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頭條上有些人自己都一知半解,卻寫文章給別人“科普”,你怎麼看待這種現象?

機械常識


在頭條,我最喜歡看評論。

現在有個很有趣的事情。

頭條有些提問讓人很無語,很可笑,也許這是一種模式,故意帶節奏,故意吸引話題,越離譜,越能吸引大家的關注。

但是那些偽專家,故意帶節奏,故意煽動,故意歪曲事情的人,不可饒恕。

也許提問者只是拋磚引玉,但願是這樣的。

有些提問,看的人很氣憤,都想罵娘,反而這些提問很熱門。

反觀回答者,倒不乏頭腦清醒,思維縝密,知識淵博之士。

所以大家要有選擇性的甄別,頭條的評論還不錯的(*๓´╰╯`๓)♡。

事情越辯越明,總有理智之人值得我們學習,所以我最愛看評論。


北漂的蟲貳


世界上,一知半解的人多了去,中國人也不例外,以中國人常用的筷子為例來說一說吧。

筷子的結構:

筷子長約八寸(標準長度是七寸六分),下圓上方,由圓轉方的位置基本由中間起。



筷子的起源:

筷子起源於何時?已無從可考,但筷子是中國飲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器物之一。

筷子文化:

既然筷子與中國傳統文化牽掛上了,那就會被賦予文化面貌。那麼,中國人賦予了它哪些文化內含呢?

首先,“下圓上方”的筷子結構,它被賦予了中國的“天方地圓”的哲學思想。

其次,筷子是成雙成對出現的,也就又被賦予了筷子象徵中國人的團結精神。

再則,筷子是由竹子或木製成的,這又賦予了筷子喜愛和平,象徵中國人以“和為貴”的理念。

另外,筷子的標準長度是七寸六分,這“七寸六分”的長度又被賦予了人有“七情六慾”。

還有,筷子是直的,這種“直”被賦予中華民族寧折不屈的精神。

不僅如此,因為手持筷子是拇指食指在上,無名指小指在下,中指在中間,因此又賦予筷子有“天地人”三才之象。

總之,中國人常用的筷子被一代一代地賦予了“神”一般的寄託且完美的“審美”意識。我國著名的教育家、思想家蔡元培先生曾說過:“中國遠古時代也曾使用過刀叉進食,不過我們民族熱愛和平,在進食時如果使用刀叉,把食物切成一塊塊,總感覺太不雅觀……中國人皆以用筷子為榮。”

簡單的筷子

其實,中國人所用筷子並沒有這般的複雜。雖然,筷子的起源已是無從可考,但我們還是可以追索到“神農氏”,華夏還處在神話時代時,“神農嘗百草”就流傳起來。五穀加疏菜應是“神農氏”“首先送給華夏子民的賴以生存的食物之一。也許,神農不僅教會人們如何種植五穀,還教會人們如何去煮熟這些食物,更有可能也把筷子這種工具帶給了華夏的子民。由於生產力水平低下,那時的筷子可能並不是後來的”下圓上方“樣子,也沒有成雙成對,還可能不是一般的長短和直形。興許,最早的筷子就是華夏子民從地上或樹上,隨手拾(或折)起的竹枝或木枝。

我們不是常說,“實踐出真知”和“勞動創造美”嗎?筷子也是在華夏子民的不斷實踐和勞動中得以改善和優化的。筷子之所以“成雙”和“下圓”,應該是方便人們挾起食物,又之所以“上方”則是利於人們持穩筷子。而且,這種改進還應該是華夏人掌握了正確的技筷子的方法後才有的。持筷子的正確方法是:食指和中指挾住一支筷,另一根筷則又由無名指和小指托住,筷子的上方放在食指和大拇指之間。



筷子與刀叉文化不應是對抗的

中國的筷子文化本不應該比西方的刀叉文化優越多少,她只是因地域文明產生的環境而帶來的自然區別而已。當下,對世界文明多少有些瞭解的人,他(或她)都會知道華夏文明是典型的農耕文明,而西方文明則多以遊牧和海洋文明的形式出現。當然,文化是人類社會歷史發展過程中所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在特定地域環境下,也是會形成特定文化區域的,這就有了世界文化中的“中國文化”、“西方文化”和“阿拉伯文化”等等。中國的筷子文化也如同其它中國文化一樣自然烙上了華夏文明的印記,也賦予了中國人對筷子文化的特珠情感,而且這種情感更多是是出現的晚清和民國時期。蔡元培先生的慷慨陳辭就是這種情感的具體表現。不過,餐桌上的所謂筷子文化早已不只是筷子可獨佔的了,而是與華夏的餐飲文化或文明緊緊地聯繫在一起而不可分離。




因此,筷子在後世所形成的神奇色彩,一方面是華夏文明的演進,另一方面則是中國人給筷子賦予的可愛情感。前者是不可逆的,後者則是可以隨時代的變遷而變化的。

最後

回到提問的主題上,筷子的“科普”並沒有那麼複雜的陳述,但我們總是喜歡(添油加醋)摻雜著我們的情感來,用無限的想象力來顯示自我文化的淵博。其實,真沒有這個必要,“科普”就是客觀地陳述現象進而介紹科學知識而已。


黃山一片雲


可以肯定的說:這種現象很正常,也將長時間存在。

可能很多人不贊同我的觀點,其實我也覺得這種現象不太好,但目前這樣的情況會很普遍,為什麼這樣說呢?

首先,在頭條問答中回答問題,有一定的收入,收入還比寫圖文要高,一些人為了收入,就會參與回答,回答的內容很多是“一知半解”,但其實也是有用的,因為更多的人是“無知不解”,有人來“科普”一下,只要他不發表謠言和錯誤的觀點,對問題發表一些比較淺顯的的認識,也可以豐富那些“無知不解”的人的知識,未嘗是一件壞事。

話又說回來,我們在義務階段的很多老師,他們對自己所教的學科也是“一知半解的,比如教小學數學的,未必懂微積分,但他只要教好小學生加減乘除即可,頭條的一些”淺顯“回答,面對一些”無知不解“的讀者,也是有用的,這道理是一樣的。

再說了,一些方面的問題要想得到非常透徹的答案,非大神不可,這些大神幾乎都是本領域的研究專家,或者行業領先者,人家工作這麼忙,問答的收入對他們來說也太低,能偶爾回答普及一下自己感興趣的問題就不錯了,指望人家天天來科普,那是不現實的。

所以,退而求其次,能有一些”一知半解“的人來回答(<strong>前提是你懂多少知識,就答大多少,不要誤導、亂回答即可),總比沒人回答好。


一家之言,歡迎探討。


老羅侃史


自媒體平臺,又不是某學科的教學學堂,各抒己見,談自己的想法或某種做法,其實很正常不過的。

專家、學者還是佔少數,但他們發表的一些文章,甚至是學術方面的論文,也不見得都是對的,如從小讀書就學到的達爾文的進化論,現在就有很多提出質疑,有關資料也顯示,達爾文的進化文本身就有很多欠缺的地方,尤其是在漫長的進化時間段上,有斷層,且無法證明,等等

呵呵!扯遠了。回到現實生活中,我認為吧,絕大部分的其實都是一知半解的。正所謂“活到老學到老”,的確如此。但自媒體平臺提供了大家互相學習的舞臺。對我本人來講,做自媒體的過程也是一個學習的過程。

做餐飲行業差不多二十年了,在工作單位也基本都是師傅級的,自我感覺還行,也是今年開始,看看抖音,上上頭條看文章等,4月初開始在頭條寫些有關美食方面的文章。其間不僅發現了很多領域上值得學習的美食達人,而且在我自已做的菜(本幫,川菜),看到也有同樣的菜但不同的做法,還是做的更好的那種。

有時候發的文章,看到有不同見解的評論,首先是感謝,再則看看,他這見解有沒有可取之處。

雖然有這麼些年的經驗,對自己做的菜也著自己的手法,但俗話說“眾口難調”,同樣一個菜,有人喜歡,有人就是不喜歡。同樣的一個菜的不同的人做的手法上也不盡相同。這裡沒有誰對誰錯的概念。我想,其他領域也應如此吧,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大家一起評論著也挺好。

我是初涉頭條美食領域,呵呵!還是新手一個,望各位多多關注,謝謝!


wm啟航


世界上哪怕是所謂的國學大師哪一個能全知全解?!

中國專門研究《紅樓夢》的所謂紅學家,有的人窮其一生也不過考證出某個方面的問題,而考證論述的結果還經常遭人質疑。可見,人就算是做專家也不是全知全解,有一知半解的人起碼證明他多少懂一點。頭條是大家的頭條,大家都有表現的慾望,如果覺得誰庸俗無知沒品味,不看他的表演就行了。如果想充實自己吸收別人的知識營養,就向有思想有知識有品位的人學習。不要相信誰什麼都知道,更重要的是自己加強學習,對各種東西有辨別的能力,沒有辨別能力,你也不知道人家說的對不對,所以,打鐵還須自身硬。只要自己懂,別人一知半解和你有什麼關係呢?!

結論:不要苛求別人知識豐富,自己多充電就行!


東方大狂俠


哈哈,我也常常一知半解,卻好為人師,主要還是趁機整理一下自己的知識,思路。

話說這個世界重來就沒有真理真相,只有角度,觀點,立場,利益……

當然這裡有五十步笑百步,更有二三步和二三萬步的區別。這是深度和寬帶,其實就事物本身應該是三百六十度無死角,但依然不是其全部面目,畢竟人類的感知力有限,宇宙的暗物質,暗能量起碼比我們看得見的多的多。

就像地球的存在,應該有其生態圈,包括我們每個人,有外部自然生態圈,社會生態圈,還有內部的生態圈,科學只能窺見一部分,對於生命,對於精神,靈魂依然無法詮釋。

給人科普,只為自身有興趣,發表一下自己的觀點,拋磚引玉,也是交流。

你今天可以做對的任何事情,都是你曾經做錯過。所以,要想快速成功,就是快點出錯,然後快速超越。

過去我是以兩極判斷事物的,非好即壞、非對即錯、非此即彼,這樣的思維很狹隘,事實上很多事物並不是以簡單的對錯就可以判斷的,是屬於條件的可能與否。任何事物,從成因到結果都是有規律的,什麼條件產生什麼結果,什麼結果需要什麼條件,這是科學。

比如人,沒有絕對的好人壞人,衡量標準是問題,大部分人都是基於好與壞之間,隨著條件變化的,很多事物也是如此。

所謂唯心主義,從某種角度看,世界確實隨著不同的人變化的,就像不同的鏡子照見不同的世界,你說誰對誰錯?

比如,你看到一個杯子,你的內心肯定先有一個聲音,這是一個杯子,你才會繼續觀察它。但當一隻玻璃杯中裝滿牛奶的時候,人們會說“這是牛奶”;當改裝菜油的時候,人們會說“這是菜油”。只有當杯子空置時,人們才看到杯子,說“這是一隻杯子”。同樣,當我們心中裝滿成見、財富、權勢的時候,就已經不是自己了;

簡單說“分別心”就是你對所見到的萬事萬物的第二念,第一念是“真心”,第二念則是“分別心”。假如在你面前有一個碗,當我們第一眼見到這個碗的時候,我們會認出這是個碗,而不是床,然後在一剎那後我們的心中就會對這個碗做出評判,“這個碗口有點大,顏色有點深,我不喜歡它”——這就是我們的第二念,也就是“分別心”。

但凡人說話,都帶有主觀色彩或者某個目的,無論主觀色彩是左還是右,無論目的是好還是壞,都會有色彩和目的;從古至今流傳下來的所有話,各有各的色彩,各有各的目的;再透過你的心,又會變成什麼?


太陽天然笨真


我覺得蠻好的,只要他們堅持寫下去,因為想寫好就要學習,寫的過程就要思考。

我記得我曾經說過我喜歡最開始的頭條,那時候能看到很多真實。

後來由於平臺紅利的吸引,大量搬運工,洗稿黨,標題黨為了💰來了。

你創造的就是頭條也就變成了別人搬運的才是頭條,而我們也就成了流量。

跟這些人比,我更喜歡那些一知半解的科普文字,起碼是人家的想法和觀點。

事實上好多人刷頭條更多是為了釋放情緒,太認真就輸了。

不要迷信原創,也不要尋找真知灼見,當今的各種平臺不過是平臺和各方大神圈錢的工具。

風口上飛起來的豬,風停了依舊是豬,好好做一個觀眾,倒彩也是種喝彩。

起風了,拍幾張照片





飲馬塵煙


各人有各人的理解,東拉西扯滿有意思的,長見識,增風彩。對自己心氣的好好學學,不愛看的一帶而過。什麼東西都有它的市場,每個人的審美觀點也都大不相同,物以類聚,人以群分。喜歡就好,世間哪有什麼絕對的真理,都是在互相學習和探討。

好多專業人士,越是很用心的寫他的專業知識,越沒有幾個人愛好。隨便不用心劃了幾筆,卻大有人喜歡。你說說,真也是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了。這社會不知道需要什麼?




用戶和言悅色


一知半解的人很多很多,但是如果他自己也知道自己的水平就一知半解,然後來給大家分享他的看法,我覺得對於這種情況是值得鼓勵的,因為如果是那種比較麻煩的問題,一個人往往很難說的很清楚,如果大家你知道一點,他知道一點,那麼這種點多了之後,就可以讓一個比較全面的答案湧現出來,對於這種情況如果去冷嘲熱諷,我覺得是對他人的一種不尊重,不應該那樣子做。

但是還有一種人就是處於自己不知道自己的水平差,而且他人指出了其錯誤,他以為這個是對他的侮辱,進而是為了爭一個輸贏,那這種情況就應該批評了。

指出你的錯誤不代表你是愚蠢的,這個道理其實網上好多人都不懂,只要是他人提出問題,就會被攻擊,而且有的人還在事實面前繼續狡辯,這種人真的很多。而且這種人還有一個表現就是喜歡在評論裡面對人家冷嘲熱諷,因為他覺得他看到了作者沒有看到的地方,因此自己就高人一等了,就可以以惡意的語言去羞辱他人。

一知半解不可怕,可怕的是不知道自己一知半解,而且知道後還不肯承認,不以解決問題為目標,反而以解決提出問題的人為目標,這個才是最可怕的。


大哥大雜談


很好,現身說法。實際實用。

我常對孩子說,就跟身邊優秀的人學東西,實在管用,滿世界揀些偉大的人去學是學不到好處的。人成名之後的說法,多半是胡說八道,虛假甚多,多是美化。看看一些說較經驗的,都是收費的,很噁心人。條友之間互相探討經驗,體會,才是正道。

我時不時地發條快遞,把自己一點所得傳出去。就是為了互相鼓勵,互相學習。先行一步,先達為師,傳授成功是本份,是大度,以此誘引收小白的錢,真的噁心人!金錢絕對不能在這裡萬能!

跟我收費,哼,來一個罵一個!無良的販子,知識人的悲哀!統統是敗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