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遠方不在成為遠方的問候:古今信札的那些事

讓遠方不在成為遠方的問候:古今信札的那些事

讓遠方不在成為遠方的問候:古今信札的那些事

【古代信札】

晏殊在《鵲踏枝》中寫道“欲寄彩箋兼尺素,山長水闊知何處”,信札在古代,是人與人之間重要的交流工具,信札是抒發私人感情、進行思想交流的重要媒介,是傳統中國人、尤其是文人墨客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長期以來,作家、學者等人不但在信札中充分表達著各自的政治理想、價值觀念、人生態度和自己在某一個時期的境遇、心態、痛苦與歡樂,也在往來的信札中相互欣賞著對方的書法藝術。

王羲之的《喪亂帖》是目前看到比較早的信札,用筆挺勁,結體縱長,先行後草,時行時草,輕重緩疾富於變化,可見其感情由壓抑至激越的劇烈變化。後人把他的部分信札彙集成《十七帖》,這些信札記載了王羲之與親友在生活中的點點滴滴。

讓遠方不在成為遠方的問候:古今信札的那些事

讓遠方不在成為遠方的問候:古今信札的那些事

讓遠方不在成為遠方的問候:古今信札的那些事

讓遠方不在成為遠方的問候:古今信札的那些事

讓遠方不在成為遠方的問候:古今信札的那些事

讓遠方不在成為遠方的問候:古今信札的那些事

讓遠方不在成為遠方的問候:古今信札的那些事

講究書面語言的優美和書法藝術,使得寫信者和閱讀者不僅交流了生活中的事情,在靈魂深處會獲得難以言表的審美愉悅。隨著時代的發展,各種書體逐漸被納入信札的書寫,甚至古老的篆書文字也被吳大澂等人納入信札中。無論是連綿不絕的草書,還是一筆一劃的篆書書寫,都使得寫信者心情愉悅,閱讀者稱讚精妙的書法藝術作品。

【關注當代信札】

讓遠方不在成為遠方的問候:古今信札的那些事

讓遠方不在成為遠方的問候:古今信札的那些事

讓遠方不在成為遠方的問候:古今信札的那些事

讓遠方不在成為遠方的問候:古今信札的那些事

讓遠方不在成為遠方的問候:古今信札的那些事

讓遠方不在成為遠方的問候:古今信札的那些事

讓遠方不在成為遠方的問候:古今信札的那些事

讓遠方不在成為遠方的問候:古今信札的那些事

信札是作家、學者筆耕的“自留地”,是心靈的“後花園”。在通訊十分發達的今天,書法的實用性、特別是書信的實用性日漸被電話、手機、短信、QQ等便捷的聯絡方式所取代,這種情況下,信札還有沒有生存空間?信札文化能否挽回?這是當代學者、藝術家非常關注的問題。

自“心跡•墨痕:文化名人手札展”在北京首展後,相繼在東莞、石家莊、煙臺等地巡展,在書法界和社會上引起了很大反響。展覽不僅匯聚了一大批活躍在當今文藝界、文學界、書畫界的著名作家、學者、藝術家的信札,也展出一批已故名人的信札和手稿,名家雲集,蔚為大觀。

配合展覽,還舉辦“微博信札”、“短信信札”、“信札書法體驗”、“信札書法講座”等教育推廣活動。這些活動利用當代手段傳播、普及傳統書法,特別是弘揚和倡導文人信札,將時尚元素和傳統文化有機結合起來,增強觀眾互動,豐富展覽內容,藉以提高書法在年輕人中的影響力,使得信札文化走進當代人的生活之中。

讓遠方不在成為遠方的問候:古今信札的那些事

讓遠方不在成為遠方的問候:古今信札的那些事

讓遠方不在成為遠方的問候:古今信札的那些事

讓遠方不在成為遠方的問候:古今信札的那些事

讓遠方不在成為遠方的問候:古今信札的那些事

讓遠方不在成為遠方的問候:古今信札的那些事

一篇題為《文人書法非常稀缺,作家、學者能不能重新寫手札?》的文章被十餘家網站媒評點、轉載,文中坦言了對當下具有藝術價值的信札、手稿存世量甚少的堪憂與遺憾,呼籲專家學者們盡最大可能彌補這方面欠缺。我們期待有更多高水準的,屬於這個時代的手稿和信札留給後人欣賞、評說。

【名人信札的市場】

讓遠方不在成為遠方的問候:古今信札的那些事

讓遠方不在成為遠方的問候:古今信札的那些事

讓遠方不在成為遠方的問候:古今信札的那些事

讓遠方不在成為遠方的問候:古今信札的那些事

讓遠方不在成為遠方的問候:古今信札的那些事

讓遠方不在成為遠方的問候:古今信札的那些事

在國外,名人信札的拍賣價格一直居高不下,名人信札的收藏也一直是國際藝術品投資的常規項目,如愛因斯坦寫給美國總統羅斯福提議研製原子彈的信,1987年拍了22萬美元;丘吉爾的7封情書,1994年拍了7.68萬英鎊;尼克松的總統辭職信,1995年拍了8.28萬美元。

在中國,名人信札的全球化價值也在凸顯,中國名人信札的收藏與拍賣在21世紀開啟價值迴歸與跨越之旅。2002年,在中國嘉德秋拍“錢鏡塘藏明代名人尺牘”最終以990萬元成交,創下了當時中國古籍善本單項拍賣紀錄。

2005年,上海嘉德“郁達夫致王映霞的8封情書”以34萬元高價成交。2012年,在中國嘉德春拍“朱自清的楷書七言詩札”以161萬元高價成交;趙之謙的9通信札又成功拍得120.75萬元。

北京匡時國際拍賣有限公司召開“梁啟超與現代中國——南長街54號藏梁氏重要檔案新聞發佈會”,對外宣佈迄今為止最大宗的一批梁啟超檔案將在2012年12月的匡時秋拍亮相。

這批梁啟超秘檔包括信札、手稿、書籍、傢俱等近千件,其中尤以287通信札最為引人注目,涵括梁啟超胞弟梁啟勳收藏的梁啟超信札240餘通、康有為信札23通等。我們拭目以待這批信札創拍價新高。

讓遠方不在成為遠方的問候:古今信札的那些事

(圖為梁啟超信札局部,選自《南長街54號梁氏檔案》)

【郭沫若與容庚信札】

郭沫若和容庚是研究中國古文字的專家,在信息不發達的時代,二位學者是通過信札來相識,相知,相互切磋學問,這也成為學界的一段佳話。

容庚於1925年出版《金文編》一書,轟動一時,1929年8月收到一封署名“未知友郭沫若”的來信,當時容庚正在燕京大學任教,從信的內容來看,郭沫若正在研究古文字,因缺乏資料而不能進行,向容庚諮詢一些資料,並請教一些學術問題。

信的地址是日本千葉縣,容庚想,一箇中國人在外國研究中國學問,孤軍奮戰,資料顯得更重要,便找到郭沫若所需要的資料,並附長信來回答所提出的問題。從此,儘管重洋阻隔,二人仍頻頻通函,結為“文字朋友”。

1946年,容庚途徑重慶,第一次與郭沫若相見,兩人如久別重逢,相談甚歡。郭沫若逝世後,容庚很悲痛,拿出郭沫若生前給他寫的60餘封信札結集出版,來紀念這位昔日與自己精研學術的摯友。

郭沫若的信札書法與他的其他書法作品不同,少了幾分氣勢磅礴與碑帖交融,多了幾分流暢隨意與帖學風貌。溫潤秀勁,法度謹嚴而意態生動。具有晉唐書法的風致,在盡興的書寫中,流露出溫文的儒雅之氣。

讓遠方不在成為遠方的問候:古今信札的那些事

(圖為郭沫若致容庚信札局部,來源於《郭沫若致容庚書簡》)

讓遠方不在成為遠方的問候:古今信札的那些事

讓遠方不在成為遠方的問候:古今信札的那些事

讓遠方不在成為遠方的問候:古今信札的那些事

讓遠方不在成為遠方的問候:古今信札的那些事

讓遠方不在成為遠方的問候:古今信札的那些事

讓遠方不在成為遠方的問候:古今信札的那些事

讓遠方不在成為遠方的問候:古今信札的那些事

讓遠方不在成為遠方的問候:古今信札的那些事

讓遠方不在成為遠方的問候:古今信札的那些事

讓遠方不在成為遠方的問候:古今信札的那些事

讓遠方不在成為遠方的問候:古今信札的那些事

讓遠方不在成為遠方的問候:古今信札的那些事

讓遠方不在成為遠方的問候:古今信札的那些事

讓遠方不在成為遠方的問候:古今信札的那些事

讓遠方不在成為遠方的問候:古今信札的那些事

讓遠方不在成為遠方的問候:古今信札的那些事

讓遠方不在成為遠方的問候:古今信札的那些事

讓遠方不在成為遠方的問候:古今信札的那些事

讓遠方不在成為遠方的問候:古今信札的那些事

讓遠方不在成為遠方的問候:古今信札的那些事

讓遠方不在成為遠方的問候:古今信札的那些事

讓遠方不在成為遠方的問候:古今信札的那些事

讓遠方不在成為遠方的問候:古今信札的那些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