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德云社”来拷问水滴筹

水滴筹近期因为一桩众筹事件成了大家茶语饭后的谈资。这种事情并不是在水滴筹和轻松筹上第一次发生,但因为这样的事情引发如此大规模的关注还是第一次。三个方面的原因让这次事件广泛传播。

第一:此次事件最大的谈资就是“德云社”的名号,因为它有广泛的传播覆盖面,所以让这次事件传播相比以往有了更好的基础。

第二:筹款者作为德云社弟子真的缺这样一笔善款吗?这是具备极强的话题性的,大多数人的潜意识中就认为作为德云社弟子的吴鹤臣,他们家绝对有能力支付这样一笔款项;而一部分稍作思考的人群也许会给出不一样的答案。在对与错的讨论中,网络热度瞬间飙升。

第三:各方的快速反应和甩锅让事情有了戏剧色彩,无故躺枪的德云社最先划清界限并表示这是吴鹤臣之妻发起的私人行为,与德云社并无关系,不管是德云社防止媒体对自身的进一步挖掘,还是前置化的公关手段,这只能算是常规式的处置方式,没有什么可说的。但公司员工生病筹款出现网络效应后,这么快的撇清关系说实话有点人情冷淡的意思了。

水滴筹官方对于网友质疑吴鹤臣家有房有车还需要筹款的回应是:“有房有车的人群也可以发起筹款,平台没有资格审核筹款人房产和车产,”而在第二天的回应是:“当下技术条件的限制导致平台没有有效的手段去核查筹款人车产、房产等相关的家庭资产。”

水滴筹的两次回应成功的将问题的矛头从自己指向了外部,第一次说自己没理由去审核这些东西,第二次说了即使自己出于对捐款人的负责审核了筹款人的情况也不会有什么有用的结果。水滴筹的甩锅技术其实一点也不必德云社差。

附加性的话题是,吴鹤臣家人用最新款的华为手机、吴鹤臣本人也有医保、妻子是运动员、家人不会理财等等话题点让事情变的相当丰富。

以上三点原因已经足够让这个事件在网络上传播了。如果说德云社是“表”的话,水滴筹绝对就是“根”了。看似网络是在讨论吴鹤臣是不是需要筹款这个问题,实则是在拷问水滴筹本身的游戏规则是否符合正常的逻辑。

水滴筹面临今天这样拷问应该是早就可以想到的。作为一个注册人数数亿的平台,水滴筹的定位至今都没有清晰,游走于朋友圈的各种筹款故事也并不能让水滴筹完成营收闭环。创始人沈鹏是这样总结水滴筹的:“水滴筹的目的,就是为更多得了病看不起病的人提供帮助。”那么水滴筹到底是一个爱心募捐的工具,还是众筹治病的平台,如果说的是前者,水滴筹的做不做审核都无可厚非,人家通过互联网为大家做了一个治病筹款工具,那么任何人都可以利用这个工具去筹款,至于是否捐款就只能靠捐款者本人来判断了。

但如果说是一家众筹治病平台的话,水滴筹可不能做只提供,不管理的甩手掌柜。如果平台不做任何有效性的审核,这对捐款者来说和诈骗有什么区别呢?同时水滴筹也不能将无法审核的理由归结于外部,如果说平台没有资格审核筹款的家庭经济情况,那又哪来一说“贫困户”的标签呢?如果说平台因外部环境因素限制无法做到筹款人家庭经济情况的有效审核,那做信贷业务的银行或者其它风险管理机构又是如何做审核的呢?水滴筹的对外公关说法其实根本上是不成立的。

在笔者看来,现在像水滴筹一样的平台有很多,大部分都有跟风之嫌,还不能算做一门生意。商业的本质是买卖双方围绕价值的等价交换,当然可能有时候会有所偏移,但总趋势是不会变化的。而在筹款平台上,筹款人发起筹款和捐款人捐款之间没有建立起来任何的等价交换,利用用户的只是去同情弱者的心理。捐款人不管捐出去多少钱,能得到的回应只用网络上没有任何温度的谢谢两字和自我的心理认同感,一旦水滴筹平台的人设崩坍,捐款者的自我认同感也会随之消失,平台将是墙倒众人推的下场。

水滴筹为了应对未来可能存在的这种道德风险,现在只是利用平台在引流,然后将用户转化到自己已经建立起来的保险业务里面去。但笔者想说不管平台的作用是什么,既然已经认同自己是一家平台,那么就要承担起自己该承担的责任,暂时不能做到的就不要承诺,不要利用用户的同情心理游走于灰色地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