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桧在宋已经是官职宰相了,为什么还要做投降派?投降金国还能做到比宰相更大的官吗?

五毒右侍郎


简单来说,秦桧就是因为当投降派才成为宰相的,投降金国他只会默默无闻。

客观点来说,秦桧不算主和派,他基本算是金人的间谍了,再次也是个投降派,主和派的目的是在一些小问题上退让保守,但根本利益不能丢,至于投降派,只要还有块地能够坐着,那就行了。

南宋初年公认的主和派代表是赵鼎,他还跟金人争执河北地界的边界和南宋跟金国的关系问题,另外他跟岳飞的关系也不算差,主和派跟主战派并不是水火不相容。

但秦桧完全不同,他的行事方针就是全力打压主战派,所谓宋金和议,那也是金人提什么,他就是答应什么,宋高宗有什么不乐意的,他还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劝宋高宗割地赔款、称臣纳贡,完全是在南宋朝堂替金国谋利益。

事实上,秦桧曾经也是主战派,在北宋末年,秦桧接连上奏建议宋钦宗发兵抵抗金军,而不是练练退却,北宋决定割地求和的时候,秦桧屡屡表示反对。

靖康之变后,徽钦二帝被掳,秦桧等官员也被掳走。在北方的几年间,秦桧完成了忠臣到奸臣的转变,凭自己一身本事在金朝宗室大臣挞懒那里混出了头,没有跟宋徽宗等人一起流放到东北。

秦桧在金营的那几年干了什么不为人知,只知道他曾给楚州守将写劝降书,最终楚州以城破巷战而落,劝降毫无效果。

到建炎四年(1130年),秦桧离开金营,抵达行在临安,理由是他杀了监视自己的金兵,抢了小船逃回。

这个理由漏洞很大,秦桧一个文臣,哪有那么大的能耐夺路难逃,他又不是辛弃疾那种百万军中取敌上将首级的猛将,所以朝臣多持怀疑态度,秦桧可算是背了一身的黑历史。

南宋初年可谓人才济济,李纲、吕颐浩、张浚、赵鼎都算能人,与他们相比,秦桧并无特殊才干,还有黑历史,怎么也难挤进中央,但他还是进了,当了十几年的宰相,原因有两个,一是宋高宗怕打仗,二是秦桧能够跟金国高层搭上话,尤其是他的老主子挞懒倾向于跟南宋议和后,秦桧在宋高宗眼中的分量越来越重,他在南宋的地位也水涨船高。

宋高宗议和的思想有一个变化的过程,开始他可能还是想跟金国较为平等地议和,到最后不管不顾了,只要能议和,称臣也不是问题。宋高宗议和思想的加重,是秦桧地位上升的主要原因,这也使得他更加依赖金人,他的权位都来自于背后的金人,一旦他敢拒绝金人的要求,就将面临舍弃荣华富贵的风险。

秦桧在宋高宗眼中的重要性完全来自于议和,如果想要南宋方面长久不反对和议,所要做的就是让南宋跟金国的实力拉开差距,让主战派望而退却,所以那几个战功卓著的将领,该杀的要杀,该解除兵权的要解除兵权,以保证他秦桧的利益。

秦桧就是金国在南宋朝廷的一个传声筒,而且他也不是个安分的人,金国的议和条款有一条“不许以无罪去首相”,也就是说秦桧不能随便罢免,这是要搞终身制。宋高宗当时签了和议很高兴,后来发现事情不太对,秦桧的权力有点大啊。

绍兴和议后,秦桧通过长期的政治斗争,不仅位列宰相,成为政府首脑,把亲信安插到重要部门,还兼枢密院长官,掌握军队的调拨权,此外秦桧还控制了监察机关台谏,台谏成为秦桧弹劾异己的工具。

随着秦桧执政时间延长,他的心思可能不止步于一个臣子了,这一点,宋高宗隐隐有觉,但秦桧背后站着金国,自己选的路,咬着牙也要走下去。

终究还是宋高宗技高一筹,靠着能活熬死了秦桧,在临死前,秦桧还搞了一场牵连五十余人的“谋大逆”案件,试图一举铲除反对者,给养子秦熺(秦桧没有儿子)铺路,但冤狱弄好后,秦桧连签字搞人的力气都没了,宋高宗很是时候地下诏书,封秦桧为王,秦熺为少师(无权高位),统统退休,当晚,秦桧去世。

秦桧在南宋风光了十几年,生前还得封异姓王,以他的身份能力,是绝不可能在金国获得如此地位的,做到比宰相更大的官也不可能。


平沙趣说历史


秦桧和岳飞是最具有代表性的奸臣和忠臣的古代官员形象,两者之间的行迹差异确实很大,但也没有到了势同水火的地步,很多感性的东西是后世自己加上去的,特别是戏曲文学的渲染。关于秦桧是不是投降派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主战、主和在朝廷是常态。遍翻古代历史,在遭遇战事的时候,朝廷在议事的时候总是会分为主和派和主战派,宋金战争期间,同样如此,朝廷分为两派,各有代表人物。一般武将主战,文官主和,也有明朝文官主战,武将主和的反差,所以明朝很快亡了。靖康之耻,对汉人政权来讲,是莫大的耻辱,对汉民族的心理造成了巨大的创伤。所以,后世怀着巨大得悲愤,对宋朝的主战派报以同情,对主和派,特别是秦桧表示鄙视。



2.秦桧更多的是马屁派。秦桧的做法,实质上是主和派,只是后世从感性的角度骂他为投降派,其实,投降派就是放弃本国政权,接受对方的统治和奴役。而议和,则是停止战争状态,谋求和平。这是完全不同的概念,这一点上,秦桧是主和派。这还不是最主要的,最主要的是宋高宗赵构是主和派!当时,国家军队战斗力羸弱,中原失陷,无钱无粮,拿什么打?怎么跟金国对抗?所以赵构要议和。而秦桧要保住荣华富贵,自然要拍赵构马屁,出头攻击主战派。



3.事后发现,主和是主流。说秦桧是投降派,但秦桧永远不会到金国去,在宋已经是相国,到金国有什么?有什么也比不上相国。所以说他是投降派,特别是投降到金国,实在站不住脚。而且,事后发现,虽然,中原百姓“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但是南方的王师并不想北伐,一方面宋国实力不足,皇帝不许,另一方面,南方百姓刚刚安稳几年,如果北伐,又要出人又要出钱,根据时人笔记记载,大量的民众不愿意国家再兴师北伐。这也就是说,秦桧的背后有很多人在支持他,虽然改变不了他诬陷岳飞的事实,但是也能看出当时社会舆论的一点端倪。



雨夜说春秋


原因很简单,如果秦桧不向金国投降,他不但做不成南宋的宰相甚至可能会丢了性命。

秦桧本是金的奸细,金国骤然灭了北宋,却没有能力一下子消化和统一他占领的地盘。于是先后立了张邦昌和刘豫等伪政权作为缓冲,这和日本立伪满洲国相同。但是立伪政权是金国的目的吗?肯定不是,既然占领了必然要作为自己国家的领土才行。可是统治被占领地区自然需要一段时间给他消化,就像你吃饱了饭就觉得困一样。

为了消化被占领的地区,金国最好是跟宋朝议和,因为一议和,敌占区的反抗武装就失去了南宋的支持。

这个议和的人选就是秦桧,一开始金国立张邦昌的时候,秦桧是反对的那时候他还有点民族气节,不过禁不住诱惑就从了金国。当时和秦桧一起被捕的还有张叔夜、孙傅、司马朴。这三个人都死在了金国,张叔夜自杀,孙傅被俘第二年去死,司马朴死在真定。只有秦桧回来了不是很奇怪吗?

回国的秦桧宣称:自己杀了监看自己的金兵,夺了船逃回,航海南归。根据秦桧自己的描述来看,他似乎是勇猛异常。其实这正是金国和秦桧商量好的计谋,先是营造秦桧良好的形象,这有助于他在南宋取得一部分人的支持,自然也更容易获得高位。

然后秦桧再去主张议和,声称议和是对南宋来说最有利的选择,一个英雄的观点,自然会得到更多人的附和!

倘若秦桧不投降会是什么结果?他和金国的PY交易会被金人抖漏出来干净,秦桧别说是宰相,性命休矣。

关于秦桧只是迎合赵构的意图

近来多少觉得秦桧冤枉的,很多都拿这个事情说事儿,先不说秦桧是金间。单单这一点秦桧就得定在耻辱柱上。

现在我来问你,秦桧迎合赵构,那为何岳飞不去迎合?一个国家的重臣,是拿来让你迎合上头的?而且是让你迎合上头错误思想的?

这就好比,你做了官员,一出了事儿,先是甩锅给领导,说都是领导这样想,我只是按照领导的意图做?难道领导的意图是违法的你不晓得?法还没有领导大了?多少人因为这种思想变成祸国殃民的老虎,有什么值得同情的!

人人都这样想,这国家还不是马屁盛行,臭气熏天。

这种唯领导意图是瞻的人员,真是最大的祸害。今人还有不晓得这个道理的,为一己之私,罔顾国法和大义,这种人不跪着要他做什么?


目西


赵构议和也是实在没办法了!国库空空,军饷拖欠半年以上……怎么办?最要的川陕方向军饷粮草拖欠一年了,一发生兵变,立马崩盘!

已经想过好多办法了,加税:到处农民起义,光岳飞就剿灭了十几次……包括杨幺、钟相差点动了国本!放手让中兴四将自筹?老大不掉,而且可能盘剥更厉害:造成江淮等地自行割据,抗金又抗宋,苗刘兵变的原因就是欠饷、又盘剥当地百姓,准备自立为王!

现在宋吹整天说宋怎么富,是建立在国家财政收入怎么高的基础上,宋是高税、中国历史上第一、而且计算方法很奇皅!就算这样,照样没军费!

燕云十六州一直收复不了、包括穷西北……最大原因是当地百姓根本不支持宋,包括后来南宋的中原地区百姓也如此!辽、金、元都是包税制:十五税一,宋呢?五税一!百姓会怎么选?

所以宋早该灭亡,早该改朝换代了!


新晴辛静


我们都知道在古代宰相是百官之首,可以说一个人如果做到了宰相的话,那么已经算是最高官职了,死而无憾了。

而秦桧呢,两次拜相,执政十九年,又封秦、魏二国公,关键又得到了赵构的喜欢宠信,人生如此,夫复何求啊!!!但是秦桧为什么还要投降金人呢?

其实秦桧到底有没有投降金人,是不是金人的卧底,在历史上也是没有给出答案的,只是后人的猜测而已,加上一些小说,评书等等之类的,更是让人信以为真了。

虽然说秦桧是不是卧底已经很难考证了,但是不得不说有很多疑点的,首先就是秦桧是怎么从五国城逃出来的,而且越过了几千里穿过了中原,差不多整个金人统治范围来到了南方的。这个在当时来说是很匪夷所思的。其次就是前后的态度差距,一开始秦桧是主战派,但是从五国城回来之后一下子就成了求和派了。还有之后宋朝向金国称臣纳贡,可以说都是秦桧一手来操办的。所以也是不得怀疑秦桧是不是金人的卧底。

其实是与不是都是能够说得通的,如果不是卧底,其实也是很好理解的,秦桧只是赵构的一个实际行动者,其实秦桧这个人很聪明,他知道赵构想的是什么,宋朝真正不想和金人作战的就是赵构,秦桧只是把赵构想做而不敢做的替赵构说了,做了。所以赵构才会如此的宠信秦桧。

如果秦桧是卧底,那么之前的那些疑惑就很好理解了。秦桧如果是卧底,其实金人能给他的已经是没有什么了?但是就如前面所说的,秦桧是怎么回来的,肯定是金人放回来的,而且叛徒一旦只要是自己答应了敌方,那么就是一个无回头路的,只要金人随意拿出一个证据给宋廷,秦桧还不是死无葬身之地。所以即使金人不能给秦桧什么了,但是秦桧还是要为金人做事的。这个是一开始秦桧被抓就已经决定了的,这个时候秦桧有什么筹码和金人谈判呢?只有选择当叛徒才能活下去。在五国城的人有几个是活着回来的,秦桧就是其中一个。所以秦桧不选择当叛徒也就只有死亡一条路可以选择了。


中国历史研究所


秦桧只是说出了皇帝内心的想法而已,赵构已经被金兵吓破了胆,议和停战是他心里最真实的想法!所以秦桧只能算是南宋的议和派,说是投降派就有些过了。

皇帝做裁判的宋朝

在宋朝的政治格局中,皇帝的权利还是很大的,虽然表面上说是皇帝和士大夫共治天下,但文官不会是铁板一块,有支持的,就会有反对的,这个时候,皇帝无需明确表明自己的意见,只需要将符合自己意见的官员大力提拔到中枢部门,将不符合自己意见的官员外放做官就好了,简单高效!

秦桧就是因为亮出停战议和的鲜明意见,得到宋高宗赵构的大力提拔,做了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一国宰相!

该战还是该议和

历史的车轮不断向前,很多时候错过机会,就再也不会来了。就如北宋初年,是其收复河套地区,甚至打压孤儿寡母的辽国最好时机,但由于宋太宗赵光义不懂军事瞎指挥,两次北伐都惨败而归,他哥哥一手练出来的几十万禁军精锐、百战之师就这样被消耗殆尽。而再想练出这样的精兵,又和宋朝“重文抑武”的“国策”相抵触,从此宋朝无法避免的走上了“积弱”的道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安乐窝又被称为英雄冢,虽然宋朝武力被先天阉割(重文抑武),但宋朝发达的经济却用另一种方式渗透腐化的辽金铁骑,事实证明,这点也很有效,不然辽国不弱,金国怎么崛起,金国不堕落,蒙古也没机会。但可悲的是成吉思汗战略眼光太过毒辣,根本不给蒙古铁骑享受生活安逸的机会,一直不断的发动战争。即使是这样,南宋也坚持了那么久,也是很厉害了。

当时,在冷兵器时代,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在武力上就有着先天差距,农耕文明想要绝地反击,要么像明末朱元璋那样乱世练兵,要么像汉武帝那样全民皆兵。先不提能否战胜游牧民族,仅仅做到这两样都注定会有一个不良结果,无数家庭妻离子散,个人财富归于零,你能接受么?我想大多数人都不愿意吧?恩,宋朝老百姓也一样。

【口头爱国,行动卖过,那些喊打喊杀喊拼命的人心里真的爱过么?想起五四运动火烧赵家楼的学生领袖,日军侵华时第一时间当了汉奸,反倒是赵家楼差点被烧死的曹汝霖面对日军的威逼利诱尽显气节】


瓦尔登的船夫


秦桧已经官居宰相,为何还要做投降派?

秦桧坚持投降,并不是说他还想做多大的官。因为他的官途生涯已经到头了,再进一步就是皇帝,这是不可能的。

之所以他要选择投降,是因为想要保存他现有的荣华富贵罢了。金国强势来袭,南宋苦不堪言,形势危急。他不敢赌南宋会胜利,他也不想南宋胜利。

其一,他投降金国,起码能够保住他现有的东西,荣华富贵一样是享之不尽。大家别说他没有一点的爱国情怀,是的他没有,有奶便是娘,谁给他富贵,他听谁的话。

其二,假设岳飞真的击败了金国,迎回了宋朝皇帝,这样一来,岳飞必然会对他的地位形成严重的威胁。这更不是他愿意看到的结果,所以他极力的怂恿皇帝召回岳飞,并设计将他杀害。

人为财死,鸟为食亡,这一点,在秦桧身上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只可惜了我们一生正气的岳家忠魂。他没有踏破贺兰山,没有死在沙场,而是被人从背后捅了刀子。

时至今日,秦桧一家仍然在岳飞墓前跪着。几十年的富贵,换来的是几百年的耻辱。可笑的是现在居然有人想要将秦桧一家扶起来。可笑可笑。


看点儿历史


草民无能,所以没当上国王,也没有当上大官大老板。是不想当?是没能?

赵构想主和,但说不出口。刚上任当皇帝就投降,国恨家仇全不顾。天下臣民看自己都不服气!这样没能没气的皇帝,赶紧下岗回家去吧。

只有强者才能当上国王!但连年争战抗金,后起之秀们军阀,武装实力越来越强大!在这样继续下去,各自为王,表面是皇帝亳无控制力。就变成汉献帝了!

只有秦桧了解赵构心理,因为是心腹。丞相不是什么人都能当上的,必需绝对忠君爱国,还要有定国安邦策。没这两下子赵构,只能当沒代皇帝蒲仪了。投降保住了大宋半壁江山!`

说义和好听,实际是投降,如不投降,就灭亡,还要给军阀们当压粮运草官,之后光荣漓灭亡了。连个爱国光荣称号都没有。还不如岳飞呢,终得爰国称号了!

谁有军队,天下归谁所有!天下百姓没军队绝对领导权,也当上了国家主人,看看天下这些主人们,生活啥样就明白了!

当个小王省长,比灭亡强多了。


开心果52105317


宋朝外交以失败而著称,一个重要原因是北宋末年与南宋时期投降主义思想的“高涨”。其中秦桧最具代表性。秦桧主张“南人归南,北人归北”,对敌人以诚相待,“求和”还要“屈己”,不惜一切。

这种投降主义思想的来源主要是在强敌面前,丧失了应有的奋争精神,极端的利己思想,以“忠君”迎合宋高宗的投降思想,为巩固个人地位,不惜放弃国家利益,以“保全东南”为幌子,实际上就是苟且偷生,而他这种投降色彩浓厚的思想对南宋后期有着重要影响。

南宋绍兴二十五年,宋高宗称赞他:“决策元功,精忠全德。”追封为申王,赠谥为“忠献”。宁宗开禧二年(1206年),因为“秦桧首倡和议,使父兄百世之仇不复开于臣子之口”,于是削夺秦桧王爵,改谥号为“谬丑”。

元朝时修《宋史》,将秦桧列入《奸臣传》。后人对秦桧的评价痛斥者众多,但为其傅粉者亦有之。如《靖康小雅》评论秦桧:“公,儒也,内激忠愤,不顾其身,惟义所在,岂古所谓忠臣耶!”

明代王明清曾认为宋金“卧鼓灭烽逾二十年,此桧之功不可掩者也”。近年一些学者也以秦桧主和为是,谓能“审时度势”,而以主战为非,谓其“秉持义理”。

日本一些史学家也挖掘相关材料,以重构秦桧的生平及其所施行的政策。

但是上述这些观点都不能离开秦桧“力主和议”的思想。秦桧为相十八年,一直执行着投降主义路线。投降主义,也就是当国家利益受到侵犯,或者外敌入侵的时候,背弃国家根本利益,竭力迎合外来侵略者的利益和需要,反对和破坏反侵略战争,散播亡国的论调,对敌人妥协、屈服、投降的思想和行为。

秦桧这一思想给南宋初期的政治打上了深刻的烙印。

在金人南下之初,秦桧也曾反对割地求和。金军攻占东京后,秦桧被金军驱掳北上。可见,一开始秦桧并没有“投降主义”的倾向,甚至还坚决反金。

但是从秦桧南归后,他的思想出现了很大的转变,事事迎合赵构,因此官至宰相,代表宋高宗向金使跪接诏书,成为南宋时期投降派的代表人物。

绍兴十年,金朝都元帅完颜宗弼领兵南侵,岳飞等军屡破金军,进逼东京,秦桧却颁令岳飞班师还朝。次年,宋高宗与秦桧杀害岳飞,与金朝签订了屈辱的绍兴和约,宋向金称臣、纳贡、割地。

虽然在当时南宋和金朝之间力量差异明显,但是如果南宋能够利用机会,实现国家与民族利益最大化,而不是不顾民族尊严与国家利益,答应金朝的所有要求,那么或许不能给秦桧戴上“投降主义”的帽子。

秦桧虽然口口声声说战乱使得民不聊生,百姓希望和平,社会需要休养生息,所以他不得不选择求和的方式,但是和平的获得不一定必然要妥协,要投降。

建炎四年,秦桧南归,提出“如欲天下无事,须是南自南,北自北,遂建议讲和”。绍兴元年,秦桧又进一步明确主张“南人归南,北人归北”。

秦桧自北方而来,自然受到群臣的怀疑和猜忌。“南人归南”有着打消别人对他南归疑心的目的,但实际上只是一句空话,南宋做不了主。至于“北人归北”,女真人早已提出,并非秦桧原创。

秦桧认为,如果北人都自动奔向金国,金人必然大喜,随后两国相安无事。但是他的想法遭到大臣反对,赵构也认为:“桧言‘南人归南,北人归北’。朕北人,将安归?”

然而,转折发生了。绍兴十一年和议后,南宋与金的关系相对缓和,赵构认为此乃秦桧“南自南,北自北”的功劳。

秦桧“南自南,北自北”的思想,虽在一定程度上使宋金之间暂时表现出缓和的局面,但从长远的眼光来看,为南宋后世的边防守备留下了无穷遗患。

绍兴八年,秦桧再次入相,推行投降主义的思想路线。这时的赵构与秦桧所提出的“求和”已经不再是一种平等的和谈,而是要放弃国家利益的“讲和”。

但是秦桧却为这种“求和”涂上了“孝”与“忠”的光彩。大将赵鼎对此并不认同:“假使金人与我河南地,亦须严备。”江南刘大中也说:“和与战守自不相妨,若专事和而忘战守,则堕敌计中矣。”

当时的情况实际上对南宋有利,所以群臣十分反对这种委曲求全的“讲和”。韩世忠、张浚、岳飞等人认为金朝“内讧外叛,互相猜贰,拥兵角立,莫敢先动”,其军队“老弱尽行,人心乖离”。一旦军事力量有所恢复,必将南侵。一些大臣认为,自靖康以来国家就因议和而失策,结果以致徽、钦二帝被俘,如今“尚不觉悟”,再与金人议和,那无异是“引贼入家”。

秦桧为了让赵构坚定这一政策,说道:“臣僚畏首畏尾,多持两端,此不足与断大事。若陛下决欲讲和,乞颛与臣议,勿许群臣预。”

秦桧的“以诚待敌”的思想,即要信任金人答应还南宋失地的允诺,同时,对于金人所提要求,也要诚心诚意的考虑,其实是对金俯首贴耳,任凭宰割。

绍兴八年,秦桧开始与金和谈。这次宋金议和的主要内容是:宋向金称臣,“世世子孙,谨守臣节”。宋金两国以黄河为界,金将刘豫管辖的河南、陕西之地交还宋朝。宋向金称臣,岁贡银25万两、绢25万匹,金送还徽宗梓棺以及亲族。

自此,秦桧在朝中地位大为提升。然而和约签订不到一年,对南宋主张诱降讲和策略的挞懒被杀,完颜宗弼上台。

金朝撕毁和约,以宗弼当统帅,挥军直取河南,陕西。这证实当初大臣们认为议和为金缓兵之计是非常正确的;另一方面也表明了秦桧屈己讲和,以诚待敌思想的失败。

宗弼兴兵后,秦桧仍然坚持投降主义路线。而当时宋军在战场上正占优势,秦桧却在关机时刻,解除武将兵权,削弱了宋军实力。

绍兴十一年四月,秦桧想方设法收回韩世忠、张浚、岳飞的兵权,密奏召三大将入朝,韩世忠、张浚被任命为枢密使,岳飞为副使,明升官职,实解兵权。

之后秦桧使得岳飞受怨下狱,不但和议的阻力排除了,而且沿边兵力虚弱,造成了非和不可的局面。

金朝方面提出“划淮为界,岁币银绢各二十五万,割唐、邓二州”为议和条件,因军中无将,南宋只能被动地接受金的所有提议,这就是宋金第二个和约,史称“绍兴和议”。这次和约让南宋丢失了黄河以南、淮水以北的大片领土。

“靖康之难”前后秦桧都反对与金议和,作为主战派的代表,他在士大夫群体中有极高声誉。但是南归之后,秦桧的思想发生了极端的转变,从主战变为求和。

秦桧为什么有这么极端的转变?

目前有如下几个解释:一是秦桧之所以有这样的转变是因为他是金朝的奸细。邓广铭先生有“女真贵族阴遣汉奸秦桧归南宋”之说;王曾瑜先生认为“判断秦桧是奸细,大致是没有冤枉他的”,但同时认为“既然传世的史料不可能提供秦桧是奸细的过硬证据,就留下了人们讨论这个问题的空间”。

也有人反对秦桧是奸细的说法。何忠礼、何兆泉等通过史料分析认为秦桧是逃回宋廷,并非奸细。

如果秦桧并非奸细,那么他之后的行为该作何解释?

首先,秦桧在金朝亲眼目睹了女真人残酷凶蛮,使得他认识到仅仅依靠南宋的力量是不可能击败金朝的。回到南宋,秦桧又发现南宋小朝廷只是偏居江南,不思进取,于是他从主战渐渐倾向于“屈己救国”,与金朝“议和”。

其二,秦桧本人忠君思想深重,但是与岳飞不同,岳飞忠的是宋廷,秦桧只忠心于赵构一人。所以他积极迎合高宗的思想,宋高宗本人也有很强烈的求和思想,明确表示向金人彻底臣服,因此,秦桧的思想得到高宗的肯定。明朝陆容也因此评议说:“宋与金议和,天下后世专罪秦桧,予尝观之,桧之罪固无所逃,而推原其本,实由高宗怀苟安自全之心,无雪耻复仇之志。桧之奸有以窥知之,故逢迎其君,以为容悦以固恩宠耳。”

秦桧的投降思想,一方面促使南宋处于任强敌宰割的状态,另一方面也助长了南宋后期投降派的阵营扩大,成为南宋后期投降主义思想的重要来源。


道中道道而道


用现代的理念解读就不能说秦桧买主求荣,不能说秦桧是叛国。秦桧贵为天朝上国的丞相,一人之下万人之上,难道要去番邦去当国师。根本不成立。朝庭已经制定岀治国反侵略政策制度秦桧作为丞相去执行是他的职责。

军人以服众命令为天职。宋微宗下命令岳飞停止追击,回防。岳飞不服丛命令,朝庭要用十二道金牌强令,岳飞才不得不撤军。严重违反军令,岳飞把军队改名为岳家军。军队属于国家岂容岳飞把国家军队企图私人化有分裂国家之事实。

岳飞严重违抗军令,把国家军队私人化,送军事法庭审判也是合情合理。

事实上金国最后是给宋朝拖跨的,被金国俘虏二位宋朝皇帝最后平安回国。如果任由岳飞把战争扩大化,发动大规模战争,到时国家难也控制战局。宋朝很好能被拖进长期全面战争的泥潭中。草原沙漠茫茫岳飞很难歼灭金国的骑行主力,会拖跨宋朝。再说把金国迫急用被俘虏二帝胁迫宋朝割地,把二帝杀了。宋徵宗陷入就成了不仁仪,不孝的古代大忌中。被别有用心的王爷利用的话,宋徵宗皇位难保,很好能引发争夺皇位内乱。

看美国越战,美国够强大,也自认陷于越战的泥潭中,耗不起!!美国只能承认失败,乖乖退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