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有哪些把死棋下活的人?

閒談趣更


能把死棋下活的人,當屬偉大領袖毛主席了。

紅軍第五次反圍剿失敗後,中國共產黨領導的革命武裝面臨何去何從的危險時刻。在這樣的局面下,毛主席排除眾議,力主革命轉移,去敵人力量薄弱的地方,在廣大紅軍指戰員的一致擁護下和毛主席的英明指揮下,創造了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的輝煌歷史,使得革命武裝力量得以保存,也使得中國革命轉危為安。尤其在遵義會議上確立了毛主席在全黨全軍的領導地位後,廣大紅軍戰士歷經千難險阻,勝利到達陝北革命根據地,為以後解放全中國奠定了基礎!

在中國革命面臨毀滅性的危機時刻,是毛主席力挽狂瀾,救中國革命於危難時刻。毫不誇張的說,沒有毛主席,就沒有新中國,更沒有我們現在的幸福生活。他老人家不僅解救了一個政黨,更解救了一個民族。一個飽受帝國主義和本國反動勢力壓迫的四萬萬民眾,縱觀整個世界歷史,有誰能有這般雄才大略,力挽狂瀾的能力?除了毛主席恐怕無人能比。

所以說,毛主席是不僅是一位博弈高手,更是解死棋的高手。他老人家把近代中國這盤死棋解救活了。 毛主席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大救星和領路人。我們要世世代代銘記他老人家的豐功偉績!






Kant小剛


能把“死棋”下活的人,在整個歷史當中是有一些,可出眾的就那麼幾位。

1、毛澤東



縱觀歷史,能“扭轉乾坤、枯木生春”的第一人非主席莫屬。

1927年,四一二政變後,毛澤東提出“槍桿子裡面出政權”,不久,毛澤東和朱德先後上了井岡山,建立了革命根據地。

彼時,紅軍的實力實在弱得可憐,幾百號人,百八十條槍,就這種狀況,毛澤東提出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這極大地增加了大家的信心。

看到和國民黨反動派的硬碰硬的狀況,紅軍吃夠了苦頭,毛澤東提出了“農村包圍城市”的偉大戰略,可以說,這個戰略挽救了革命,挽救了黨。



圍繞“農村包圍城市”的戰略,毛澤東又提出“敵進我退,敵退我進,敵駐我擾,敵疲我打”的遊擊策略,以保持戰鬥的靈活性,並保存有生實力。

事實證明,主席的眼光非常獨到,靠著主席的偉大策略,紅軍四渡赤水,渡烏江天險,飛躍大渡河,巧奪金沙江,如此度過了一次又一次圍剿,度過了一個又一個難關,終於,在1949年解放了全中國。

這是歷史上的奇蹟,也是世界軍事史上的奇蹟,而創造這個奇蹟的人就是毛澤東。

2、韓信



楚漢戰爭,如果沒有韓信,劉邦打下天下的概率會低得可憐。

劉邦和項羽先後入了咸陽,可是項羽勢力實在太大,無奈,劉邦被項羽送到了漢中。

誰來看,這都是個死局。

漢中相比關中大地,算得上是不毛之地,不僅山高路遠,而且道路難行,只有唯一一條道路,還要經過長距離的棧道,可惜,為了安全起見,劉邦聽了張良的建議燒了棧道。

這還不算,棧道那端,還有章邯的虎狼之師在日夜守著。

如果沒有奇蹟,那麼,劉邦老死漢中是可以預見的。



但,韓信的出現,讓困局得以突破,奇蹟得以產生。

韓信被封了大將軍後,一邊假裝在修理棧道,另一邊派人暗渡了陳倉,並且連戰連捷,開闢了關中根據地,讓三秦大地成為了劉邦的大後方。

從此,劉邦的霸業正式啟動。

這是經典的“死棋成活棋”,而創造這一經典的人是兵仙韓信。

3、朱棣



朱棣的成功,充滿著太多的不可思議。

本來,朱棣造反的決心不是很大,可是侄子建文帝要削藩,而且削到了自己府上,這讓前面“裝瘋賣傻”的朱棣太不爽了。

不爽歸不爽,但還沒有到必須造反的地步,可是身邊那個黑衣宰相姚廣孝,不斷地慫恿著,思前想後,朱棣終於舉起了造反的大旗。

舉旗容易,成功卻難。因為,這時候雙方實力還是差距比較大的,朱棣明顯劣勢。

看來,朱棣的這步棋可能會失敗。

但,朱棣的好運氣卻慢慢來了。

朱棣是很厲害,但重要的是,對手(帶兵的統帥)實在是“幫了不少忙”。早期建文帝派了善於防守的耿炳文來了,自然,仗著快速靈活地打法,朱棣以少勝多。

這下不得了了,朱棣全軍士氣大振。不久,接替耿炳文的人來了,整整組織了近50萬大軍,看來,朱棣難逃一死了。

但,意外的是,統帥竟然是李景隆。這人朱棣熟悉,是他表侄,很草包,除了是名將李文忠的兒子外,沒有突出戰功。人們總以為名將的兒子也會是名將,特別是建文帝也這樣認為。但,名將李文忠的兒子很水。

這讓朱棣又打贏了一仗,而且又是“以少勝多”。

難道朱棣就無人阻擋了嗎?非也,能人還是有兩位,朱棣死活過不了這兩人的防線,一個是盛庸,一個是鐵鉉,兩人配合太好。

眼看時間拖得越來越長,如此下去,朱棣造反失敗的可能一天天在增加,掉腦袋的時刻彷彿越來越近。



大路不通啊!那就不走大路了,朱棣派人去聯絡的京城和宮裡的內應迴音了:“趕快來,我們歡迎你!”

於是,朱棣帶領大軍繞過了山東,直撲南京。

如果,京城此時有人堅守,那麼盛庸和其他部隊和京城的守兵可以兩面夾擊,朱棣就玩完了。

朱棣無疑是賭對了,因為內應很靠譜。

這個內應不是一個人,有太監,有官員,最重要的是有個內應叫李景隆。

朱棣到南京城下沒幾天,就在李景隆的幫助下進了京城,從此,朱棣的時代拉開了大幕。

死棋下活的人,有不少,最厲害的,我認為是這幾位。


藍風破曉


在中國近代歷史上,有兩位人物做到了把死棋下活,他們是毛澤東和鄧小平。

偉大領袖毛主席

1927年中國大革命宣佈失敗,中國共產黨和進步人士遭到了鎮壓和迫害,國民黨反動派正式撕下了革命的偽裝。

在生死存亡的時刻,毛主席冷靜地分析了國內形勢,他嚴厲地批評了黨內的投降主義,並且提議組織農民起義,成立一支真正的革命武裝隊伍。

1927年秋,毛主席到群眾基礎較好的湘贛邊界組織農民起義,起義軍有4000餘人,大部分出身窮苦家庭。在進攻大城市長沙受挫後,毛主席正確地分析了形勢,在文家市的三灣地區召開了會議,毛主席建議起義軍放棄攻打大城市的策略,轉而向敵人力量比較薄弱的農村去,走農村包圍城市的道路。

緊接著起義軍來到了井岡山地區,和朱德的起義軍勝利會師,組成了中國工農紅軍第四軍,開始了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革命的序幕。

後來在紅軍反圍剿失利,開始進行長征的途中,面對黨內的右傾機會主義錯誤,毛主席及時做出了糾正,挽救了黨和紅軍,為中國革命留下了寶貴的火種,毛主席功不可沒。

可以說是毛主席數次在危難時刻挽救了黨和人民軍隊,沒有毛主席中國革命的形勢將會發生逆轉。

在後來的革命實踐過程中,再一次證明了毛主席對於中國革命所起到的作用,沒有毛主席就沒有新中國。

總設計師鄧小平

在1978年十一屆三中全會上,鄧小平提出了“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團結一致向前看。這次會議將中國的工作重心轉移到了經濟建設上來。

當時的中國剛剛經歷了特殊時期,可以說是百廢待興。

在新的國際環境下,中國迫切需要進行一次改革,鑑於此種情況,鄧小平提出了對內改革,對外開放的建議,並獲得了大多數人的支持,這就是後來的改革開放政策。

鄧小平根據中國的特殊國情,做出了三步策略。

第一步就是在農村實行了聯產承包責任制,讓農民家庭分到了土地,進行自主經營,整個農村煥發了新的活力。

第二步在沿海城市中選擇了深圳和上海等5個經濟特區,進行對外開放的試點城市。


第三步就是在進行南方考察時,鄧小平回答了姓社和姓資的問題,打消了一部分人的顧慮,同時確立了擴大對外開放的政策,這標誌著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初步形成。

經過40年的發展,中國突破了國內外複雜形勢,實現了經濟的快速發展,鄧小平居功至偉,沒有鄧小平就沒有中國的經濟騰飛。

偉大領袖毛主席和總設計師鄧小平,他們兩位都用自己的偉大革命智慧,為中國的獨立和富強做出了突出貢獻,說是下活了中國這盤大棋也不為過。

—END—



文史頻道


毛主席曾說,四渡赤水是他一生中的“得意之筆”,美國作家哈里森·索爾茲伯寫到:“長征是獨一無二的,長征是無與倫比的,而四渡赤水又是“長征史上最光彩神奇的篇章”,因此“四渡赤水”無疑是軍事史上“把死棋下活”最精彩的案例。

一、反圍剿失敗,紅軍被迫開始長征

1933年9月25日至1934年10月,國民黨組織重兵對中央蘇區進第五次行“圍剿”,由於王明左傾教條主義和博古冒險主義等軍事錯誤,中央紅軍拋棄了毛主席關於游擊戰和運動戰的正確建議,堅持用陣地戰與國民黨軍作戰,導致紅軍陷於被動,經過一年苦戰,反“圍剿”失敗,被迫撤出中央蘇區革命根據地,開始大規模的戰略轉移,也就是長征。

二、錯誤路線影響,紅軍損失慘重

長征初期,博古等仍堅持錯誤路線,甚至實行逃跑主義,導致中央紅軍面對國民黨軍的優勢兵力和圍追堵截,作戰不利,損失嚴重,特別是最慘烈的“湘江之戰”後,中央紅軍從剛出發時的8.6萬人銳減到3.7萬人,付出極為慘重的代價,中國革命到了生死攸關的關鍵時刻。

三、遵義會議召開,關鍵時刻挽救革命

1935年1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召開著名的遵義會議,取消博古、李德的最高軍事指揮權,成立由毛澤東、周恩來、王稼祥組成的三人軍事指揮小組,實際確立以毛澤東為代表的馬克思主義的正確路線在全黨和中央的領導地位,挽救了黨、挽救了紅軍、挽救了中國革命。

四、四渡赤水,毛主席的得意之筆

遵義會議後,蔣介石親自調度部署,集中40萬重兵向遵義進逼,妄圖將最後的中央紅軍徹底圍堵和消滅在遵義地區,1:10的兵力對比,疲憊不堪、裝備落後,中央紅軍面臨生死考驗。

簡單地說,中央紅軍面臨著一盤死棋。

但毛主席毫不驚慌,他冷靜、縝密、大膽,他開始發揮自己驚人的軍事天賦,以高人一等的戰略眼光,指揮紅軍在3個月內四渡赤水,締造了人類戰爭史上“把死棋下活”的奇蹟。

一渡赤水,集結紮西,待機殲敵。

為擺脫敵軍,1月19日,中央紅軍由遵義北上,在集中主力圍殲尾追敵軍未果的情形下,毛主席果斷決策,撤出戰鬥,分3路縱隊西渡赤水河,又在面臨敵人在長江北岸部署重兵圍堵的情況下,暫緩執行北渡長江計劃,改向扎西集中,尋機殲敵,是為一渡赤水,敵人沒料到,也沒追上。

二渡赤水,回師遵義,大量殲敵。

一渡赤水後,蔣介石立刻調遣大兵圍追堵截,當敵軍主力大部被吸引到川滇邊境後,毛主席趁黔北地區敵人兵力空虛之機,果斷決定避實就虛,立刻轉兵東進,再入黔北。

2月18日至21日,中央紅軍在太平渡、二郎灘等地東渡赤水河,激戰奪取婁山關,重佔遵義城,累計擊潰殲滅國民黨軍2個師又8個團,俘敵約3000人,是為二渡赤水,敵人又沒料到,又沒追上。

三渡赤水,放棄遵義,調動敵人。

被牽著鼻子走的蔣介石氣急敗壞,3月初,又重新糾集兵力,再度向遵義進攻。

這一招正中毛主席運動戰下懷,毛主席果斷決策,不爭一城一池之得失,主動放棄遵義,於3月16日指揮中央紅軍在茅臺及其附近地區西渡赤水河,再入川南,敵軍以為我軍又要北渡長江,急忙調整部署,使用重兵前堵後追,是為三渡赤水,敵人又沒料到,又沒追上。

四渡赤水,飛渡烏江天險,擺脫敵人。

敵人的圍追堵截早在毛主席預料之中。3月21日,就在敵人大舉反撲,即將對我軍形成包圍之際,紅軍在毛主席指揮下,從敵軍包圍圈的唯一缺口鑽出,突然掉頭向東,在二郎灘、太平渡一線西渡赤水,然後向南急行軍,迅速渡過烏江天險,直逼貴陽。

蔣介石已經被戲耍的暈頭轉向,正在他手忙腳亂,從各處調兵準備保衛貴陽之際,紅軍已在毛主席指揮下,乘虛進軍雲南,隨後巧渡金沙江,徹底擺脫數十萬敵軍圍追堵截。

五、化腐朽為神奇,把死棋下活

四渡赤水前,中央紅軍面臨死地,中國革命面臨絕境,是毛主席運用自己的軍事天賦,牢牢掌握戰場主動權,充分發揮運動戰優勢,指揮中央紅軍如同游龍,巧妙地穿插於國民黨軍重兵集團之間,為紅軍贏得了時機,創造了戰機,殲滅大量敵軍,以少勝多,變被動為主動,取得了戰略轉移中具有決定意義的勝利,也是中國工農紅軍戰爭史上最光輝的戰例。

四渡赤水,可以說是國共兩黨軍事領導人蔣介石和毛主席之間的直接對話。

縱觀四渡赤水的整個過程,毛主席有如頂級弈棋大師,洞察全局,掌控全盤,舉重若輕,氣定神閒,遊刃有餘;蔣介石如同一個菜鳥新手,拘泥於一棋一子得失,被牽著鼻子亂跑,處處受制,招招落敗,氣急敗壞,手忙腳亂。兩人境界層次和軍事能力的差別似乎也預示著兩黨的不同前景和中國革命的前途。

我是專注歷史文化的狄飛驚,歡迎關注我!


狄飛驚


許家印,08金融危機負債累累,一方面借債捐款慈善,另一方面陪鄭欲丹打牌幾個月融資成功,扭轉頹勢。

王健林,17年壯士斷腕賣掉酒店和國外全部資產,同時拉二馬入股娛樂項目,還到期貸款兩千億,保住老命,不要小看這一招,幾個月內霹靂手段完成的,和賈躍亭正好相反!

史玉柱,98年都已經涼了,被他借了一點火種,腦黃金改名腦白金,珠海轉戰無錫,三年時間滿血復活!

馬雲,01和02互聯網泡沫,孫正義兩千萬美金後沒有大的融資,也不賺錢,業內慧聰擠壓,業外易趣緊逼,遂決策淘寶c2c,開了一個流量新口。


飛行上雲端


在歷史上,能把死棋下活的人還是有很多的,但其中我最佩服的便是開國領袖毛主席,與毛主席相比,其他的軍事將領的戰績都黯然失色。


毛主席真的可以被稱作軍事天才。當年毛主席帶領紅軍在井岡山開闢革命根據地的時候,以蔣介石為首的反動派多番進行“圍剿”,但在毛主席的指揮下,幾乎都是以少勝多告終,一次又一次地挫敗了蔣介石的陰謀。

毛主席用兵如神。在紅軍長征過程中,在毛主席的指揮下,處於弱勢的紅軍多次跳出國民黨軍的包圍與攔截,創下了軍事史上的一個個神話,四渡赤水更是其中的經典戰役,牽著敵人的鼻子走,讓敵人摸不著頭腦,最終獲得了勝利。






後來國共內戰爆發,毛主席指揮解放軍只用了三年便打敗了美國人支持的蔣介石,以劣勢之軍擊敗了優勢的國民黨軍,簡直就是奇蹟一般。

我們通毛主席的一首詩來懷念偉大的領袖:

七律·長征

現代·毛澤東

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只等閒。

五嶺逶迤騰細浪,烏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雲崖暖,大渡橋橫鐵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軍過後盡開顏。


欲將書劍學從軍


張宗昌,絕對非張宗昌莫屬!

1923年,張作霖再發定第二次直奉戰爭前,在奉軍內部進行大閱兵,張宗昌1920年後就帶著一幫土匪兵寄居在張作霖手下,在這三年間,張宗昌雖然表面上很聽話,但背地裡也做些自肥的事情,比如說種鴉片煙斂財。(歡迎關注我的頭條號:歷史三日談)


這事被人捅到了奉軍高層,奉系參謀長楊宇霆就建議說這樣的土匪兵,大帥每年拿上百萬元軍餉養著,卻養了一群大煙鬼,最後形成的一件事,檢閱部隊,能留則留,不能留就裁撤。

局面對張宗昌已經很不利了,但是怕啥來啥,張宗昌的部隊在檢閱的過程中還真出了岔子。

當時數九隆冬,天寒地凍,高粱杆子杵在地裡,被大雪埋著,一般都很難被發現,但是檢閱部隊的計劃卻是照常進行,由於檢閱是隨機的,就是你這邊該做體操作體操,該打軍體拳打軍體拳。

檢閱官員早一會晚一會肯定會來,張宗昌的部隊在做匍匐的動作時,凍的僵硬的高粱杆子戳在當兵的身上,頓時就有人呲呲往外冒血了,張宗昌一看心疼了,張口就罵:“這鬼天氣,是哪個狗日的指定的檢閱計劃!”


正罵的起勁,郭松齡來了,正想著怎麼找茬,“茬”就自己找過來了:“你在罵誰?”

張宗昌急中生智:“那是俺的口頭禪,俺誰也沒罵!”

沒想到郭松齡不依不饒,故意激張宗昌“我×你媽,這也是我的口頭禪!”

張宗昌本來就窩了一肚子氣,噌的從座位上站了起來,手握著槍把,臉青一陣白一陣,忽然哈哈大笑起來:“你操俺媽,你是俺親爹嘞!”愣是憑藉著自己沒皮沒臉的神操作,把一盤死棋救活了。

第二次戰爭爆發,張宗昌作為第二軍先鋒直搗華北關口,恰逢馮玉祥發動北京政變,直系內部大亂,張宗昌趁勢進擊,收剿直系散落部隊,勢力一下子擴展了七八倍。

後來被張作霖改編為奉系的嫡系部隊,張宗昌的“爹”從後來的結果上,叫的真不怨嘞!


歷史三日談


毛澤東:長征

長征背景

1933年9月,蔣介石下血本,動用100萬部隊,對紅軍進行第五次圍剿。這次作戰,蔣介石吸取前四次圍剿紅軍失敗的經驗:地形不熟悉,兵力不足。這次蔣介石採用“堡壘主義”的新戰略,依靠優勢兵力:步步為營,蠶食紅軍。而且,為了打這一仗,蔣介石這一年從美國購買了6千多萬元的武器裝備,白匪一個連最少一挺機槍,裝備好的能有七八挺機槍。

而紅軍方面,不僅準備不足,而且,還排斥毛主席的正確指揮。當時,李德和博古把持“軍權”,用陣地戰代替游擊戰和運動戰,妄想用11萬紅軍“禦敵於國門之外”!結果,經過一年多的奮戰,我軍一直無法打破蔣介石的圍剿,戰局對紅軍很不利。

就在此時,我軍情報人員送來了一份重要情報,中央決定突圍。

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圍剿進行一年後)蔣介石召集五省軍政要員在廬山開軍事會議,部署新的作戰任務。參加完廬山會議的德安保安司令莫雄,是同情共產黨的。於是,莫雄把參會資料(《剿匪手冊》、《圍剿總動員令》和《鐵桶圍剿計劃》)給了我黨情報人員項與年(時任江西省第四保安司令部任機要秘書),讓項與年把蔣介石的作戰計劃告訴中共中央。

項與年將作戰計劃用四角號碼字典的字碼編成密碼,記在一本四角號碼字典上。然後,將自己的四顆牙齒敲掉,偽裝成要飯的,字典就藏在要飯的簍子裡。他一路歷盡艱辛,經過重重關卡,才從德安跑到瑞金的紅軍司令部。周恩來見到這份情報以後,大驚失色,趕緊組織中央三人組開會,決定“突圍”。

要知道,當時,紅軍雖然有損失。但是,瑞金等重要地區還在紅軍手裡。要是沒有項與年和莫雄的情報,紅軍是不可能決定轉移的。離開有群眾基礎的根據地,紅軍更危險。就是這份情報,讓紅軍看到了危險,才決定馬上轉移。

長征的過程充滿危險。

最初,中央紅軍根本沒想跨雪山,走草地,搞一個兩萬五千里長徵。畢竟,中央紅軍有八萬多人,不可能帶著這麼多人遊行半個中國。

當時,中央紅軍(紅1、3、5、8、9軍團,以及總部機關,共計8.6萬人)的計劃是沿湘桂邊境北上湘西與紅2、6軍團會合。可是,當中央紅軍突破四道封鎖線後,傷亡慘重,已經只有3萬餘人。

於是,眼見蔣介石明白了紅軍的意圖,在前面部署了重兵。在湖南通道縣開會時(“通道會議”)在毛主席的力爭下,中央紅軍改變了原先的戰略計劃,改道向兵力薄弱的貴州進軍。 中央進入貴州東部,強渡吳江以後,把追兵甩在了身後,並在遵義開了一個“擴大會議”。

這次會議,毛主席吸取了以前“投票困難”的教訓,讓各軍團領導(林彪、彭德懷、楊尚昆、林彪、劉伯承等人)也來參會,每人一票。於是,遵義會議順利確定了毛主席的領導地位。

遵義會議之後,就是毛主席的“四渡赤水”:

一渡赤水,毛主席先把屁股後面的追兵甩開。但是,此時敵人在長江佈置重兵,紅軍無法杜江。於是,等渡過赤水,敵人主力被吸引在川滇邊境,毛主席發現還是屁股後面的貴州雜牌弱,於是,又二渡赤水打會遵義。

蔣介石馬上又調兵,想把紅軍圍剿在遵義地區。毛主席指揮部隊向西進軍不順,又渡河向北在茅臺及其附近地區西渡赤水河,這是三渡赤水河。

渡河後,紅軍派小部隊向西佯攻,吸引了蔣所有主力。然後,紅軍回頭四渡赤水河,渡過烏江,(佯裝)直插貴陽。當時,蔣介石正在貴陽督戰,嚇得他馬上調兵增援貴陽。同時,還讓人準備好飛機,準備隨時逃跑。

而此時,毛主席和中央紅軍主力趁滇軍東調增援貴陽的時機,乘虛進軍雲南,在5月初從皎平渡、洪門渡渡過金沙江。此役,毛主席牽著蔣介石的鼻子打,跳出敵人圍堵,徹底粉碎了蔣介石圍殲紅軍於川、黔滇邊境的計劃。

之後,紅軍強渡大渡河,飛奪瀘定橋,翻越夾金山,在四川西北部與紅四方面軍會和。兩軍會師後,召開兩河口會議,分析各地情況,最終確定北上建立陝甘革命根據地。此時,又遇到了分裂問題。因為,當時中央紅軍只有2萬人,而張國燾的4方面軍約8萬人。所以,張國燾有想法了,不想跟著北上陝甘地區。

當時,張國燾一派甚至還想武力解決分歧。幸好,葉劍英及時報告毛主席。毛主席馬上帶領紅一軍團和中央機關等組成的中央縱隊先行北上。張國燾另立中央,率第四方面軍南下。而南下的張國燾損兵折將,退往西康的甘孜一帶。不久,被共產國際命令取消其“第二中央”,紅四方面軍和紅二方面軍一起北上。

1936年10月,紅軍第一方面軍同紅二、四方面軍在甘肅會寧會師,長征正式勝利結束。

長征時,紅軍將領都很年輕。

紅四軍副軍長許世友29歲。第11師師長陳再道 25歲。紅30軍政委李先念25歲。紅9軍政治部主任王新亭26歲。縱隊政委陳雲29歲。第一梯隊司令員兼政委彭雪楓27歲。軍團長林彪28歲。參謀長左權29歲。宣傳部長鄧小平30歲。團長楊得志24歲。第二師政委劉亞樓23歲。 楊成武20歲。十五師政委肖華18歲。第五師師長李天佑20歲。第五師師長(“獨臂將軍”)賀炳炎21歲。

(文|勇戰王聊歷史)


勇戰王聊歷史


這次寫一寫周總理的外交破局吧。

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同日,周恩來被任命為政務院總理兼外交部長。

新生的中國百廢待興,外交上幾乎是一片空白,黨和政府既缺乏搞外交的人才,所能利用的外交基礎也幾乎為零,到1949年底,只有以蘇聯為首的10個社會主義國家和新中國建立了外交關係。更糟糕的是,世界上大多數國家與臺灣的“中華民國”有外交關係,這對創造有利於新中國和平發展的國際環境十分不利。


為了儘快打破這一困局,周總理創造性地提出了“我們搞外交的落腳點,是要影響和爭取其它國家的人民,不管他是資本主義國家的人民,還是原來殖民地半殖民地國家的人民。”在這一思想指引下,周總理指導新中國外交隊伍為外交破局下了三步大棋。

第一步棋,叫做“一邊倒”,就是外交活動全面傾向於社會主義國家,爭取所有能爭取的社會主義國家。這一步棋下得相當順利,到1960年,包括古巴在內的所有社會主義國家都已與新中國建交。


第二步棋,叫做“爭取中間力量”。當時還有大量國家處於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陣營之間,比如印度,印度尼西亞,緬甸,泰國,廣大非洲國家等,他們是一支舉足輕重的力量,1953年12月,周總理在會見印度客人時,提出了一個大家耳熟能詳的,至今仍然被頻繁提及的概念“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即互相尊重主權和領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內政,平等互利,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在1955年4月的萬隆會議上正式公開,引起巨大轟動,在中間國家之間大受歡迎,印度,印度尼西亞,巴基斯坦等亞洲大國紛紛與中國建交。

萬隆會議期間各國代表紛紛請周總理簽名


1963-1964年,周總理訪非,在訪問中所展示的完全尊重與堅決支持非洲國家維護本國的獨立、主權和內政的正義立場與大國政治家風範一時間風靡了所有受訪國家,在非洲大陸興起了一股“周恩來熱”和“中國熱”,從1956年與埃及建交開始到1971年,共有25個非洲國家與新中國建交。在廣大亞洲、非洲國家的支持下,1971年10月25日,第26屆聯大通過第2758號決議,恢復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

這一步棋,被周總理走神了。

第三步棋,叫做“因勢利導”。這是周總理外交戰略中最精彩的一步棋。從1954年日內瓦會議開始,周總理指導外交團隊充分利用資本主義國家之間的矛盾和不同的利益訴求,分化瓦解,各個擊破,1964年1月,法國與中國建交,這一“外交核彈”震動了整個歐洲,法國總統戴高樂將軍說:現在同新中國建交,總好過將來我們去求他們和我們建交。


周總理外交生涯最為經典的一幕,莫過於1972年促成美國總統尼克松訪華,引人注目的是,雙方會談前,尼克松總統出於對中國總理的敬仰,主動為周總理脫去大衣。這一外交破冰使得正因一系列邊境衝突與中國交惡的蘇聯深受震撼,不得不主動採取緩和措施,中國北方邊境的安全壓力大大減輕。同時,受這一事件影響,1972年英國,西德,西班牙,希臘等歐洲國家集中與中國建交。

1972年9月25日,日本首相田中角榮頂住國內壓力訪華,四天後中日建交。在隨後的酒會上從來不敬酒的田中首相不勝酒力,但仍然破例紅著臉向周總理敬酒,令日方隨行人員目瞪口呆。


總理的第三步棋,讓新中國的國際地位發生了火箭式提升,不僅徹底砸爛了東亞病夫的牌子,更成為了國際上我有重大影響力的大國。

到周總理去世時,新中國已與107個國家建立了外交關係,佔今天與我國建交國家數的60%。周總理作為新中國外交工作之父,一手營造了今日中國穩定和諧的外部環境,為我國集中精力搞經濟建設創造了良好條件。

敬愛的周總理千古!人民的總理,您永遠活在祖國人民心中!


每日一段歷史


李牧肯定得排一個!趙國在長平之戰損失了45萬人,整個國家就剩軍隊4.3萬人,16歲以上的男青壯年累計才7萬多人,正所謂的要兵沒兵要人沒人。由於大量軍力被用來防禦中原戰國的進攻,整個趙國北線幾乎全部放空,只有不到1萬五千人士兵。

李牧於公元前249年,長平之戰過後的第十一年,這一年李牧接管了代郡的指揮權,開始了他的重整軍備計劃。李牧給趙王請旨,五年內代郡不給朝廷貢稅,全部充作軍資。李牧先把所有代郡人召回到關內,然後用這筆錢去組織人口開墾土地,整個代郡便開始了大生產計劃。當時的代郡人口有20幾萬人,全部上陣,耕田種地,養馬牧馬。三年內便恢復了代郡的生產力。

而後李牧開始擴軍,他用了兩年時間徵召了48000人入伍,這時候李牧有騎兵13000人,步兵50000人,總計63000人。同時不斷的故意丟棄牛羊跟牧羊人讓匈奴人搶掠,製造趙軍無能的假象。

公元前244年,李牧組織騎兵13000人,步兵50000人,民兵20萬人(代郡所有男女老少)然後放出大量牛羊和牧人誘敵深入。由於長達兩年的麻痺佯裝失敗,匈奴單于得到趙軍"潰逃"的消息後根本沒有防備,親率騎兵約10萬人深入趙境。李牧開始採取守勢作戰,以車陣從正面迎戰,擋住騎兵衝鋒路線;讓弓弩兵滾石兵輪番投擲石頭弓箭;而將騎兵及精銳步兵控埋伏在後方。當匈奴軍進入包圍圈的時候,李牧乘勢帶領部隊從後切斷匈奴軍歸路,包圍匈奴軍於戰場。經激烈格鬥戰後,除單于率少量親衛部隊突圍逃走外,進犯的10萬騎兵全部被殲。李牧在殲滅匈奴主力後獲得了十萬匈奴兵的全部裝備,從此趙國重新崛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