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印度军事实力明显强于巴基斯坦,为何巴基斯坦却一点都不害怕?

周兴健


事实上印度和巴基斯坦自从两国各自独立建国以来就一直在打仗:两国曾先后爆发过三次国家级层面的大规模战争,尽管自1971年12月17日第三次印巴战争结束以来双方未再爆发过国家级层面的大规模战争,但边境的摩擦冲突一直未曾中断。时至今日两国也并未签订真正的和平条约,所以就国际法层面而言:印、巴两国目前仍处于战争状态。由于克什米尔问题的客观存在,现在我们时不时还能从新闻中得知印度和巴基斯坦又爆发了边境冲突的消息。由于冲突的频繁以致于媒体在报道印巴冲突时使用频率最高的一个词就是”再度“:2013年1月6日凌晨3时15分驻扎在巴控克什米尔地区的巴军突然向印控克什米尔地区靠近边境地带的印军哨所及一处村庄发射迫击炮并用自动步枪进行袭击。2016年11月23日巴印两军于当天在克什米尔地区印巴实际控制线附近再次发生交火,导致3名巴军士兵和7名印军士兵死亡。2017年7月18日下午印度军队朝印巴实际控制线附近的巴控克什米尔地区开火并进行炮击,共造成2名平民死亡、13人受伤。2018年2月15日巴基斯坦声称印度军队越过印巴实控线蓄意向一辆校车开火,致使校车司机死亡。同日巴基斯坦军队以摧毁一处印军据点并打死5名士兵作为回应。10天后印度军队对克什米尔实控线附近的巴基斯坦哨所进行报复性炮击。2019年2月14日巴控克什米尔的极端组织默罕默德军不知道是不是无人送花,以致于闲着无事就跑到印控克什米尔对印度中央后备警察部队的一个车队发动了自杀式袭击。17日印军擅自越境搜索恐怖分子,巴基斯坦方面则明确表示将全力应对印度可能的任何袭击行为。到26日双方在边境上进行相互炮击,在27日的印巴空战中2架印度空军战机被击落、1名飞行员被俘。印度甚至将德里、孟买等7个城市提至“最高警戒”级别,形势一时间大有山雨欲来风满楼的感觉。

印度陆、海、空三军总兵力为127万,居世界第四位:其中陆军103.5万,海军7万,空军17万,另有50多万预备役军人和100多万准军事部队。印度陆军拥有3569辆坦克、5085辆装甲运兵车和步兵战车、290门自行火炮、6445门牵引火炮和292门多管火箭炮。印度空中力量拥有1785架各级各类飞行器,包括535架歼击机、468架攻击机、706架军用运输机、237架教练机,另有504架多用途直升机可执行运输和辅助任务,20架攻击直升机能够消灭敌方装备和有生力量。印度海军拥有184艘舰艇,包括2艘航母、15艘护卫舰、11艘驱逐舰、24艘轻型护卫舰、17艘潜艇、32艘岸防舰艇和7艘扫雷舰。1974年印度进行了第一次核试验。1998年5月11日和13日印度在西部博克兰地区进行了5次小当量的核试验后正式对外宣传拥有核武器,外界估计其大约有100枚左右射程在4000公里内的核导弹。1961年印度将从英国购买的尊严级四号舰大力神号航母改装后入役并将其重新命名为维克兰特号,印度由此成为二战后亚洲第一个拥有航母的国家。1986年4月印度海军以2500万英镑的价格从英国购买了竞技神号航空母舰,经过改装和大修后改名为维拉特号,1987年5月维拉特号作为驻孟买的西部舰队旗舰正式服役于印度海军。1999年1月印度又开始与俄罗斯交涉关于购买俄罗斯海军基辅级航空母舰末舰戈尔什科夫海军上将号航母的问题,2004年俄罗斯将戈尔什科夫海军上将号卖给印度并展开改造工程,2013年11月16日戈尔什科夫海军上将号正式交付给印度海军并改名为维克拉玛蒂亚号。印度情报部门在1996年就通过与塔吉克斯坦政府的谈判建立了距离塔吉克斯坦首都杜尚别130公里外的法克霍空军基地,这是印度在海外的第一个军事基地。在被印度视为自家内海的印度洋地区印度在马达加斯加、马尔代夫和毛里求斯等地都保持有军事存在:从2015年起印度就租下了塞舌尔的阿桑普兴岛并在岛上兴建起了一个海空军基地,该基地距离印度本土3915公里,距离塞舌尔首都维多利亚1135公里。在马达加斯加北部印度的海岸警戒雷达站时刻监视着印度洋上的一举一动。在马尔代夫和毛里求斯印度都部署了大型海岸警戒雷达。印度还准备在马尔代夫设立海军基地和监听站,在马尔代夫几座大的环礁上建立地面雷达网,开展巡逻机定期侦察飞行。在海湾国家中卡塔尔和阿曼在2008年与印度签订了防务合作条约:允许印度海军的军舰停泊在他们的港口。位于中印边境喜马拉雅山麓的尼泊尔和不丹两国的内政外交长期以来在相当程度上受到印度的控制,印度也一直在这两国保持有驻军。位于东南亚的越南也和印度存在广泛的广泛的军事合作——越南甚至允许印度进入昔日苏联太平洋舰队第八分舰队驻扎的金兰湾基地。位于南太平洋的岛国斐济则允许印度建立一个卫星跟踪站,以观察“曼加里安”号火星探测器。自1991年苏联解体以来位于中、俄两大国之间的蒙古就积极寻找“第三邻国”,在这一过程中印度成为冷战结束后率先同蒙古建立军事联系的国家:双方互派武官,还签署了关于开展国防领域合作的协议,建立了定期就地区安全问题交换意见的机制,印度甚至在蒙古境内建有军事设施。

相比之下巴基斯坦现役总兵力为61.7万人,是世界第七大现役武装部队,此外另有28.2万的准军事人员。巴基斯坦陆军拥有坦克2182辆、装甲车2604辆、自行火炮307门、牵引火炮1240门、导弹发射架144架;巴基斯坦海军拥有潜艇5艘、护卫舰10艘、巡逻艇11艘、水雷舰3艘;巴基斯坦空军拥有战斗机320架、攻击机410架、运输机296架、教练机486架、直升机328架、攻击直升机49架。巴基斯坦的现役总兵力只有印度的48.58%左右,坦克数量只有印度的61.13%左右,装甲车数量只有印度的51.2%左右,火炮数量只有印度的22%左右,潜艇数量只有印度29.41%左右,水面舰艇只有印度的26.37%左右且无航母,飞机数量只有印度的77.7%左右,直升机数量只有印度的71.95%左右......由此可见巴基斯坦在现役兵力规模及主战武器装备方面均与印度存在较大差距。需要注意的是:我们评价一个国家的军事实力不能只看军队规模和武器装备,也必须看到军事工业、经济支撑、战略纵深等足以支撑战争进行下去的潜在实力。海湾战争前的伊拉克就军队规模和武器装备而言也曾号称世界第三军事强国,可由于在军工科技、战略纵深等方面的劣势直接被以美国为首的多国部队打回原形。那么印度和巴基斯坦在战争潜力方面的实力对比情况如何呢?印度的国土面积为298万平方公里,仅次于俄罗斯、加拿大、中国、美国、巴西和澳大利亚,位居世界第七位。截止2016年的印度人口统计数据为13.24亿,仅次于中国,位居世界第二位,甚至有说法认为算上未纳入统计的黑户人口其实印度人口已超越中国。印度以2250990百万美元的GDP总量位居世界第八。相比之下巴基斯坦的面积只有印度的四分之一,人口只有印度的七分之一,经济实力更是只有印度的十分之一。与此同时我们还必须注意到一点——决定战争胜负的除了军队规模、武器装备、实战经验、战略纵深、人力资源、军工潜力、经济实力等因素之外还有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就是军队的军事素养:沙特的武器装备不可谓不先进,然而实际战斗力却不敢恭维,这点在同也门胡塞武装的交锋中已暴露无遗。决定军队战斗力的不只是规模和武器装备,也许只有实战才是检验军队战斗力的最佳手段。那么此前双方的实战交锋结果如何呢?

1947年6月英国殖民当局根据《蒙巴顿方案》提出的宗教依据原则将英属印度分割为印度和巴基斯坦两个独立国家。然而在印巴分治的实际过程仍出现了争议,这主要是因为英国殖民时期所采取的分化瓦解以印治印策略造成——在英国殖民者到来之前的印度更多的是一个地理文化概念,而不是一个统一的政治实体,在印度境内存在着诸多半独立的土邦。英国殖民当局出于分化瓦解印度人的目的而允许各土邦在服从英国殖民当局的前提下保持半独立地位。根据《蒙巴顿方案》的规定:各土邦有权自愿加入印度或巴基斯坦。在实际的印巴分治过程中《蒙巴顿方案》方案在海得拉巴、朱纳加德、克什米尔三个土邦遭遇了尴尬:海得拉巴和朱纳加德都被印度领土所包围,居民也以印度教徒为主,偏偏却是由信奉伊斯兰教的土邦王公统治;克什米尔则恰恰相反——同印度和巴基斯坦领土都接壤的克什米尔以伊斯兰人口居多,却由印度教王公统治。这样一来就使这三个土邦的归属问题出现争议,印度依仗着自己在地理上的优势抢先下手占领了海得拉巴和朱纳加德,对此鞭长莫及的巴基斯坦选择了默认这一既成事实。但在克什米尔问题上巴基斯坦就不愿让步了——毕竟克什米尔相比对巴基斯坦而言鞭长莫及的海得拉巴和朱纳加德直接和巴基斯坦接壤,又是以伊斯兰教人口为主的地区,在心理上较为容易接受巴基斯坦,于是巴基斯坦派兵进入克什米尔,克什米尔土邦王哈里·辛逃往印度,印度随即也出兵克什米尔,由此引发了第一次印巴战争。战后印度得以控制克什米尔近四分之三的地域,而巴基斯坦控制了克什米尔四分之一的地域,论起来第一次印巴战争互有胜负而印度略占上风。

在印度河入海口附近有一块面积约1.8万平方千米的名叫库奇兰恩的盐碱沼泽地,印度和巴基斯坦两国并未在此明确划定国界线。从1947年至1956年这里实际处于巴基斯坦控制下,1956年印度破坏巴方哨所并赶走了巴基斯坦边防警察,建立了自己的哨所。1965年2月印度陆军在航空兵的支援下突然占领了库奇兰恩的北部地区。面对印度的攻势巴基斯坦向库奇兰恩地区派出了第8师的两个旅,双方的边境冲突随即升级成为第二次印巴战争。在这次战争中巴基斯坦不仅夺取了印控克什米尔约500平方千米的土地,还在南部击退了攻入巴基斯坦国境的印军并乘势推进印度国境内6千米,共占领了约1200平方千米的印度国土。1965年9月20日在联合国的调停下印度和巴基斯坦于9月23日同时宣布:接受联合国的调停,全线停火。

印巴分治后巴基斯坦的领土分为东巴基斯坦和西巴基斯坦两部分,而在两者之间隔着印度的庞大国土。巴基斯坦的主体部分位于西部,东巴基斯坦实际上成为了一块远离本土的飞地。即使在信息咨询已相当发达的今天拥有飞地的国家也屈指可数,在上个世纪的南亚地区以巴基斯坦的国力想要控制这样一块远离本土的飞地其实并不容易,与此同时印度也不会放弃巴基斯坦这个可以被自己利用的软肋。印巴分治完全依据于宗教信仰,而忽略东巴基斯坦和西巴基斯坦除了宗教信仰之外在民族文化上几乎是完全不相通的:西巴基斯坦的主体民族是旁遮普人,其次是信德人、普什图人和俾路支人,官方语言是乌尔都语;东巴基斯坦的主体民族是孟加拉人,其母语为孟加拉语。巴基斯坦中央政府为加强对远离本土的东巴基斯坦的控制就在这里强制推行乌尔都语,以试图彻底同化东巴基斯坦地区,然而这引起了东巴基斯坦人民的抵触。与此同时巴基斯坦在国内经济建设上始终偏重于西部本土,而对东部飞地则显得不太上心,久而久之双方的恩怨日积月累。地理上的相互隔绝,民族、文化和语言的巨大差异以及东部人民认为自己受到的不公平待遇综合在一起使东巴基斯坦对巴基斯坦中央政府的离心倾向越来越强。1971年3月26日东巴基斯坦宣布独立并在4月于印度加尔各答成立孟加拉人民共和国临时政府,随后东巴基斯坦发生大规模动乱和难民潮。印度自然不会放弃这个打击巴基斯坦的大好机会,于是出兵当时的东巴基斯坦,随后战争又扩大到西巴基斯坦,最终酿成第三次印巴战争。当年12月16日印军攻占东巴首府达卡,东巴驻军无条件投降,从此东巴基斯坦成为独立的孟加拉国。

纵观三次印巴战争的结果基本上双方互有胜负而印度略占上风。那么为什么巴基斯坦面对具有明显优势的印度仍表现如此顽强呢?尽管印度的实力从面上看各方面都强于巴基斯坦,然而印度是一个多民族多种族多宗教的国家——印度有300多个民族、上千种语言以及印度教、伊斯兰教、佛教、基督教、锡克教等各种各样的宗教体系,仅官方语言就有18种,加之国内巨大的贫富落差和种姓制的束缚,很难形成统一的合力,于是印度政府在全世界都是出了名的低效;相比之下巴基斯坦的民族宗教成分是比较单一的,政府的行政效率也远远高于印度,所以即使在国力相对有限的情况下巴基斯坦也可以凭借相对的高效率优先发展国防军工事业。事实也的确如此——尽管巴基斯坦比印度小很多,但也成功研制了自己的核武器,成为南亚地区足以和印度抗衡的核大国,即使在常规武器方面尽管印度具有海、空军优势,但在陆军的日常训练和战斗力上巴基斯坦完全不输印度。第三次印巴战争结束后的历次印巴冲突尽管双方互有胜负,但印度始终未能在巴基斯坦身上占到什么实质性的便宜——就以今年刚过去的印巴空战为例:印度12架飞机突袭巴基斯坦境内目标,结果只回去10架,有2架被巴基斯坦空军击落,还有一名印度飞行员被巴基斯坦俘虏,显然在这次印巴冲突中巴基斯坦方面占了上风。

巴基斯坦之所以无惧印度除了自身的原因之外,还有一层原因就是巴基斯坦在国际上并不孤立:巴基斯坦从1962年就开始与中国进行了密切的军事合作,巴基斯坦还是美国的的重要盟友——尤其是在“9·11”事件后美国的反恐战争巴基斯坦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除此之外美国作为世界霸主一直极力压制某一地区崛起一个足以独霸该区域的霸主出现,因为这将威胁到美国在该地区的利益——具体到南亚而言:维持印巴之间的纷争局面,使双方都不得不有求于美国对美国而言是最有利的,因此美国不会坐视印、巴任何一方碾压另一方。尽管目前印度也是美国极力想在南亚拉拢扶植的对象,但美国绝不会允许印度真正崛起成为南亚的区域霸主。尤其是自2001年美国对阿富汗实施军事打击以后美国提升了巴基斯坦的战略地位——将其视为国际反恐阵营的前沿国家。巴基斯坦也积极配合美国的军事行动并将一些军事基地交给美国使用。一旦印巴开战势必干扰美国的战略部署,这显然是美国绝不会同意的。作为印度和巴基斯坦的前宗主国的英国也不会漠视印度彻底压制同为英联邦成员的巴基斯坦。巴基斯坦作为以逊尼派为主的穆斯林国家也得到了以沙特为首的逊尼派穆斯林国家的支持:今年2月17日沙特王储小萨勒曼访问巴基斯坦时就为巴基斯坦带去了210亿美元的投资协议。况且巴基斯坦还是遏制中亚、西亚极端势力的重要国家,我们可以设想印度如果吞并了巴基斯坦将会导致自己直接与中亚、西亚极端势力在地理上接壤,这对印度这个本身民族宗教矛盾就极为复杂的国家恐怕不见得是好事,所以印度在主观上也不大可能有吞并巴基斯坦的念头,见好就收是双方都能接受的局面。


鸿鹄高飞一举万里


其实战争有很多要素的,武器和实力只是一个方面,要想取胜还要很多其他问题需要考虑的。甚至这些问题可能会决定战局。

先举个例子吧——

比如越南和美国。两国打了十几年战争。如果按照军事实力来讲,美国要比越南强太多吧。但为什么能最后深陷越战而不得脱身?
这就是军事实力和武器装备不能完全决定战争走向的典型案例。越南人除了自己的顽强和战术方法适当之外,也有大规模的外部援助。
再加上美国国内的制约势力强大,以及国际社会的反战呼声高涨。这些都会影响美国士兵的士气,进而影响到战争的进程。

因此,越南战争才会出现美国灰溜溜回国,越南最终获得胜利的局面。

当然现在两国和好了,但历史经验教训还是要记牢的。


印巴关系也类似。

如果单纯从武器装备和军事实力上,印度当然要比巴基斯坦强。
印度如今已经是全球前五名的军火采购国了,经济不断发展,就意味着有大量的金钱可以发展国防。
印度不仅有航母、还从俄罗斯租核潜艇,还有美国的武器、法国的战斗机等等。

巴基斯坦相比之下,除了在核武器上能和印度互相PK一下,在其他常规武器上要比印度差。

如果单纯从这方面看,印度显然要轻易把巴基斯坦打败吧?
现实是,上个世纪40年代末印巴独立以来,双方打了三次印巴大战,无数次边境冲突,印度并未完全占优势。
原因或许和越南战争有类似,也就是巴基斯坦确实不是一个人在战斗,背后也有支持力量。这个支持力量还越来越壮大,对印度的压力显然就越来越重。

不过要说巴基斯坦一点也不害怕,这也是不对的。

比如这次印巴冲突——

巴基斯坦虽然在很多战役中能击落印度战机、俘虏飞行员,但本质还是担心战局扩大的。

一旦扩大化,巴基斯坦如今经济捉襟见肘,战争久拖不决会让国家受损更严重。

虽然不一定印度完全占上风,不过自己也会杀敌一千自损八百,显得得不偿失。
因此巴基斯坦能快速送回印度飞行员,其实也是害怕与印度战争扩大的一种表现。

木春山谈天下


印度与巴基斯坦因为宗教矛盾、国家利益、克什米尔地区的领土纠纷,已经接下了血海深仇。即使巴基斯坦怕印度也不能解决任何问题,反倒有亡国的危险。印度整体实力虽然强过巴基斯坦,但巴基斯坦一直也并不怕印度。为此,观察室总结了四点原因:第一,印度与巴基斯坦之间矛盾重重,但印度没有吞并巴基斯坦的能力;第二,巴基斯坦也是有核国家,并不担心与印度发生全面战争;第三,巴基斯坦与印度仇深似海,整个国家对印度的态度是仇恨,而不是惧怕;第四,巴基斯坦背后有世界强国支持。

1.印度没有吞并巴基斯坦的能力。印度与巴基斯坦都是古印度的一部分,在16世纪之后,慢慢沦为英国的殖民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英国实力衰落,无力再维持对印度地区的殖民统治,决定给予印度独立地位。但尼赫鲁领导的国大党与真纳领导的穆斯林联盟关于独立建国的各种事项没有谈拢。于是,英国人根据国大党与穆斯林联盟的要求制定了“蒙巴顿方案”,即在印度教徒为主的地区成立印度,在穆斯林为主的地区成立巴基斯坦。也就是说,印度与巴基斯坦本来就是一家。因为兄弟之情闹翻了,而分了家。又因为克什米尔地区的归属问题,印度与巴基斯坦结仇。但是,印度也绝对不会吞并拥有1.9亿穆斯林的巴基斯坦。既然没有被吞并的危险,两国只是在克什米尔地区进行局部战争,巴基斯坦为何要怕印度?


印度与巴基斯坦都曾经是英属印度的一部分

2.巴基斯坦拥有核武器。1971年,爆发了第三次印巴战争。在印度的支持之下,东巴基斯坦宣布独立,成立了今天的孟加拉国。由此,巴基斯坦感到自身实力不如印度,需要发展核武器来保家卫国。1972年,巴基斯坦开始研制核武器,但遭到美国的制裁,一度中止研究。到了1998年,巴基斯坦成功进行了一场核试验。现如今,巴基斯坦拥有20-30枚核武器,又有我国提供的中程导弹,能够威胁到印度本土。在此情况下,巴基斯坦更不会怕印度。

3.巴基斯坦对印度是恨而不是怕。如果说巴基斯坦对印度的整体印象,应该是恨, 而不是怕。在1947那年-1949年期间,印度与巴基斯坦都刚刚建国,双方境内都爆发了针对穆斯林与印度教徒的仇杀,死亡人数在百万以上。按照“蒙巴顿方案”,克什米尔地区以穆斯林为主,应该属于巴基斯坦。但是,印度为了夺取克什米尔地区,与巴基斯坦爆发了三次印巴战争,进而占领了60%的克什米尔地区领土。更有甚者,孟加拉国脱离巴基斯坦,背后有印度的强力支持。您说,巴基斯坦人能不恨印度吗?这种仇恨之后,巴基斯坦还会怕吗?

4.巴基斯坦背后有大国支持。首先,巴基斯坦是穆斯林国家,以逊尼派为主,背后有沙特为首的逊尼派穆斯林国家。2月17日,沙特王储小萨勒曼访问巴基斯坦,就为巴带去了210亿美元的投资协议;其次,美国也在支持巴基斯坦,巴空军主力战斗机是美国的34架F-16,特别是美国需要借助巴基斯坦的帮助才能维持在阿富汗的反恐战争;最后,巴基斯坦背后最大的支持者是我国。巴基斯坦背后有这么多支持国家,印度也不得不忌惮三分!

沙特王储访问巴基斯坦

欢迎大家讨论,您认为印度与巴基斯坦之间能够和解吗?


美国观察室



为什么要害怕呢?在第三次印巴战争结束,东巴被印度占领,肢解成了孟加拉国,巴基斯坦本身也是在军事上,特别海军几乎被印度海军打得残废。十多艘舰艇被击沉,港口被封锁。面对印度这样的强大国家,巴基斯坦在人口,经济能力,军事能力上完全不能相提并论,这样就想起了开发核弹。只有具有不对称的军事能力,才能遏制印度的军事压力。


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到90年代,巴基斯坦利用国际的核走私路线,在巴基斯坦核之父的汗教授领导下,通过努力终于研究出原子弹(有人说氢弹也成功),这样巴基斯坦具有了核能力,进入了国际核俱乐部,之后巴基斯坦不断增加核弹头,现在巴基斯坦已经拥有250枚核弹头,加上巴基斯坦的运载能力,几乎可以摧毁印度的所有主要目标。所以巴基斯坦已经不怕印度的大规模报复,虽然印度也有了核弹,两国各自拥有核弹,形成了核平衡。


印度的国家战略与巴基斯坦的国家战略不同,印度是要成为军事大国,强国,所以前面提升军事实力,而巴基斯坦只是地区国家,在强大的邻国面前只要保护住自己的利益不受到侵犯就可以。所以巴基斯坦目前只要有了核弹,就不要向印度那样全面发展军力,在有限的自保的前提下,着重发展经济这是巴基斯坦的工作,如果印度要对巴基斯坦进行威胁,只要有杀手锏,巴基斯坦没有什么可担心的。


桥本看日本


巴基斯坦强势对抗印度

印度与巴基斯坦两个国家的矛盾一直是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近半个多世纪以来冲突不断,究其原因主要是克什米尔地区的归属问题。


在外表看来,印度的军事实力优于巴基斯坦,在印巴对抗中应该处于劣势啊,那为何巴基斯坦一点都不害怕,反而还表现的很强硬呢?我觉得主要有一下三大原因。

一、巴基斯坦军工体系比印度完善

众所周知,印度是国际军工市场上有名的“土豪”,不管是俄罗斯,还是美国,或是其他欧洲国家,都愿意向印度出售先进的武器,所以印度武器的质量和数量是优于巴基斯坦的。


但印度自身军工产业基础十分薄弱,甚至连子弹、炮弹这些基础战争物资都需要进口,这就决定了印度很难打一场全面的持久战争。

而反观巴基斯坦,虽然它在跟美国、俄罗斯购买武器的数量上跟印度没法比,却巴基斯坦一直跟中国保持良好的关系。巴基斯坦近年来在中国的帮助下,已建立起了完整的军工体系,可以独自建造飞机、坦克等等先进的武器。

二、巴基斯坦在国际社会中扮演重要角色。

巴基斯坦除了跟中国是多年的兄弟关系外,由于巴基斯坦大部分人都是信奉穆斯林教,从而巴基斯坦跟一些穆斯林国家关系也非常不错。最重要的是巴基斯坦积极参与欧美国家倡议的反恐活动,也作出了重要贡献,所以欧美国家在印巴冲突中有时还会拉拉偏架。

三、印巴都拥有核武器。

印度和巴基斯坦两国都是世界上为数不多拥有核武器的国家,相互制衡,谁也不会怕谁。所以就算印巴边境上闹得再厉害,也只会是局部战争,制造一些小冲突,不太会引发全面冲突,而全面战争的后果两国都是承担不起的。

正是有以上三个原因,虽然印度在军事武器上虽然占据一些优势,但巴基斯坦还是有底气在印巴冲突问题上硬气。

欢迎留言区讨论,如果你喜欢我的回答,请关注花木童说史!


花木童说史


近来印巴空战、枭龙首杀,印巴之间的战事再度成为世人关注的焦点。被巴基斯坦空军击落的印度战机飞行员,被俘后得到巴军绅士般的优待,也让外界颇为感兴趣。事实上,都继承了英国军队传统的印巴双方,在历次战事中对俘获的敌方军官都予以很不错的待遇,大有惺惺相惜的绅士之感。在1971年的第三次印巴战争中,这一点最为鲜明。

当时在东巴战场的北部地区,位于印军主攻路线上的卡马尔普尔离边境线不超过1000码,巴军将这个小镇建成筑垒区,每条道路的街口都构筑了钢筋混凝土碉堡。印军进行炮火准备,随即向卡马尔普尔哨所发动冲锋。但支援炮火一停,他们马上被巴军的机枪火力扫倒在地。由于伤亡太重,印军被迫取消进攻。

印军紧紧包围卡马尔普尔,用火炮直接瞄准轰击这个据点,间断性的炮轰日日夜夜持续。巴军拼死抵抗,使印军数次进攻均以失败告终。此后,印军改变强攻战术,进行长期围困,终使巴军陷入弹尽粮绝的境地。印军也成了强弩之末,始终无法再前进一步。1971年12月4日凌晨,印军截获卡马尔普尔据点的无线电通信。通话表明,据点守军要求撤退,但是遭到了拒绝。在这种情况下,北部地区印军最高指挥官古巴克斯•辛格少将决定进行心理战。他命令包围的部队后撤,然后出动7架次米格-21战机向哨所发射了火箭和炮弹。同日,又进行了两次同样的攻击。

首次攻击后,古巴克斯•辛格派信使给巴军据点指挥官送去了一封信。信中说:“几天来,你们竭尽全力想获得物资和弹药,你们知道你们没有成功。这些东西已经落到我们手中……你们的末日已经来到。不管你们怎样决定,我们一定要消灭卡马尔普尔据点。给你们送去此信是为了拯救你们,也为了减少我方的伤亡。自昨天起,我们已与巴基斯坦开战。我们希望你们了解。我们的部队此刻正在你们南边很远的地方作战。”

除机枪恢复猛烈射击外,巴基斯坦守军没有作出反应。辛格命令对据点进行第二次轰炸,然后写了第二封信。辛格失去耐心,再次下令轰炸。之后,他写了第三封信,也是最后一封信。他在信中说:“下午4点前,请明确地让我知道你们是否想投降。出于某些理由,我不能给你们更多的时间。如果你带着这封信来见我,那最好不过了。我向你担保你不会受到伤害。”卡马尔普尔据点的所有武器向印军拼命射击,表示对这封劝降信的蔑视。古巴克斯•辛格少将对此七窍生烟,同时也感到沮丧。

但是,傍晚7时左右,卡马尔普尔据点的巴军指挥官阿桑•马利克上尉举着白旗走了出来,表示他的部队愿意投降。他说他这样做是根据上级的指示,而不是因为印军指挥官送来的劝降信。被围困期间,他英勇地进行抵抗。他的连是由正规部队和地方武装组成的混合部队,约有140人,居然抗击印军1个旅的包围达21天之后才投降。在印军大炮和飞机的轰炸中,他们几乎没有伤亡。这位英勇的巴基斯坦上尉得到了他的对手的尊敬。印度陆军参谋长马内克肖上将给马利克上尉拍来一份私人贺电,赞扬他的无畏行动。马内克肖上将指示有关部队,以对待勇敢的军人那样的尊敬和善意来对待卡马尔普尔的巴基斯坦战俘。

印军第95山地旅旅长辛格·克勒准将特意会见了这个巴基斯坦年轻上尉,亲自去视察了卡马尔普尔据点的工事。然而印军乐极生悲,当克勒准将和古巴克斯•辛格少将坐着吉普车到达据点附近时,正好碰上了反坦克地雷。吉普车炸飞,辛格少将的一条腿被炸断,他成为第三次印巴战争中伤亡的最高级别印军将领。克勒准将也受轻伤,脑震荡严重。这或许也是此战巴军最大的战果之一?参考资料:三次印巴战争纪实 陆战争锋

有什么意见,欢迎在下方留言讨论!关注微信公众号:战争史,多位专家将在公号中将继续为您解读。独立专业,有种有料,请用微信搜索公众号:战争史,收看全部战争史政治军事历史精彩内幕解读。


战争史


因为这两个国家就目前的形势看,双方都是不太愿意发生这种大规模的冲突的。

1.首先虽然说巴基斯坦与印度相比较的话,它的人口、国土面积、经济、军事上的对比来说,巴基斯坦都是没有办法和印度比的。但是巴基斯坦有自己的杀手锏,人家有核武器,这个是也是让印度所忌惮的一个东西。

2.另外一个就是,印度其实这一次穿过了巴基斯坦控制的克什米尔地区,其实印度是没有占到便宜的,巴基斯坦反而把这个印度的米格战机进行拦截(当然得益于我们的枭龙战机),然后俘获了印度的飞行员,从这一个方面也证明巴基斯坦的军事力量还是进行了一定的准备,是不容小觑的。

3.还有就是周边的地区整体上都是比较敏感的,中国、俄罗斯这些大国都在周边,大家也不希望印度和巴基斯坦爆发这种大规模的冲突,两个国家之间也会考虑这些方面的影响。同时,从本身的利益上来说,对于本国的其他方面、经济发展等等也没有什么有利因素。

4.再一点呢,就是两者发生冲突之后,印度和巴基斯坦双方他们也都相互做了一些动作,当然印度因为它是相当于丢了面子,所以说现在不可能一下子就这个问题达成所谓的一致,但是整体上巴基斯坦这方面做出的动作还是比较理性和到位的,下一步还是需要进一步地磨合来去把这些问题逐步地解决。

如有关于报考军校、入伍参军及后续发展相关的问题,欢迎关注咨询。


军校和入伍指导


利刃/TONE

在印度空军的米格-21战斗机惨遭巴基斯坦空军"人赃俱获"之后,印度空军近日又在西北边境"因机械故障"损失了一架米格-21,所幸飞行员成功跳伞。

尽管印度空军在事后迅速以"撞鸟"为这起事故做了盖棺定论,但这依旧不能回避掉一个令印度人难堪至极的事实:这架米格-21已经是近一个月以来印度损失的第9架军用飞机。而如此大的损失数字,自然不得不让人从根本上怀疑印度空军,乃至是整个印度武装力量的"耐压"能力。

图为正在机库内接受维护的印度空军"美洲豹"攻击机,该机拉开了今年印度"坠机潮"的序幕。

通常来说,相较于地勤和技工在幕后做的各种努力,大众更喜欢看空中的飞行员之间如何"斗法"。但正所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相比起飞行员或士兵的临场发挥,一支武装力量的后勤工作好坏才是根本上决定战争胜负的因素。

而在印度-巴基斯坦边境摩擦不断的今天,双方的空中力量虽然没有再度直接交手,但无疑也各自维持着高强度的出动和巡逻,这无疑对交战双方的保障能力构成了挑战。

图为"开膛破肚"接受发动机修理维护的米格-21战斗机。

这个维修和养护说来简单,但从中完全可以"管窥全豹"看出一支军队从上到下的具体状态:从易损件的质量管理、供给再到地勤的培训、管理和敬业程度,只要有一个环节偷工减料,甚至是"弄虚作假",那作为现代人类最为复杂的战争机器之一,这些娇贵的军用飞机必然会开始哗啦哗啦地往下掉。

事实上,在印巴一触即发的空战冲突当中,米格-21被击落并不是印度方面最为惨重的损失——前往搜救该机飞行员的米-17V5直升机因故障坠毁让印度再次损失6名机组,这才算"肉疼"。

在航空业界有这么一句话,"每一起严重事故背后,都有29次轻微事故,300起事故先兆和1000起事故隐患",这句话若用在印度空军的头顶上,我们无疑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印度空军上上下下的所有飞机都不能排除"带病上场"的隐患。

换句话说,如果印度空军在"准战争时期"都无法做好战机的后勤养护工作,那么一旦真刀真枪的战事拉开序幕,让这些"带病飞机"上战场的印度人无疑还要承受比现在更"疼"的损失。

图为准备向B-52运送装载炸弹的拖车。现代战争机器需要的弹药和燃油量都异常之大。

而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印度人很可能始终都没有做好直面战争威胁的准备:在印巴空战之后的印度国会质询当中,印度国防部长毫无波动地表示"印度有足够十天战争使用的弹药"——反过来说,印度在高强度的战事中最多只能坚持十天,多了就只能面对"弹尽粮绝"的困境。

图为炫耀自身强大挂载能力的印度空军苏-30MKI,图上几乎所有弹药都由外国生产。

当然,这一情景对于印度人而言也没什么好奇怪:时至今日,印度能够自主生产的弹药也就只有少数的大口径炮弹(125毫米坦克炮)和大部分轻武器子弹,就连155毫米榴弹都要仰仗外国供给。而在后勤链条管理水平如此不堪的现状下,将大量弹药交由前者管理也无异于是"羊入虎口"……至于印度和外国"开打"十天之后怎么办呢?到时候再说呗。


利刃军事


巴基斯坦凭什么要怕印度?

印度的实力对于巴基斯坦来说还没有到了绝对碾压的地步。不然的话,也就不存在什么印巴分治了,巴基斯坦早就被印度吞并,南亚地区也就没有什么其他国家了,一个个都会被印度吃掉,到那时,南亚就是印度,印度就是南亚,国家概念和地理概念完全重合了。



一统南亚一直都是印度梦寐以求的事,印度历代领导人都有一个把印度发展成一个有声有色的大国目标,继承英属印度的地盘和特权,不过上天往不如人愿,最后只能变成了单纯的做梦,其中巴基斯坦就是印度雄霸南亚的一个巨大的阻力。

具体解析:

(一)

自从1947年印巴分治,印度和巴基斯坦各自脱离英国殖民统治独立后,就一直处于敌对状态,因为克什米尔地区的归属问题一直闹得不可开交。目前克什米尔地区被印度和巴基斯坦共同控制着,但两国都宣称拥有克什米尔地区的全部主权,为此还引起三次印巴战争,不过是互有胜负。



而其中巴基斯坦稍微吃亏一点,1971年的第三次印巴战争,虽然最后巴基斯坦和印度在联合国的斡旋之下达成了停火协议,但东巴基斯坦却在此次战争中分裂出来,成为独立的孟加拉国,印度算是获得战争的胜利,但好处倒是没有得到多少,也不足以让巴基斯坦绝对惧怕印度。

(二)

按照实力对比,印度的整体实力的确比巴基斯坦强了不少,印度国土面积就近300万平方公里,人口超过十三亿,经济这两年发展的还不错,已经在世界各国GDP排行中超过法国,排名世界第六,高达2.6万亿美元,整体实力在南亚绝对的NO1,虽然经济水平发展依旧很落后,比着巴基斯坦要好上一点,对比之下巴基斯坦国内却很混乱。



但巴基斯坦也是一个人口2亿人的国家,国土面积88万平方公里,单凭着庞大的人口基数,根本不惧印度,印度也没有那么大的胃口,能够吞并巴基斯坦,更何况巴基斯坦还是有核国家,算是拥有了终极武器,印度是不敢轻举妄动的,虽然说印度也有核武器,最多是在核武器层面上两国扯平了。

综上所述,巴基斯坦根本不惧怕没有绝对碾压实力的印度,印度现在战略也没有妄想到能够吞并巴基斯坦,现在印度只想把克什米尔地区全部控制在手中,在南亚有绝对霸主地位就行。



毕竟印度人家很忙,有很多国际大事等着印度这个“南亚超级大国”来处理。


大正看世界


因为巴基斯坦做的很简单,留一句话“不服就干”,每一次印巴边界战争中巴基斯坦都没让印度得到便宜,反而都承受了不同程度的损失。正是基于巴基斯坦人作战的勇猛,和给印度造成的创伤,才让印度最后不得不忌惮巴基斯坦的反击能力。


1947年印巴分治以来,1947年10月21日到1948年12月31日印度与巴基斯坦就克什米尔归属问题,爆发了一年多的边境冲突。在此冲突期间巴基斯坦方面并没有获得实质性的利益。但是抵御住了印度的军事进攻。在联合国的调节下,双方划定了克什米尔军事分界线,这也就留下了克什米尔问题。
第一次印巴战争的惨烈

在随后的1965年2月,因为一个叫库奇兰恩的小地方的归属问题,印巴双方爆发了第二次边境冲突。印度首先发起进攻,占领了巴基斯坦的几个哨所。后来巴基斯坦给予印度猛烈的炮火打击,最终撤退出30公里以外。在英国首相道格拉斯.霍姆的调节下,签订了停火协议!


第二次印巴战争

然而,这样的停火并没有让印巴之间获得和平,结果双方在克什米尔问题上又爆发了大规模的军事传统。而在这场军事冲突当中,巴基斯坦在陆军方面可以了,印度沉重的打击。而巴基斯坦空军方面,装备了美国生产的F-86“佩刀”战机,远优于印度装备的米格-17,米格-19战机。虽然拥有数量优势的印度,却无法在质量优势的巴基斯坦面前获得优秀的战果。最终印度方面吃亏很大,在9月联合国的调停下,签订了停火协议。

印度军队虐待巴战俘

第三次印巴战争发生在1971年3月,以东巴基斯坦独立为导引,印度直接出兵支持东巴独立。并且东西双线作战,双方出东的兵力规模远超前两次作战的总和还多。彼此之间都各有群的,也同时各有损失。印度也彻底领教了巴基斯坦方面的作战风格,和勇猛作风。最后双方达成停火协议,东巴宣布独立,战争算是结束。


从三次的印巴战争中,印度并没有获得自己期望的战略目标。而同时,巴基斯坦方面给印度造成的创伤,一直是印度记忆犹新的经历。一直这样的经历延续到现在,在与巴基斯坦多次的边境军事冲突当中,巴基斯坦方面都会给与印度最猛烈的还击。
我们援助的歼-6战机

当1998年。印度首先进行了核试验,随后巴基斯坦也同样进行了相关的核试验。这样,印度和巴基斯坦在98年双双进入核大国。在双方都拥有核武器的条件下,更让印巴双方能够保持克制。尤其是印度,更不敢轻易的去招惹巴基斯坦。因为印度也不知道巴基斯坦什么时候真的会把核弹扔到自己头上。



所以,现在的印巴之间,因为核力量的出现,是让彼此之间进入了美苏时代的核平衡。这样的平衡也保持了印巴之间军事冲突的减少,和军事冒险的举动。也算维持了一定的印巴和平。而这些就是巴基斯坦这么多年以来一直没有怕的原因,不服就干!!!
本文图片来源于网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