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最火的农家乐,如今却大片倒闭,为何人们不再去了?

卢金潮


所谓的农家乐就是农民向城市现代人所提供的一种回归大自然的一种放松和愉悦心情的一个地方。一般来说,农家乐都是利用当地所产的农产品或者山里的野菜进行加工,满足客人的需求,成本较低,消费也不高,又能远离那种城市的喧嚣。

在农村很多饭店都是打着自产自销的旗号,价位很高,比城市里还要贵,而且上菜也不及时,服务也不怎么好。

我的家也在农村,村里面也开了好几家农家乐,比如我们要的这个菜,他给你换成了另一个菜,往往使主家很尴尬,如果不是同村人,是别人特地从外面带人来吃,那怎么办呢?可想而知,他还会再来吗?所以实事求是是很重要的,而且菜的特色也很重要,管理啊,服务啊都是缺一不可的。


迷糊丫头


农家乐在前几年是非常火爆的,但是最近几年倒闭了很多。

像洛阳周边山区的农家乐,现在还在坚持营业的已经不多了,开车经过高速路,发现好多都是空荡荡的,泛白的灯笼,翘皮的招牌。

1、农家乐大多是一杆子买卖

我觉得这个是最主要的原因。

一般城郊或者风景区附近的农家乐,因为地理位置好,能够做出真正的农家饭菜,还是很受城里人喜欢的。我也去过好多农家乐,但一家店去两次的几乎没有。

周末,我去一个风景区玩,中午在农家乐吃个饭。但是这个景区我一年能去几次,基本上都是两三年去一次。省外的农家乐更是这样,我们去外省旅行,那个地方的农家乐这一生也许就只去一次。

洛阳山区的农家乐,来的客人基本上都是第一次,很少有老熟客一说。景区开发初期,大家都去旅行,还回去农家饭店,后来景区成熟了,去的人少了,大量的农家乐就没有了稳定的客源。

2、服务跟不上,卫生条件差

大家去农家乐吃饭,就是图一个原汁原味,想吃到正宗的农家饭菜,毕竟天天在城里吃好的,吃腻了,想换个清淡的口味。

农家乐一般都是自家人负责整个饭店的运营,既要配菜炒菜也要负责招待客人,擦桌子之类的,根本忙不过来,服务就会跟不上。

有次去吃饭,叫服务员盛碗米,叫了好久都没人,后来我们自己去盛,发现他们正在淘米。好多农家乐连餐巾纸都不提供,你要用的话,还要钱。

最主要的就属卫生条件了,咱们自己家吃饭的话,可能也不嫌弃那么多,但是去农家乐,发现有些碗筷都没刷干净,看着就不想吃。

还有院子里的杂物,再加上旱厕,卫生条件差,好多人再也不想去了。

3、没有特色,雷同太严重了。

可能你在河南的农家乐吃到的都是西红柿炒鸡蛋,去好多家都会有,虽然说这是必点的,但好多不同地区的农家乐做的饭菜都一样,吃几次后,就没有新鲜感了。

现在,好多农家乐开始追求高档菜品了,鸡鸭鱼、虾、螃蟹,殊不知,城里人都是吃腻的,他们大老远跑过来还吃这,没有当地独特的优势菜品,雷同太厉害了。

4、食品安全问题

我朋友上次在一个景区门口的农家乐吃了蒸野菜后,上吐下泻,我们赶紧开着车回到城里,食物中毒,估计就是那野菜有毒,想想还是很可怕的。

5、配套设施不完善,太单一

去农家乐,就是一下车围着桌子等着开饭,吃饱了,就回去了。

农家乐周边没有可配套的基础设施,让人玩的地方和游戏很少。

去栾川时,那有个农家乐还不错,他们让顾客自己去水里摸鱼,然后给你制作,让大家既体验了一下摸鱼,也品尝到了当地的美味。


反正来说,农家乐的风吹来的时候,大家都往上冲,没有仔细考虑相配套的东西,没有自我提升,缺乏特色,最终落入关门大吉的地步。

你觉得我分析的对吗?


耕云社


曾经火爆一时的农家乐,如今却越来越冷清大片倒闭,那么,为什么现在的人们不再想去了呢?

我们认为以下原因是造成农家乐冷清的真正原因。

第一,传统的农家乐项目单一,还是只停留在吃饭、娱乐的较低型层面上,基本上都是以吃为主,很多都是主打什么原生态菜、有机米之类概念性的东西,过于简单粗暴,无法满足游客多元化的需求。

第二,传统的农家乐质量不高,很多农家乐呈现一窝蜂而上,质量参差不齐,有些环境、卫生、食材堪忧,同质化非常严重,而且由于竞争激烈以次充好、以劣充好时有发生。

第三,传统农家乐营销过于短视,没有连续性、系统性,通常表现为“因时而动、因势而发”,一窝蜂而上,在旺季来临之时,不遗余力的发力投入宣传,希望获得更多的客源,到了淡季反而放松了对市场的开发,把希望寄托在旺季和大型节假日上,缺少在淡季时做文章吸引游客的手段。

第四,传统农家乐销售渠道单一,除了自有的渠道之外,过于依赖旅行社,认为只要和旅行社打好关系,客源自然不愁。没错,旅行社是能带来巨大的客源,能获取较好的收入,但仍然无法足以覆盖农家乐的运营开支,且农家乐同质性强,竞争较大,旅行社的选择性也很大,不能给农家乐带来长期的、稳定的收益。

农家乐在乡村旅游发展的大潮中如何求生存、谋发展?只有一条路——转型升级!

在传统农家乐的基础上,以乡村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为核心吸引物,通过培育品牌、完善产业链、注重体验参与度、多元化营销等手段,打造旅农合璧的旅游+新模式,我们看到国内有些地方的乡村旅游风生水起,如浙江德清的莫干山、江西靖安的中源、山东烟台的龙泉等,他们适应新时代、迎合新需求、实践新模式,确实值得乡村旅游经营者学习。


森林驴


有一个段子说:一群都市人去农家乐吃饭,一人先吃完了,走出餐厅,随便散散步,走到一处树荫下,看见一个大妈在往鸡蛋上刷泡有鸡屎的泥浆,大奇,问在干吗。大妈说,刷点鸡屎上去,卖给那些城里人,他们相信这就是土鸡蛋……

虽然只是个段子,却也说出了许多农家乐的真相。

农家乐本来是地处乡野农家饭店,为城市游客提供乡土风味的农家菜,以本地出产的荤素食材见长~土鸡土猪,新鲜鱼虾,自产果蔬。可是,实际上许多农家乐却与城市小馆子差不多,用的都是菜场里买来的鸡鸭鱼肉各种蔬菜,但都打着自产生态的旗号。农家乐本来烹饪就很一般,出品也相当土气,加上食材并不真正过硬,就慢慢地失去魅力了。如果有些农家乐再把价格往上提,比肩甚至超过城市菜馆,那没落就近在眼前了。

因此,农家乐的名副其实、诚信经营十分重要!


吴歌说事


今年五一节去了天津薊洲山区农家乐,感觉不象农家,到象旅馆,房屋装修的不伦不类,大白瓷砖在阳光的照射下,连眼都睁不开,根本无法在院中活动,当地人有说法,院内是不能种树的,说跟,困,字有关,后来联想院内有木,就家困字,不吉利,吃饭上更是失去农家饭的风格,也非常简单,根本达不到每人每天付费的标准,不想长远,真是鼠目寸光。

有一种现象更不好,自家的农家乐自家不经营,包给外地人,实不可取,游客想了解当地的风土人情,一问三不知,这也就失去了很多意义,给游客也加大成本。

租农家乐租金每年十万元左右,这样就加大了经营者的成本,他只能从收费上饭菜上和用电上找回来,空调收费,热水器洗澡收费等,让人不可意义,真是一回买卖,饭菜更可怜,不值一提。那些年去农家乐真能感受到山里农民人家的厚道,这些外地租用经营者太奸诈,宰一个是一个,当地人最好别租给他们,会影响到你们的长期发展,不要只看眼前,游客最好避开这些外地租用经营者的农家乐,游客花同样的钱,不如本地人的好,租用者会在饭菜上找回他的租用成本。

本想去趟农村,住几天宽屋大炕,闻一闻做饭时缕缕炊烟的味道,和大锅饭菜的淳朴,走一走乡间小道,,回忆一些童年的时在家的感觉,让人失望了。


三门俠


看到这个题目,笔者有点小震惊。因为笔者还是时不时去农家乐走一遭的。然后电视里也常常放着农民靠着农家乐发家脱贫致富。


但是通过体验,大家也很容易发现农家乐存在的问题。


(1)价格贵但住宿环境一般


一遇到五一,十一,去北京周边的农家乐,一间很普通的农家房,要价500-700,笔者就曾遇到过一间房700元的情况,当然笔者没有住,不舍得花这些钱。


价格贵了,但是住宿环境确实一般,很多都是农家改造的。房顶太高,然后光线不足,不算愉悦享受。


另外再加上菜饭钱也不便宜。农家早饭15元—30元一位。一个中饭整个上百或者大几百,七零八碎加起来真不便宜。


(2)价格ok但住宿环境更差


当然除了贵的,也有便宜的。但这时你可能会遇到更差的住宿环境。比如厕所的水压不足,冲不干净。然后洗澡的水不热,只能洗冷水等等。


(3)服务不到位


大家去农家乐,原本就是希望放松开心的。但有的农家乐采取黑店式经营,有的就是不专业,比如被子是发黄的,然后喝茶的杯子不干净,反正就是不让人省心省事,久而久之,被伤害了一次,就再也不愿意去遭罪第二次。


旅游是服务行业,看上去谁都能做,但考验的是专业,细心,耐心等。只有做好了,生意才能好起来。



北京不冷东京热


现在农家乐确实与刚开始兴起的时候,不可同日而语。导致现在农家乐萧条的原因,其实不难探究,但要知道农家乐为什么萧条,首先要知道农家乐为什么兴起。有来源才有去处。

农家乐兴起的时候,差不多是中国消费转型的初期。经过几十年的快速发展,中国经济得到极大提升,而人们的消费能力也急剧提升,厌倦了城市里千篇一律生活的都市人,需要新的娱乐方式,与消遣模式。农家乐在那个时候顺势应时,火爆市场。

但消费转变是在不断进行的,绝大多数农家乐因为存在先天的缺陷,导致不可持续发展,主要有这么几点原因:

第一,专业性不足。

农家乐本质上是属于服务业的,服务业有一个很重要的要求,就是要有专业的服务。但农家乐做不到这一点。包括吃的、喝得、玩的,都做不到服务的专业性。

比如农家小吃,来一次两次,觉得很新奇、很有特点,但第三次就会厌倦,以后就不来了。而且农家乐做到饭菜,很多不是专业厨师做的,不是很稳定,有时候咸一点,有时候淡一点,对于自己家吃的来说,没问题,但对于服务行业来说,这是卖钱的,人家就很容易不满意。

城市里开餐饮店,也是几年就轮换一下,道理是差不多的。真正久盛不衰的,是兰州拉面、沙县小吃这样工作餐,因为满足了普通上班族的日常需求。

第二,管理不到位。

管理是一个看起来简单,实则不容易的事儿。农家乐在卫生管理、价格管理、服务管理、环境管理等等方面,都存在极大问题。毕竟先天不足,总有瑕疵出现。这种瑕疵,对游客来说,就是不可承受的痛点。有一些农家乐,价格奇高,一只鸡可以卖上天价,一道特色菜可以卖出太空价,简直做到就是一锤子买卖,这样对游客来说,绝不会再来,回头客都被“赶”走了,是不可能有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更遑论发展壮大了。

第三,配套不足。

对于到农家乐吃喝游玩的城里人来说,很多都是一家子一起去。除了吃点当地特色菜之外,最好还有给儿童玩儿的地方,也就是相关的配套设施。

但农家乐基本上很难达到这样的服务地步,基本上没有相应的配套设施。顶多就是一个鱼塘,给男士提供一个钓鱼岛野趣,甚至野趣都算不上。其他配套娱乐游玩设施太少。这样吸引力就不足。

第四,闲忙难调。

农家乐一般周末与假日生意比较好,工作日大多生意差,闲时与忙时相差太大,无论在招人用人留人上,还是持续经营成本控制上,都有较大的变数。

这四点是去过不同几次农家乐得到的经验,但也有个别农家乐其实一直生意火爆。去过一个朋友开的农家乐,现在已经发展成一个非常有趣的“娱乐中心”,包括有小孩子的乐园,甚至还有指导小朋友种菜的特殊基地。

这其实不是朋友一个人搞的,原先他做的只是特色小吃,因为质量稳定,价格公道,而且时不时有新菜品出现,加上环境、卫生做的不错,然后吸引很多客人来品尝。后来发现不少游客都是拖家带口来的,就发动村里里,共同做了儿童乐园,以及其他各种配套的措施。因为只是根据村庄原有格局进行了一些布置,所以投入不大,但整体上发展的很不错。

农家乐逐渐被市场遗忘,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但主要问题在于,大部分农家乐投资者,没有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不能与时俱进,满足消费者的切实需求。


波士财经


曾经最火的农家乐,如今却大片倒闭,为何人们不再去了?

农家乐是一种新兴的旅游形式,满足城市人对农村的吃,住,行,精神的需求,回归田园生活,感受返璞归真。

农家乐的发展迎合了大众需求,曾经盛极一时,经营者们个个赚的盆满钵满。现如今,农家乐的形势却并不乐观,倒闭的倒闭,转让的转让,苦苦硬撑的比比皆是,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我觉得有以下原因:

1.农家乐的食品问题突出。

不少旅游者选择出行,首选农家乐。吃农家饭,是其中必不可少的一项,旅游者消费的初衷是想吃到纯天然,绿色的农家菜,但结果却不尽人意,好多菜品都是市场批量采购,和宣传的农家自种自采大相径庭。

食物的质量也得不到保证,污水横流,苍蝇满天飞的后厨,这是真实存在的。中央电视台财经频道的《消费主张》栏目曾报道过农家乐经营中出现的问题,其中就有关于后厨的报道。

农家乐中自己饲养的鸡、鸭、鱼等活物,为顾客提供现场宰杀服务,动物的检疫程序没有,是否含有病菌不得而知。现场点杀,后厨掉包,是常有的事。

2.农家乐的服务有待提升。

农家乐遍地开花,服务却成短板。顾客点菜,个把小时上不来,服务态度还不好。

停车难,经常找不到停车位,没有专人管理,乱停乱放问题严重,剐蹭不断,无人调解,引发矛盾。

住宿问题也不容乐观,房间设施陈列简单,放些农村元素,就成民宿,服务不到位,解决问题不及时,价格虚高问题突出,价格与服务严重不匹配,客人直呼上当,去了一次就不想有第二次。

3.农家乐安全得不到保障。

农家乐的经营者大多是私营业主或村集体组织,各自为政严重,景区缺乏统一管理,有的景区连最基本的导向牌都做不好,要不指向不明,要不干脆就没有,进入景区就像无头苍蝇乱穿,人流量大了,安全得不到保障。

景区的隔离措施做的也不好,游客经常有被猫、狗抓伤的情况,不解决问题,扯皮现象严重。

4.农家乐缺少“农”魂。

农家乐千篇一律,没有特色,吸引不了游客。据权威部门统计,农家乐百分之八十的收入来自回头客,回头客少,自然影响收入。

现在的农家乐,在我看来,好多是城市饭店的复制品,只不过是把饭店搬到农村而已,布置点瓜果蔬菜装饰,放点农村的老物件,美名其曰“农家乐”。

农家乐缺少真正的内涵,它走不到消费者的心里去,产生不了共鸣,体会不到乡愁。

综合以上几点来看,农家乐的发展不容乐观,存在很大问题,不进行刮骨疗伤,对症下药是去不了顽疾的,需要有壮士断腕的决心,把旧观念,旧思想统统抛掉,用新思路,新理念引领农家乐的未来。

我是“旗甲生态农庄”,欢迎批评指正,不甚感激。


旗甲生态农庄


农家乐是一种新兴的旅游业态,满足城市人对农村的吃、住、玩的精神需求,让都市的人们回归田园生活,呼吸到大自然的气息,感受一下返璞归真的乐趣。所以,农家乐的发展因迎合了社会大众的需求,曾经盛极一时。而现如今,农家乐的形势早已日暮西山,倒闭的倒闭,转让的转让,还有更多的农家乐在苦苦的支撑,我们不禁要问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

对此,专家们表示,现在的农家乐,好像是城市饭店的复制品,只不过是把饭店搬到了农村而已,布置点瓜果蔬菜装饰,放点农村老物件,美名其曰“农家乐”。 农家乐千篇一律,没有特色,吸引不了游客。据权威部门统计,农家乐百分之八十的收入来自回头客,回头客少,自然影响收入。

那么,曾经最火的农家乐,为何到了没人愿意去光顾的地步了呢?首先,农家乐在吃的方面存在着较大问题。不少旅游者出去游玩,之所以选择农家乐,是因为想吃纯天然,或具有当地特色的农家菜,如果他们看到农民去田间把菜摘上来烧给他们吃,他们会很高兴。但是如果菜品都是市场上批量采购来的,那肯定与宣传上的农家自种自摘的说法大相径庭。

还有,旅客来吃农家菜,来上一次两次,觉得很新奇,有特色,但多次来会觉得厌倦,以后就不再来了。而且,农家乐的菜都不是专业厨师做的,质量并不是很稳定,有时候咸一点,有时候淡一些,或许自己家里吃吃也就算了,但是对于这菜品是要卖钱的,客人们会觉得不满意。

再者,农家乐的管理水平有待提升。很多顾客反映点了菜后个把小时上不来,服务员态度又不好。而且农家乐所在的旅游景区,顾客经常找不到停车位,又没有专人管理,很容易引发各种矛盾。更让人诟病的是,一些农家乐价格奇高,一只山鸡可以卖到天价,一道特色菜可以卖出太空价。这样的做法,对游客来说,绝不会再回头了,把回头客都“赶走了”,农家乐还有啥好的前途?

更关键的是,农家乐的住宿问题也不容乐观,价格与服务严重不匹配,客人直呼上当受骗,去了一次肯定不会有第二回。农家乐通常是房间设施阵列简单,就放些农村元素,就成民宿了,而且服务不到位,解决问题也不及时,更让人难受的是,住宿价格也存在虚高问题。这让客户觉得住农家乐还不如住附近的旅馆。

最后,农家乐配套设施也不足,难以满足城里人猎奇的需求。一些城里人去农家乐玩,都是带着一家子去的,除了吃点当地的特色菜之外,还要有配套东西。现在的农家乐,基本上没有相应的配套设施,顶多就是搞个鱼塘,给男士提供一个钓鱼的野趣。而其他配套娱乐游玩的设置太少,比如可以设置儿童乐园,而且有条件的农家乐可以搞一些温泉洗浴。东北的农家乐还可以搞滑雪等活动,这样玩些城市居民喜欢,但平时又没有的节目来,才能真正吸引回头客。

曾经火爆的农家乐,现在人们都不再愿意去了。主要还是农家乐在食品方面出了问题;在配套方面做得也不足,更关键的是多数农家乐在管理上也存在欠缺,在这种情况下,没有什么特色的农家乐,人们去过一次就不想再去了。所以,曾经经盛极一时的农家乐观在大片倒闭,只有少数才能存活下来。


不执著财经


近几年,关于农家乐大片亏损甚至倒闭的言论一直都没有停止过,但这不能说明人们不爱去农家乐。事实上,农家乐的市场竞争变得越来越激烈,在有人倒闭退出的过程中,也有不少人加入到经营农家乐的大军。

1、农家乐竞争激烈,同质化严重

由于收入水平的提高、以及城市生活压力变大,越来越多的城市居民开始向往农村的生活,渴望到农村寻找乐趣,农家乐的便在这个过程中应运而生,还火遍了中国的大江南北。但是,随着农家乐旅游变多,这个市场也开始出现了一些问题。

竞争激烈,同质化严重。看到有人做农家乐生意赚钱,很多农村也开始涉足这一行业,并纷纷模仿,导致许多的农家乐看上去没有什么太大差异,比如大多停留在吃饭、钓鱼、采摘等“老三样”;有些农家乐可能除了吃饭还是吃饭,并没有给消费者带来愉悦身心的特色体验。

游戏参与者越来越多,大家的经营手法也差不多,面临的竞争压力自然也变大。为了吸引客人,许多农家乐便会大打价格战以吸引客人,另一方面,他们也会想法设法压缩成本,服务质量也受到了影响。竞争的加剧摊薄了利润空间,一些农家乐不赚钱,甚至亏钱,就会选择退出市场。

值得一提的是,很多农家乐缺乏“经营理念”,通过一时的主题或者活动宣传吸引人气,但此后便没有持续的宣传和营销跟踪,导致回头客较少,后劲发展不足。

2、基本服务都没做好,怎么吸引人?

相比同质化的农家乐,部分地区的农家乐还存在先天发展条件不足的问题,但依然还要争破头来“分一杯羹”。有些农村既没有独特的自然环境,也没有独特的农村人文文化,总之没有吸引人的亮点,但还是要经营农家乐,结果可想而知,白花花的钱“打了水漂”。

还有些农家乐连最基本的服务业没做好,比如经常会出现一些令人难堪的情景:用餐环境脏乱差;卫生条件不到位,生熟食混放,苍蝇在食物上面飞来飞去等等。

也有些农家乐的硬件配套设施不足或者有待完善,比如道路行车难走、通讯网络信号差、房间装修不够舒适、没有足够的停车位、没有专人管理......

3、怎样才能做好农家乐?

除了粗放式发展,有些农家乐还背道而驰,将城市那一套娱乐模式搬到农村,忽视了农家乐背后的意义。一些所谓的星级农家乐休闲,丝毫没有山野情趣的农家乐特点,无非是将保健、棋牌、KTV等城市娱乐项目搬到农村,经营方式和内容也模仿城市旅游度假村。

总而言之,在竞争激烈的农家乐市场环境中,那些沿用粗放式经营的农家乐必然难以为继,会有被淘汰的风险;而只有不断转型升级的农家乐,才能够在竞争在处于不败之地。未来的农家乐市场,一定是回归“农家”本身,走特色化、精细化道路。

比如,浙江省桐乡市就在农家乐升级上取得重大成绩。目前,桐乡市已拥有市级以上农家乐特色村(点)21家,其中省级以上7家,此外还拥有市级以上休闲观光农业园13家。2017年,全市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接待游客553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5.1亿元。有兴趣的网友,不妨可以借鉴和学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