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人说二战输的不止是德国,输的还有战胜国英国?

漫威打脸王


从第二次世界大战早期的战争本质与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变化来考察,这段话说的基本上没有毛病(当然我们谈论的是在主要国家中,一些小国损失的也很惨重)——确切来说,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最倒霉的国家依次排列,第一名和第二名无疑是冲顶失败的德国和日本;紧随其后的就是英国与法国这一对难兄难弟;中国跟苏联尽管拿到了一部分战后红利,但是本土的精华区域全都被打烂了,要不是两国(中国是1949年以后)都有一个强有力的组织度极高的中央政府,加上50到60年代一系列令人眼花缭乱的骚操作,拿到的这部分战后红利能不能变现倒还两说呢。

我们先分析德日,德日两国之所以荣膺第二次世界大战最惨的国家行列,一是它们力图通过战术上的欺诈与战略上的肆意妄为试图单方面改变各主要强国力量对比、促使自己在某一地缘政治大区内取得绝对优势的行为遭到了彻底的失败,不仅没能完成登顶的目标,反而还落得了个身死国灭的下场。战后的德日在政治上、经济上、军事上完全沦为战胜国的附庸,德国一直到1990年才完成统一,日本一直到2010年代随着中国的崛起在军事上才有逐渐松绑的趋势。因此要说惨,这俩国家说第二没人敢说第一。

至于英法,虽然拿到了战胜国的名头,在安理会也拿到了常任理事国席位,但是实际上在战后安排上来看这俩国家并不比德日两国好到哪里去——德日两国是试图往外拓展自己的势力范围然后被打回了原形,英法两国则是本来已经拓展出去的势力范围被逐步削弱——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被德、日侵占了一部分,诸如北非地区被德军非洲军团从西打到东差点一波捅到埃及(占了苏伊士运河之后大英帝国的国运怕是会提前二十年一落千丈),诸如新加坡地区被日军三个多月就从泰国一波捅到马六甲(英军翔一样的战斗力啊)。战后则还被美、苏打着“殖民地独立”的旗号继续削弱,以至于大英帝国费尽心机构建起来的世界体系在20年内完全解体(尤其是1948年的印度独立事件),到了上世纪50年代新中国加入战团,在往大英帝国与法国的脑袋上填土方面那叫一个蹦的高,比如越南奠边府战役中国顾问团可是一点面子也没给法军留,打完了还给了一个“法军战斗力一般”的让法国人丢人现眼的评价——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第二次世界大战英国与法国倒了血霉一点也没错。

军武次位面


这个问题的提法是对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不仅是一场反法西斯战争,也是一场国际霸权的转移战争。但很多回答里面说,英国的霸权的结束就是因为二战,那也未免夸大了二战的作用。英国霸权早就摇摇欲坠,只是一些特殊因素撑到了二战后而已。

一战后至二战期间,主导世界秩序的是英国法国以及他们控制下的国际联盟,而二战后美国和苏联崛起,代替了英国和法国。虽然说霸权转移的正式标志可能还要到1956年苏伊士运河危机和英法海外殖民地独立后。但二战让美苏真正的站上了世界舞台。英国虽然力抗德国,同时在东南亚对抗日本,本土从未陷落。但是日不落帝国日落西山已经是事实。

英国在二战时就借助美国的租借法案(租借武器,飞机,船只等)方可自保,欠下了美国巨额外债,直到2006年才还清,已经没有当年日不落帝国的雄资。要知道,在英国夺取世界霸权的18世纪七年战争,以及19世纪初拿破仑战争里,是英国人扮演着类似二战时美国的角色。

其实19世纪末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时候,美国的工业产值就超过了英国,德国发展速度也远高于英国。一战期间,当沙俄爆发革命无法牵制德军的时候,英国和法国的处境已经很危险了,只是1917年威尔逊总统宣布美国加入一战,英法才最终获胜。

不过,一战的胜利对于英国已经是惨胜,英国在战争中几乎动员了帝国全部的力量。看起来一战后殖民地因为吞并了德国的纳米比亚和坦桑尼亚而扩大,但控制力度却大大降低了。

因为英国几个核心白人殖民地 加拿大,新西兰, 爱尔兰,澳大利亚要求自治,在一战后英国被迫同意他们成立了自治领。

英国皇冠上的明珠 印度此时民族主义运动也是风云激荡,圣雄甘地就是此时为世人所知的。中国一口气收回了汉口,九江两个英租界和威海卫租借地。英国在全世界的霸权到处受到挑战

本来,美国可以凭借此时的经济优势和一战时期的军事贡献成了主导世界的三巨头之首。但因为美国此时本土孤立主义倾向上升,拒绝加入国联,不想干预国际事务。1929年经济危机爆发后,英法因为收不到德国赔款,无法还清美国欠款,美国一气之下中断了美欧之间的官方经济合作,不再干预欧洲局势,专心应付经济危机。这相当于主动放弃了国际霸权

而欧洲新崛起的苏联和纳粹德国因为意识形态和战败国身份,被国际体系排斥,即使工业相对英国有优势,但优势无法转换为国际地位。英国的霸权由此得以维持。

因此,二战只是加速英国的衰落并且导致国际格局的洗牌而已,英国的霸权早在二战前就摇摇欲坠了

您的点赞和转发决定了我的文章能陪您走多远。


昭杨


二战的胜利者,严格来说只有美国一家,因为美国成功的从英、法、美三强主导世界格局的体系中脱颖而出,开始凌驾于英、法之上,独自领导西方世界,变成现如今的世界老大。如果把评选条件再放宽一点,苏联和中国也属于二战的胜利者。一个是全世界的弃儿,一个是列强眼中的鱼肉,都通过二战而跻身于联合国五大国之列了。

相比之下,德国、日本等战败国,英国、法国等战胜国,就都是失败者了。



德国和日本作为二战失败者,说他们输了很好理解。英国打赢了二战,为什么也说它是失败者呢?这个道理很简单:

英国原本就是世界霸主,尽管因为打一战而欠了一屁股债。但是英国的立国根基,它的殖民体系并没有垮掉。并且英国还在一战之后瓜分了德国和土耳其的殖民地,它在战后的殖民地不仅没有减少,反而还更多了。纵然说美国的崛起是英国无法阻止的,然而不管怎么说,一战之后的英国,它还是能跟美国、法国平起平坐的世界三强。

德国呢?其实一直都被英国压制,早在普鲁士时期就是英国的跟班,要依靠英国的力量才能对抗法国。后来俾斯麦使德国统一,并一跃为欧洲第一工业大国。但是德国始终还是被英国压制。

为了挑翻英国,德国组成三国同盟,结果一战之败,德国输得连底裤都没有了。

一战之后的巴黎和会,德国被协约国踩在脚下狠狠得蹂躏了一通,不仅要还自己欠美国的一屁股债,还要替英、法偿还欠美国的债务。后来德国人在纳粹党的领导下又再次崛起,并一度打得英国叫爹,但是最终只是两败俱伤,或者说是同归于尽。

而由于德国的同归于尽,成功的把英、德都扯到一个水平线上——现在大家都变成了美国的小弟。



德国→战败国→小弟→战败国→小弟

英国→战胜国→霸主→战胜国→小弟

德国当小弟无所谓了,反正是战败国。而英国是战胜国,居然从霸主也变成了小弟。并且更糟心的是,现在的老大美国,还是英国曾经瞧不起的小弟。小弟变大哥,大哥变小弟,这种巨大的落差,英国想想就伤心。

二战之后的最初十年,英国曾经还打算再次振作,比如丘吉尔就叫嚣冷战,意图掌握冷战主导权。但是英国的挣扎没有用,美国是靠实力说话的国家。

美国在提出振兴欧洲计划时,直接把英国踢到了一边。欧洲的复兴由美国操刀,英国只有看得份。毕竟上次就是英法迫害德国,导致引发第二次世界大战。这次要是再让英国胡搅,欧洲肯定还会再乱。于是,美国也就让英国靠边站了。

英国在失落了几年后,不甘心呐,还想再挣扎一下,结果被数次啪啪打脸。

比较有名的打脸事件有两次,一次是解放军发动渡江战役时,英国派紫石英号阻挡解放军南下。中共领导人不理会英国的警告,直接开炮回应,打得紫石英号调头就跑。事后英国在第一时间还想把事件继续闹大,想把美国也拉下水,然而美国根本不愿意跟着掺和这件事,英国只能夹住尾巴不说话。

等到新中国建立后,英国害怕解放军会收复香港,在1950年1月承认了新中国政府(第一个承认新中国的西方大国)。此时在英国人的身上,看不到一丝霸主的影子。



到了1956年的第二次中东战争,英国的脸面丢的更干净,被美国和苏联按在地上啪啪打脸,彻底丧失了重新恢复世界霸主地位的信心。

当时的情况比较好笑,埃及总统纳赛尔宣布收回苏伊士运河。这个苏伊士运河原本是英法两国投资修建的,所有权在英法。然而纳赛尔打着民族主义的旗号,直接强行出兵收回了苏伊士运河的所有权。

简单说,就是身为第三世界小国的埃及,把贵为联合国五常的英国和法国给抢了。而且还是两个一起抢的。上一个敢这么蛮横的国家,还是咱们中国。

在当时这可是惊天的大新闻!这就好比现在巴拿马总统收回了巴拿马运河的所有权,就在美国人的眼皮子底下把美国给抢了。身为世界警察的美国岂能善罢甘休?

因此这个仇是一定要报的,否则大英帝国的面子往哪摆?于是英国拉拢法国,两个落魄贵族一起忽悠以色列,忽悠以色列去揍埃及,然后两国再调停,让埃及低头。

这种耍阴谋,搞诡计,驱使恶狗咬人,然后再去装好人,收拾残局的办法,英国在殖民时代是百试不爽,比如著名的甲午战争和中法战争就是这种套路。清政府当年没少挨英国的坑。

然而时代变了。当年英国能这么玩,是因为没有国家能压制它。可是在1956年,美国和苏联已经可以压制住它了。



于是当英国、法国按照原计划忽悠以色列揍埃及,自己再去调停,并经调停无果,也撕下伪装面具,协同以色列一起揍埃及时。美国和苏联就都站出来说话了:

苏联的态度很简单,一个字—滚!否则苏联就要动用核武器了。

美国的态度也很简单,一个字—滚。否则美国就要进行制裁了。

起先英国还想坚持一下,想说服美国,利用北约框架要挟美国。然而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非常不给英国首相艾登面子,他对艾登说了一句很伤人自尊的话:你现在打埃及的军费就是我们借给你的,如果你敢不退兵,我现在就断掉对你的援助。并且我立刻抛售英镑,让你的金融系统崩盘。

英国首相艾登摸了摸口袋,囊中羞涩,没钱难倒七尺大汉。最终也就连同法国灰溜溜的退兵了。

这一事件之后,美、苏用实力告诉英国: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归根结底还是我们的。我们就像早上八九点钟的太阳,我们才是新时代的霸主。现在你这个没实力的破落贵族可以滚蛋了。




这一事件后,英国的国际地位一落千丈,很多以前抱英国大腿的弱小国家,纷纷开始抛弃英国,转而抱美苏的大腿。

到了八十年代,就连阿根廷这种工业化程度近乎为零的国家也敢挑衅英国,强占了马尔维纳斯群岛。这种打英国脸面的事情,放在二战之前是绝对无法想象的。

所幸,英国最终打赢了马岛战争。否则不难想象,要是英国连阿根廷都镇不住,它还凭什么稳坐联合国五常。

总的来说,英国衰落于第二次工业革命,绝对霸权崩溃于一战之后。但不管怎么说,英国在二战之前,还跻身于霸主之一。

但是在二战期间,英国耗费了两百多亿英镑巨额经费。为了支付军火费用,英国变卖了战前海外投资的四分之一,国债相较战前增加了两倍,外债高达四十亿英镑。二战后的英国,不仅经济要依附于美国,也无法驾驭殖民地,最终导致它的全球殖民体系彻底土崩瓦解。

二战前,英国是霸主,殖民地世界第一,身边一堆小弟伺候着。

二战后,英国也是小地,殖民地全没了,身边一个小弟都没有。



从这个角度来说,英国的确是输了。并且它输得比德国还惨!这就好比:德国原本是百万富翁,折腾了一圈下来,德国还是百万富翁;英国原本是个千万富翁,折腾了一圈下来,英国变成了百万富翁。虽然比穷光蛋要强很多,但总觉得不得劲。

不过,虽然英国的霸权地位不在了,但仰赖于文化输出,使得英国的文化、制度以及英国人的很多理念在世界上深入人心,英语早已成为世界第一国际语言。

并且英国还培育出了美国这个好大哥。虽然现在美国是大哥,英国是小弟。但是如果反过来想,大哥整天还得伺候小弟,小地没钱了大哥要出钱援助,小弟挨揍了大哥要出兵帮忙。英国现在的惬意,其实也没什么不好的。


Mer86


这句话基本是正确的,二战对于英国来说,没有捞到一点好处。

丘吉尔曾经在雅尔塔会议之后自嘲般的回忆说:“我的一旁坐着一头凶猛的棕熊,一旁坐着一只凶狠的老鹰,而我坐在中间,像一头瘦弱的小毛驴!”。

一战让英国开始走下坡路,二战让英国彻底沦为二流国家,丘吉尔虽然是英国历史上少有的雄杰,可是也难以挽回这种颓势。

二战摧毁了英国的国力

虽然我们一般认为,一战是英国走下坡路的开始,但是我们要承认的一点是,一战对于英国有失有得。

一战前,英国是世界老大,德国、奥匈想要挑战英法的世界殖民体系。英国通过一场战争,维护住了自己世界老大的地位,摧毁了德国和奥匈,让自己的殖民地帝国巩固了。

虽然一战中英国付出了海量的金钱和巨大的伤亡,但是一战后英国得到了德国在全球各地的殖民地,而且还乘胜之势分割了土耳其的殖民地。同时,英国通过压榨德国,对自己的财富损失也有一定的补充。一战对于英国来说,总体是得大于失的,只不过英国获得的没有美国多而已。

而二战完全不同。

一战中,英国只是派遣了远征军出征法国,而二战中,希特勒的轰炸机可是实实在在的飞到了伦敦上空。

1947年,二战已经结束了两年,可是英国依然是一副山穷水尽的样子。

1947年的圣诞节,虽然战争早已结束,可是英国还在实行战时管理制度。全国所有人都在限制使用水电。由于电力供应不足,英国全国各地轮流停电六小时。一些百姓家的一天的供水只有几升。

伦敦的大街上,人人都穿着旧衣服,有的百姓穿的甚至是二战服役时的军装。因为整个国家的工业体系都在为重工业让路,市场上没有新衣服售卖。圣诞节这天,伦敦的酒卖到了一瓶8英镑,依然供不应求。报纸上说“1947年的圣诞节,没有一个英国孩子收到了圣诞礼物”。

伦敦城内,到处都是轰炸留下的废墟,整个英国的失业家庭超过200万,人们普遍还在接受供给制的粮食。于战前的丰富食物相比,直到1947年,英国家庭的餐桌上吃的还是土豆,真是穷三年富三年,大英帝国的公民绝对想不到自己有一天会过上这样的生活。

(德国轰炸后的伦敦)


这场战争消耗了英国所有的积蓄财力,让日不落帝国的国库里再也拿不出一分钱来。英镑在战前的地位相当于现在的美元,可是在二战结束后,英镑已经出了英国没有任何人认可了。

在英国最穷的时候,美国人发起了“马歇尔计划”,帮助欧洲恢复经济。可是拿着美国人的钱,就得听美国人的话。英国人在战后想找回在欧洲的话语权,可是囊中空空,有怎么能做的到呢?

二战摧毁了英国的殖民体系

英国受到的最大的打击,是二战后它最有价值的殖民体系被摧毁了。

虽然英国在二战后受到了很大的打击,但是靠着上千万平方公里的殖民地,几亿的殖民地人民,只要给英国时间,它依然能够恢复过来。就算不能继续当世界老大,跟美国苏联三分天下还是做得到的。

可是英国没想到的是,历史不会再给他这个机会了。

在二战中,正当英国与德国日本打的最激烈的时候,印度的甘地在关键时刻闹起了独立运动。此时正是英国最需要印度的人力和资源的时候,丘吉尔迫不得已,宣布“会在适当的时候继续印度独立地位”。

丘吉尔没想到的是,在1947年,二战结束刚刚两年后,印度就找上门来了。甘地和真纳(巴基斯坦总理)强烈要求独立。英国自然不愿意,于是权衡了一下维护住在印度地位所需要的力量。

经过一番计算,英国政府得出结论:要镇压印度的独立运动,至少需要二百万士兵。

这对于刚刚经历过二战的英国来说,无异于天文数字,英国不得不承认印度独立。英国政府还希望印度和巴基斯坦给个面子,成为像加拿大和澳大利亚一样的自治领,没想到两国完全不同意,都各自成立了属于自己的国家。

印度的独立让英国的GDP当年下降了40%,并带动了英国全球殖民地的独立运动。印度独立以后,英国在非洲的殖民地也纷纷失手,曾经遍布全球的米字旗,重新回到了英伦三岛上。

殖民地体系的崩溃给英国带来的打击是致命的,凭借英国本土的资源和人口,英国以后无论如何也做不到和美苏这样的大国抗衡,只能安心给美国做小弟。

说到底,英国在二战前本来就是世界老大,二战后,英国变成了美国的小弟,并失去了它在全球的殖民地,变回了大航海时代前的状态。这对于英国的打击是致命的,英国以后再也不可能重复往日的荣光。所以二战对于英国来说,是赢了战争,输了国运。


小约翰



德国是挑战英美的世界秩序,最终被打败,成为战败国。而原来的世界超级大国,永不落太阳的大英帝国,因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完全从超级大国跌落成一般的国家,从美国的老大,变为美国的跟班。让笔者详细说明其中的缘由。


1939年德国入侵波兰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英国与法国联盟,眼睁睁地看德国与苏联签订互不侵犯条约,分割了波兰,然后德军挥师西进,攻击荷兰与比利时,很快打败了这两个国家,德军的坦克部队利用比利时的森林地带,采用大范围穿插,包围使得原来的法国的马奇诺防线毫无作用,英法联军全线崩溃。之后就有著名的顿克尔克大撤退。英国数十万军队撤往英国,但是给德军留下了大量的重武器,物资,英国国内已经没有任何的抵抗能力。


虽然英国还有海外领地,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以及印度,但缺乏装备与物资的英国不可能抵御德军,英国这时就向美国求助,愿意把大西洋上的英国占据所有岛屿与美国换取飞机,大炮,以及军舰,美国著名的“租借法案”就是这个时候产生。英国向曾经自己的殖民地求助是破天荒的事情,说明英国已经没有过去的不可动摇的实力。最终美国成为二战的关键先生,保住英国,苏联,法国打败了德国。


二战以后,世界秩序已经不是在英国的主导下创立,第一次世界大战,英法建立的国联成为战争的导火索,而二战后,美国主导提议建立的联合国让这个组织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世界组织,维护世界格局,总部就在美国纽约。金融秩序也是1945年末在美国主导下,建立了以美元为基本货币的世界金融体系。原来的大英帝国的痕迹被抹去,英国只是联合国常任理事国之一,但不是关键先生。如果没有第二次世界大战,英国或许还是世界领导国家,美国还在自我孤立。所以说二战输的不止是德国,输的还有战胜国英国。


桥本看日本


道理太简单了,因为英国没有达到自己的战略目的。战争的胜负不是看你有没有打败你的敌人,从现代战争理论角度来看,战争的企图或者说战争的战略目的没有达到,就不能算成功,即便是杀敌再多,战绩再辉煌,如果战略目的没有达到就算是失败了。


战争是政治的延伸,而不是为了战争而战争。二战时期,英国和德国之间的战争目的,无非是争夺世界的军事强权,争夺欧洲的霸主地位,为此,英国在二战爆发前,就联盟了法国和苏联,建立了一个同盟组织,美国当时还没有加入这个组织,二战可以看作是一战没有爆发完的战争压力的延伸,一战的战果实际上各方都是不甚满意的。


因此,英国和德国早早的就围绕新的欧陆霸权开始了经营,战争开始后,德国表现让英国大感意外,一瞬间就灭掉了波兰和法国,让英国陷入了英伦三岛出不去门,苏联一开始也被德国打懵了,导致了苏联和英国互相没有支援,当然,苏联最后凭借自己的力量打破了德国不败神话,开始了战略反击,但是此时英国已经在德国的轰炸下抬不起头了。


二战结束后,虽然德国战败,但是英国欠下了巨额战争债务,也损失了大量的基础设施和工业基础,损失了大量的军事物资,英国国力一落千丈,无法继续维持自己在南非、印度等国的统治地位,南非、印度纷纷独立,中东各国和非洲各国也紧随其后,掀起了民族独立浪潮,英国的殖民体系彻底解体,着成为了现代国际格局形成的一个基础,甚至看现在的英德国力的话,英国失去的或许还更多。


第二次世界大战给世界造成了无尽的创伤,这些震荡一直延续到现在,依然深刻影响着现今国际秩序和关系体系,他建立了战后国际秩序,但是人类在二战中的惨痛记忆并没有消逝,有一句话说的很好:二战没有胜利者,战争没有幸存者。


海事先锋


说起二战,英国和德国这一对冤家就不得不提,第二次世界大战源于德国闪击波兰,这场战争席卷了21个国家和地区,20亿以上的人口被卷入战争,伤亡9000余万人,是历史上规模最大的战争。


这次大战各参战国损失惨重,尤其是作为战争发起者的德国和他的主要对手之一的英国。德国战败后被肢解,分为东德和西德两个国家,分别被苏联和美国占领。国民经济陷入崩溃状态,大量人员失业,精英阶层或流亡国外或被处死,科技人才被美苏两国掠夺一空,德国这次败的是彻彻底底,短时间之内难以翻身。

另一个作为德国老对手的英国,此时相对德国也好不到哪里去,首先,经过二战的洗礼,大英帝国的殖民地看到宗主国如此不堪一击,纷纷闹起来独立,英国丧失了大量的殖民地,再也不能像以前那样可以肆无忌惮的掠夺殖民地的资源,倾销商品。没有了资源,就没有了和美苏争霸的资本。战争当中,英德两国沿英吉利海峡两岸展开了旷日持久的空袭和反空袭斗争,导致英国基础设施和工业设备损失惨重,面对迅速崛起的美苏两国,无论是经济还是军事实力,英国均相差甚远。


由于美国本土远离战场,加上美国超强的工业生产能力,它发了战争财,确立了自己的世界霸主地位,另外马歇尔计划的实施以及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最终确立了美元在世界金融体系中的主导地位。而号称日不落帝国的英国,国际地位一落千丈,再也不复往日的荣光,沦落成为了美国的小跟班,成为一个二流国家,直到今天任然没有翻身。


大飞哥爱历史


为什么有人说二战中的英国,输的比德国更惨?

随着1945年5月8日德国签署投降书,9月2日日本紧跟着也签署投降书,地球上先后61个国家和地区以及20亿以上的人口参与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彻底落幕。

而当我们回顾历史,提到二战中谁输的更惨之时,往往会说是战败的德国、日本,德国被苏联和美国及其盟友一分为二,日本则完全被美国占领,接受美国的“和平改造”。

然而从身份落差的角度来看,德国、日本均不是最惨的,在美国的盟友之中,有一个叫英国的国家,它在二战之前殖民地遍布全球,号称“日不落帝国”,是为美国之前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

但遗憾的是大英帝国的“日不落”姿态,在1940年被欧洲大陆上的德国人给重创。5月10日正当英国和法国合计怎样迫使德国吐出吞下的波兰之时,德国士兵向他们猛冲过来。

面对德国人的猛冲,英法联军最初不以为然,认为凭借英法联手,纵使德国有“孙猴子大闹天宫”的本事,也翻不过他们的“五指山”。

然而历史的事实证明,德国这只“孙猴子”不但翻过了,还把法国巴黎占领,促使法国在二战中很长一段时间里都处于“亡国”状态。

同时以世界霸主自居的英国也遭受重创,它于比利时一线构建的防御,在德国突进法国腹地之后陷入被两面夹击的困境,为此英国人不得不执行了“敦刻尔克大撤退”。

数十万英国将士在德国人的驱赶下“狼狈”的逃回了本土。但是德国并没有准备放过英国,德国空军在7月10日起发动不列颠空战,组织大量战斗机和轰炸机飞越英吉利海峡,对英国本土的重要设施进行摧毁性轰炸,直接促使英国的工业一度陷入半瘫痪状态。

与此同时意大利、德国、日本在此之后,开始对英国遍布全球的殖民地下手,英国非洲殖民地被德意联合攻坚,亚洲的则被日本疯狂进攻。

如此一来英国本土原本期盼着殖民地给自己输血的计划泡汤,国库日益见底。但为了让战争打下去,使英国不至于被德国人占领,英国开始向美国求援。

美国百姓虽然不想参战,但是在其总统罗斯福的努力之下,美国还是通过了“促进美国国防的法案”,开始向英国输送上到飞机坦克,下到吃饭睡觉物件的物资。

也正是因为美国人的资助,英国才抗住了德国的进攻,然而让英国人万万没有想到的是,德国没打垮它,美国最终间接肢解了它,二战后原本没有多少殖民地的美国,为了打开全球市场,掀起了殖民地独立浪潮。

顿时英国各地的殖民地狼烟四起,英国不得不支出巨额军费来镇压殖民地的反抗,而此时英国本土正处于重建时期,根本拿不出多余的钱打仗。英国殖民地至此从给本土输血,变成吸血。

最终为了不被拖垮,英国政府效仿壁虎一样“断尾求生”,1947年印度、巴基斯坦独立,1957年马来西亚独立…… 大英帝国在一块块殖民地的独立声中轰然倒塌,美国接其棒成为世界第一强国。

袁载誉,知名文史撰稿人,专注世界历史。瞭望智库特约历史观察员、今日头条付费内容评测专家团成员、澎湃新闻湃客栏目特约作者、青云计划获奖者,被评为百度动态2018年年度红人、百度动态历史领域最具人气作者、腾讯自媒体年度新锐作者。


袁载誉


二战的胜利者我觉得只有美国和苏联。其他得不过就是垂死挣扎。要说其中最典型的就是英国和德国。

二战后的德国被盟军与苏军分别占领。由于纳粹德国的负隅顽抗,根据史料记载二战结束后整个德国都沦为了一片焦土。德国真可以说是在一片废墟中重建的。但是作为西方世界抵抗前线的英国就比德国好吗?不,英德之间的轰炸也使得英国以伦敦为首的主要城市变成了废墟。

明面的损失虽丰,私下的损失更是巨大。

英国在二战以前能够成为霸主,号称日不落帝国,我认为有三件法宝。

一、英国引以为傲的全球贸易体系

英国的强盛离不开其经济的发达。自从工业革命后,英国一直是作为欧洲大陆“最后贷款人”以及“物资销售者”,别人打仗它发财。这些依仗的便是“日不落帝国”那遍及全球的殖民地所提供的养分。

其实早在二十世纪初,幅员辽阔的美国国内生产总值便已经超越英国达到世界第一。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再加上拥有全国市场,英国依旧是世界经济的核心

二战后这样的情况便改变了。1、德国长期的轰炸,将英国本土数百年间建立起来的基础设施破坏大半。2、战争期间,为了应付德国的进攻,英国从一个债权国彻底沦为债务国。3、长达数年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使得英国将海外大量的兵力与投资调回本国使得各个殖民地政府的独立性增强,为二战后殖民地大解放埋下了伏笔。

二、英国的海上霸主丧失

英国作为一个岛国,作为全球拥有殖民地的国家。海军对于其而言是重中之重。只要掌握住制海权,其本土与殖民地就可以保证安全无虞。可惜对于海军的理念更新不足。英国一直信奉“坚船利炮”主义。二战却较会了他们两件事情。1、大西洋战场教会它们,仅仅从破坏力而言,潜艇的真是一种物美价廉的物品。2、太平洋战场教会它们,未来的海战是航空母舰的天下,战列舰将沦为航空母舰的护卫。因为理念的落后,英国丧失了海上霸主地位。


三、全球金融市场影响力的下降

“日不落帝国”带给英国的不仅仅是一个庞大的原材料基地以及最终商品市场。就像现在的美国,它甚至是世界的纽带,你要从一个大洲前往另一个大洲,英国永远是你绕不开的国家。再加上全球贸易的兴起,英国以其分布如此之广的领土,成为世界贸易的核心。金本位下的英镑就如同现在的美元成为世界范围影响力最大的主权国家货币。

我们都知道,二战中它们被美国釜底抽薪。美国借着其是世界总债权人的身份以及庞大的黄金储备量。成功代替英镑成为世界上最具有影响力的货币。甚至更进一步借助《布雷顿森林会议》建立起来双挂钩制度,将世界贸易彻底和美国经济绑在了同一架马车上。而英国则失去了战后最高效的恢复机会。

四、结语

一场二战使得英国数百年建立起来的优势丧失殆尽,更是需要使用数十年时间重建。国际上更是从第一流的国家沦为世界二流,成为

美国的簇拥。这样的变化对于这个曾经世界第一国家不就和失败了一般无二吗?


历史的拐点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以德意志第三帝国、日本帝国、意大利王国三个法西斯轴心国及其仆从国为一方,以世界反法西斯同盟为另一方进行的世界规模的大战,战争范围从欧洲到亚洲,从大西洋到太平洋,先后有61个国家和地区、20亿以上的人口被卷入这场战争,作战区域面积达到2200万平方千米。据不完全统计:战争中各国军民伤亡共9000余万人,5万多亿美元付诸东流,这使二战成为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战争,也是破坏最大的战争。战后德、日、意三个法西斯国家自然成为了战败国,然而不少战胜国同样伤痕累累:目前我国官方公布的二战军民伤亡数为3500万,其中死亡者占1800万。前苏联公布的伤亡数字是2960万,其中死亡者2660万。如果仅仅就战争损失而言:作为战胜国的英国在二战中伤亡160万,其中死亡45万,伤亡人数占当时英国人口总数的比例大约为3.4%,死亡人数占当时英国人口总数的比例大约为0.85%,在伤亡率和死亡率数据上其实远远低于同为战胜国的中国和苏联,也低于作为战败国的德国和日本。那么说二战输的不止是德国,英国同样是二战中的失败者的说法是否成立呢?从某种程度上而言:这种说法其实是有道理的——尽管英国就人员、物资的直接损失看来在二战所有参战国家中并不算太高,然而英国在二战中最大的损失是国际地位的下降。

英国是世上最早迈入工业化门槛的国家:1796年随着瓦特改良蒸汽机使英国的工业生产能力出现了质的飞越。1814年史蒂芬孙发明了蒸汽机车,1824年英国开始修筑第一条铁路。工业革命期间英国建成了纺织、钢铁、煤炭、机器制造和交通运输五大工业部门。1816年英国组织的反法同盟终于彻底击败拿破仑的法兰西第一帝国,以此为标志宣告了大英帝国全盛时期的到来:在1792年反法战争开始时英国在全世界一共有26处殖民地,到1816年反法战争结束时英国的殖民地已扩张到43个:加拿大、西印度群岛、澳洲、印度、锡兰、开普等地都已被纳入到英国殖民体系之中。也是在这一年随着金本位的确立开启了长达百年的英镑世纪。到19世纪50年代英国已取得世界工业和贸易的垄断地位,以致于英国一国的经济规模就占据了全球经济总量的40%左右,被誉为“世界工厂”。大英帝国全盛时期的统治面积达到约3400万平方公里,占到了世界陆地总面积的四分之一,是有史以来疆域面积最大的国家。由于全球各地皆有其殖民地,因此号称“太阳永远不会从其国土上落下的帝国”。这一庞大辽阔的疆域面积不仅是当时全世界最大的,也是人类有史以来所有帝国中空前绝后的。当今世界的200多个国家中仅有22个国家没有被英国侵略过。从人口数量来看:大英帝国统治着4到5亿人口,占当时世界人口的四分之一。要知道当时中国也只有大约4亿人口,无疑大英帝国是那个年代人口绝对数和占全球人口的占比最大的。从生产力来看:英国率先完成了工业革命,以一国的工业产值占据世界工业总产值的40%,带领人类进入蒸汽时代。与此同时以亚当·斯密的《国富论》为标志,英国率先开始推行人类历史上最早的全球自由贸易。英镑是当时的国际通行货币,英国垄断着货币发行权、贸易结算权和金融交易权,伦敦成为国际金融中心。从军力上看:英国拥有当时傲视全球的海军,控制着国际贸易航线的所有关键节点——从东方的香港、新加坡到非洲的好望角无不处在英国的控制之下。从对世界的影响力来看:尽管在此之前的蒙古帝国在疆域上几乎能与大英帝国抗衡,但说到底蒙古帝国的影响力所及只限于亚欧大陆。大英帝国率先建立了世上最早的近现代自由贸易体系和宪政体制,银行、股票等近现代金融工具也是从英国向全球扩散的,英语成为国际通用语言,英镑也是那个年代的国际通用货币。工业革命使英国以一国之力创造出占世界工业总产量的40%以上。这一时期英国涌现出牛顿以来最伟大的科学家麦克斯韦,莎士比亚以来最杰出的文学家狄更斯,自由主义政策的先锋格莱斯顿和大名鼎鼎的外交家帕默斯顿,可谓人才济济。英国首相帕默斯顿为此在1865年留下遗言:“北美和俄罗斯的平原是我们的谷仓,芝加哥和敖德萨是我们的矿区,加拿大和北欧半岛为我们种树,澳大利亚为我们牧羊,还有阿根廷为我们养牛,秘鲁送来白银,南非进贡黄金,印度人和中国人为我们种茶,地中海是我们的果园,至于我们的棉花种植园正在从美国南部向地球一切温暖的地方扩展”——全世界没任何一块土地不被英国运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种手段纳入到全球体系中。在此之前即使像蒙古帝国这样疆域辽阔的帝国也未能将自己的影响力扩张到全球;即使是西班牙、葡萄牙、荷兰这些早期殖民者尽管开辟了新航路,也未能将自己的影响力投射到全世界。

从19世纪70代开始由于日趋保守的英国资产阶级为维持垄断地位而对新技术的排斥使英国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被后起的美、德两国相继赶上并超过:19世纪80年代美国工业总产值在世界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上升到31%,由此超过英国,跃居世界第一位,而英国则将为18%。与此同时德国的纺织和金属工业在组织结构和技术效率上已超越英国并在德国国内市场上已击败英国同类产品。到了20世纪初德国在世界工业总产值中所占的比重已超越英国,仅次于美国,位居世界第二位。1861年沙皇俄国在实行农奴制改革后尽管仍保留了大量束缚生产力发展的封建残余,但其经济发展速度仍是惊人的——只用了几十年就基本完成了欧洲其他国家几个世纪才完成的转变。明治维新后的日本的发展势头更为迅猛,以致于就发展速度而言达到了俄国的10倍。尽管日、俄两国在世界工业生产中的比重还不足以撼动英国在国际经济秩序中的地位,但其迅猛的发展速度仍对英国构成一定威胁。相比之下英国在1870~1900年间的工业年均增长率只有1.6%,这比19世纪中期下降了一半。当然这一时期英国的经济发展也不是毫无闪光点——这时的英国同样正处于由以蒸汽机的应用为标志的第一次工业革命向以电气的应用为标志的第二次工业革命转型之中:1912年英国全国的电站安装容量达到90万千瓦;1913年英国的汽车产量已达3.4万辆;早在1900年英国就开始试制人造纤维,到1913年英国已生产了3175144千克人造丝。然而由于英国在电力、人造纤维等新兴工业部门的规模相对偏小(其产值在19世纪初不到英国工业总产值的1/10),所以英国新兴工业部门的增长抵偿不了旧工业部门发展的滞后,英国的整体工业发展速度是呈下降趋势的。由于长期以来英国不仅牢牢掌握着世界工业的绝对优势地位,同时也占据着金融保险等无形出口品市场的绝对优势,因此当英国工业生产的发展速度明显下降后英国凭借自己在世界无形出口品市场的优势地位仍使自己不至于出现贸易逆差,但其贸易额占世界总贸易额的比例已从1880年的四分之一下降到1913年的六分之一。这时的英国正在逐渐丧失它曾拥有过的对印度、中国、拉美和非洲内陆跟海岸等地区贸易上的主导地位。1873至1896年蔓延于几乎所有资本主义强国的经济萧条进一步加剧了英国的商业困境:一方面经济萧条加剧了英国国内经济面临的严峻形势,另一方面各国在经济萧条的打击之下纷纷采取贸易保护政策,从而导致英国面临国内生产和海外出口的双重萎缩。

当英国经济的发展速度明显放缓之时位于欧洲大陆的德国正跃跃欲试要挑战大英帝国主导下的既有国际秩序,双方矛盾的扩大化最终导致彼此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兵戎相见。尽管英国是一战的战胜国,但到1918年一战结束时英国已损失了1/3的国民财富和300万青壮年劳动力,与此同时还欠下美国大量债务。为偿还这些债务英国开始征收苛捐杂税和滥发纸币。与此同时英国赫然发现:自己在国际市场上面临着越来越多的竞争对手——在美洲市场上美国商品正逐渐排挤英国商品,而在远东地区日本商品成为了英国商品强有力的竞争对手,由于加拿大和澳大利亚等英属白人自治领本土工业的发展也使其对英国商品的依赖程度大大降低,对苏俄革命的武装干涉又使英国失去了俄国市场。这一时期各英属殖民地都掀起了独立运动的高潮: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等白人自治领要求英国政府给予更多的自治权限,印度则在圣雄甘地领导下展开了非暴力不合作运动。这时的爱尔兰人同样没闲着:事实上早在一战尚未结束的1916年都柏林就爆发了反英的“复活节起义”,爱尔兰独立运动的领导人甚至试图同德国合作,这令英国政府惊恐不已。1919年1月21日拒绝在英国下议院任职的爱尔兰共和派议员在都柏林通过了国家独立宣言、组建了爱尔兰议会,随即以独立的“爱尔兰共和国”的名义要求英军立即撤出爱尔兰。刚经历完一战的英国国力大不如前,尽管英国政府仍对爱尔兰独立运动进行了镇压,但很快陷入爱尔兰军民的游击战之中。1921年12月6日英国政府被迫签订英国——爱尔兰条约:爱尔兰南部26郡脱离英国的直接统治,成立爱尔兰自由邦,成为和加拿大、澳大利亚一样享有高度自治权的自治领。与此同时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等白人自治领要求分离成为独立国家的倾向日益强烈,以致于英国政府为避免大英帝国的解体而在1931年通过《威斯敏斯特法案》赋予自治领独立解决对外对内政策、交换外交使节和签订国防协定等权利,自治领由此成为与英国同为平等成员的英联邦国家。1931年英国又通过建立英镑区加强了英联邦内部的经济联系。1932年7~8月在渥太华召开的英国自治领经济会议上签订了实行特惠关税率制度的协定:在英联邦内实行特惠关税,对外则提高关税,防止外国商品低税渗透英国的市场范围。

尽管英国的相对衰落已是一种既成事实,不过并不能就此认定英国在一战后已失去世界霸主的地位:新兴的美国相比英国只具备相对优势,而并不具备绝对优势。1920年1月10日在英、法两个一战战胜国的主导下成立了国际联盟这一国际组织,国际联盟自成立时起便由英、法两个老牌强国控制,美国值得回到孤立主义的老路上去,其在国际事务中的影响力仍受到英、法的制约。通过对德国及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属地托管的名义又使英国在一战后获得了伊拉克、巴勒斯坦、纳米比亚、坦噶尼喀、瑙鲁等地。同时原有的加拿大、澳大利亚、印度等属地尽管都出现了争取自治权利的政治运动,但毕竟都还留在大英帝国的框架体系之下。真正使英国丧失世界霸主地位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尽管二战中的英国力抗德国,同时在东南亚对抗日本,始终保持本土无尺寸土地陷落,然而实际上大英帝国早已是颓势尽显:战争中英国为争取美国的援助甚至不惜将自己的海外基地无偿交予美国使用,事实上英国在战争中的援助不仅来自于美国,就连名义上身为英国属地的加拿大也在战争期间通过了一个向英国和其他盟国发放了10亿美元和34亿美元的物资和战争贷款的互助计划。在1943 - 1944年间大约四分之一的英国弹药是通过租借而来的,租借而来的飞机(特别是运输机)大约占到英国使用的四分之一。正因为英国需要英联邦各国的支持,于是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等白人自治领趁机要求获得更大的自主权利,到二战结束时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等白人自治领已成为实质上独立的国家。随着1944年7月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的诞生英国在世界金融中的霸主地位为美国所取代。到二战结束时英国除了蒙受因战争直接导致的人口伤亡和经济损失外,还在战时管理制度下产生了超过200万失业人口。1945年11月刚从二战中走出的伦敦人齐聚在码头上围观一艘从巴西驶来的货轮,因为货轮上装载着伦敦人早已久违了的香蕉,昔日声威赫赫的大英帝国已穷得吃不上香蕉了。1947年已是二战结束的第二个年头,但英国仍在执行战时管理制度——每家每户的水电供应都是有限的,人们用来洗脸的水甚至刚刚盖住盆底。这年的元旦伦敦的一瓶威士忌酒卖到了8英镑以上,而且还是供不应求。曾经风光无限的英镑已经失去了活力,已沦为完全需要美元和加拿大元进行输血。英国为进行战争欠下了巨额债务,这让英国不堪重负。伦敦城内乃至整个英国到处都是战争造成的残垣断壁。1947年英国最大的殖民地——有“大英帝国皇冠上的宝石”之称的印度也步自治领的后尘掀起了独立浪潮。正处于内外交困之中的英国自治无力阻扰印度的独立,于是在1947年8月15日原英属印度分成印度和巴基斯坦两个独立国家,印度周边的缅甸、锡兰(今斯里兰卡)也相继独立,至此英国实际已沦为二流国家。1951年埃及政府宣布废除此前同英国缔结的条约,将苏伊士运河收归国有,从此英国失去了对这一国际贸易航线关键节点的控制。1957年3月6日英属殖民地黄金海岸宣布独立并改国名为加纳,这是黑非洲第一个摆脱殖民统治的国家,由此开启的示范效应迅速在整个非洲广泛传播并引发了英国殖民体系的全面崩塌。随着1997年7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从英国手中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英国在全世界范围内只剩下安圭拉、百慕大、英属印度洋领地、英属维京群岛、开曼群岛、福克兰群岛、直布罗陀、蒙特赛拉特岛、皮特凯恩群岛、圣赫勒拿及其附岛、南乔治亚岛和南桑威奇群岛、特克斯和凯科斯群岛、亚克罗提利与德凯利亚、英属南极领地十四个海外领地,总面积24.41万平方公里,人口约6602.2万。事实上目前的英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甚至可能进一步下降——如果苏格兰独立的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