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下一季《中国诗词大会》的建议

上期我们说到,地震诗也是我国古代文学中独特的存在,诗人们或“借灾言政”,借由大灾难或为统治者建言献策,或针砭时弊、体恤民间疾苦,或抒发忧国忧民的情怀。建议下一季的《中国诗词大会》中能够专门设置一期地震诗词的专题,一定会受到广大观众的喜爱。

给下一季《中国诗词大会》的建议

早期诗人们多借灾难讨论政治,慢慢地震诗逐渐转向描摹地震灾难场景、体恤民间疾苦,给人以产生巨大的冲击力与凄厉感。今天的几首地震诗,足以让我们感受到大地震发生时的恐怖。

宋·魏了翁

《山河叹送刘左史(光祖)归简州》(节选)

苍旻茫茫君为度,但见咎异来相因。

连年夏旱天无云,江淮湖浙田生尘。

飞蝗排空如羽阵,噍类猥众何诜诜。

僰南山萃陵谷异,后土矹矹如转轮。

春秋二百四十载,地震才五兹何频。

去年东南复告旱,徧以牲币走百神。

太阳朔蚀忽无光,金星昼见亦累旬。

汉沔沸腾地移轴,涪潼湓溢涛翻银。

星文屡变台符坼,阴象较著阳德屯。

外为兵戈为裔夷,内为宫壸为群臣。

天心渝怒有如此,犹以谴告施其仁。

惧而修政庶可弭,恬不知警将仍臻。

魏了翁,南宋著名理学家、大臣。在这首诗中,魏了翁描写了当时国家灾害频发、民不聊生的场景,其中震灾是很重要的一个因素——“地震才五兹何频”。伴随着山崩地裂的强烈地震,连年的夏旱、凶猛的蝗灾、特大的洪灾以及日食、金星昼见等灾异事件纷至沓来。在当时认识中,普遍将灾害的原因归结为上天对施政者的惩罚。魏了翁诗进而据此议论边疆军事、内政,呼吁统治者警惕天谴,“惧而修政”,不要“恬不知警”。

宋·黄庭坚《流民叹》

朔方频年无好雨,五种不入虚春秋。

迩来后土中夜震,有似巨鳌复戴三山游。

倾墙摧栋压老弱,冤声未定随洪流。

地文划劙水觱沸,十户八九生鱼头。

稍闻澶渊渡河日数万,河北不知虚几州。

累累襁负襄叶间,问舍无所耕无牛。

初来犹自得旷土,嗟尔後至将何怙。

刺史守令真分忧,明诏哀痛如父母。

庙堂已用伊吕徒,何时眼前见安堵。

疏远之谋未易陈,市上三言或成虎。

祸灾流行固无时,尧汤水旱人不知。

桓侯之疾初无证,扁鹊入秦始治病。

投胶盈掬俟河清,一箪岂能续民命。

虽然犹愿及此春,略讲周公十二政。

风生群口方出奇,老生常谈幸听之。

北宋著名诗人黄庭坚的这首《流民叹》,描述的是熙宁元年(1068)在河北发生的一次地震,震后不幸洪水泛滥,房舍倾覆,百姓迁徙流移、哀鸿遍野。

首先黄庭坚描写了地震的惨状,“有似巨鳌复戴三山游”,“倾墙摧栋压老弱”,随后又是洪水泛滥,“十户八九生鱼头”,其惨烈之状,触目惊心。而逃难的百姓“累累襁负襄叶间,问舍无所耕无牛”。他们流离失所,无以为生。

然后黄庭坚通过以上事情的描写,转入了关于赈济灾荒,救民水火的议论,高居庙堂之上的执政者,“风生群口方出奇”,但终究是老生常谈,同时诗人也感慨自己“疏远之谋未易陈”,职微言轻,无补于事。在此番议论中,诗人的看法是治国必须未雨绸缪,诗人引用“尧汤水旱”“讳疾忌医”等典故,寓意其中,典重厚实。

此诗充分表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心志,初步摆脱了灾乃天谴、因灾刺政的诗歌创作模式。

清·杨炤

《客自燕归者为余略悉地震时情形纪五绝句(戊午)》

高天忽阴惨,厚地频震荡。

声如崩轰雷,势若翻巨浪。

万姓房屋倾,三门城楼倒。

生灵争顷刻,性命多不保。

连日鼇极翻,大小四十震。

天昏黄沙走,地裂黑水迸。

马争出马坊,象争出象房。

人亦争出屋,盗贼乘时忙。

于戏通州城,荡尽如旷野。

地裂人忽陷,往往骑在马。

清康熙十八年七月二十八日(1679年9月2日)中午,京师地区发生了一场8级地震,震中在平谷、三河(今河北三河)一带,地震波及范围除京城外,还包括周围的河北、山西、陕西、辽宁、山东、河南六省,共计两百余州县。

在清朝诗人杨炤的诗中,我们仿佛回到了地震发生时的那一刻:阴沉的天、坼裂的地、巨浪袭来般的声响,迸裂的黑水,瞬间倒塌的房屋、争相出逃的人和动物,趁虚而入的强盗,来不及下马就被陷入地下的人……一幅地震实景图立刻展现在眼前。

清 · 邵长蘅

《地震诗戏傚昌黎体》(节选)

京师地震骇厥闻,初如地底雷砏磤。

又如车历辘万车轮,自西北来东南奔。

顷刻簸荡摇乾坤,雷硠菈擸屋瓦翻。

市韾呀咻扬嚣尘,叫号触突踣以颠。

车仆马蹶欹轓輓車宛,拉攞大厦摧高垣。

砾块扬箕天昼昏,欂栌杗栋楹橑枅。

颠倒填塞衢巷堙,百雉顿蹋崩门关,九庙鸱吻堕蟠蜿。

骿胁折脰髁骨辚,死者累累三千人。

......

通州三河嗟可怜,十毙八九离邅迍。

腐尸败胔腥阓阛,半籍以藁孰槥棺。

地坼水涌黑且浑,翁妪失足埋尻臀。

在对三河、平谷地震的细节描写和极致体验上,邵长蘅的《地震诗戏效昌黎体》胜过其他各篇。

“骇厥闻”的地震袭来,一系列动词,如“摇”“翻”“扬”“颠”的运用,真实反映了地震发生时乾坤摇荡的景象,天与地的剧烈撼动足以摧毁人的生存意志,京师作为全国经济文化的重心,遭受如此灾难,其危害性更是加倍。

震后的场面亦是触目惊心。这震地动天的声势和十毙八九的惨烈,在邵长蘅笔下直入主题而迅捷展开,一波接着一波,不容喘息之机,混合着血泪的细节场景一幅又一幅地扑面而来,令人读罢仍有诗中作者一般的惊魂未定。

给下一季《中国诗词大会》的建议

诗中陈列了地震后种种惨不忍睹的景象,使读者与亲历者一样感同身受,不由悲从中来。地震灾害带来的伤痛是巨大的,在诗里描摹的恐怖场景中,无处不透露着古人面对天灾的无助感,所幸随着科技的发展,我们有了更多减轻地震灾害损失的方法,未来会越来越好,愿地震灾难不再。

给下一季《中国诗词大会》的建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