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篡改了康熙皇帝的诏书,与隆科多抢夺了十四阿哥的皇位吗?

贱贱的凡想世界


康熙皇帝晚年,诸皇子之间围绕皇太子之位的争夺非常激烈,史称“九子夺嫡”



清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十一月十三日晚,康熙皇帝驾崩于北京西郊畅春园,皇四子胤禛于二十日登基即位,即清世宗雍正帝,雍正皇帝是如何得的帝位成为了清史上一桩谜案。

不少人认为雍正皇帝是矫诏夺了皇十四子允禵之位在具体如何矫诏上又有好几种说法:

一是改“十”为“于”的说法

二是改“祯”为“禛”的说法

但是学者普遍认为以上两说难以成立,因为康熙帝遗诏是用满文书写 ,又用满语宣读,不可能用这样的方法被篡改。

第三种说法是流传民间的去“十”字说,康熙帝临终时想传位给十四子允禵,但说话时舌头僵硬,刚说到“十”字时,停顿了一会儿方才说出“四子”两字,这样负责传旨的隆科多见有机可乘,故意大声说道:“ 皇上有旨,诸皇子到园不必进内,单独召四皇子见驾” 隆科多有意漏说“十”字,就是这样助雍正继承了帝位。



除上述雍正矫诏夺位之外,还有雍正杀父夺位的传闻 ,这于雍正在位时就已流传民间。

《清朝野史大观》记载:康熙皇帝病危之际,只有胤禛一人随侍在侧 ,康熙帝欲召见朝廷重臣入宫托付后事, 但无一人近前 ,心知有变气急败坏,取下手腕上一串念珠掷向胤禛,不久就传出龙驭上宾的消息。照这样的记载来看,康熙皇帝弥留之际看清楚了胤禛的嘴脸,此时与胤禛的关系就已同水火了 ,这样就自然让人联想到雍正会杀父夺位。

雍正在自己让人编写的《大义觉迷录》中为自己辩解:圣祖皇帝在畅春园病重 ,皇上就进一碗参汤 ,不知如何, 圣祖就崩了驾…

不曾想《大义觉迷录》书中这么一说让流言全国都传开了,质疑声反而更多了,真是“越描越黑”,以至于到了乾隆朝要把《大义觉迷录》查禁销毁。

有史学家指出,当时皇十四子即将凯旋回朝,到那时允禵继位将成定局,这就是促使胤禛加快夺位的步伐,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初七日,康熙皇帝偶感风寒与畅春园修养, 服药数日后已基本痊愈 ,这时候胤禛进了一碗参汤,康熙皇帝服用之后就不省人事了。

但是这一种说法也经不起推敲,康熙皇帝一向怕被人暗算, 戒备极严,且他对服人参不感兴趣,《康熙起居注》中记录他曾说过“南人最好服药,服参,北人于参不和,朕从前不轻用药,恐与病不投,无益有损”

所以说用参汤中下毒来害康熙不太容易,康熙的死因极有可能是因年老体质下降,患感冒后引起其他疾病并发,不治而亡。



另有许多学者认为雍正皇帝是合法继承帝位的,论据是自从胤禛被封为亲王,地位逐渐提高,康熙皇帝曾多次令他代办祭祀等重大活动,让他参与政务,还赐给圆明园和狮子园。

康熙帝也特别喜欢胤禛之子弘历,说弘历之母是“有福之人”暗示帝位将由胤禛传给弘历,而且康熙决意立胤禛为皇太子后,为保证胤禛的平稳继位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一,向朝臣公开保证选定可靠之人继位的同时,对皇太子是谁秘而不宣 ,防止胤禛为诬陷,攻击对象。

二,派皇十四允禵西征,名为重用,实则放逐,避免他与胤禛争夺大位。

三,留隆科多在身边朝夕共处,隆科多手握禁军掌管北京九门,必要时可为继承人保驾。

《清圣祖实录》《永宪录》中的记载也都从侧面证明了雍正继位的合法性,因而说胤禛帝夺皇十四子允褪之位是不成立的 。

若康熙帝真想把皇位传给允题,那么他把允禵长期滞留西北之举,就令人费解了。


申报七十七载


不存在改康熙传位诏书之事,因为传位诏书并非是康熙皇帝的御笔,并且当时传位诏书是雍正皇帝登基之写了数份后公布于天下的。

第一,关于传位诏书的相关问题。

1,传位诏书并非清圣祖康熙御笔。辽宁省档案馆首度展示了用满、汉、蒙三种文字书写的“康熙传位诏书”具体内容“雍亲王皇四子胤禛,人品贵重,深肖朕躬,必能克承大统,着继朕登基,继皇帝位”。在北京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起码有两份,于2002年、2005年、2010年分别公开展出过。诏书有一千多字,主要内容源于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皇帝病重时准备的上谕,只是又加上了继位内容。其中康熙曾说“此谕已备十年,若有遗诏,无非此言,披肝露胆,罄尽五内,朕言不再”“朕万年后,必择一坚固可托之人,与尔等永享太平。”

2,关于将“十”改成“于”之说。

首先,诏书是用三种语言写的,正文是满文,副文是汉文和蒙文。汉文能改,满文和蒙文怎么改?其次,古代的“于”字都是这么写:“於”,而不是如今的简化。第三,如果康熙真的传位于老十四,那么传位诏书上写的应该是“传位于皇十四子胤褆”,如果把“十”改了,就成了“传位皇于四子”,于字前面有皇字,不通顺,而且后面还有人的名字。所以,改字之说漏洞百出,但是将“十”改成“于”这一谣言是从宫里传出去的,据说是八爷党们后来编造的。最主要的是诏书是雍正登基之后写的,而不是登基之前写的,更不是康熙御笔,所以,传位诏书不能作为雍正皇帝登基是否存在问题的证明。

第二,康熙要传位给谁疑点重重。

1,要传位给胤禛的证据。

(1)《清实录》,“1722年4月27日,皇四子和硕雍亲王胤禛恭请上幸王园进宴。”康熙第一次见到了他近100位孙子中的弘历和弘昼皇孙,由于见弘历聪明可爱,喜欢非常,而弘昼并没有受到重视,于13天后,将弘历带入宫中亲自教育,前面只有皇长孙弘皙有这等待遇。而65年后,乾隆皇帝深情回忆当年他在祖父面前背《爱莲说》,所以,事当属实。并且康熙要了弘历的生辰八字,并为算卦的批语上写了很多评价。

“乾隆八字,天干庚辛丙丁,火焰秋金,是天赋甚厚的强势命造,“寿元高厚”;地支子午卯酉,局全四正,男命得之,主大富贵”

并对其生母召见,连声称她“有福之人”,钮钴禄氏(电视剧中的甄嬛)活到86岁,母凭子贵。康熙还说“(弘历)是命贵重,福将过予”。这些话都说后面可见证的,并且雍正登基之后立即写下传位给弘历的诏书,放于正大光明匾的后面。基于此所以有人认为将要把皇位传给胤禛。


(2)据意大利传教士马国贤所著《清廷十三年》中所描述,意大利传教士马国贤当时正在北京,他在自己写的《清廷十三年》这本见闻录中,也描述了11月13日当晚的情况:“晚饭后,我在屋子里和安吉洛神父聊天,我听到一种低沉连续的嘈杂声,仿佛是夹杂着从皇宫中传出来的一些声音。由于了解这个国家的风俗,我立即把门锁好,并对我的同事说,不是皇帝死了,就是爆发了武装叛乱。我爬到寓所墙上,这墙位于一条大路旁边,我惊讶地见到无数骑兵互相谁也不说话,正向各个方向狂奔。我终于听到在我脚下有几个人说,康熙皇帝驾崩了。后来我听说御医们断定皇上患的是不治之症后,他便下旨任命第四子胤禛作皇位继承人。”

第二,不会传位给胤禛的疑点

(1)史料记载雍正即位的事情即雍正自己说的一些话前后矛盾。

(2)传位诏书并非康熙皇帝御笔。

(3)康熙驾崩前只有胤禛的舅舅九门提督隆科多一人在场。

(4)康熙对皇十四子胤褆关爱有加,特封他为大将军王,用皇帝出征的规格让他建功,并且平定西藏后,为这位年近36岁身体康健的胤褆立碑记功,而胤禛的身体一向不好,后来这块碑以没有提清圣祖为由,给拆了。

(5)即位后的雍正皇帝,索要了所有康熙与老十四的书信。

(6)胤禛的亲生母亲不愿被封为皇太后,对胤禛即承大统,不高兴反而恐慌不安。

(7)太和殿顶云龙藻井在2005年维护时发现了雍正时期的辟邪符,据说得位不正的人坐在下面,龙嘴里的珠子会掉下来将其砸死。

现今的学术界,既有认为雍正皇帝是正统的,也有认为雍正皇帝得位不正的,但是不容置疑的是,雍正皇帝登基后的“新政”,除旧布新,为当时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提供了新动力。


读史思辨


雍正篡位说,极大的可能是竞争对手们编排出来的黑雍正的段子,为什么这样说,咱下面慢慢分解。


大清朝到了康熙时期,由于玄烨精力非凡,无论是政事还是房事,所以他在治国上几乎统一了全境,在后宫中的子孙们也达到了顶峰状态,据史载,康熙一共前后生了35个儿子,成年的达到了24个,最后刨去病死的和年龄偏小的,其中有9个皇子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夺嫡之争,这让康熙皇帝大为恼火,但是也无可奈何,所以这几个皇子个个不是省油的灯,他们分帮结派的开始了明争暗斗,到了夺嫡的后期,基本上分为了三个党派,其一是被废立两次的太子党,其二是夺位呼声最高的八爷党,其次是不声不响的四爷党,最后的结果大家都看到了,太子党由于太子是在是扶不起的阿斗而再度被废退出了夺位大战,而八爷也因为一次偶然的死鹰事件而惹怒了康熙,被康熙大骂不止,遂而也被踢出了夺位大战,笑到最后的只有四爷党的胤禛,他成了日后的雍正皇帝。

当年曾经夺取皇位的其他皇子对这个结果自然是百般抵赖,并且开始动用民间笔杆子给胤禛泼脏水,最有名的编排莫过于雍正夺位完全是因为篡改诏书所致,并有鼻子有眼的说,那皇位本来是十四阿哥的,胤禛是把十字加了一横一勾而成了于字,从而自己当上了皇帝,笔者认真这种谣言简直不堪一击,因为清代的诏书都是满汉双文的,就算胤禛改了汉子部分,满文部分是万万不可能更改的。所以这些都是竞争对手的谣言,最后有那么一句话说的好,谣言止于智者。


老猪的碎碎念


各位看官看完不要忘了点个赞关注一下哦。

康乾盛世这一说法是大多数人都耳熟能详的。这一段历史也的确是中国史上较为辉煌灿烂的阶段。可大家之所以对这段历史如此熟悉,不仅仅因为它足够辉煌成功,也因为一个史上谜题——康熙皇帝过后雍正皇帝即位是否名正言顺。当代官方公布出来的《康熙皇帝遗诏》可以有力地证明但是雍正皇帝即位的名正言顺。

可历史上也有不少人认为这份遗照是被当时还是四皇子的雍正皇帝篡改的,也有很多清宫剧将雍正皇帝塑造成篡位的形象,不少野史中也曾对雍正继承皇位提出怀疑。到底雍正皇帝是否篡位了呢?如果有,他是如何做到如此成功的?如果没有,又为什么有那么多后人对他有质疑呢?

雍正皇帝,爱新觉罗·胤禛。康熙皇帝的第四个儿子。他与当时康熙的第十四子一母同胞。两人为当时康熙时代后宫中的德妃所生。因为生母受到皇帝的喜爱,所以他们的地位也水涨船高。当时康熙是有一位属意传位的太子,可因为太子太荒淫无道,无法继任大统后被废除。之后康熙在位时便再也没有明确表示将传位于哪一位皇子。天子权力至高无上,受万人敬仰,自然所有皇子都对皇位心生向往。康熙晚年时十四皇子展现出骁勇善战的能力,公元1718年,十四皇子奉命平定西藏地区进犯的准格尔部落,在军事方面屡立战功,后被封为“上将军王”。在这种情况下,所有人都认为十四皇子可能是康熙属意的继承人。后来康熙因生体突发不适,不久后便驾崩于世,留下传位于四皇子的诏书。

很多人对诏书的真实性表示怀疑,认为十四皇子即位更具可信度。可我们从具体历史实证上看,可以发现四皇子即位是康熙本意的例证。《清史稿》中曾有记载,康熙最重孩子们的孝心与真诚。在康熙患病期间,四皇子衣不解带侍候在床边,足以体现他的孝顺。《清世宗实录》中也曾记载,在康熙病中曾授权于四皇子代为举行祭天仪式。祭天仪式对于一个国家有着重大意义,自古只有皇帝与太子有资格举行祭天仪式。可以证明雍正皇帝清白很重要的一点便是野史中怀疑有问题的诏书。当时康熙为了避免前一位太子的惨剧再次发生,便进行秘密立储。后世很多人怀疑当时立储诏书中传位“十四皇子”被改为了“传位于四皇子”。这样一说似乎也有一定的道理,可很多人忽略了,当时的统治者为满族人,他们不仅使用汉字,还有满文。同时具有汉文与满文的诏书也不是那么容易就能篡改的吧。

结合上述所说,我们可以判断雍正皇帝即位一定是康熙皇帝的本意。毕竟从雍正即位后国家的盛世发展也可以看出爱新觉罗·胤禛具有将国家治理好的能力!


那样的历史挺有趣


雍正绝对是正常登基的,篡位这个说法另有原因。假设雍正篡位,被篡位的肯定是他的老爸康熙,那么康熙有这么弱么?自从顺治撒手人寰,缺乏父爱,缺乏靠山的康熙继位,康熙就表现出一个皇帝超常的权术能力,未成年就敢斗鳌拜,完了又是削藩等。一个在水里火里翻滚过来的皇帝,在继承人上会老马失蹄?他那些孩子们的争斗,在康熙眼皮子底下和过家家没什么区别。



我最深信的是,康熙选择继承人的唯一标准就是——择优而录。即使他在选拔太子这方面会有偏心,但是绝对不会任性。譬如,康熙喜欢老四胤礽,也偏爱过胤祥,或胤祺,胤禩……这种记载是真实的,一个皇帝也是人啊,孩子多了自然会想到分的瓜大小有区别。但是这个瓜变成江山这么大的筹码,康熙爷会随便押注么?最终我们的四阿哥就是众多筹码中的最值得投注的,你可以说雍正是个好的演员,但是总导演康熙认可了他的演技,就是成功的!至于隆科多扮演了一个什么角色?我觉得他顶多算个跟风的投机者,只不过也跟着康熙爷押注,肯定错不了,但是在雍正表演的这场戏里,隆科多是一个不光彩的角色。从雍正上位后首先提拔这家伙就可以看出,隆科多绝对使坏了,他没胆量坏康熙爷,但是祸害下其他阿哥们还是绰绰有余。

剧情已介绍了,完了就是结果,康熙爷立下遗嘱,老四啊,当皇帝还的靠你啊!这个遗嘱是真实的,在香港有原版展品。至于所谓的改遗嘱的说法根本站不住脚,首先遗嘱是唯一具备官方权威的书面文件,那么它的唯一和权威性在哪里体现?至少和我们做事签个合同,盖章一样。康熙的遗嘱也是很慎重的,使用了满、汉、蒙三种语言,满清政治体系本身就多民族融合,这种遗嘱目的很简单,让当官的看的懂,至于防伪手段、公证人绝对少不了。雍正窜改文件的可能性就太低了。关键还有一个原因,雍正在康熙晚年是备受信任的,包括私底下的接触,还有很多活让雍正去干。雍正低调又富有能力的表现逐步通过康熙的考核,而篡位的风险太大了,搞不好就是身败名裂,脑袋搬家!况且面对自己这么能干的老爸,雍正还是心存敬畏的,说白了就是害怕!那么雍正篡位的表现可以这么理解,为了避免特殊情况的发生做了些自我保护行动。毕竟兄弟们都在那看着呢!做这种准备的不只是他一个人。最终雍正名正言顺的当了皇帝!

从另一个角度分析篡位就是,关于皇位这个词的解释。如果名正言顺反而觉得食之无味,如果搞的扑所迷离让人看起来却大快朵颐。因为皇位这个词的八卦性,本身就构造了话题的想象空间。所以雍正篡位是可以想象的,甚至多尔衮到底是不是他免费的亲爹?

我不是易中天,只表达我看到的历史


我不是易中天


大家好,我是作家九命猫耳,我来回答

雍正即位这个疑点可以说是清朝八大疑案之一,雍正是康熙皇帝众多儿子之中,他排行第四,所以人称四爷。

康熙皇帝的太子胤礽是康熙皇帝最爱的女人赫舍里皇后所出,两人非常恩爱,可惜在生完太子之后,二十二岁的赫舍里皇后便血崩而亡,康熙皇帝抱着才出生仅两天的皇儿立为太子,细心培养照料,可惜的是,太子不争取被康熙皇帝几次废除。

这个时候,便出现了九子夺嫡,最为受人关注的就是八爷胤禩,他的母亲是良妃,出身不高,可是他非常受康熙的宠爱,17岁封贝勒,后来,人称八贤王,可是他这种结党营私的行为是康熙最为反感的,尤其是父子君臣,只能有一个皇权统治者,所以他触犯了康熙的底线。最终没有取得最后的胜利。

相反的,雍正在一开始这九子争夺皇位之战中最没有把握的,他的母亲德妃,是康熙喜爱的妃子,还有一个弟弟十四阿哥,康熙非常疼爱十四阿哥,十四阿哥被封为大将军王出兵西北。

而在这没多久,康熙驾崩,雍正继承大统,于是便有谣言开始传出雍正修改了康熙皇帝的遗诏,将传位十四子,改为传位于四子,这种说法十分的不负责任,为什么这么说呢?清朝是满人建立的天下,满语是他们统治者的母语,所以在遗诏上必然出现满语与汉语,汉语可以修改,满语不可以,而且必然出现皇子的姓名,所以这种说法不可取!

并且,康熙皇帝病重的时候,让雍正皇帝代为祭天,这是一个很强的政治讯号!

而且,如果康熙有心让十四阿哥继承皇位,历代各朝皇帝都是在陵前继位,为什么康熙爷要将十四阿哥派出去!

所以,雍正没有修改康熙皇帝的诏书,他继承皇位是名正言顺!


作家九命猫耳


清朝雍正帝的继位可以说是争议颇多,而且关于“雍正帝串通隆科多篡改遗诏”这个说法,流传的非常广,那么雍正帝是否是篡改遗诏而继位的呢?



并不是,因为雍正帝篡改遗诏这个说法,经不起推敲。

先来说说这个事件:关于雍正帝通过篡改遗诏而继位,是因为隆科多,隆科多是雍正帝的舅舅,又是深受康熙帝赏识的朝堂大臣,在康熙帝临终之际,隆科多是作为顾命大臣被康熙帝召至御前,安排后事。

在康熙帝的皇子中,隆科多支持的是当时的雍正帝,但是在康熙帝遗诏中,选定为新皇帝的是十四子胤禵,于是,隆科多就与雍正帝一通气,把遗诏中的“十”改为了“于”,这样就成了“传位于四子”,这样改过之后,雍正帝就顺理成章的成为了皇帝。




这就是“雍正帝篡改遗诏”的事,而为什么说这件事经不起推敲呢?原因如下:

  • 清朝是由满族人建立,在如“遗诏”这样的重要文件上,是会有“满文”形式的一份文字的,而满文中的“十”与汉字的“十”是不一样的,汉字“十”改为“于”,加一横,加个勾,就改了。就是说,汉字“十”容易改为“于”,但满文不容易。
  • 还有就是,书写格式,皇帝传位的这种诏书,如果说传位于哪个儿子,会在开头加个“皇”字,如“皇四子”,所以说如果是改“十”为“于”,就语句不通了,就会成“传位皇于四子”。


由此来看,雍正帝与隆科多串通篡改遗诏,抢夺了十四阿哥的皇位,这个说法,应当是不成立的。


說与山鬼聽


康熙传位给雍正,完全是康熙的真正心愿。

一、雍正原本是太子党,为朝廷也为太子办事的,办得好,康熙看在心里。太子扶不上墙,但雍亲王这个太子党能扶得上墙。

二、八爷党依附群臣,若继承大统,就成了合伙贪腐。与八爷党不同,雍正风骨很高,能独裁独断,不依附人,能保证朝廷的独立。

三、雍正上台,既保全太子党也能饶让八爷党,这点对康熙也来说,骨肉不相残,也是十分紧要的。后来八爷党虽十分嚣张,雍正还是让了又让,直到八爷党搞“八旗议政”,象搞宫廷政变了,雍正才不得不对八爷等进行圈禁,但也没有仇杀。。

四、至于十四爷,就是当了皇帝,要么是八阿哥的傀儡,要么通过血洗八爷党来保持独立,康熙肯定不愿看到此结果。

康熙眼睛是雪亮的,由雍正继承大统,完全是康熙决定的。


安平144796971


这个只是小说以及雍正之政敌散布之谣言。

康熙的诏书发布是不用了汉语和满语,汉语方面可更改,满语方面如何更改?此其一

二是若传位给十四阿哥,岂会让他远离中央?

三是康熙晚年时去过当时四阿哥的府邸,若不是感到安全,岂会去? 为什么没有去十四阿哥府邸的记载?

可见,这种说法是无稽之谈!


广地云天


历史上雍正继位一直充满争议,很多人由于受电视剧影响,认为雍正篡改了康熙的传位诏书,把“传位十四阿哥”改成了“传位于四阿哥”,其实这是不可能的,因为当时的传位诏书有满汉两种文字写的,就算汉字好修改,满文也不好改

所以这可能是后期的文学小说杜撰出来的,历史上有很多这样的例子,比如《三国演义》里的诸葛亮、关羽,潘美陷害杨家将,当初雍正能够继位有一个因素就是康熙希望他的孙子、雍正的儿子弘历能够继承皇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