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苏轼说孟郊的诗“寒”?

bcvbcvbvc


"日短觉易老,夜长知至寒。"

——孟郊《商州客舍》

孟郊是唐代唐宪宗时期的诗人,安史之乱后,国家政治凋敝,士人心灰意冷,唐诗也是如此,在大历年间一度中衰,而接下来的德宗穆宗年间又逐渐兴盛,并在唐宪宗元和年间达到高潮。这个时期,出现了韩愈、刘禹锡、柳宗元、白居易、元稹等人,孟郊亦是其中之一,他们各成风格,派别林立,形成新的诗繁荣。

孟郊,自东野,性格孤傲狷介,虽然有很强的用世之心,但是与世俗不能很好融合,一生潦倒失意。苏轼曾说:"郊寒岛瘦。"(《祭柳子玉文》),即是说孟郊的诗"寒",贾岛的诗"瘦"。"郊寒"是对孟郊诗最好的评价,"寒"是其作诗的中心,围绕"寒"字,加入对生活的特殊感受。

从清冷的意象到凄怆的情感

孟东野的"寒",首先体现在意象的清冷

。如《秋怀》其二:

秋月颜色冰,老客志气单。

冷露滴梦破,峭风梳骨寒。

席上印病文,肠中转愁盘。

疑怀无所凭,虚听多无端。

梧桐枯峥嵘,声响如哀弹。

"秋月"、"冷露"、"峭风"、"枯"了的"梧桐"等意象组合在一起,渲染出一种凄冷寒骨的意境。秋月的颜色惨白,像是一块冰,冰冷的露滴碎了我的夜梦,风嗖嗖地刮着,像是在刮着我的骨头。我卧病已久,愁肠百结,莫要胡思乱想,也莫要听无凭无据的闲言碎语。枯了的梧桐峥嵘怪奇,那梳骨的风吹刮它,传出阵阵凄苦的悲音。

意象清冷,意境幽寒,情感凄苦。"秋月"本是颜色惨白,却能用"冰"来形容,从视觉到触觉。"冷露"是触觉,"峭风"是触觉,"梧桐""哀弹"又转到了听觉。诗人是把全部的感情投注在了这种哀感的意境中,从触觉、视觉、听觉多个层次来刻画一个"寒"。


从苦涩的诗到潦倒的人生

孟郊的诗作,有很多写黑暗的现实与凄苦的生活。

孟郊是一个颇有志向的文人,他周游各地,屡受赞赏,可惜他的性格与官僚阶级格格不入,科举不第,举荐无门,"玉京十二楼,峨峨倚青翠。下有千朱门,何门荐孤士!"(《长安旅情》),"食荠肠亦苦,强歌声无欢。出门即有碍,谁谓天地宽!(《赠崔纯亮》)"。

寒冷、贫穷、饥饿、疾病、羁旅、失子、衰老,接踵而来,摧残着这个孤傲的诗人。"天色寒清苍,北风叫枯桑……调苦竟何言,冻吟成此章"(《苦寒吟》),天是寒色,风是哀声,诗人衣衫单薄,心中凄凉,提笔写下尽是苦调。"饿马骨亦耸,独驱出东门"(《出东门》),耸饿的何止是马,更是东野。"霜气入病骨,老人身上冰。……瘦坐形欲折,晚饥心将崩"(《秋怀》其十三),寒冷的霜气像是在侵蚀诗人的病躯,年岁亦老,瘦骨冰凉,这一坐下去,像是整个人都要折断。"生气散成风,骨骸化为地,负我十年恩,欠尔千行泪"(《悼幼子》),丧子大概是这世上最难忍的悲痛吧。东野的生命中充斥这世上的悲苦与不幸,他又如何能解脱呢?

孟郊的诗,孟郊的人生,概括一字,"寒"矣!(一往文学作者:李一帆)


一往文学


“郊寒岛瘦”,这是后世读诗人对孟郊诗最熟悉的一个词,意即唐代苦吟诗派的代表诗人“孟郊”的诗风偏于寒峭、而另一位代表诗人贾岛的诗风更重瘦硬。这个词的出处,是北宋大学士苏轼的《祭柳子玉文》,现被编于《苏轼文集》第六十三卷中。

苏轼对孟郊的诗风,是持贬斥态度的。他说孟郊的诗“初如食小鱼, 所得不偿劳。又似煮彭明, 竟日持空鳌”,还指孟郊之笔为“寒虫号”(见苏轼《读孟郊诗二首》,现编于《苏轼诗集》第十六卷),这个说法十分“苏轼风”了,就像生性豁达又幽默的他对政敌司马光逗趣地喊“司马牛、司马牛”一样。苏轼为什么说孟郊的诗“寒”呢?看一下他的《叹命》:

三十年来命,唯藏一卦中。题诗还问易,问易蒙复蒙。本望文字达,今因文字穷。影孤别离月,衣破道路风。归去不自息,耕耘成楚农。

还有他的《寒地百姓吟》:

无火炙地眠,半夜皆立号。冷箭何处来,棘针风骚骚。霜吹破四壁,苦痛不可逃。高堂搥钟饮,到晓闻烹炮。寒者愿为蛾,烧死彼华膏。华膏隔仙罗,虚绕千万遭。到头落地死,踏地为游遨。游遨者是谁?君子为郁陶!

可见,“穷”“孤”“别”“离”“破”“冷”“苦”“痛”“死”“虚”等一系列枯冷凋敝的词接连入目,形成了一派寒苦冷峭、阴郁苦重的风格。然而,孟郊并非愿意如此。他人生坎坷,仕途短暂,更多的日子是在朝不保夕的潦倒苦闷中度过,岁月的悲怆将那个“一日看尽长安花”的少年打磨成了愁苦的模样。

韩愈对孟郊的诗歌是大为赞赏的,云“孟生江海士,古貌又古心。尝读古人书,谓言古犹今。作诗三百首,窅默咸池音”(韩愈《孟生诗》),他与苏轼的观点实而并不矛盾,我们刚好借古人之言,更加全面地阅读孟诗。正如陕师大文学院教授傅绍良在《论孟郊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一文中所指出的,孟郊的这种“寒”,也是孟郊自己对诗歌及人生的一种选择和放弃。毕竟,“人生长恨水长东”,谁又不曾“暖”过呢。


历史有妖气


元轻白俗,郊寒岛瘦。

只因为东坡的这一句,后人便认为这是苏东坡对元稹,白居易,孟郊,贾岛的带有质疑性质的评价。

小可却不这样认为,因为这是一篇祭文中的句子,在祭文中通过贬低或质疑具体的前代诗人来褒奖死者确实不妥,更有浮夸之嫌。何况是文声载誉天下的东坡,这些文章世故东坡不可能不懂!

东坡或许讨厌政治,或许赤子之心,但绝不迂腐,更不虚伪。一个柳子玉的诗无法和上面四位相比。

但为什么要这么说呢?

只有一种解释,是阐述上面四位诗人的诗词风格,以衬托下面那一句的“嘹然一吟,众作卑陋。”

然后说“郊寒”

小可认为,这个寒指的不仅是寒冷,更有寒酸贫苦之意。孟郊很穷,再加上性格孤僻,自卑之下难免过度自尊,于是便显会更加贫苦。所以他写的诗歌大多都是愁苦之作,而他的愁苦明显与杜甫不同,杜甫更穷,但杜甫不在乎,因为有强大的信念,这个信念让杜甫的诗歌雄浑开阔,气象万千。

可是孟郊却不同,性格上的孤僻束缚了他的气度和视野,加上长期的不得思,所以始终处在一个郁闷,失落,压抑的状态中。性格就变得很“小”,所以连带着诗歌也是寒薄孤冷。

所以,这个寒指的是诗歌的特色,而不是质疑孟郊。同样元轻白俗也是如此,都是形容诗人长期积累起来的个性化标签。

或许,东坡会对以上四人存在质疑或保留看法,但绝对不会体现在给别人写的祭文之中。


亦有所思



半截门票接下联,菊花忘枝落满园;泡茶假冒三峡水,海南岛上写新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