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陇南市简介

【基本情况】陇南市位于甘肃南部,东邻陕西,南接四川,地处中国大陆二级阶梯向三级阶梯的过渡地带,位于秦巴山区、青藏高原、黄土高原三大地形交汇区域,西部向青藏高原边缘过渡,北部向陇中黄土高原过渡,东部与西秦岭和汉中盆地连接,南部向四川盆地过渡,整个地形西北高东南低,西秦岭和岷山两大山系分别从东西两方伸入全境,境内形成了高山峻岭与峡谷盆地相间的复杂地形,是甘肃省唯一的长江流域地区。辖一区八县,全市共195个乡镇,其中55个乡(含4个民族乡)、140个镇,3167个村委会,其中140个社区。2017年末,全市总人口287.4万人,常住人口262.3万人,其中城镇人口85.2万人,人口自然增长率为6.34‰。全市分布着汉、回、藏、蒙等29个民族。总面积2.8万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829.5万亩。陇南处于北亚热带向暖温带的过渡地区,年平均气温10—15℃,年降雨量400—1000毫米之间,无霜期120—260天。海拔在550—4187米之间。境内地貌俊秀,气候宜人,雨量充沛、光照充足,森林覆盖率高,素有“陇上江南”之美称。

【国民经济】2017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342.7亿元,比上年增长3.5%。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61.3亿元,增长6%;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70.3亿元,下降3.9%;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211.1亿元,增长5.6%。第一、二、三产业对生产总值的贡献率分别为33.0%、-27.8%和94.8%,第三产业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为17.9:20.5:61.6,与上年相比,一产占比下降3.8个百分点,二产占比下降1.1个百分点,三产比重上升4.9个百分点。实现工业增加值39.6亿元,下降6.5%。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34.9亿元,下降7.4%。完成固定资产投资400.8亿元,下降38.7%。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07.1亿元,增长7.7%。进出口总额为15853万元,下降8.2%,其中:直接出口总额15852万元,下降7%。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6.2亿元,增长3.0%。一般公共预算支出226亿元,增长8.5%。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820.7亿元,增长4.9%,其中:非金融企业存款余额169.9亿元,增长2.3%;住户存款余额537亿元,增长7.5%。年末全市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614.2亿元,增长10.0%。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2017年,陇南市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经济发展质量效益同步提升。推进现代农业加快发展。粮食再获丰收,总产量达到80.3万吨。建成特色产业示范点100个、中药材标准化示范点46个,新增特色产业32.8万亩。建成规模养殖场32个,规模化养殖比重达到43%。新增省级龙头企业6家、农民专业合作社4651家。礼县创建为国家级生态原产地产品保护示范区,祥宇橄榄油荣获纽约国际橄榄油大赛金奖,陇南茶叶荣获首届中国国际茶叶博览会设计银奖。认真落实一企一策方案,年初停产的29户企业已复产23户。实施市列重点工业项目20个,5个建成投产。创建省级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3个,新增小微企业413户。非公经济增加值增长6.5%。编制了陇南经济开发区规划,实施基础设施项目24个,完成投资6.8亿元。第三产业快速发展。陇南特色农产品交易市场和12个便民市场建成运营。全域旅游、花满陇南创建活动成效显著,两当县名列“中国百佳深呼吸小城榜”第八位,宕昌县入围“2017最美中国榜”,康县花桥被评为第三批“中国乡村旅游创客示范基地”;官鹅沟5A级景区创建工作进展顺利,哈达铺、天池、金徽矿业创建为4A级景区;开通了兰渝铁路陇上江南号专列,旅游人数、综合收入大幅增长。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建设快速推进,网店达到1.3万家。

【脱贫攻坚】2017年,陇南市聚焦特困片区精准发力,脱贫攻坚扎实推进。按照精细精确精微的“绣花”式扶贫要求,统筹推进片区扶贫、产业扶贫、电商扶贫、金融扶贫、旅游扶贫和社会扶贫。整合项目资金,推进国开行贫困县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完成了农村公路“三年大会战”任务,基本实现了建制村通畅工程全覆盖,西和县被命名为全国“四好农村公路”示范县;解决了33.9万人饮水不安全问题,实施农村D级危房改造2.5万户。完成易地扶贫搬迁4209户共1.7万人。大力推进产业扶贫,农业特色产业人均增收3100元,礼县荣获2017中国果业扶贫突出贡献奖。劳务输转68.3万人,创收141亿元。加快实施乡村旅游富民工程,创建国家级、省级乡村旅游示范村7个。放大金融扶贫效应,发放涉农贷款424.2亿元。创建电商扶贫示范网店2021家,带动贫困人口18万人。深入推进东西扶贫协作,落实帮扶资金9600万元。

【三农工作】2017年,陇南市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及省市农业农村工作会议精神,积极推进特色农业产业化经营,全面落实各项强农惠农政策,大力推广农业新技术,加快推广旱作农业,提升特色产业示范点水平,使全市农业基础条件得到改善,粮食、畜禽生产稳定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发展壮大,结构调整有了新突破,实现了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业农村经济保持良好发展态势。全年粮食种植面积为339.0万亩,比上年增长0.6%;油料种植面积47.3万亩,增长3.6%;蔬菜种植面积48.2万亩,增长1.7%。全年粮食总产量80.3万吨,增长1.2%,其中:夏粮30.0万吨,增长3.2%;秋粮50.3万吨,与上年持平。全市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6386元,增长9%。

【项目建设】2017年,陇南市强力推进项目建设,基础设施条件持续改善。坚持把项目建设作为夯基础、稳增长的重要举措,全面落实项目清单、并联审批、市级领导包抓项目责任制,实施投资规模500万元以上项目1192个。市财政筹资1500万元,加快了48个重点项目前期工作。积极做好征地拆迁和协调服务,渭武、徽两高速公路建设进展顺利,武九高速公路即将全线开工;13条普通省道、7条旅游公路开工建设;天平铁路南延线、市区轨道交通等项目前期工作顺利推进,“铁公机”综合交通网络基本形成。188个项目申报纳入国家PPP项目库。33个水利项目加快实施,成县磨坝峡水库、武都城区供水扩建等项目建成运营。投资14.5亿元的电信普遍服务试点项目加快实施,行政村有线宽带实现全覆盖。建成陇南大数据政务服务和乡村大数据系统。签约招商引资项目229个、总投资391亿元,到位资金180亿元。

【优势产业】陇南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复杂的地质地貌,多样的气候条件等诸要素的多种组合,造就了其丰富的生物资源,境内自然生长的树种有1300多种,其中有花椒、核桃、油橄榄、茶叶、银杏等经济树种400多种,是甘肃唯一产茶区和全国油橄榄最佳适生区;有中药材1300多种,其中名贵中药材300多种, 《本草纲目》中的党参、当归、红芪、大黄、甘草等五大药材中,四种产于陇南,而且以量大质优闻名于国内外。自公元505年,宕昌国王梁帝贡献当归,距今已有1500多年历史,素有“天然药库”、“千年药乡”之称誉。有可利用天然草场990万亩,加之荒山荒坡、退耕地人工种草和大量的农作物秸秆,发展草食畜牧业具有优厚的资源;境内有山珍、食用菌100多种。这种复杂自然禀赋构成了资源的多样性,适宜多种动植物生长,天然地形成了发展经济林果、畜牧养殖、蔬菜、中药材、食用菌等农业特色产业得天独厚的优势和条件。矿产资源富集。有铅、锌、锑、铜、锰、金、硅、重晶石、煤等金属和非金属矿34种,其中西成铅锌矿带为我国第二大矿体,已探明储量2400万吨;锑为我国第三大矿体,已探明金属储量14.9万吨;文县阳山金矿已探明储量300吨以上,是我国特大型金矿之一,有望成为亚洲最大的金矿。水力资源丰富。市内河流纵横交错,有嘉陵江、白龙江、白水江、西汉水四大水系,大小河流3900多条,年径流量279亿立方米,人均用水占有量远远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水电开发潜力较大,目前的开发量极为有限,水电能源产业有很大的发展空间。2017年,陇南市农业特色产业中核桃产量5.3万吨;花椒产量3.0万吨;中药材产量13.4万吨;油橄榄产量2.9万吨;茶叶产量0.1万吨,;苹果产量12.3万吨;蔬菜产量73.4万吨;蚕茧产量121.9吨。2017年,规模以上工业主要产品产量:铅金属产量3.0万吨,锌金属产量16.8万吨,铁合金5.7万吨,黄金972千克,白酒18296千升。

【人民生活】城乡居民收入平稳增长,生活水平逐步提高。2017年,陇南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2185元,比上年增长8.2%;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386元,增长9.0%。

【环境保护】2017年,陇南市着力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生态文明建设快速推进。围绕构建长江上游生态安全屏障,大力推进生态文明示范市建设,加快实施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试点、“两江一水”综合治理等项目。全面推行了河长制,编制完成11条河流“一河一策”方案和任务清单。严格落实环境保护“党政同责、一岗双责”责任制,成立了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安全和保护巡察办公室。积极整改中央环保督察组和省环保督察组反馈问题,开展了自然保护区违法违规项目、重点排污企业污染防治、河道污水垃圾及采石采砂清理专项整治活动,水、大气、土壤污染治理和环境保护进一步加强。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按照“一库一策”方案,完成了69座病险尾矿库综合治理,生态环境有了明显改善。全市现有环境监测站10个。空气质量优良指数达92.4%;地表水、饮用水达标率均达到100%;区域内环境噪声平均值为56.76分贝,交通干线噪声平均值64.31分贝。

【社会保障】2017年末,全市登记失业人数7200人,比上年下降5.3%;城镇职工医疗保险14.2万人,增长0.9%;城乡居民医疗保险240.1万人;城镇养老保险5.4万人,增长1.9%;工伤保险参保7.2万人,增长2.6%。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对象5.1万人,发放低保金2.4亿元;农村低保对象44.9万人,发放低保金8.4亿元。

【社会事业】2017年末,学校总数2391所,教职工31322人,其中专任教师29684人。在校学生数492283人,其中:小学在校生207686人、初中生92512人、高中生52741人、中等职业学校21939人、幼儿园110669人、大专院校6419人。学龄儿童入学率100%,初中入学率98.2%。小学、初中、高中专任教师合格率分别为99.9%、99.7%、92.7%。全市普通高中招生1.8万人,比上年增长2.8%;初中招生3.1万人,下降4.6%;小学招生3.9万人,增长2.1%。各类普通高校在陇南招生16742人,下降6.5%,各类中等职业学校招生10484人。全市共有艺术表演团体51个,全年演出1178场,观众达327万人次;文化馆9个;公共图书馆9个,藏书达81.04万余册;博物馆11个;文化古迹54处,其中:国家级5处、省级29处、市级20处;文物藏量11025件,其中:一级文物153件。广播和电视综合覆盖率分别为94.2%和96.2%;数字有线电视用户112984户,下降12.6%。2017年末,全市有公立医疗卫生机构1296个,其中县级以上综合医院10个、中医院8个、疾病防控中心9个、社区服务中心(站)11个、妇幼保健院(站)9个、卫生监督所9个、乡镇卫生院214个。拥有病床位8229张,共有卫生技术人员7200人,其中执业医师和执业助理医师2367人、注册护士2023人、药师(士)346人、技师(士)323人、其他2141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