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看他起高楼,眼看他宴宾客,日本泡沫时代全纪录(三)

眼看他起高楼,眼看他宴宾客,日本泡沫时代全纪录(三)

三、软弱的美元,软弱的美国

当时东京的大街小巷流传着这样一个段子。

世界上最容易赚钱的生意是什么?炒外汇呀。你只要买日元,卖美元就行了,闭着眼赚钱。当然,偶尔美元还是会升升值的,但终究还是要往下跌的。为什么呢?因为美国不允许它往上升,美元一升,美国完蛋。软弱的美元,软弱的美国。

美方有个习惯,就是一旦自己经济不好,他就习惯去找别人的毛病,虽然日本的炒汇商人笑话美国是软弱的美元,软弱的美国。但美国还是日本的实际“掌控者”。

眼看他起高楼,眼看他宴宾客,日本泡沫时代全纪录(三)

图.二战后日本的实际统治者,麦克阿瑟(右为日本天皇)

民间流传着软弱的美元,软弱的美国,但在东京政治圈内,却流传着另外一句话,这句话自从美国占领日本后,就是每个日本政客都知道的,且必须牢记的,即亲美政府不一定长寿,但反美政府一定短命。

换句话说,日本执政者是不可能和美国对着干的,万一有哪个不懂事的首相敢,美国有一百种办法让他下台。

所以你要日本政府和美国敌对是绝不可能的,日本政府能做的,就是背地里做些小动作来糊弄美方。

可美方哪有那么好忽悠,美国人见1985年的广场协议签署到现在快两年了,什么屁效果没有,他不死心,还要继续在汇率上做文章。1987年2月,美国再把小弟们叫到一起,准备在“广场协议”后,再搞个“巴黎协议”。

这是又一次的发达国家联手“操控汇率大会”。在会上,美国定了一个“汇率中心价”

1美元兑153日元

1美元兑1.8马克

美方告诉手下的小弟们,当市场汇率偏离上面上个“中心价”2.5%的时候,我们就应该开始干预汇率了,不过这时,不是强制的。

当,市场汇率偏离“中心价”5%的时候,我们就必须强制干预了。而当,市场汇率偏离“中心价”超过5%的时候,那这个“中心价”就要重新定义了。

而且在这场会议上,日方还在全世界面前讲出了自己的“真心话”。这真心话,把在场的所有人都吓出一身冷汗。

日本大藏省官员在会议上发表讲话,原本打算说新协议的目的,是要从Strong Dollar,Strong America(强大的美元,强大的美国)

转换到

Weak Dollar,Strong America(软弱的美元,强大的美国)

可这位老兄不知道为什么,把Weak Dollar,Strong America(软弱的美元,强大的美国)

说成了

Weak Dollar,Weak America(软弱的美元,软弱的美国)

软弱的美国,一说出来,会场上几百人鸦雀无声。现在大家经常听到美国指责谁谁谁操控汇率,指责日本韩国都不老实,都在故意压低汇率,但美国还真没有资格说这话。

因为操控汇率的老祖宗,就是美国自己。

眼看他起高楼,眼看他宴宾客,日本泡沫时代全纪录(三)

1987年,美方强行给美元汇率定个“中心价”,一有偏离,各国政府都必须出手干预,维护美元利益。可以说相当霸道了。

然而这个新版操控汇率协议,各国都是口惠而实不至。也就是美国的小弟们,嘴巴上说,行行行,我配合你美方,可实际上一个比一个会搞小动作。

美国可以对一个搞小动作的小弟下手,可所有小弟都搞小动作,美方也不可能和他们都翻脸。

而且更重要的是,汇率市场,那个西方世界号称的“自由市场”,也不甩你这个“新广场协议”,自由汇率市场,看穿了你这是个“口惠而实不至”的口头协议。

所以这个“汇率中心价”虽然G5都同意了,但却没有真正实现过。

眼看他起高楼,眼看他宴宾客,日本泡沫时代全纪录(三)

新版广场协议操控汇率的失败,直接促成了美方威逼日本减税和扩大内需。

与欧洲那些英国法国德国比起来,日本在美方眼里多少“低人一等”,而且二战后日本那一贯对于美国的臣服态度,也让美方认为日本是最好捏的软柿子。

美国很快给日本政府下了一道死命令。

眼看他起高楼,眼看他宴宾客,日本泡沫时代全纪录(三)

美方对日方说,你们现在在汇率上给我耍小聪明,你以为我们不知道?

你们日本政府现在要扩大内需,你政府要拿出钱来做大量投资,另外你要给人民减税。

日本那位同意“广场协议”的首相中曾根康弘,向美国人诉苦,减税可以做到,可扩大内需,日本政府也没钱。

美方哪吃你这一套,美国CIA何等机构,你日本有几斤几两他门清。

你日方有钱,你就是不肯拿钱出来“扩大内需”。在美国的政治压力和威逼利诱下,日本开始搞钱“扩大内需”,满足美方要求。

当时日本一年增加了1万亿日元的税收,里面可以拿出5000亿来。另外,还能出售195万股NTT股票,可以弄个5.6万亿日元。还有能出售JAL日航公司的股权来筹资5000亿。

那日本人他又搞小动作,明明有大概6万多亿可以拿出来,他就给你弄一半,只想弄3.5万亿作为政府财政的补充预算。

可美方会同意吗?而且如果现在回过头看,当时日本政府应该更早的拿出这笔3.5万亿日元来扩大内需。

眼看他起高楼,眼看他宴宾客,日本泡沫时代全纪录(三)

图.日本横滨港

为什么呢?因为日元不断升值,日本出口受到影响,而影响则主要集中在中小企业上,那些日本大型企业虽然也有影响,但他们有着各种方法来将影响降到最低(如我上面几段讲的方法)。

日本有很多“匠人”,还有很多中小型企业,这些企业规模不大,但却是日本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受到日元冲击影响最大的,就是这些中小企业。日本政府此时绝对应该拿出钱来帮助和拯救这些中小企业。但是日本政府拿钱出来救中小企业的步伐,慢了。

等到了后来,日本政府决心拿钱出来给中小企业救助时,这些中小企业都拿着政府的“救助”,去炒股了。

而现在,美国的话,日本不愿听,但没法不听。

日元升值,对于中小企业的打击是毁灭性的,那对于大企业呢?

我们先来看一段汇率和利润的关系

当1美元兑240日元时

假设,日本车海外售价10000美元,利润率10%,卖一辆,日本车企赚1000美元

汇率换算后

也就是240X1000=24万日元。

那现在,日元升值了

当1美元兑120日元时

同一辆车,10000美元,利润率10%,日本车企赚1000美元

可这1000美元的利润

就变成了120X1000,12万日元。

这样一讲大家应该很方便理解,为什么日元升值,对出口打击那么大了吧。

当然上面的数字都是虚构的,但是汇率和利润的联系是这样的。

根据日本经济企划厅在1987年和1988年做的企业调查显示,对企业来说,能够盈利的汇率是多少。在1987年,日本各大企业能够盈利的汇率平均值是,1美元兑175日元。而到了1988年,这个平均盈利的汇率值,变成了1美元兑140日元。其中大多数企业,在1美元兑130日元时,依旧能盈利。14%的企业甚至能够在1美元兑120日元时盈利。

这一结果,出乎意料。

之前日本一直说啊,日元升值会沉重打击日本出口,会让大量日本企业陷入困境。

但实际上,根据这项日本政府的调查结果显示,日本企业的状况是不好,但也没那么糟,中小企业是糟了点,但大企业的抗日元升值能力还是比较强的。

美国人还是不了解日本人啊,这里举两个例子,来说明日美两国企业的一大不同,也曾侧面说明了,日本企业,为什么那么能扛。

当年美国的汽车零部件公司卡尔特零件,被日本生产的零件打的经营困难,不得不开始大量裁员,减少研发经费。

眼看他起高楼,眼看他宴宾客,日本泡沫时代全纪录(三)

而这一大量裁员,在卡尔特零件所在的罗姆镇引发了大规模的抗议,工厂员工和家人围住工厂,并且在强大工会的带领下,那些没被裁员的员工也罢工,加入到抗议队伍。

不久后,日本同一类公司,大阪生产汽车零件的日通工厂,因为日元升值而利润锐减,但日本人的做法,和美国人大相径庭,日本他不是什么大规模裁员。

而是雇佣更多临时工,同时对正式员工实行减工资,减福利,以此来将利润减少的损失降到最低。

日本厂的这种行为,要是放在美国,美国人早就炸锅了,甚至可能拿枪跟你拼命。

可在东亚文化圈中,尤其是在日本。日本人对于公司有一种要“共渡难关”的信念,公司困难,所有人都节衣缩食,我也应该如此,这是日本人的文化。

眼看他起高楼,眼看他宴宾客,日本泡沫时代全纪录(三)

而且大家也都知道,日本可能是全世界跳槽率最低的国家,一个人从毕业起就在一家工厂或者公司干到退休的大有人在。

但美国文化就是,什么?老板要解雇我们,要减我们工资?找工会,和他干。强大的工会立马组织起所有员工来对抗老板。

日本人这种“共渡难关”的精神,在小企业身上有,在跨国大企业身上一样有。

好了,现在日本政府听了美国人的话,先升值日元,又通过一年五次的不断降息,来降低企业的借贷成本,进一步帮助企业渡过难关。

四、通缩螺旋

接着,日本政府来了个大杀招。6万亿刺激计划。1987年中旬,中曾根康弘宣布《政府景气对策》,景气对策的主要内容有两点

1、减税一万亿日元

2、五万亿日元的公共事业投入。

或许有朋友觉得六万亿日元有什么多的,可要知道那是在三十多年前的八十年代。

而这六万亿砸下去出现什么效果呢?

关于这个效果,我想从经济学和社会学,这两点来分析

从经济学角度是,通货紧缩螺旋

从社会学角度是,贪婪从重心理

我们先讲第一个,在经济学上的比较有意思的概念,叫通货紧缩螺旋(Deflationary spirals )首先大家通常认为的,当日元升值,银行降息所带来的是什么呢?

日元升值,日元更值钱,购买力更强

银行降息,贷款更容易,投资更便宜

在这两点的驱动下,你是日本商人,你要做的就是大举扩张和投资,尤其是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中国改革开放如火如荼,人力,物力,税收,什么都很便宜。

于是日本商人大举投资中国,在中国开厂生产商品,随后将中国产的商品再卖回日本。

因为中国各项成本都很低,所以同样的商品运回日本以后,价格会便宜非常多。

举几个例子

80年代,日本一双拖鞋大概是5美元,这是日本人自己在日本国内生产的拖鞋。

眼看他起高楼,眼看他宴宾客,日本泡沫时代全纪录(三)

可中国生产的拖鞋,在日本就卖0.5美元。

你是日本消费者,你买哪个?

拖鞋这种低技术含量的商品,5美元和0.5美元能有多大区别呢?但价格却相差十倍。

再举一个有点技术含量的东西,石英表。当年日方自己生产的一块石英表,售价是40美元。日本商人在中国投资后,让中国人生产的一块石英表是4美元。

这两个商品,老板都是日本人,但一个是日本人在日本生产,一个是中国人在中国生产,价格是40美元对4美元。

从质量上来讲,日本人产的石英表质量好一点,中国人产的石英表走着走着时间会慢,要调整,而且使用寿命较短。

可从“性价比”这个关键因素来考虑的话,依旧有很多日本老百姓,会选择买4美元的石英表,因为它够便宜,而且也能用。

那这样,就出现了一个三赢的局面

日本百姓买到了廉价商品,赢了

日本商人赚到了相当利润,赢了

中国工人赚到了一定外汇,赢了

这个三赢的局面摆在了大家面前,皆大欢喜。

然而它却是造成日本失落二十年的重要原因之一。为什么呢?问题就在于我上面讲的,经济学上的认知误区“通货螺旋”。

眼看他起高楼,眼看他宴宾客,日本泡沫时代全纪录(三)

带来的是什我们再来捋一下刚才的“三赢”局面。

日商利用日元升值,银行降息,大量投资中国,在中国设厂生产各种电子产品,日用商品,再卖回日本。

那么,日本自己国内的生产商怎么办?

我们要知道,以前日本的拖鞋是日本人自己生产的,日本石英表是日本人自己生产的,日本的众多日用商品,全是日本人自己生产的。

而今,这些商品大规模的被“日商投资”的中国产品所取代。那么,日本自己国内的厂家怎么办?

这就造成了“产业空心化”的恶果。

眼看他起高楼,眼看他宴宾客,日本泡沫时代全纪录(三)

日本的企业,完全不是中国廉价商品的对手,在一年,三年,五年的时间里,一家家的倒闭,一家家的关门。

而这些倒闭的工厂的员工们,收入下降。

收入下降就让他们更多的去购买中国的廉价商品;他们购买中国的廉价产品越多,中国的廉价商品卖到日本的就更多。

而且,他也开始影响中高级市场,原本有钱买中高级商品的日本人,因为失业和降薪,购买力下降,买中高级商品少了,买廉价商品多了。

这造成了中高级商品市场的萎缩,让中高级市场也陷入不景气之中。

由此形成了一种“通货紧缩螺旋”。你越买廉价商品,你就越穷;你越买廉价商品,国内企业倒闭的就越多;国内企业倒闭的越多,你更穷。

他是一种螺旋型的不景气循环

眼看他起高楼,眼看他宴宾客,日本泡沫时代全纪录(三)

其实在上世纪,在中国崛起之前,日本的出口产品不光是在电子电器和汽车等高科技产业上厉害,在餐具,厨具,毛巾,塑料制品等轻工业产品上也很厉害。

可因为降息,日商得以大举投资中国,在中国设厂再将廉价产品卖回日本后,直接导致了日本这些生产“轻工业产品”的企业,大规模关厂倒闭。

而这里一大直接原因,就是日元升值。

日本政府原来做的美梦是,日元升值,日本人民购买力强了,多买买我日本产品,拉内需补出口损失。

可没想到算盘打歪了,中国横空出世,日本人民增强的购买力,全拿来买“MADE IN CHINA”了。

日本的中小企业在那个年月,日子是不好过。

高端产品面临日元升值压力,出口大幅降低

低端产品面临中国竞争压力,销售大幅减少

不过这时候也不全是坏消息,这不日本政府“想办法”了。先给人民减税一万亿,再撒钱五万亿扩大内需。

这时候六万亿“变相救了”濒临倒闭的企业,为什么是“变相救了”呢?因为那是一种饮鸩止渴的方法。为什么日本政府狂撒六万亿是饮鸩止渴呢?

我们就要从社会学的角度来分析了

眼看他起高楼,眼看他宴宾客,日本泡沫时代全纪录(三)

当年广场协议签订后不久,日本政府为了配合美国的“美元贬值”,就不得不修改了日本国内的

“企业外汇结算”和“企业购买外国债”的限制。

日本政府放开了这两只监管的手,等于是放开金融市场,完成了美国的任务——金融自由化。

让日本企业积极参与外汇市场和金融市场运作,从而帮助日本政府完成“日元升值”的政治任务。

可企业家的核心是逐利的,又不是慈善家,你日本政府放开外汇市场,鼓励企业参与,那企业就参与咯。

企业这一参与不得了,当日元升值是大概率事件时,那炒日元,岂不是闭着眼睛挣钱?

就像今天美国,中国,欧盟政府全都站出来告诉你,美元今年年内将升值10%,那你怎么办?炒美元呗,世界大国异口同声这么讲,我等老百姓还等什么,炒美元!

当时的情况也一样,“广场协议”,就是世界各国对于全世界的保证——我保证,美元贬值,日元升值。于是当你日本政府放松了金融管制,放手让企业投入自由金融市场的怀抱后,日本企业就拿出一部分资金,加入炒汇大军,短短一两年,东京外汇交易市场的规模,就扩大了三倍。

你想象一下,今天中国炒股的人数扩大了三倍,是一番什么景象。

那些被政府号召来炒汇的公司们,投入外汇市场后发现,哎,政府诚不欺我,美元一直在贬,日元不断升值

虽然我的公司在贸易出口这方面因日元升值,蒙受损失;但我的公司在炒外汇方面,也因为日元升值,赚了一笔。

这样一来会出现一种什么局面?没错,会出现一种,越来越不想干实体经济,越来越想继续靠炒作赚钱的局面。

五、六鬼闹东京

当时日本三类公司

一类是像丰田这种的大型跨国公司

一类是像爱媛这种的中小型公司(产品以出口为主)

一类是像神木这种的中小型公司(产品以本国人民购买为主)

这三类公司,抵抗外汇风险最强的自然是丰田这种大企业。而像爱媛这种以出口为主的中小企业,抗风险能力弱,就会受到严重冲击,此时,爱媛可以采取三种应对手段

1,拧毛巾战术

从生产环节的一点一滴抓起,最大限度节约生产成本

2,共体时艰

雇佣临时工,老员工降薪,全员共渡难关。

3,转移生产基地

将生产厂搬到临近的中国,解雇日本工人,大量雇佣中国工人。

先前,爱媛用这三种方法来应对日元升值所带来的冲击,但渐渐的,爱媛老板发现,炒汇,金融市场炒作,也是一项可以增加企业收入的手段。

其实在当时,不止是爱媛这家公司发现了,日本不少遭受危机的中小企业主都发现了,或许金融市场炒作,是一条好路子。

但是日本人天生谨慎,日本至今仍是储蓄率最高的国家。

在八九十年代,在企业面临出口危机的时候,你要让企业主拿出钱去金融市场“赌一把”其实不容易,大家心里都没底。

在这种大环境下,这种大环境就是,大家都觉得金融市场炒作,可能是条路子,可都在那条,想试试,又不敢试试的线上徘徊。

此时,日本出现了六家公司,一下打消了大家的“疑虑”,这六家公司是

阪和兴业

山一证券

夏普商贸

伊藤商事

三菱信托

日本信托

这六家公司,在东京金融市场横空出世,大闹日本东京,在日本历史上,被称为“六鬼闹东京”。是的“六鬼闹东京”,这不是我说的,日本人一贯有这种中二的形容方式。

这“六鬼”里,最具代表性的是“阪和兴业”。

眼看他起高楼,眼看他宴宾客,日本泡沫时代全纪录(三)
眼看他起高楼,眼看他宴宾客,日本泡沫时代全纪录(三)

阪和,原本是日本一家传统的,老老实实的钢铁生产商,风光时国内外30个办事处,员工人数超1000人。

他的社长北茂桑,干了四十年圆钢和钢线出口,因为主要做出口生意,北茂桑对于外汇和汇率都异常敏感。

当广场协议后,日元大幅升值,这对于“阪和”来说是重大打击,但北茂桑一没“拧毛巾”,二没“裁员”,三没“投资中国”。北茂桑,做了一件业内人士都目瞪口呆的决定,炒外汇。

眼看他起高楼,眼看他宴宾客,日本泡沫时代全纪录(三)
眼看他起高楼,眼看他宴宾客,日本泡沫时代全纪录(三)

图.北茂社长的炒汇指挥部

北茂社长,把社长室清空,又重新装修,装上最新的监视器,电话,传真机,然后组成了一个以他自己为首,五名公司常务理事为辅的,外汇炒作班子。

该炒作班子,从每天早上八点开始炒外汇,一直要炒到半夜零点。

炒汇范围从东京到纽约,每天进进出出的金额从一两千万美元,升升升,最后升到四五亿美元。当时的日本记者专门去采访了“闹东京”的六鬼之首,阪和的老板,北茂桑。

在采访中,北茂轻描淡写的如此说

眼看他起高楼,眼看他宴宾客,日本泡沫时代全纪录(三)

一天赚一亿

眼看他起高楼,眼看他宴宾客,日本泡沫时代全纪录(三)

一天赚一亿,就是小儿科

眼看他起高楼,眼看他宴宾客,日本泡沫时代全纪录(三)

一天赚五亿也有过

眼看他起高楼,眼看他宴宾客,日本泡沫时代全纪录(三)

(炒汇)真是轻松愉快的买卖啊

根据当时的新闻报道,“阪和”1985-1986年的公司决算盈利142亿日元,其中,炒汇所得98亿日元……

到了1989年,“阪和”的炒汇,炒股收入,已经超过了他“本营收入”(炼钢)的两倍。

当年日本的“阪和”炒汇事件,连在纽约的花旗银行都惊动了,因为日本制造企业,给外国人的印象就是保守,谨慎,很少参与这种金融市场的投机炒作。

但“阪和”,打响了日本制造业,金融炒作第一枪。

眼看他起高楼,眼看他宴宾客,日本泡沫时代全纪录(三)

图.社长坐镇,亲自指挥炒作

英国有句谚语,叫没有什么比你朋友或者邻居发了财,更能搅乱你心了,看到自己认识的人发了财,是最让人羡慕嫉妒恨的。

“阪和”原来是一家勤勤恳恳,老老实实的日本制造业,可现在炒外汇赚的钱,比炼钢赚赚的多得多,那还炼什么钢啊,炒外汇得了。

“阪和”的成功,看在其他同行眼里,是又嫉又恨。

噢,我们都在共体时艰,一会儿裁员,一会儿降薪,你倒好,坐在办公室里舒舒服服的看看监视器,打打电话,大笔大笔的钱就来了。

加上之前讲的,日本的企业都有炒作金融市场的念头,但心里没底,也没人带这个头。而这时,带头人来了。“阪和”的成功为日本全国疯投机,疯炒作,起了一个非常非常不好的作用。

日本大大小小的企业,看到“阪和”的风光,都走上了同一条路。还干什么实体经济啊,还炼什么钢,还造什么车,还搞什么机床。炒汇,向“阪和”学习,炒汇去!

眼看他起高楼,眼看他宴宾客,日本泡沫时代全纪录(三)

于是,这股炒作的势头,就这样刮起来了。

当时,日本的一大批企业,也甭管你大企业中企业小企业,全都一窝蜂的开始不务正业,都开始学着“阪和”炒汇。

有些企业胆子小,投入一点点尝尝味道,有些胆子大的就大投入,但不管大小,到最后都会发现。哈呀,这钱太好赚了。

眼看他起高楼,眼看他宴宾客,日本泡沫时代全纪录(三)

图.中曾根康弘(推行错误的金融政策)

而就在此时,就在日本国各类企业炒作之风刮起来的时候

1987年5月29日,一方面受到美国压力,另一方面也是日本政府的错误决策。日本首相中曾根康弘向日本列岛,发射了一枚“金融原子弹”。中曾根康弘对全日本人民发表电视讲话,公布了日本政府的一项重大《景气对策》,该对策主要内容如下

1,不低于一万亿日元的居民减税

2,不低于五万亿日元的政府投入

这话一讲,整个日本列岛,沸腾了

这六万亿轰下去,日本列岛,爆炸了

这颗金融原子弹对日本的伤害可不是一点两点,本来如果企业还在勤勤恳恳干实业还好。可轰这颗金融原子弹的时候,日本很多中小企业都已经不干实业了。

因为日本开始进入了“通货紧缩螺旋”,进而发生了“产业空心化”,实业越来越难干。再来,阪和的例子给了日本其他企业巨大刺激,并且在日本社会引起了一股大家一起炒汇炒股票的风潮。

在这两大背景下,日本政府轰下来六万亿,会导致什么结果也就不言而喻了,政府原本的意思是,我给你减税,再给你撒钱。

希望居民多买国货拉内需

希望企业多投资激活经济

然而企业会乖乖听话吗?可当时的日本企业在干什么?

在关心“六鬼闹东京”

在学“阪和”炒外汇

那这时候,日本政府这六万亿轰下来会发生什么?

如果你是企业主,你是老板,政府又给你减税,又给你撒钱,你会怎么做?

老老实实把钱投入实体经济?老老实实炼钢,老老实实造机床?怎么可能!政府轰下来的钱,当然继续去炒作啊!

1987-1988年,这一年间,日本全国的大大小小企业,都纷纷成立了一个现在看起来匪夷所思的部门,“财务技术部”。

而这个“财务技术部”的主要工作,就是炒股票,炒期货,炒外汇。这三炒,当时被戏称为“财务技术”。

我们现在看起来像个笑话,噢,你一个造零部件的工厂,干什么搞个“财务技术部”来炒股票啊。你一个造挖掘机的厂,不好好造挖掘机,弄个技术部来炒股票炒外汇,简直匪夷所思啊。

然而在当时,没人把它当笑话看,而是人人效仿,因为政府发钱了,银行利率又极低,借钱很容易,借钱成本也很低,所以很多日本企业,在公司里都搞了个“财务技术部”。你不搞“财务技术部”,就好像吃亏了一样。

眼看他起高楼,眼看他宴宾客,日本泡沫时代全纪录(三)
眼看他起高楼,眼看他宴宾客,日本泡沫时代全纪录(三)

然而实际是,这玩意儿虽然叫做“财务技术部”,可根本不需要什么技术,全日本人人都以为自己是股神,连证券从业资格都没考过的人,股票都玩的飞起,满口跟你讲的都是我今天赚了多少多少,明天还会赚多少多少。

可,你真是股神吗?

你只是一个吹泡泡的吹手罢了,让你三岁的儿子来买股票,他也一样是股神。

日本当时情况也一样,大大小小的企业纷纷设立“财务技术部”,炒汇,炒股,炒期货,他们要做的,只是把钱投进去,然后等着赚钱。

没错,钱就是这么好赚。

一些原先没有这打算的,想老老实实做实业的公司,看着别人发财这么容易,也按耐不住了,也闯进这场制造泡沫的漩涡之中。

请待后续…

全文资料源自:微观当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