禪在心中,萬般自在

禪在心中,萬般自在
禪在心中,萬般自在

人身,生於紅塵,長於俗世,老於煙火,歸於土埃。人心,成於本初,繁於功利,簡於成熟,明於修行。在這一過程中,不一定信佛,但一定要有一些佛性,不一定入禪,但一定要有一些禪意。這是做人的最基本素養。

我想,所謂人生修行,其最高境界,或許就是認知見性不著相,心空無我不執著,識得本性,如法隨觀;其最終目的,或許就是心靈超然物外而入世,凡身禪定淨化而出世;最好造詣,或許就是定力抵禦塵埃誘惑,本性守護清淨少欲,走向靈魂純粹慈悲的原鄉。這,或許就是人性中的佛性,生命裡的禪意。一縷禪意盈心間,一瓣馨香隨身邊,一方白雲閒眼外,一聲梵音繞耳畔,一世浮生般若心,一樹菩提伴天涯。車水馬龍中清者自清,紛鬧喧囂處靜者自靜。

禪在心中,萬般自在

佛說: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佛性常清淨,何處有塵埃。境隨心轉,相由心生。人的心靈原本是一棵會開花的樹,樹上開滿禪意的花,形成人性的慧根,具有清淨平和善良的特性。

只是因後來的種種緣故,有的被紅塵的煙火迷隔而忽視或封藏;有的被俗世的慾望擠兌而遺失或遺忘;有的被潮流的功利挾裹而改變或轉向,有的被個體的卑微畏懼而放棄或妥協。從而使物慾橫流,功利盛行,喧囂塵上,邪惡肆意。這正是生命的悲哀之處,人生的遺憾之所。

禪在心中,萬般自在

佛性,推崇的是“善”,容得下捨得出,能拋開功利的羈絆,慈悲施予,能忘卻恩怨的糾葛,寬容悅納;禪意,敬重的是“淡”,拿得起放得下,能摒棄世俗的執念,淡泊寧靜,能阻斷喧囂的紛擾,安靜從容。心善世事安然無恙,性淡菜根粗茶生香。

心中有禪,萬象皆緣。一個人,若能修行到用善待人,自身便有了佛性,心裡也種下了佛根;用淡悟事,魂靈便有了禪意,心裡也開出了禪花。從而懂得季節的冷暖,歲月的悲歡,光陰的清淺,流年的濃淡,生命的長短,都是自然之平常,宿命之緣分。

也知道該用生命全部的真誠傾情和一生的真摯珍惜來換取時光饋贈,用一場詩和遠方邂逅生活,不辜負世界,不辜負自己。這樣的生活,就是禪悟的眼界和胸懷,這樣的光陰,就是禪境的美好和恬甜。

禪在心中,萬般自在

生命若無禪,便會活的最無味,人生若無禪,便會走的最疲累。如果走不出紅塵煙火,擺不脫世俗風塵時,就會眼裡看不見禪,手裡握不住禪,心裡裝不下禪,腳步近不了禪,便會歲月蒼老,心境蒼白,情緒煩亂,快樂讓煩惱擠走,笑容讓喧囂淹沒,生命失去魂靈。

生命終究會在時光中凋零謝敗,靈魂卻可以在歲月裡豐盈飽滿;人生在世,可以面對任何空白,但不能失去一絲禪意;可以承受一切落寞,但不能沒有一點禪心。柴米油鹽就是最好的修行法門,俗世紅塵就是最大的卒煉道場。

禪在心中,萬般自在

若生活是煙火,就在煙火的味道里品嚐酸甜苦辣;若生活是山谷,就在山谷的溝樑上經歷風霜雨雪;若生活是江河,就在江河的波濤中領略起伏跌宕;若生活是琴瑟,就在琴瑟的絃音間傾聽悲歡離合。

每一點虔誠,就是一次匍匐朝聖的開始;每一次修行,就是一場蛻變成蝶的過程;每一場行進,就是一份初心本真的迴歸;每一份情感,就是在心魂裡種花,種禪,種生活,種人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