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名作多年前看过,但现在大多都忘了,还需要再看吗?

窗外的白杨


最近一部热播的,从网络小说《将夜》改编的电视剧《将夜》里说到,书院后山有一个很老的弟子,终其一生都在看书,但有一天他发现随着时间流逝,他以前看过的很多书都忘记了,他开始很慌张,但随后就释然了,他给自己提出了一个问题,两种选择,问题是“我为什么读书?”,选择是1,为了看书;2,喜欢读书!如果是你,你怎么选择?

其实很简单,我们都会知道是后者,我们就是喜欢读书!

每个人的每个人生阶段由于阅历知识的关系,都会呈现出不同的心理状态,所以你会看到小孩子喜欢的是活动的童话,中学生喜欢的是类似郭敬明的妩媚忧伤,朦胧情感,或者韩寒的叛逆和另类,等我们慢慢地走出那些幼稚的年份,对生活和人生又会有不同的理解和感悟!而这些东西我们都能在名著中找到!

什么是名著?名著不但是有时代性的,更是有跨时代性的文学作品,它的特点就如那句名言: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部名著,在我们人生不同阶段去读会有不一样的感受,就像听李宗盛的歌:初听不识曲中意,听懂已是曲中人!

所以以前看过的书,读过的文字,在后来的人生阶段,是有必要再去看看的,这样我们会得到不同的感受,和对人生的理解!


小熊152930108


想看就看,不要因为已经看过纠结。因为年龄段不一样,阅历不一样,你的阅读体验也就不一样。以我读《平凡的世界》为例:

一、第一次读大约是十几年以前。当时边读边心潮澎湃:为孙少平不折不挠的精神赞叹,为他与田晓霞爱情的夭折扼腕,不喜欢郝红梅,颇同情田润叶……那时心中的主人公是孙少平。

二、第二次是因为女儿读,为了跟女儿共同探讨,我又细读了一遍。这次我眼中有了哥哥孙少安,有了妹妹兰香——孙少安是踏踏实实过好眼下的那个人,远比少平的浪漫思想来得更实际;兰香乖巧聪慧懂事,心无旁骛地学习,比少平幸运也比少平更专心致志。还有郝红梅,突然不那么讨厌她了,不过也是一个为生活所迫的苦命女子;还有田润叶,为什么要钻牛角尖呢?非得等到李向前截肢以后才能安稳过日子吗?还有那个以前被我忽略掉的田润生,我佩服他的勇气和坚持,为他和郝红梅的结合感到由衷高兴……我似乎更喜欢孙少安,虽然他也不完美,但感觉更真实,更有血有肉。

看,这就是读一遍有一遍的感受。此外,当你对故事情节有了大体了解后,就不那么着急赶进度了,可以放慢脚步研究一下作者的行文方法以及一些细节描写,收获会更多。





读书品文


首先应考虑该书的价值怎么样,如果已经认为是仅供娱乐消遣的“快餐书籍”,那就没有再读的必要,但如果是有价值的好书,随着知识的积累和阅历的不同,重读的过程可能会获得不一样的感悟和收获,就是“温故而知新”的过程。

以本人读《堂吉诃德》为例,第一次读的时候记住的仅是堂吉诃德和桑丘主仆二人各种荒诞、搞笑的名场面,对堂吉诃德的评价也是公认的“一个被骑士小说荼毒可怜的疯子或小丑”,桑丘也是一个没有文化的傻瓜。

但是回头再读的时候,就会发现许多不一样的东西,比如在桑丘的角色是一个傻瓜、活宝,但是他一定是个傻瓜吗?他虽然是个农民,但对生活的真相比谁都了解,却也更乐观;他虽然是目不识丁,但他却有自己的人生哲学,比任何人都有自知之明;他与堂吉诃德虽然是主仆关系,但他们之间难道不是真诚友谊的理想状态吗?

再看堂吉诃德,在犯傻的同时体现的不是一个坚定的追梦人的形象?即使受到诸多非议、不被理解、饱受磨难,但仍旧没有放弃自己的理想和原则,这难道不是一个追求梦想的勇士的姿态?


浩读书


人的记忆力是有限的,再次阅读可以加深自己的印象,以及了解到更多曾经阅读时未体验的新鲜感。就像《西游记》一样,小时候阅读喜欢的是打妖怪的环节,而长大后思考的角度不一样了,甚至你会明白师徒四人的艰难还有理解妖怪的做法吧。人生也是如此,多看几遍世界,多体验一番经历,你的认知程度也会有所不同,所以继续回去看快要忘记的名作是很有必要的!


众梦广西


忘记了回去复习一遍可以加深印象又可以巩固知识 大概看一下几乎都会记起来毕竟之前有阅读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