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少年養成、主動出擊,到閉關絕貢、不聞不顧,明王朝經營哈密

比之強唐盛漢的張揚,明王朝在西域的經營可謂比較內斂,明朝前期,先後在嘉峪關外的安定、阿端、曲先、罕東、沙州(後內遷,在其故地又設罕東左衛)、赤斤蒙古、哈密設置關西七衛(羈縻衛)。

從少年養成、主動出擊,到閉關絕貢、不聞不顧,明王朝經營哈密

關西七衛設置的背景:

基本收復中原故土之後,於洪武五年,朱元璋派出東、中、西三路大軍,北伐殘元勢力,三路大軍中,中路徐達軍是主力,東路李文忠軍是奇兵,西路馮勝軍做牽制配合。

北伐結果是,中路徐達軍在嶺北等地慘敗,東路李文忠軍戰損嚴重,唯獨西路馮勝軍取得節節勝利,一路跨出嘉峪關,收復甘州、肅州、沙州、瓜州,佔領除了哈密之外的元朝甘肅行省大部,由於西路軍本身執行的是牽制漠北作戰的任務,沒有繼續深入。

西路軍的勝利固然離不開馮勝、傅友德的戰鬥能力,也與元軍主要兵力不在這裡有關,非但如此,元軍自知不敵,還多次採取了躲字決,攜擁民眾而去,為西路軍佔領空城創造了天然條件。

勝利之後,馮勝做出了一件為人詬病之事,沒有留下人員駐守甘肅各城池,就攜帶搶來的牛馬羊等戰利品班師回朝了。

“馮勝懼回鶻之兵,將甘州所葺城池、營房、倉庫、轉運米麥料豆二十餘萬石及軍需盡焚之,棄城歸,並寧夏、西涼、莊浪三城之地亦棄”(俞本《紀事錄》)

臨撤退之時,還焚燒了甘州的糧食和軍需,甚至城池,也放棄了寧夏、西涼、莊浪三城,馮勝的這種“棄地”行為遭到了朱元璋的責罰(《明太祖實錄》記載的主要理由是其縱容部屬貪汙),甘肅地區不同於蒙古高原,有很多適合農耕的土地,是漢、唐、元等大一統時代的西北經略核心,即便是孱弱的北宋,也曾經跟西夏苦爭,設置過熙河路。

好在西征之後,北元核心勢力退至更遠的北方,朱元璋穩步在甘肅、青海一帶逐漸建立莊浪、西寧、涼州、永昌、鎮藩、山丹、甘左、甘右、甘中等衛所,穩紮穩打,把甘肅全境納入中央管理體系。

從少年養成、主動出擊,到閉關絕貢、不聞不顧,明王朝經營哈密

哈密衛的建立過程

不同於甘肅境內的衛所制,明王朝在嘉峪關外的西域之地,主要採取的是羈縻衛所制度,這些地區以少數民族為主,漢族人口幾乎很少或乾脆沒有,明王朝選擇沿用元廷任命的當地首領為 都督、都指揮、指揮、千百戶、鎮撫等官,賜給敕書印記,掌管當地全部軍民政事,此類官員一概實行世襲制度。

關西七衛中,哈密衛的地理位置最為重要,此地屬於察合臺汗國分裂出來的東察合臺汗國範圍,在明廷北伐中原時,他們正陷於與帖木兒的內戰,無暇東顧。

明朝前期為何要建立關西七衛,是因為以哈密衛為代表,這裡屬於三方勢力相爭地區,北邊緊鄰蒙古高原的北元殘餘勢力,東方與明王朝勢力接壤,假如控制好河西走廊,以及延伸出來的哈密等地,可以截斷北元與西域的聯繫,鞏固明王朝的西部邊境。

洪武十年,自鄧愈、 沐英進軍崑崙山後,其實曾經面對過更好的選擇,也有一定機會達到漢唐的成就——經營西域。

此時的東察合臺汗國在於帖木兒的紛爭中元氣大傷,內部還有沙州、 哈密等地的分裂勢力,他們也是從東察合臺汗國分離出來,後來被元廷利用來牽制東察合臺汗國;北元勢力已經退到漠北,種種條件看起來,假如繼續深入哈密、吐魯番,進入天山一帶,並非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但朱元璋卻沒有做出這樣的選擇,只是因襲元廷的模式,繼續善待這批東察合臺汗國分裂勢力,與他們合作,建立了關西七衛。這與北元的威脅、連年戰爭後的國內休養生息等現狀是分不開的,當然也反映出朱元璋在一定程度上不重視西域的心態。

洪武十四年,哈密的統治者納忽裡在明廷經營甘肅的現實威脅下,主動派遣使者入京,納貢稱臣。此後十年,明軍沒有在河西地區掀起新的軍事行動,認可了這種藩屬關係。

十年後,納忽裡感覺明軍不過如此,竟放膽主動提出在深入明朝境內的平涼、寧夏甚至延安、綏德等地區開展互市,這就有些讓朱元璋很是生氣了,出兵攻陷哈密,納忽裡逃跑得快,沒有被明軍俘獲,但經此一難,納忽裡很快老老實實繼續稱臣納貢,明朝退兵。

哈密衛是永樂初期建立的,此時的哈密周邊,明王朝早已先行建立了安定、阿端、曲先、罕東、沙州等五衛,原先比較鬆散的藩屬關係岌岌可危,當時的哈密統治者(肅王)納忽裡的弟弟安克帖木兒在帖木兒帝國和明王朝的雙重夾擊下,決定正式歸附明王朝,派遣使者,請求賜封爵,永樂帝改封其為“忠順王”。

從少年養成、主動出擊,到閉關絕貢、不聞不顧,明王朝經營哈密

少年養成、主動出擊——永樂年間開啟的哈密衛前期經營

永樂三年,剛剛歸附明王朝的第一代忠順王安克帖木兒死了,他的真實死因是被蒙古韃靼部首領鬼力赤毒死的,此時的朱棣必須幫助剛剛歸順的哈密遴選出一位繼任者,鞏固與明王朝的關係。

朱棣手中有一個在他心目中十分合適的人,那也是一張攥在手裡很久的牌。

這個人的名字叫脫脫,是安克帖木兒兄長的兒子。

《明實錄》 載,永樂三年三月,“哈密頭目遣使奏忠順王安克帖木兒卒。命禮部遣官賜祭,詔以脫脫襲封忠順王,送還哈密。脫脫,安克帖木兒兄子,自幼俘人中國。上即位 求得之,撫養甚至。及聞安克帖木兒死,無嗣。乃命脫脫襲封忠順王,賜印誥、玉帶、文綺,並賜其祖母及母文綺表裡”。

《明實錄》 裡的記載比較含混,沒有說脫脫的身世,到底是安克帖木兒哪個兄長的兒子,真實身份可疑,按照其它史料分析,他極可能並非真正的納忽裡和安克帖木兒家族的直系後代,他是在洪武二十四年間被明軍俘獲帶回來的,他自幼來到中國,後來朱棣將他撫養,對待他頗為重視。

這種少年養成計劃,我們還能從鄭和那裡看到影子,可見朱棣的用心至深和提前佈局能力。

為了讓脫脫能夠服眾,朱棣還貼心準備了讓他攜帶了給祖母速可失裡的禮物“文綺表裡”,但朱棣的強行搶戲遭到了哈密王室的抵制。

脫脫一回哈密,就被祖母驅逐走了,原因不言自明,祖母不會不認自己的親孫子。這種空降國王的方式非常不順利,朱棣接到報告後,立刻下詔,責令哈密王室把脫脫找回,如若不然,明王朝將不會選擇坐視不管。

在朱棣的恩威並施之下,脫脫得以復位成功。

但是通過這件事情,也讓朱棣反思哈密的形勢,他最終的答案是,僅憑空降兵脫脫的能力,哈密早晚不保,因此,設置“哈密衛”的想法就提上了日程。

次年,也就是永樂四年,朱棣正是宣佈成立哈密衛,為了保證脫脫的安全,提高管控能力,他還專門又給脫脫的哈密忠順王政府空投了新的兩名空降兵——長史周安、紀善劉行,開始駐軍,實行軍屯,哈密衛諸官員皆受忠順王節制。

嚴格來說,哈密所實行的王室和衛所的雙重管理,是明朝前期衛所中的一個特例,哈密衛的地位要超過其他關西六衛,雖然仍屬於羈縻衛的性質,但已經被納入到了中央政府的有效管理體系之內。

自永樂初期設置哈密衛後,一直到天順年間,哈密忠順王對明朝的管理還是比較認同的,承襲方面也沒有太多阻力和變數,哈密衛也默默發揮了西北屏藩作用,由於此地是西域通往明王朝的必經之地,也是首站,也承擔著有效促進明王朝與西域各國交流的紐帶作用。

從少年養成、主動出擊,到閉關絕貢、不聞不顧,明王朝經營哈密

閉關絕貢、不聞不顧——嘉靖年間對哈密衛的棄兒策略

到了天順四年,哈密忠順王卜列革去世,死前沒有解決好嗣位的問題,歷經7年,王位無人,明王朝先後兩次冊封,過程中都出現了問題,哈密群龍無首,被附近的吐魯番數次侵略,成化十年,明廷派兵前往收復哈密,將領李文懼戰,無功而返,為吐魯番嘲諷。一直拖到成化十八年,才收復哈密。

弘治年間,吐魯番再次攻陷哈密,震動明廷,於弘治八年終於在將領許進帶領下再度收復。

但吐魯番對明王朝的不敬卻愈演愈烈,對哈密的滲入也無處不在,哈密王室在其威逼、誘惑之下,也產生了分裂,出於對明王朝保護不力的怨憤,有些部族徑去投奔了吐魯番。

正德九年,明廷任用彭澤總督甘肅軍務,兼經略哈密,他竟然與吐魯番統治者採用贖金方式,討價還價,想贖回哈密,後來因甘肅守將陳九疇斬殺吐魯番使者,後來事發,二人一同被投入大獄,此即“封疆之獄”。

明王朝的不作為反向助長了吐魯番的氣焰,他們不僅長期據有哈密,甚至將戰火燃到了甘肅境內,嘉靖三年,甘州、肅州都遭到了進攻,河西走廊遭到極大破壞。

嘉靖四年,早已復出擔任甘肅巡撫的陳九疇向嘉靖進言:

“為今之計,不如效仿光武閉關,以絕西域之貢。”

兵部部議後,也認為吐魯番“且貢且叛”,應該乾脆“閉關絕貢之”,防禦好嘉峪關即可,讓哈密自生自滅得了。

閉關之路也非一片坦途,而是歷經波折,嘉靖六年開始,朝廷內部展開了一場思想大論戰,就是否該放棄哈密衛,閉關自守多次交鋒,直到嘉靖八年,巡撫甘肅都御史唐澤的意見終於被嘉靖帝採用。

唐澤的理由就是——哈密不易興復,已成雞肋,“請專圖自治之策”。

就此,哈密“自治”,陷入“不聞不問”境地,之後的史書中,雖然偶也提到過“哈密衛”三個字,那也多半是指的原哈密衛三種族中內遷的人群,已經不是一個有關國防大計的地理名詞了。

從少年養成、主動出擊,到閉關絕貢、不聞不顧,明王朝經營哈密

哈密王墓

結語:

明廷從經營哈密,到放棄哈密,也走出了一條伴隨明王朝本身興衰軌跡的道路。經營之初,哈密衛的確起到了鞏固國防的作用,切斷了北元殘餘勢力與青海各部的聯繫,促進了明王朝與西域各國的交流,促進了民族融合。其中哈密起到的紐帶作用,功不可沒。

客觀而論,以明朝中後期的國力,連穩固北方和東北方向的戰爭威脅都已經力不從心,對西北方向的經營策略也只能以被動防禦為主,再加上哈密地區本身屢經戰火,人心離散,人口流失,也失去了舊時藩籬的功能,被明王朝放棄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明朝對河西地區的開發和經營,也使得河西地區增加了人口,發展了文化,基本保持了社會的穩定,為後世清政府對西北地區的經營提供了紮實的基礎,當然,也提供了很多前車之鑑,那就是——與其被動防禦,不如大兵壓境。

胡小鵬:《哈密衛忠順王脫脫身世及相關問題考述》

楊林坤:《明朝在哈密地區的施政論述》

董倩: 《明朝對西北民族地區的經營析論》

楊秀清: 《試論明朝對西北民族問題的決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