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十部電影越早看越好

讀書、看電影、出去旅行、去拜訪大牛高人,歷來都是有效提升自己的方式,就讀書和看電影來說,電影會讓學習變得更加立體、充實。

一、《三傻大鬧寶萊塢》

到底哪種生活方式更能取得成功,電影裡的主角們都有自己的理解和認知,實際上每個人都在按照自己的路徑在走。

那些在學校裡、在職場上、在人生道路上迷茫的人,都應該去看看這部電影,你會獲得啟發和靈感。

一部作品成功的關鍵在於觀眾或者讀者能從其中找到熟悉的影子,我想每個人都能在電影裡找到自己的影子或者自己熟悉的東西,進而跟作品產生深深的共鳴,獲得力量。

來看看電影裡的經典臺詞。

1.一出生就有人告訴我們,生活是場賽跑,不跑快點就會慘遭蹂躪,哪怕是出生,我們都得和3億個精子賽跑。

2.你們都陷入比賽中,就算你是第一,這種方式又有什麼用?你的知識會增長嗎?不會,增長的只有壓力。這裡是大學,不是高壓鍋……

3.知道我為什麼第一名嗎?因為我熱愛機械,工程學就是我的興趣所在,知道你的興趣嗎?這就是你的興趣……跟工程學說拜拜,跟攝影業結婚,發揮你的才能,想想邁克爾傑克遜的爸爸硬逼他成為拳擊手,拳王阿里的爸爸非要他去唱歌,想想後果多可怕?

4.追求卓越,成功就會在不經意間追上你……

5.你的朋友不及格,你感覺很糟;你朋友拔尖,你感覺更糟。

二、《白日夢想家》

男主角是個再平庸不過的普通人,在一家雜誌社上班,生性膽怯,但是非常愛做白日夢,喜歡幻想,渴望自己的生活精彩,能夠成為英雄。

是不是很熟悉的場景,生活平庸,只能從幻想裡找到希望和力量,也就是經常走神。

後來發生的事情改變了男主角的軌跡,那是源於一個事情,而且是因為愛情的力量。

對於很多普通人來說,生活如果不發生大的變故,改變自己真的很難,日子就這樣一天天過下去了。

改變的機遇就是給自己創造一些經歷。

我們似乎都能從主角的經歷和成長中發現曾經的自己,只是在想,不去行動,看人家成功,看人家體驗各種美好,推脫自己沒錢,沒時間,沒有勇氣,日子過的乏味而沉悶,用你的話說就是沒意思,沒勁。

我昨天發了個微博,那些成功的人,你會發現他們都有一個共同點,就是思想積極,行動積極。

有人私信我:傲子,謝謝你。

能被別人需要也是一種幸福。

而你是思想積極,行動不積極,還有兩種,一種是思想不積極,行動不積極,反應下來就是生活的消沉萎靡,一種是行動積極,思想不積極,生活的收穫也不會很大。

收穫最多的就是思想積極,行動積極的人,而且感覺輕鬆,言行意合一,你會發現沒有那麼累,因為力都是同一個方向。

別去做什麼白日夢,2019年你想完成什麼,就把它列個清單,就像電影裡的王寶強去泰國,要去打泰拳,要去看泰姬陵,要去體驗spa,列出清單,趕緊去行動,你的夢想會實現。

這部電影不止是關於年輕人的成長,也是人到中年面臨諸多壓力現實和理想衝突如何的解決的一個方案。

別以為你的生活就這樣了,繳械投降了,去看看電影裡的主角怎麼解決這個人生難題的。

三、《教父》

這部美國電影很多人看了不下幾十遍,在世界範圍內來講,都是一部很經典的電影,經典的電影離不開人性的探討。

你看那些高手都是人性大師,對人性的解讀和把握非常到位,做事做人也就非常成功。

如果一個人對人性不懂呢?

那麼在別人眼裡,包括自己做事,就會很幼稚。

這部電影影響的不只是觀眾,還有很多導演。

那些熟悉的臺詞,仍然歷歷在目。

1.當強尼想教父抱怨說自己沒有辦法得到心儀的角色時,教父說,放心,我會給他一個她無法拒絕的條件。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價碼,有價碼就好辦事,這方面南方人就比北方人做的好,有錢說錢,有價值說價值,北方人比較含蓄,嘴裡說的不一定是心裡想的,心裡想的不一定是嘴裡說的。

你想見誰,基本都可以見到,但是人總是自我設限,自己就把自己說放棄了。

進一步延伸,那就是生活裡我們最好做一個付出者,而不是索取者,沒有喜歡索取者。

2.當大兒子桑尼莽撞說錯話後,教父生氣的對桑尼說:別讓外人知道你在想什麼。

寫文章要留白,畫畫要留白,拍作品要留白,不能表達的太滿,要給觀眾想象的空間。

生活裡也是,要留30%給自己,你一覽無餘,對家人,對親戚朋友來說,也容易失去魅力。

這不是刷什麼陰謀詭計,而是一種人性哲學。

反應在商務談判裡就是別輕易讓對手知道你的底牌,說到這裡,想起最近很火的汽車事情。

大多數人在買車的時候總是在商家報價的基礎上進行還價,其實這個策略是錯誤的,為啥是錯誤的,因為你在對方的思路上進行談判,你會一直被動。

正確的方法是你去了解要買車輛的進價,這個不難,從這個基礎上去談,而且車假、貸款、保險什麼的都要一項一項去談,別合在一起談。

3.教父指導自己的兒子麥克時說:我用了一輩子,就學會了小心,女人和孩子可以粗心大意,但是男人不行。

小心駛得萬年船,這話太經典了,越是成功的人,越有體驗。

就拿名人來說吧,有多少人翻了船,問題很簡單,就是自己不小心,更不要往槍口上撞。

四、《浪潮》

這是一部德國電影,改編自德國小說家託德·斯特拉瑟的同名小說,講述了高中教師賴納·文格爾通過課堂實驗的形式帶領學生體驗法西斯獨裁製度的故事。

不論是國產電影還是國外電影,能夠拍出有高度的作品,關鍵還是看劇本的高度,這部電影做到了。

看這部電影讓我想起一本書《烏合之眾》,也想起那個著名的社會學實驗,梁文道老師在《一個普通人離殺人有多遠,《路西法效應》》裡寫到:這本書叫《路西法效應》,副標題叫做好人是如何變成惡魔的,這本書的作者叫做菲利浦·津巴多。這位作者現在是全世界心理學界赫赫有名的一位大心理學家,那麼他為什麼這麼有名,是因為他曾經在上世紀七十年代做過一個實驗,那個實驗後來幾乎沒有人敢原樣的重複再做的實驗,就是非常有名的斯坦福監獄實驗。你會一步一步的看到這些學生,這些原來很純真的學生,怎麼樣忽然之間有人適應了囚犯,有人變成了魔鬼般的獄警。

同樣我還想起了前段時間在文章裡提到的一本書,那本書有個非常著名的觀點,或者說著裝法則:權力著裝。

很顯然,制服會給人提供一種符號的權威力量,不論你是什麼性格的人,懦弱也好,強勢也罷。

關於思想啟蒙一直有兩種觀念,一種是個人主義,強調每個人都可以理性作出自己的選擇;一種是真理是掌握在知識精英手中的,公眾需要被灌輸這些正確的理念。

這是兩種啟蒙觀,世界上有很多思想,中國人強調的是和而不同,善解能容,厚德載物。

為什麼很多人強調獨立思考的能力,因為這個能力是稀缺的,也是重要的,被無端的洗腦,很不好玩,往往也是悲劇的開始,這樣的例子在歷史上太多了。

慕容雪村老師寫過一本書《中國,少了一味藥》,這味藥可能是常識,也就是你要有獨立思考的意識和能力。

這樣的能力越早擁有越好。

《浪潮》這部電影很棒。

五、《弱點》

影片講的是一個無家可歸的非洲裔男孩奧赫從小就是一個孤兒,一再的從領養家庭中逃走後終於遇上了好心的陶西太太,而在後者的幫助下,奧赫逐漸的找到了自我,在自己的身體條件與刻苦鍛鍊下,他終於成為了美國國家橄欖球聯盟的首批被選球員。

能把愛好做成事業是幸運的。

前提是找到自己的愛好。

六、《飛越瘋人院》

電影裡有異常豐富的隱喻,自由與制度的悖論、秩序與自由之間的博弈,飛越的不止是瘋人院,還有內心。

七、《海上鋼琴師》

這部電影的主題是孤獨。

有一個影評寫的非常精彩:你拒絕融入,那麼你就要承受雙重的孤獨,外在的內在的,所以你更孤獨。而融入,那是一輩子都不會快樂的旅程,你踏著陸地是那樣輕飄飄,你感受不到你的存在,你還是孤獨,無處安放的孤獨。

八、《遺傳清單》

在哪裡看到的一句話,我也忘記了,大概說的是如果每個人的人生能倒著過一遍的話,每個人都可以是偉人。

不知道這句話你讀懂沒有?

沒懂也沒事,可以在電影裡找到答案。

九、《肖申克的救贖》

大學一個同學每年都會去看這個電影,看完就過來找我們吃飯喝酒,他現在是個律師,受影片影響很大。

電影的主題是希望、救贖、友誼、自由,幸福是一個被經常討論的話題,不管是窮人還是富人,幸福都是來自希望和變化。

影片的另一個核心是體制化.......

百看不厭。

十、《聞香識女人》

一個普通的中學生,因為見證一件惡作劇但又不想出賣朋友,要麼坦白,要麼被學校勒退,你會怎麼做?

傲子,野生藝術家。

2019.4.17

這十部電影越早看越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