇室的私產。1914年,末代皇帝溥儀曾經以私人財產的名義將頤和園對外開放。

頤和園,中國清朝時期皇家園林,前身為清漪園,坐落在北京西郊,距城區十五公里,佔地約二百九十公頃,與圓明園毗鄰。它是以昆明湖、萬壽山為基址,以杭州西湖為藍本,汲取江南園林的設計手法而建成的一座大型山水園林。

乾隆十五年,為了籌備崇德皇太后的60大壽,乾隆帝以治理京西水系為藉口下令拓挖西湖,攔截西山、玉泉山、壽安山來水,並在西湖西邊開挖高水湖和養水湖,以此三湖作為蓄水庫,保證宮廷園林用水,併為周圍農田提供灌溉用水。乾隆帝以漢武帝挖昆明池操練水軍的典故將西湖更名為昆明湖,將挖湖土方堆築於湖北的甕山,並將甕山改名為萬壽山。


乾隆二十九年建成清漪園,耗銀480餘萬兩。清漪園內以中國古代神話中“海上三仙山”的構思,在昆明湖及西側的兩湖內建造三個小島:南湖島、團城島、藻鑑堂島,以比喻海上三山:蓬萊、方丈、瀛洲。清漪園的總體規劃以杭州西湖為藍本,同時廣泛仿建江南園林及山水名勝,如鳳凰墩仿太湖、景明樓仿岳陽樓、望蟾閣仿黃鶴樓、後溪湖買賣街仿蘇州水街、西所買賣街仿揚州廿四橋等等。

園內的主體建築為大報恩延壽寺,並有一條長達700多米尺的長廊,其建築與裝飾繪畫都相當精彩具有藝術價值以及眾多遊賞建築。 頤和園萬壽山清漪園園中理政及居住性質的建築極少,乾隆帝遊覽清漪園均為當日往返,從未在園中居住。

頤和園鼎盛時期,規模宏大,佔地面積2.97平方公里,主要由萬壽山和昆明湖兩部分組成,其中水面佔四分之三。園內建築以佛香閣為中心,園中有景點建築物百餘座、大小院落20餘處,3555古建築,面積70000多平方米,共有亭、臺、樓、閣、廊、榭等不同形式的建築3000多間。其中佛香閣、長廊、石舫、蘇州街、十七孔橋、諧趣園、大戲臺為代表性建築。古樹名木1600餘株。


清朝道光年後,由於國力衰弱,宣佈撤三山陳設,清漪園逐漸荒廢。咸豐十年,清漪園被英法聯軍大火燒燬。 光緒十年至二十一年,為慈禧太后退居休養,以光緒帝名義下令重建清漪園。由於經費有限,乃集中財力修復前山建築群,並在昆明湖四周加築圍牆,改名頤和園,成為離宮。

光緒二十六年園內建築及文物遭八國聯軍破壞,光緒二十八年修復。頤和園儘管大體上全面恢復了清漪園的景觀,但很多質量上有所下降。許多高層建築由於經費的關係被迫減矮,尺度也有所縮小。如文昌閣城樓從三層減為兩層,樂壽堂從重簷改為單簷,也有加高的建築,如大戲樓。蘇州街被焚燬後再也沒有恢復。

宣統三年十二月二十五日溥儀退位,頤和園作為溥儀私產,仍由清室內務府管理。由於皇家經費逐年短欠,清室財源日趨枯竭,為補貼園林的財政,民國三年1月14日,清室內務府將頤和園改為售票參觀。4月外交部、內務部、步軍統領衙門和清室內務府商定:“於開放遊覽之中、寓存籌款之意”,提出《頤和園等處售券試辦章程》。規定從5月6日開始正式對社會售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