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迴向有多少種嗎?為什麼說迴向非常重要?

用戶65934200861


迴向是佛教用語,是佛法“三殊勝”法中的“迴向殊勝”。簡單的說就是我們在行善修法結束後,要做的一個總結動作。那麼迴向的含義是什麼呢?假如有10人,只有1個人有食物,他願意把只屬於自己的食物與人分享就是迴向。就是說大乘修行人把自己行善修行應的的善報分享給普天下所有的眾生,這就是迴向的根本內涵。


迴向分為兩種,一種是有毒的迴向,一種是無毒的迴向。所謂有毒的迴向就是帶有執著的迴向,就是以我為主的迴向,跟有毒的食品一樣。。無毒的迴向就是利益眾生的迴向,完全無我的迴向。無毒迴向又分真實的無毒迴向和相似的無毒迴向。真實的無毒迴向只有登地菩薩才可以做到,凡夫人是做不到的。但是我們可以做相似無毒迴向,比如說十方三世諸佛菩薩如何迴向

,我就如何迴向,這就是相似的無毒迴向。最殊勝的迴向就是念誦《普賢行願品》以下四種情況。

做完善事,一定要馬上回向。因為善業沒有成熟前,有可能遭到破壞,什麼情況可能遭到破壞呢,有以下四種情況:

1、發嗔恨心。在大乘佛教裡,生起嚴重的嗔恨心可以毀壞一百個大劫所積累的善業,也就是我們說的“火燒功德林”;

2、自詡功課。自己做了一點功德,就到處跟人賣弄炫耀,這樣也會毀了自己的善業;

3、對善業後悔。自己做了善業,比如為災區捐錢後,自己又心疼後悔,就會立即毀壞之前做的善業;

4、顛倒回向。把自己做的善業迴向來消滅自己的敵人,這就是顛倒回向。

如果我們做了善業後不及時迴向,一旦出現上述情況之一,就可能立刻毀壞我們的善業。

還有迴向一定要具足四個條件:1、對鏡是一切眾生2、一定是遣除他們的痛苦3、要由我來遣除4、必須祈請上師三寶來加持。

也許有人還會問,我把功德都回向給眾生了,我自己的功德不就少了嗎?當然不會,善根迴向給眾生,這個功德永遠也不會耗盡。《慧海請問經》中說,“水滴落入大海中,海未乾涸其不盡,迴向菩提善亦爾,未獲菩提其不盡。”

所以我們做了任何善事,都要馬上回向給一切有情眾生。


玉洪說人文


首先回向文有很多種。但是迴向大致可以分為兩種。

一是大回向。

二是小回向。

大回向就是迴向的範圍廣。比如有人發大菩提心將讀經功德迴向給十方法界一切眾生。

這就是典型的大回向。



小回向:

比如說您今天是為了某一個人而發心來讀經,然後迴向時也只回向給了他一個人得,這個就是小回向。

例如唸完經之後,跟菩薩合掌說:“弟子某某某,

注:弟子是指已皈依三寶的弟子,女眾也是稱弟子。但如果沒有皈依女眾則只能稱信女。

男子皈依與否都可以稱弟子。

然後開始說願以今天讀某某經一部的功德迴向給某某某以及他身上的冥陽兩界。祈求佛力加持某某身上的冥陽兩界全部離苦得樂。某某身體健康,或者學業進步....


但是您做小回向時,最好前面也加上一個大的迴向偈。

如下圖:
把這個唸完,再回向給某某某。

為什麼要這樣做呢?

因為我們眾生都是有漏之身,比如說您今天發一頓脾氣那就很容易把功德燒光了。但是如果您先回向給諸佛菩薩,那麼您的功德就比較牢固,也放大了無數倍。

因為諸佛菩薩已經功德圓滿,福德圓滿,他們不會跟我們凡夫一樣,嗔恨,妄語,造業等等,所以他們的功德永遠在。

如果您修持的功德迴向諸佛菩薩,迴向三寶,那麼您的功德就與三寶同在,與佛菩薩同在。


最後再講一點就是,迴向非常重要,但發心同樣重要。因為在您發心的當下,功德就已經產生了。

修學過(地藏經)的師兄們都知道菩薩救母的故事。

菩薩見母受苦,發大願:地獄不空,誓不成佛。

大悲大孝大慈生就無量功德,菩薩之母當下立即脫離三途之苦,最後得成正覺。

這裡我們就可以看到,在你起心動念要行善的當下,功德力就已經形成。

當然迴向文依舊要讀,這樣功德就更加圓滿殊勝。

當然修持六度不要貪功,貪功德就功德就極小。以清淨平和喜悅的心去讀經,功德無量!

文中若有錯誤的見解,願聽善知識們的教誨。

(文中所有圖片全部來自網絡,侵刪)


燈見居士



迴向是佛教的一種宗教儀式,大概就是念幾句偈語,發一個心願,什麼心願?就是自己按照教規做了一系列行為,比如誦經、唸佛、懺愧、放生、施捨……等等,然後心裡發願:願所做一切所得的功德都奉獻給所有眾生,自己不據為所有。

為什麼要這麼做?就是要人徹底清除心中的貪念。人做事都有目的性,學佛修行也是同樣,而且在境界沒有達到足夠高度之前,不僅有目的性而且出發點都是圍繞自己,只有成佛之後,我執法執都已消除,他便沒有了個人的目的性,而是一切為世間眾生而想、而作,所謂佛法就是佛為我等而設的階梯、修的橋樑,那個時候,便不存在回不迴向了!



但是,我們距佛的距離實在太遠了!準確地說是我們的無明障礙太厚重了,也就是遮蓋我們自性的汙垢,這汙垢就是生命輪迴的業力,這個業力就是一個我字,有我才有我的一切,但我又同時是一條鐵鏈,把我們牢牢地跟這個世間捆綁在一起。

佛法是讓人解脫之法,佛法是開啟人智慧之法,倘若不從根本處入手,縱然拜佛叩破了頭,誦經倒背如流,施捨數不勝數,到頭來還是門外之漢。而根本處,就是從我下手,先從心裡把我破掉,倘若心裡不肯捨棄一切為我的觀念,在行動上更不可能做到捨己為人,那麼在修行上就沒辦法取得真正進步。

所謂迴向,不過是時時提醒自己,我本是眾生中一員,眾生即是我;迴向眾生實質上也是迴向自己,真正得利的還是自己,因為隨你如何迴向,屬於你的並不會消失和減少,甚至因為你心念的力量,那功德如發酵般擴大了……


ii小小孩


迴向是佛教中的一個重要概念。什麼是迴向呢?“回”就是迴轉,“向”就是朝向,“迴向”的意思是修行者將自己所修的一切善根功德,迴轉給一切眾生,這麼做可以使修行者自己趨入菩提涅槃。

關於迴向的分類,不同宗派有不同的說法,比如:

慧遠在《大乘義章》中將回向分為三種:菩提回向,迴轉自己所修的一切善法,以趣求菩提的一切種德;眾生迴向,迴轉自己所修的一切善法,給予其他眾生;實際迴向,迴轉自己的善根,以求平等如實法性。

華嚴宗認為有十種迴向,分別為:回因向果、回劣向勝、回比向證、回自向他、回少向多、回自因行向他因行、實際迴向,即回事向理、回差別行向圓融行、回世(世俗事)向出世(求佛道)、回順理事行向理所成事。

淨土宗認為有兩種迴向:往相迴向,將自己過去及今生的所有功德迴向給眾生,希望與眾生共同往生淨土;還相迴向,往生淨土後,生起大悲心,慈航倒駕,再回到娑婆世界教化普度眾生,希望與眾生共成佛道。

但是,不管理論上講迴向分為多少種,只要記住迴向是將自己修行所得的一切善根功德,都回轉給眾生,就可以了。


迴向為什麼這麼重要?因為迴向中孕育著悲和智的種子。

所謂悲,就是大悲心,願意普度一切眾生。迴向是將自己的功德迴轉給一切眾生,希望能和一切眾生同成佛道,因此體現了大慈大悲的大乘佛教精神。

所謂智,就是般若智慧,就是領悟諸法皆空的智慧。因為明白諸法皆空的道理,所以不執著於修行的功德果報,將其迴向給眾生,這體現了修行者的般若智慧。所以《華嚴經》中說:

不以取著業故迴向,不以取著報故迴向,不以取著心故迴向,不以取著法故迴向,不以取著事故迴向,不以取著因故迴向,不以取著語言音聲故迴向,不以取著名句文身故迴向,不以取著迴向故迴向,不以取著利益眾生故迴向。

“悲”和“智”是大乘佛教的根本精神,也是涅槃解脫的關鍵所在。



夢露居士


【爾時,世尊告富樓那及諸會中漏盡無學諸阿羅漢:“如來今日普為此會,宣勝義中真勝義性,令汝會中定性聲聞,及諸一切未得二空,迴向上乘阿羅漢等,皆獲一乘寂滅場地,真阿練若正修行處。汝今諦聽,當為汝說。”】
請大家現在把這句話抄寫在自己的記錄本上!這句經文非常重要!非常重要!這句經文已經是石破天驚了!佛在過去的講解中把這個《金剛經》《華嚴經》說為勝義法。那麼在《楞嚴經》當中呢?佛把這部《楞嚴經》講為勝義中真勝義性!也就是講勝義中的真勝義!言外之義,《金剛》《華嚴》也是往《楞嚴經》中引導的一個過程而已,並不究竟,唯有這部《楞嚴經》是勝義中的真勝義!這句經文大家一定要記好,是在《楞嚴經》第四卷的開頭部分,《楞嚴經》的第四卷是整個《楞嚴經》的重點!佛以前所講過的三乘法,小乘法就是指最後證得阿羅漢果位。中乘法就是指緣覺乘,最後證得辟支佛果位。大乘是指那個時期參學《金剛經》《華嚴經》的菩薩,是不了義大乘。而《楞嚴經》是了義大乘,被說為勝義中的真勝義!所以《楞嚴經》啊,是引導三乘人歸入大乘了義菩薩法當中,大家還可以參考《法華經》當中的三車喻,在那個故事中,佛舉例子來比喻自己是怎麼樣把三乘眾一步一步的引導到一佛乘當中。這段講解大家可以去參考《法華經》。


「漏盡無學」就是指四果羅漢;「諸阿羅漢」是指初果羅漢到三果羅漢。在這句經文之後,佛馬上就要為富樓那及與會大眾宣講:一乘實相大法,即如來藏法理,這個勝義中的真勝義!了義中的真了義!
「定性聲聞」是指只滿足於證到人我空境界的這樣的修行人,他不願意再去參學大乘佛法,也叫鈍根阿羅漢;不願意從空出有,去現六道眾生之相來教化眾生;他與菩薩的境界差別的很大,你就是指著他的鼻子去罵他,他也不願意再現出肉團身去六道當中像菩薩那樣去教化眾生,他不願意;他已經定型了非常的固執,就固執的認為自己解脫了六道輪迴啊就已經成聖了。「定性」就是指自利的意思,如果他能悟到菩薩的境界,他願意去教化眾生行菩薩道,那就叫利根阿羅漢,他直接就會去修行大乘菩薩法。這個阿羅漢在因地叫聲聞;在果地叫成阿羅漢。阿羅漢已經證到人我空,還沒有證到法我空。「未得二空」這個‘二空’呢,就是指‘人我空’和‘法我空’。佛在這裡即將就要開示這個如來藏法理,要讓這些定性聲聞啊,能夠回小向大把定性轉為不定性。在這裡大家還要知道,阿羅漢所認為的這個‘人我空’啊,是指沒有了這個肉團身的這種空,他認為就是‘人我空’了;他證得是第七識,認為這個第七識就是最究竟處了,他並不知道這個第七識叫‘定果色’本身也不空,第七識後面還有第八識。而證得法我空的人啊,他已經破除了第七識;我們所講的這個圓教境界的分真佛呀,就是圓教的菩薩;他是指從初住位一直到等覺位這之間都屬於分真佛!「迴向上乘阿羅漢等」這裡呢就是指利根阿羅漢了,是指大阿羅漢已經能夠回小向大廣行菩薩道去教化眾生的,這一類叫上乘阿羅漢。你可以理解為大阿羅漢。「皆獲一乘寂滅場地」就是讓這些各種境界的修行人啊,都能夠悟到如來藏一心三藏的法理,達到圓教菩薩究竟了義的寂滅境界。這裡的“寂滅場地”,大家要注意一下!不是通教的那種寂滅,通教的寂滅~是入無形無相的空性。而現在要講的是勝義中的真勝義!是要講這個圓教的“寂滅場地”!這裡的“寂滅”可以理解為‘空性’,“場地”理解為‘妙有’;‘寂滅’‘場地’放在一起,就是指三個如來藏,指這個一心三藏!「真阿練若正修行處」這裡的“練若”是指修清淨心的,是指小乘人這種條條框框,把自己框起來修的是整天提心吊膽,每天回去啊都要反省,一條一條檢查一下,有沒有破戒犯戒。「阿練若」是指小乘修行人,把自己封閉起來不與外界交流,比如說躲在深山老林裡啊,或者是閉戶不出門啊,男女相見要相隔一百步才能講話呀,而且男眾對女眾傳法如果超過五句話就視為破戒。「真阿練若」這是指大菩薩入世修行,在煩惱中證菩提!什麼叫入世修行啊?他不像小乘修行人那樣,把自己密閉起來,不與外界交流接觸,認為這就是清淨了、這就是修行了,不是這樣!大乘菩薩就是在這個紛紛擾擾的環境中去磨練自己,在煩惱中證菩提。「正修行處」就是點名了下面即將要講的《楞嚴經》的重點!就是要讓眾修行人歸到這個這個正修行處上來。「汝今諦聽,當為汝說」你們現在要仔細的聽我講啊!我現在就為你們開示這個如來藏真實義,開示一乘實相大法!要講這個勝義中的真勝義了。大家要仔細聽了!


【富樓那等,欽佛法音,默然承聽。】
在《楞嚴經》的第四卷,富樓那尊者作為當機眾來向佛請法!「欽佛法音」“欽”這個字是唯有皇帝才可以用的。是表對於佛的教誨視為至尊、至誠的,「默然承聽」是指去掉自己一切的妄想與雜念,用恭敬心柔軟的心隨文入觀!什麼叫隨文入觀啊?隨著佛的講解仔細地去想,跟著佛的思路去觀照去理解,用智慧去聽,專心的聽!這句經文講到這裡,富樓那及與會大眾屏息凝神,要專心致志地去聽佛的開示了。下一講我們將正式契入《楞嚴經》重點內容168字,168字是非常非常重要的!大家一定要加深理解!


【佛言:“富樓那,如汝所言,清淨本然,云何忽生山河大地?”】
這是佛準備要回答富樓那尊者的第一個問題。就是在上一講富樓那尊者來問佛的這句經文,大家看一下就是這一句:
【“世尊,若復世間一切根,塵,陰,處,界等,皆如來藏清淨本然,云何忽生山河大地諸有為相,次第遷流,終而復始?”】
這是富樓那對佛的第一問?佛正準備要回答他的這個問題!
「佛言:“富樓那,如汝所言”」佛說:富樓那呀,正如你前面向我問的這個如如不動,無形無相,不生不滅的心,如何生出這些有形有相的萬法?這些山河大地啊,風雲雨霧啊,都是怎麼來的呀?富樓那尊者現在是站在自己的境界上,他現在認為我們的真心是如如不動,清淨本然,是一個空性。既然是空性,它怎麼忽然間能夠生出這些山河大地啊,有形有相的萬法出來了呢?大家看一下這句經文,富樓那尊者用的這個‘生’字,足以代表他現有的境界並不是圓教菩薩的境界。他認為這顆心是如如不動,無形無相的,就應該是一個空性;這就是典型的通教境界,我們的心就應該是空性啊,怎麼突然間能生出一切有形有相出來了呢?而且他後面用的這個‘生’字,代表有次第性,別教境界採用的這個‘生’字;富樓那現有的境界,他認為無形無相與有形有相是對立的;這樣世間人來看啊,世間人也會這樣認為。而且富樓那尊者,他還不明白既然水火不容,比如這個房子裡已經充滿了火,你怎麼又能講這個房子裡同時又充滿了水呀?還講水與火都是我們的清淨本然,他不理解!


接下來呢,我們來看佛是怎麼樣一步一步的引導富樓那,來解決他的疑問。往下看


【汝常不聞如來宣說性覺妙明,本覺明妙?】
「汝常不聞」就是說富樓那!你不是常常地聽我講課嗎?其實啊!佛在沒有講《法華經》之前,在前四個說法時期,佛在講方便引導法的時候,常常的把《法華 楞嚴》的道理參雜在方便法當中,潛移默化地進行開示!所以啊佛前41年並沒有少講《法華經》《楞嚴經》,只是當初的講法不能開門見山直接地講給大家聽,是採用旁敲側擊的這個講法,來給大眾的心裡留下痕跡,等到了法華涅槃時這最後八年時間,佛才無遮無掩的開門見山直截了當地對他的弟子說:「世尊法久後,要當說真實」這句話大家一定要記下來!到《法華經》中原文去找一下這句話!就是要告訴大眾,以前我對你們所講的這些法門,這些經典都是方便來引導你們啊,最終要接受我這個《法華經》的,我用了那麼長的時間來引導你們,就是最終要讓你們認識這個《法華經》來學習《法華經》;所以,現在你們的機緣已經成熟,我要對你們講這個大乘的妙法蓮華經,講這個一乘實相大法!這才是你們最終成佛必走的路,必學的經!我現在就要對你們開示《法華經》開示這個真法!我要來對大家開示這個一乘實相大法了,要把各個境界的羅漢也好,辟支佛也好,乃至不了義大乘菩薩也好,要把你們全部的引導到大乘了義的菩薩法當中來!也就是指圓教境界。

《法華經》是在法華涅槃時佛所講的;《楞嚴經》是佛多時多處所講,是分散著講的,後來有佛弟子們會集整理出來的!我們來看這句的「性覺妙明,本覺明妙」“性覺”這個名相詞是別教境界用的,別教把“性覺”講成本來面目,在這句經文中的“性覺妙明”,我來打一個比方讓大家理解!比方說我們還用拳頭伸展開變現為手掌這個例子,拳頭就代表性覺,‘性’你可以觀照為無形無相,拳頭代表這個性覺,拳頭伸展開來,然後呢變現成~剪子相啊、錘子相啊、無量的手勢、無量的相,這一切的相,在沒有顯現出來之前,就是我們當下的這個拳頭,也就是說拳頭就是‘性覺’;一切的手勢一切的相是‘妙明’;妙在什麼地方呀?妙就妙在無形無相的當下就是有形有相的一切萬法!拳頭是無形無相存在,眼睛看不見,但是你的心裡知道它存在!就如同你的心裡能夠當下把你家裡的電腦想起來!可是呢,你卻不能拿出來給人家看;雖然看不到,但是電腦在你的心裡存在,這叫性覺妙明!你知道你的真心能夠現出一切的有形有相的萬法,這叫明心,明白的明,明心!這叫性覺妙明。那麼什麼是本覺明妙呢?這個‘本’你可以觀照為俗諦,也叫第二義諦,它代表一切有形有相的萬法,我們還用拳頭變現為手掌來打比方:比方說 現在已經現出了剪子相啊、錘子相啊、各種的手勢、OK相啊等等,用這些手勢相來比喻我們十方法界一切的有些有相的萬法,你眼睛現在見到了錘子相也好、剪刀相也好…比方說 你現在眼睛見到了是剪子相,你眼睛見到剪子相你明白它就是拳頭,這叫在相見性;由此擴展為~你看到眼前的檯燈啊、書本、電腦、佛像、茶杯、桌椅板凳啊等等,這一切的有形有相,你明白當下就是你的真心這個無形無相,這叫在相見性。所以你要明白十方法界一切有形有相的萬法,都是假面具!為什麼叫假面具呢?它當下就是這個無形無相的空性!當你的眼睛見到了手掌相或是剪刀相等等,你明白這個相當下就是我們的真心,當下就是我們的這個拳頭,這叫見性;這叫本覺明妙!也叫照而常寂。大家聽懂了嗎?前面那個“性覺妙明”,叫明心;叫‘寂而常照’。後面的“本覺明妙”叫見性;叫‘照而常寂’。


【富樓那言:“唯然,世尊。我常聞佛宣說斯義。”】
這時,富樓那尊者回答:是的,世尊啊!這裡的「斯義」是指我不僅聽佛說過這個道理,而且我是常常的聽到!但是呢?我心裡卻不明白,心裡不懂。富樓那遇到了這個問題也是來向我們表法的!涉及到我們當今修行人最敏感的問題!只是把經文當成佛學知識,當成口頭禪去理解,而不用智慧去觀照。


【佛言:“汝稱覺明,為復性明,稱名為覺?為覺不明,稱為明覺?”】
這句經文一連兩個問號?大家來看一下,這句經文是佛來試探富樓那尊者,要看富樓那怎麼樣回答!「汝稱覺明」佛對富樓那說呀,富樓那你所認為的這個‘覺明’,「為復性明,稱名為覺?」是你認為,你自己的真心本來面目,本來就是明的才稱名為覺呢?這裡稱名為‘覺’的覺是指‘正覺’;大家記一下!因為這段經文涉及的這個‘覺’啊太多了,而且左一個覺明、右一個名覺,容易把人搞胡塗了!這句經文裡的這個‘覺明’啊寫得是非常的含糊籠統,是一個含糊籠統的概念!再看第二個問號?「為覺不明,稱為明覺?」還是你覺得你自己的真心本來面目,本來就不明,非要再加上一個眼睛能見的‘見’,你的心才能明呢?才能稱為‘明覺’呢?大家注意下此處的經文,有不如人意之處,經文寫得過於簡練,造成了經文非常不容易理解。因為翻譯《楞嚴經》的,是印度的般剌密帝法師和中國的房融宰相,般剌密帝法師精通佛法,但是不精通漢語;房融呢對佛法是一知半解,但是他本人啊非常精通漢語;再加上當時是出於唐朝,唐朝的語言風格不容易讓人家看懂。


這句經文,就是佛問富樓那尊者:你是認為你自己的這個真心,本來就是明的,才叫成‘覺’呢?還是認為你的真心本來面目,本來就是不明的,非要加上眼睛能見的見,這個心才‘明’呢?
這個問題就好比什麼呀?就好比一個如意寶珠,本身就可以發光,你要不要在如意寶珠的上面再加一個燈光呀?在燈光的照耀下,才能顯出寶珠是明亮的;需不需要啊?不需要啊!這是畫蛇添足!大家要明白我們的真心本來面目,本來就是明的,不需要再加什麼東西它才能明。這個‘明’是本有的,是自來就有,不從他有!不需要你再加什麼東西它才‘明’,明白吧!如果你認為你的真心本來就是明的,自來就是明的,不是從外面來的,佛稱之為覺!是對的!如果你認為你的心本來就是不明的,非要加上眼睛能見的‘見’以及外面的光亮才能明的話,那就已經變成了‘無明’;就不能稱之為‘覺’了。


【富樓那言:“若此不明,名為覺者,則無所明。”】
大家看一下這是富樓那的回答,他認為我們的這個真心不能見,本來就是不能見的,不能明的,他的這種認識與當初阿難的心態是一模一樣的,當初的阿難也這樣認為,必須是眼先看了,然後心才能知道。大家要注意這整段的經文,寫得過於簡練,而且是跳躍性比較大,不容易讓人理解!這句經文 富樓那說呀,“若此不明”就是認為-他認為我們的真心本來就不明,把這個心說為‘不明’,他現有的境界是認為心是要在眼睛看到以後,才能明白的。如果不通過眼睛向外看我們的心就無法‘明’,叫若此不明。「名為覺者,則無所明」沒有眼睛看,心就不能明;如果你把我們的心講成覺的話,“則無所明” 那麼我們就不能看到任何東西,叫則無所明;這是富樓那現有境界他所認為的。其實我們的這個心啊它本來就能看、就能聽、就能嗅、就能嘗,僅僅是通過六根眼耳鼻舌身啊這些為工具,隨緣出來顯現而已!眼睛並不能見,能見的是我們的真心!如果你講眼睛能見,那麼你想一想死人為什麼不能見呢?死人也有眼睛啊,但是死人卻什麼東西也見不到。眼睛只是我們的真心利用它來向外景來看的這個工具,這個眼睛就如同我們的眼鏡一樣,是一個工具;你不能講 這個眼鏡讓你看到了東西,真正能看的是我們的心!眼根是這個道理,那麼鼻根、耳根、等等這六根都是同樣的道理!能看的不是眼睛;能聞的也不是鼻子,能聞的是我們的真心,真心藉助肉鼻這個工具,然後隨緣顯現真心能聞的這個能力!它是隨緣來顯現這個能力而已,而不是這個肉團的鼻子有能聞的能力。能見能聞能嘗等等等等都是我們的心。再比方說,大家可以觀照做夢,你在做夢的時候你的眼睛啊耳朵呀鼻子啊都已經休息了,眼睛也不見、耳朵也不聽啊已經休息,但是你還能見到夢中的山河大地,樹木花草,爺爺奶奶等等等等,這是因為我們的心本來就能見,本來就具足能見的能力,可以不通過眼睛就能見!心可以不通過耳朵就能聽!可以不通過鼻子就能聞!


【佛言:“若無所明,則無明覺?有所非覺,無所非明。”】
這裡的「若無所明,則無明覺」是佛自問的?後面「有所非覺,無所非明」是佛自答!這句經文是自問自答。“若無所明,則無明覺?佛在自己反問?如果說沒有了外面的環境沒有了眼睛能看,難道就沒有心裡的明嗎?佛感到非常奇怪,這句是自言自問?後面「有所非覺,無所非明」這是佛的自答!意思就是說:那麼按照你富樓那這種說法,這裡的「有所」是指心裡的那個‘有所知’,非得要加上外面眼睛能看,心裡才能明的話,「非覺」那麼你所謂的這個‘明’它並不是‘覺’,不是真心本來面目了,叫非覺。其實我們的真心本來面目,是無能無所它就是一個念,你的心是絕待法它本身就能見,如果你非要說這個‘心’吶,它要依賴肉眼、還要依賴外面的太陽光、燈光啊這個明暗,才能見的話,那就已經變成無明;太陽光及燈光的明與暗是對待法,只要你有了對待就已經陷入無明;明與暗都是無明是對待法。為什麼說是對待法呀?因為明是相對於暗來講的;暗也是相對於明來講的;如果你只有‘明’你從來都沒有見到過‘暗’,你都不知道暗是一種什麼樣的概念!你就是眼睜睜地見到了明,你也不知道眼前這是明,因為它沒有暗的對比呀,你怎麼知道你眼睛見的就是明啊?所以明與暗是對待的,有對待本身就是無明!我們的真心不需要藉助外面境界的明啊暗啊,它就可以見!真心本來就明。


剛剛前面經文裡所講的這個「性絕妙明,本覺明妙。」這兩句經文就是叫你明心見性的!你懂得了什麼是明心?懂得了什麼是見性?你明白了這兩句就已經明白了一心三藏法理,就已經當下明心見性。但是有人會問:這就是‘明心見性’啊這麼簡單吶?可以直接地告訴你這就叫明心見性!明心見性並不是理解的哎呀我天眼開了、天耳通了,我這些神通都出來了,能夠看到一些五顏六色的莊嚴景象啊,這不叫明心見性!明白嗎?如果你把那樣的境界當成明心見性,我告訴你,你已經就進入了陰魔境界了。如果你不相信的話,我們往後學,《楞嚴經》後面會講到五十種陰魔境界,我們會一個境界一個境界的給大家詳細的講解!這個‘明心見性’並不是那麼高不可攀的東西,是世間人用世間人的心態來想佛法,認為這個明心見性啊,哎呀太難太難了,成佛呀太難太難了,自己障礙了自己!《楞嚴經》從頭到尾就是講什麼是我們的心,就是要讓你明心見性!明心見性並不是像外道所理解的那樣的玄乎,那些都是邪門外道利用了世間人追求神通,在不明白對待法的前提下,來誤導眾生所認為的這個明心見性。那不叫明心見性,那叫你入魔了。有的修行人會問,既然我們現在已經明心見性了,我們知道是心能見,而不是外面的燈光能見,也不是肉眼能見,那麼為什麼我們現在沒有燈光還不能看書啊?大家要明白啊!有燈光才能看書,這是眾生的同分妄見;是無量劫以來大家最初都這樣共同的認為所造成的!是無量劫養成的這個習氣!不能夠一下子改掉!佛也不能轉這個定業的,在我們這一期生命沒有結束之前,這個定業是不能轉的。


「無所非明」這裡的‘無所’就是指真正的大光明!是指無所之明,就是什麼也不需要依靠,我自己的心本來就明!不從他有是我自己本有,是本來就這樣存在的明。‘非明’就是講:我本有的真心的這個明,不是你富樓那所認為的那種明;你富樓那所認為的那種明,叫無明,叫妄明;不是真心本來面目的明。大家要注意,這上下文之間的經句啊非常的拗口,跳躍性非常的大!讓人不好理解,經文寫得太過於簡練了。


【無明又非,覺湛明性。】
這句經文是在強調重複上面的這句“有所非覺,無所非明”。「無明又非」這裡的‘無明’就是指必須要我們的眼先見,僅僅把這個鳥當成阿彌陀佛神通變現出來的鳥,把鳥當成另外一個東西。其實吶鳥當下就是阿彌陀佛!


【性覺必明,妄為明覺。】
「性覺必明」就是講:如果你非得要在我們本來就明的這個心上,你非要加一個也能見,才能明的話,這叫性覺必明;再看後半句「妄為明覺」那麼你的這個‘明覺’就已經變為了無明,‘妄為明覺’的這裡的‘明覺’就是指「無明」的意思。你的心本來就能見,但是你不這樣認為,你非要認為是眼睛先對外看了,然後你心裡才明的,這就是你的真心這時已經帶妄了,叫帶妄顯真;本來你不需要加眼睛就能見,你的心就是明的!你非要講我眼睛看到了,我心裡才會明;你的心啊這時已經帶妄!這叫妄為。所以說不讀《楞嚴》,不知修心迷悟之關鍵;不讀《法華》,不知如來救世之苦心。

諸位吉祥 如意 自在! 阿彌陀佛!


如來藏4


阿彌陀佛,迴向是大乘佛法特有的一種修行方式。有附佛外道x靈法門說,自己修行不夠不能隨便迴向,這是完全不符合佛陀教義的。迴向有總別二種,迴向給一切有情皆成佛道為總迴向,迴向給自己現世的善願為個別迴向。做了一切善事都應當迴向,先總迴向,再個別迴向。或者先個別迴向,再總迴向都可以。


迴向是迴轉、歸向的意思。就是說我們做了善業以後要及時把善業歸向到成佛的特定目標上去,令善業不失。如果沒有迴向,那所做的善業就可能隨散亂心感果,那福報就有限。迴向就好比用一個火把點亮更多火把,光明只會越來越多,不會損減。迴向簡單說,就是做完善行後的發願,就是我們一個美好的祝願,也是一個好的緣起。

迴向在經典上有三層含義,一個回因向果,一個是回小向大,一個是回自向他,向他就是所有的眾生。回因向果,就是說你做這個事的目的是什麼,準備幹嘛;回小向大,是說本來做這個事的功德是一點點,迴向之後就增長廣大;回自向他,是指做這個事,得的好處大家一起用。其實就是說,我們做了善事以後,迴向給的人越多,那得到的功德會越大。經典上有個比喻,一滴水,若置於礫石之上,一會就幹了;若落入大海里,大海沒有乾涸之前,這滴水是不會乾涸的。我們的善行迴向了,就像是一滴投向大海的水,永不幹涸。

簡單總結一下回向的含義:

1.令所做善事不失,並且會增長擴大

2.我們美好的希望和祝願是給未來一個好的緣起。

3.在祝願別人的同時是讓我們修菩提心。




法音講堂


回答問題前,先說明一下,這些都是我以前收藏的文章 ,現摘錄幾段如下:

(迴向有很多種,在這裡我只說兩種,就是簡單迴向 與廣大回向)

簡單迴向:佛號經咒唸誦結束後,節著念:願將此功德,迴向給(人名或事)祈願我佛慈悲,護佑弟子達成所願,南無阿彌陀佛!(三遍)

廣大回向:

願以此功德,莊嚴佛凈土

上報四重恩,下濟三途苦,

若有見聞者,悉發菩提心,

盡此一報身,同生極樂國。

南無阿彌陀佛!(三遍)

不論唸經唸佛,唸完後都要念一遍“迴向偈”或“迴向文”,即使做完一件善事,也要念“迴向偈”或“迴向文”,要回向到西方極樂世界去。迴向的功能越多,往生的希望就越大。“迴向偈”和“迴向文”有很多 可任選適合自己的一個即可。(每句字數相等的叫“迴向偈”句子長短不一的叫“迴向文”)


暖心177226818



所有功德都能這樣迴向的:

迴向生生世世父母眷屬、生生世世冤家債主、生生世世有緣眾生、盡虛空遍法界一切有情普願現世得安樂皆吉祥,皆得遇佛法與善知識,臨命終時蒙佛接引上蓮臺,一剎那傾往生極樂世界!
迴向所有住世善知識,普願身體健康,安樂吉泰,長久住世,廣轉法輪
護法龍天一切善神,普願神力增上,相好增上,智慧增上,擁護佛法,使佛法熾然興盛,久住不滅!

迴向所有發菩提心菩提願者,普願業障速得消除,福報速得現前,神通智慧速得現前,能以佈施忍辱神通智慧之力折攝調伏一切剛強眾生,令眾生知苦樂法,精進修行,早得解脫,往生淨土。

我此普賢殊勝行,無邊勝福皆迴向,普願沉溺諸眾生,速往無量光佛剎!
這個迴向相對來說非常全面,迴向範圍由小到大,符合我們的心理,同時也非常有助於解決問題,尤其是對冤業病和業障病很有效果!

嚮往真實的心




迴向是佛教修學過程當中非常重要的一種修行功夫。所謂“迴向”是將自己所修的功德,不願自己獨享,而將之迴轉歸向與法界眾生同享,以拓開自己的心胸,並且使功德有明確的方向而不致散失。通俗地說就是以自己所修之善根功德,迴轉給眾生,並使自己趨入菩提涅盤;或以自己所修之善根,為亡者追悼,以期亡者安穩。

凡是我們做了善事、動了善念、誦了經、唸了佛、放了生、做了義工護持了三寶、供養了法師、印了經書、捐款修了寺院、位寺院請了佛像、孝敬了父母、資助貧困、支邊支教等等。這些所做,都應該回向。

迴向分三種。一。上品迴向。二。中品迴向。三。下品迴向。

所做功德迴向給盡虛空遍法界一切有情、迴向給十方三世一切佛一切菩薩摩訶薩,這是上品迴向。

迴向給我們的國家、單位,領導、朋友、同事的某某事某種病。這是中品迴向。

迴向給我們的冤親債主、迴向給我們有意無意所傷所害所食蜎飛蠕動等萬類有情。

迴向給我們自己本人、迴向給自家宗親眷屬及自己的兒女、親友的、迴向給某件事或病灶處的眾生,這是下品迴向。

儘管是下品迴向,我們也必須要做迴向。因為這是增長我們本力的大問題!應該給於重視!!!這不是自私,也不是利己,這是必須!因為這也是佛的囑託!《地藏經》雲:“迴向給本人及家親眷屬,增長本力……”

我們必須度人度己利己利他。這個也是我佛的一慣主張!要知道,迴向是增長善根所需,消除業障的保障!

南無大願地藏王菩薩

南無大願地藏王菩薩

南無大願地藏王菩薩


萬法皆空8因果不空


那年小和尚十歲,一天,小和尚問老和尚:

“師父,為啥我辛辛苦苦唸經或者出錢出力放生後,還要把功德給我不認識的人?憑什麼,我不服!”

老和尚定定的看著小和尚,看得小和尚虛汗漸生,滿面通紅。突然老和尚狠狠的在小和尚頭上拍了一巴掌,直接把小和尚打懵了,嘴一撇忍不住哭了起來,撒潑打滾半天見無人搭理,頗覺無趣便自去唸經。

第二日老和尚問,可曾還疼?小和尚點點頭。於是老和尚說“你頭疼,我也手疼,空氣也疼,周邊的花草也疼,連你腳下的土地都抖了一下,你說什麼和你有關係什麼和你沒有關係?”

迴向在內去我執去私有心,在外則是能量互轉的一種方式,而且是以一種滾雪球的方式增大能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