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李政道,丘成桐,王贻芳主张建造大型对撞机,而杨振宁极力反对?

科教发达地区


目前来看,双方各持己见,都有道理,如果按照计划来,我们的CEPC第一期工程将在2022年开始建设,所以在此之前仍然还会有一段时间的辩证阶段,其实这样的辩论已经持续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了,杨老一直站在反对一方。

杨老反对中国现在建造粒子对撞机,他的理由有七点,知识分子在获得杨老的授权之后发表了相关的文章,大家可以去看看,7点理由借用了当今的事实以及美国当初的经验来做支撑,认为现在的中国还是发展中国家,人均GDP还很少,这样的一个庞大的工程,费用将超过千亿元人民币的工程,将会大大的挤占别的领域的经费。

而且杨老还认为高能物理并不只有粒子加速器这个领域值得研究,其它方向比如弦理论也是具有良好前景的前沿物理。

而支持建造的国内高能物理学家王贻芳则针对杨老的这七点做了针对性的解释,分析了美国当初的SSC项目为什么会失败,失败的原因是什么,还指出我国建造粒子对撞机的优势是什么以及可能取得的成就,欧洲核子研究中心也有与中国相同的建造粒子对撞机的计划,如果中国可以领先他们一步,将会在基础科学领域中掌握一定的话语权。

现在是支持、反对双方都有理由,CEPC的建设任务已经开始着手展开了,就让我们祝福CEPC按时完成建成任务吧,它将帮助中国在高能物理领域方面占据一席之地。

对此你有什么看法呢?欢迎在下方留言探讨。


科幻船坞


杨老曾经撰文讲述过自己反对的理由。

实际上从上世纪八十年代杨振宁就反对造大型对撞机,当时是在美国,而结果就是美国的大型对撞机项目烂尾,当然烂尾不是因为杨振宁的反对,而是因为预算越来越大,最终美国国会终止了建造,代价高昂。而在2016年,杨老专门撰文给中国大众解释过为什么他反对中国自己造大型对撞机。

图示:大型对撞机的确是人类工程的杰作


主要理由有七条,我把和大众关系比较密切的几条,稍加阐释,若有不当,是我个人理解失误,与杨老无关。

1、杨老认为应该把钱更多地投入到环保问题,教育问题,医药健康问题,毕竟中国还不是发达国家。建造大型对撞机这样的奢侈项目,性价比太低。

2、大型对撞机的花费绝不止三百亿人民币,据杨老的估算,起码要花上千亿人民币,简单说就是把三百亿人民币换成两百亿美元可能才是真实造价,这方面美国已经有过教训,匆匆上马的对撞机项目因预算不断膨胀,最后被取消了,但前期投入都白费了。

1989年美国想建当时世界最大对撞机,最初预算为30亿美元,但后来达到80亿美元,1992 年国会终止了此计划,白白花了约30亿美元,得到一个烂尾工程,这说明一件事,造大型对撞机就是个无底洞,不是小钱能搞定的,300亿人民币根本不可能搞定世界最大对撞机项目。


虽然这个项目号称是国际合作,但中国必然会占大头,会出最多的钱。那么中国现在有这么多钱,来投入这样一个大型科研项目吗,此外,建成以后的维护和使用费用也将是一个巨大的负担。

3、建造大型对撞机项目必然挤压其它科研项目的拨款,毕竟科研经费的总额是有限的,用来建大型对撞机了,其它项目经费必然被压缩甚至取消,比如中国天眼花销2亿美元,中国航天工程迄今累积花销也才40亿美元,和这类项目对比,您就会发现花两百亿美元造大型对撞机实在太奢侈了,我个人更支持航空航天相关的大项目

4、大型对撞机是否能真的推动基础物理学大突破?杨老个人认为,盛宴已过——The party is over。即能用对撞机做出的重大成就,已经被前人做出来了,再继续建造一个更大的对撞机,意思不大,不会有什么重大突破。(当然,要是能造一个太阳系那么大的对撞机,可能真会有重大突破,这是我说的,不是杨老说的,因为要有这么大的对撞机,那物理学家真可以模拟下宇宙创生了)。


此外,有人还说,中国缺乏大型对撞机制造和研究粒子大型对撞实验的技术、工程人员和科学家,所以该大型项目,很可能就是一个为他人作嫁衣的大型项目,无法拉动国内产业链,也无法促进国内科学发展,九成都得承包给外国人,连最终的实验和数据分析也同样如此。从循序渐进的角度看,应该先参与此类项目的国际合作,把从基建到设备到科学家都培养一批之后,再来说这事儿不迟。当然,这个观点是对是错,这就不是那么好判断了。


总之,这事儿吧,吃瓜群众还是继续吃瓜就好,这事儿太专业了,不是一般人能判断的。

我赞同一个说法,有大科学家反对,有大科学家支持,对于一个大型科学项目来说,永远都是一件好事不是一件坏事。


欢迎关注裸猿的故事,谢谢点赞,追踪前沿热点科学新闻,专注于健康和人类行为心理相关科学问题


裸猿的故事


为什么李政道,丘成桐,王贻芳主张建造大型对撞机,而杨振宁极力反对?

在讨论这个话题之前,我们先简单了解下中国计划建造的CEPC(高能环形电子对撞机),CEPC计划是中国科学家在2012年提出的,旨在高能粒子物理领域发现未知粒子以及探索宇宙早期演化与寻找暗物质和反物质丢失的真正原因,另外研究真空稳定性等多项未解的科学问题和寻找新的粒子物理规律!

CEPC分两个阶段,分别是CEPC和SPPC,如下图:

上图是高能环形电子对撞机(CEPC)和雄心勃勃的升级版超级质子对撞机(SPPC)示意图!CEPC建成后的周长将达到史无前例的100千米,远超欧洲强子对撞机LHC的规模27千米,将取代LHC成为有史以来最强大的科学装置!按照项目规划,CEPC工程将耗资约360亿元人民,建设与运行周期约15-20年!预计将在2030年左右建设完成!

在刚过去的4月29日中国科学院大学杨振宁与国科大学生的交流会中,他又一次坚定且毫不迟疑的就一位同学提出求证是否反对CEPC计划时,给予了非常肯定的答案!他持有2016年时的反对立场并没有改变!理由有如下几点:

一、认为CEPC耗资太过庞大,可能超过200亿美元,这将挤占其他项目的费用;

二、未来主导大概率并不是中国人,非常有可能为人作嫁衣;

三、粒子物理的黄金时间已过,剩下的深度挖掘空间已经缺乏;

四、高能物理的方向不能仅局限于粒子物理,比如弦理论等;

......

这里有完全站得住脚,但杨振宁总结的那句话颇具争议:“The party is over”!盛宴已经结束,剩下残羹冷炙不值得花如此大价钱去挖掘!但丘成桐,王贻芳认为粒子物理并没有走到尽头,而是认为此时上CEPC是正当时!理由如下:

一、CEPC的造价并不如杨振宁预计的那样超过200亿美元 一期会先执行CEPC,如果CEPC有发现新的物理现象,那么接下来会将升级版的SPPC(质子对撞机)提上日程,后者造价约1000亿人民币,两者合计确实会接近200亿美元,但这是两个阶段!

并且这个计划可大大提升中国在超导材料领域的制造技术,也将极大的促进基础科学领域人才的培养,并且部分资金也可以来自国际合作等,因此这个资金问题并没有想像的那么严重!

二、另一个理由是挤占其他项目的费用 目前中国基础研究费用占研发费用比重约5%,而发达国家一般是15%,增长空间巨大,另外这个建造费用90%会在国内采购与制造,基本就是用来拉动内需了!

三、目前已知粒子物理的标准模型中存在的问题,大都与希格斯粒子有关,因此解开粒子物理更深层次的秘密必定隐藏在希格斯粒子中 CEPC的理论测量精度能达到1%左右,比LHC高出10倍,因此确认希格斯粒子的性质成为打开新的粒子物理世界的大门!如果能确定希格斯粒子与真空相变的关系,那么宇宙大爆炸的秘密也许可以揭开!

......

因此王贻芳院士认为CEPC“正当时”也是有相当理由的,在这个加速器工程中,确实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但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CEPC已经进入实质性的建造阶段,如果不出意外的话在2030年我们就能见到超过大家想像的、直径超过100KM的巨型环形加速器,当然距离《三体》中环太阳轨道加速器也许还非常遥远,但这已经是我们能人类有能力做到的最庞大的加速器了!


星辰大海路上的种花家


很多人觉得杨振宁到老年了才回来是回来养老占便宜的,其实这种想法真的是无知的一种表现,杨振宁的成果和地位就不用多说了,杨振宁跟钱学森是同一个时期的人,一起出国深造留学,这是1945年的事情了,当时的国民党蒋介石在那个时候已经在计划让国内的一些人才出去学习一些科学技术,用于回来发展自己的原子弹,但是由于美国对先进技术的封锁,国内留学生没有能接触到核心的领域。

最后杨振宁改学理论性物理学领域,而钱学森选择了实用性物理方面,在后来发生的解放战争国民党败退台湾,身为国民党高级将领女婿的杨振宁由于政治方面的原因没有回国,在那个年代的政治身份可是非常敏感的,因为杨振宁的国内老师一个无党派学者被划定为反动派,在晚年的时候流落街头,而在这种背景下杨振宁曾经在回国的条件上提过要见自己导师一面被拒绝,这种背景下他没有选择回国也不奇怪。

再者钱学森学的是实用性物理方面的知识,对发展原子弹和火箭很有帮助,而杨振宁学的是理论性物理,在1957年的时候获得诺贝尔奖的时候国家的确是邀请他回国,由于自己的政治身份不一样,加上那个时候美国方面对他没有一丝放行所以没有回来,而钱学森的回来其实已经大费周章了,美国方面也是很无奈,而对于杨振宁我们没有多余拿得出手的条件跟美国人谈,这是历史方面的原因,并不是说你想回来就可以回来的,政治身份影响很大,加上成就和影响力的对方不放手。

当然杨振宁并不是到80岁才回国的,而是在中美关系正常化的时候他就已经多次回国了,而且还跟我们的一些领导人有过会面和交谈,而且从上个世纪70年代开始就已经开始为我们国内物理知识方面做一些贡献了,陆陆续续直到2002年的时候才正式定居北京,在清华北大这些学府挂职受教,只是这些事情现在的许多人根本不知道,因为不了解历史所以不知道这些,就认为杨振宁没有为国家做任何贡献。

而在杨振宁改回中国国籍以后就说明了国家认可杨振宁的贡献,这些贡献一般人根本不会知道,毕竟他这种身份其实就算不回国在美国也一样获得非常好的待遇,而国家为什么会接受他还给他这样的待遇和身份地位,就说明了他其实并不是一般人说的没有一点贡献,毕竟他曾经的历史政治背景,想要改变其实并不容易,没有突出的贡献想要获得认可而不被一大群人反对那是不可能的,为什么国内学术界没有人反对,足以说明了他在国内并非一无是处并非没有一点贡献,只是这种贡献是隐形的而已,从国家对他的态度就可以看出来了问题,根本不用怀疑。

回归到这个问题的本身,首先杨振宁在物理方面的成就那是没话说,是国内无人能及的,对于大型对撞机这种用于研究新型物质的机器设备,其实本身跟杨振宁的专业方向是类似的,属于理论物理方向,而这个东西在几十年前欧美国家都已经在玩了,在上个世纪美国对对撞机的实验非常多,到后来由于投入巨大也没有获得太突出的成果而选择了废弃。

现在美国的对撞机基本上都早已经废弃不用,现在世界上最大的对撞机是德国西门子公司制造的,而我国并不是没有对撞机,在北京就有投入建造了一台小型的对撞机,投入巨大但是到目前为止并没有获得什么实验成果出来,而现在一些科学家又想花大量的财力去建造世界上最大的对撞机,这个做法有点跨大步了,小的都没有研究出来一点成果就急于投入几百亿美元去建造一个最大的,这种做法本来就非常的冲动,毕竟你要有拿的出有说服力的东西来再说投入建造啊,但是什么也拿不出就靠一张嘴巴。

毕竟这么大的投入是需要一些实际的成果来做说服力的,问题是我们的科学家什么也拿不出,北京的那台小型对撞机使用了那么久,研究出什么来了吗?而杨振宁的意思反对那么大的投入去建造一个他国研究多年都没有什么实际效果的东西,还不如把这些钱用在一些新的领域去研究和发现,对于这种说法他是从科学专业的角度去看待问题的,而我们国内的专家是从集体利益的角度去看待问题的。

立场不一样所以观点不一样,国内的专家想要的是国内建造出来比别人更好的,就像现在的世界上最大的天眼贵州天眼,投入那么多但是现在却成为了旅游景点了,而且现在好像也没有发现什么宇宙中新的东西,这个天眼到现在为止并没有起到当初要求建造时说的那样的成果,其实为什么那么多人反对其实就是害怕变成阑尾工程,一些人只是在意建造的过程而不去注重结果,最终导致劳民伤财,其实建设科学用的东西我们不反对,我们担心的是一些人利用科研的名义中饱私囊,因为这种事情有非常多的现实例子,而现在的一些科学乱像也让很多人看清了现实。


无法超越的足迹


与蓬勃发展的其他科学领域不同,高能物理学的发展依赖于大规模的科学设施,而在过去30年里,欧洲核子研究中心(CERN)拥有世界上最大、最先进的对撞机——大型强子对撞机(LHC),吸引了6500多名粒子物理学家为其工作,占世界总数的一半,并成功地完成了在粒子物理学领域的几乎所有重大发现。2012年7月,欧洲核子研究中心宣布发现了长期以来广受追捧的希格斯玻色子,即所谓的“上帝粒子”,希格斯玻色子被认为是解释其他基本粒子为何具有质量的关键环节。一年后,这一发现获得了诺贝尔奖。受到成功的启发,中国以中科院高能物理所王贻芳为核心的物理学家分别提出了他们自己的下一代对撞机,以详细研究希格斯玻色子。

2016年,高能物理所提交的一份关于环形正负电子对撞机(CEPC)的初步概念设计报告,以确保其在“十三五”规划(2016-2020)中获得8亿元人民币的研究经费。然而,这一提议未能通过最高经济规划机构国家发改委的审查。但该研究团队获得了科技部3500万元人民币的资助,国家发改委的决定意味着,该需要等到2020年“十四五”规划才有机会获得大规模的国家资金注入,因此2019年的现在这个争论再次引爆。

建造大型对撞机的支持者的主要理由。

高能物理学依赖于大型对撞机,建造大型对撞机将会大大加深对宇宙的理解,谁建造了最大的对撞机,谁就将成为粒子物理学的国际领导者。在目前世界上只有一台最先进的对撞机,吸引了一半粒子物理研究人员,如果一个国家建造一个,其他国家将不得不改变原来计划,因为建造两个超级对撞机毫无意义。

在高能物理学界之外,反对超级对撞机项目的声音越来越大;杨振宁极力反对当下建造大型对撞机的理由。

  • 建设大型对撞机成本太高,美国大型对撞机建设预算估计为30亿美元,中途增加到80亿美元被迫放弃终止浪费了约30亿美元。中国超级对撞机的建设加上维护成本预算高达200亿美元,超级对撞机的建设将大大挤占基础科学、生命科学、凝聚态物理、天体物理等学科的经费。我国仍然是一个发展中国家,许多迫切的需求如环境、教育、医疗和健康问题急需解决,这笔钱最好花在刀刃上。

  • 高能量物理学的重大成就对人类生活短期内好处不明显,超级对撞机也不一定能在高能物理学上取得更大的进步,因此建造超级对撞机是一场豪赌。
  • 成果归属问题。中国高能物理学家缺乏引导或领导该领域研究的能力,国内高能物理学领域人才比例低,超级对撞机的设计和运行90%以上将由非中国人来完成,即使有诺贝尔奖级的成果,也不一定会是中国人。

无论结果如何,这场辩论都是中国科学的进步,将使重大科学决策更加透明。


科学闰土


杨年纪大了,该退休了,虽然他取得过很辉煌的成绩,但他只代表过去式。杨的说法缺乏大格局,还停留在上个世纪,他的主张里面有两大漏洞。第一,认为中国仍然是那个穷国家,其实,中国只要拿出一个城市修地铁的钱,就200亿美元了,这点钱对于中国来说是没问题的,我们援助非洲的钱都比这多多了。第二,说西方国家没搞出什么成果,就认为中国也搞不成,其实不然,不试试怎么知道呢?难到凡事都要让西方人抢先吗?何况高能物理与一个国家的军事,能源,科技,政治都是有关系的,试试又何妨?就算是没能在物理学上有突破,至少是在工程学上有了突破,我就不信了,几个院士认可的项目,做完会没有成果?没准西方不亮东方亮呢。物理学本来就是实验科学,做做实验设备怎么了,没实验设备,谈什么物理学的发现。平摊到每个中国人头上,还不到15美元,不到100人民币,如果需要社会筹款的,我捐1000!打王者荣耀花的钱都不止这些。烟民们一年交的税钱都够修好几次了。搞!一定要搞!21世纪是中国世纪,杨老了,看不到这点。


DC9395


我们需要对撞机,这是不该遗落的大国重器。

这两天关于中国是否需要建设新一代对撞机的讨论成为了新的热潮,为什么会热,是因为一位伟大的科学家发表了他反对的意见。于是乎,典型的中国式争议又在新的问题上开张。我们需要听从一代伟大的学者,还是应该去迎接一个伟大的大国重器。



杨振宁先生反对对撞机的观点非常简明。第一,未来在高能物理上难有重大突破,第二,这东西太贵要两三百亿美金的建设费用,不如花在别的研究上面。而绝大部分参与者的观点,也围绕着这两个问题,在高能物理研究上是否会有未知的收获,而两三百亿美金是否太贵。

我想在杨先生的两个观点以外,换个角度思考一下对撞机的建设是否是中国的需要。

首先,中国是一个大国,这个大,既有人口、地域的因素,更有政治、文化的因素。由于各种因素,中国与西方必然存在长期的文明竞争,目前我们看到,西方与中国之间的技术交流越来越被封锁,而且已经向基础科学研究方向蔓延。中国为什么在工业方面建设成为全世界唯一一个完全不缺门的工业体系,实际上就是因为西方对中国的封锁如影随形,任何一个中国有缺陷的工业部门都会被针对,最后只能搞到中国在每一个方向上都或多或少的填补了空白。而科技方面,我们当然做不到在每一个方向上都能世界第一,但是对于中国来说,也不能有太多的科研方向是完全缺门,落后太多的。

高能物理其实是一个非常敏感的研究方向,由于高能物理与核技术有较高的相关性,一直是西方封锁中国的方向。由于目前世界最强的对撞机在欧洲,中国学者如果要参与世界最高级别的科研项目,是否会受限制是个很难保证的问题。事实上,从这次黑洞照片的项目来看,中国科学家参与了对黑洞的观测,但是并没有参与到数据处理和图片合成的工作中,而在整个项目中,最重要的两部分,就是观测设备和数据合成,是否中国科学家能力有限无法从事此项工作呢?实际上中国在图像数据处理领域一直有很高的水平,无论是高科技的卫星图像处理,还是日常的视频监控人脸识别,对于中国来说都不是问题,但中国科学家却不能参与黑洞观测的数据处理工作,由此可见一斑。

因此,我们必须要明白,中国在各类科研项目上都应该具有世界顶尖的实力,决不能因为某个领域外国领先,未来可挖的东西不多而放弃,那是一个非常投机取巧的判断。而高能物理依然是物理学中间一个非常重要的方向,而且与原子能等领域都有关联,在这些领域,我们不能指望完全依赖外国共享科研成果,也不能指望去使用外国建设的大型科研设备,例如强子对撞机,我们要在这个方向上构筑我们自己的科研能力,就必须要自己建设这个方向的基础科研设备,也就是对撞机,这是不能讨价还价的。



第二,是不是做不出突破性的成就,这个方向就不重要呢?科学研究是一个庞大的领域,就如同一颗大树,有主干,有分支,也有叶子,要成长为一棵大树,自然缺一不可。对于世界性的科学家来说,谁都想成为发掘出主干的那一些人,例如牛顿、爱因斯坦,但是,能够做出这样的科研成果的凤毛麟角。在很多领域,真正有作用的往往是各个分枝上的细枝末节,这些成果同样需要有科研人员去探索,需要有科研设备去支撑。

要能够将一颗大树的枝枝蔓蔓填满,就必须从主干出发,逐个攻克,及时别人已经领先把这个领域做出来,也需要在这个领域进行重复,以掌握原理和方法,这才能在某些前人没有涉及的领域填补空白,找到属于自己的科研路线。这种做法虽然无法被万众瞩目,却是科研工作必不可少的内容。我们需要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但是要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总得有个梯子吧。就如同对撞机这样的大型科研设备,就是保障我们真正能够理解和攻克科学原理的阶梯。

第三,大型科研设备,可以大大的提升中国作为制造业大国的实力。中国的制造业大而不强,缺乏承担高端顶尖设备的能力,而且这种能力需要在某些设备和项目中得到锻炼和培育。在中国EAST托卡马特核聚变实验装置中,中国突破了很多设备制造的空白,立刻就在国际ITER核聚变装置的项目中得到了报偿,拿下了很多订单,这就是大型科研设备建设项目带来的好处。在EAST项目之前,从来没有人制造过如此庞大的大型超导线圈,超导应用基本都在实验室中,而EAST项目的建设,让中国掌握了大型超导线圈的制造能力,而这个技术在对撞机中同样用到。再例如长春光机所为大型天文望远镜加工的碳化硅反射镜,同样的技术,在芯片生产的EVA光刻机中也是核心技术,这就为中国的半导体产品增加了技术积累。

而大型对撞机的研制,也必然会为中国的制造业水平提升,提供一个非常重要的机会,在这个过程中,会有成千上万的供应商在每一个环节提供大量的零部件,而在这些工作完成之后,在这些领域将有一大批中国的制造业厂商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其实在很多时候,一个企业的提升,往往欠缺的就是一个机遇,而当大型对撞机这样的项目向这些厂商提供订单的时候,这个机遇就来到了。



对于中国来说,200-300亿美元,大致在2000亿人民币以内,分散到整个建设期,一年也就不过两百亿左右的水平。这个对于中国庞大的国民经济来说,并非是一个难题。但是,中国在经济遇到瓶颈的时候,往往采取国家投资进行基础设施建设的模式对经济进行补偿和刺激,这种模式在近些年提供了大量的基础设施造福老百姓,同时也培育了大量建筑业和重工业的生产企业。但是近些年,这个模式也逐渐遇到瓶颈,一方面中国基础设施已经是世界最先进的最优质的,已经缺乏提升空间,另一方面,由此带来的房价高涨等问题,也成为了中国经济的麻烦。

但是,在大型科研装置方面的投入,同样也可以刺激经济发展,同时将资本输入到真正的高科技制造业当中,培育中国顶尖制造业厂商,积累世界顶尖的技术,这是非常好的方向。曾经,我们没有这么多资本,而且,老百姓的基本生活需要也是更加急迫的问题。但在今天,我们更加需要提升中国的科技能力,为未来在历史长河中的世界竞争,铺就崛起的道路。

我们尊重杨振宁先生,也体谅他作为一个对国家负责任的爱国科学家所给出的宝贵建议。但是,我们更加要看到,对撞机给中国带来的,不仅仅是突破性科研成果的盛名,而是为中国成为科技领先国家,铺下一块沉甸甸的的铺路石。

按:本文作者为 ,文章为个人观点,欢迎大家积极讨论。


怀疑探索者


4月29日杨振宁在中国科学院大学做讲座,现场一位来自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的研一学生提问:“我想代表我所有的同学再问您一次,您现在对我们建造CEPC的想法有没有改变?”

这位学生未来要从事CEPC(环形正负电子对撞机)的预研工作,很可惜杨老给他泼了一盆冷水。杨老明确的表达了自己的态度,不建议中国建造CEPC。

杨老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的时候就曾明确表达过自己的观点,在一次国际性的研讨会上谈高能物理、谈大型对撞机的时候杨老只给了一句话:“The party is over.”也就是“盛宴已过”。在2016年的时候也公开发表文章,叙述了反对建造CEPC的七大理由。

这七大理由的核心观点就是:建造CEPC投入巨大,会压缩其他领域的科研资金。即使建造成功后很可能运行及分析都会由90%的非中国人来主导,这就是为他人做嫁衣。我国建造的天眼投入大约2亿美元,这么多年的载人航天总投入大约40亿美元左右。而建造一个CEPC投入将近200亿美元,值得吗?

而坚持建造CEPC的是中科院高能所所长王贻芳院士,在5月2日王贻芳院士就在媒体上回应:高能物理研究:盛宴正酣。粒子物理标准模型随着希格斯粒子的发现粒子普已经完备,接下来对希格斯粒子性质的研究及对粒子物理标准模型的重新认识都将加深我们对物质世界的认识,这些工作中大型对撞机是核心设备。如果现在不去建造CEPC,那就是一步慢步步慢,最终在此领域被拉开距离。

作为吃瓜群众,你们站谁?



科学黑洞


配图为麦克斯韦试验装置

4月29日,杨振宁在国科大明德礼堂,再一次明确表示:不支持中国建超级对撞机!

支持建的,最能打动人心的一个理由是高能所长王贻芳讲的"建超级对撞机就是搞基础科学,而科技的发展不能没有基础科学!",(其原话如下:一,急功近利是中国人骨子里的想法,短时间改不了,所以我才愿意拿出更多时间做科普,号召国家将更多的资金投资到基础科学研究当中;二,中国不能永远只享受别人的文明成果,否则中国永远是一个二流国家。)这话咋一听上去确实有道理,但仔细一推敲就会发现问题,如果说超级对撞机"撞"出来的才是基础科学的话,那么在没建超级对撞机的今天,也即现在就等于是没有基础科学了,那么事实果真如此吗?

大家知道楼房没有地基就建不起来,科技没有基础科学也发展不了,但是在没有建超级对撞机的今天,中国的神舟上天了丶北斗导航卫星组网成功了丶领先世界的5G通信成功商用了丶隐形战机歼20成功试飞并批量装备部队了……所以基础科学不但有,而且相当完备!

把建超级对撞机项目说成是搞基础科学,实在是难以自圆其说,他不过是某些人的一厢情愿罢了,超级对撞机项目顶多算是科学探索路上的一个小实验罢了,在科学探索的路上各种试验成千上万,而有巨大价值的科学发现的,却微乎其微,正因如此,科学探索实验装置一般都是极其简陋的!如引发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电"的发现,就是法拉第丶麦克斯韦、赫丝在1846至1864年间用简陋的实验装置发现的,又如引发核工业革命的放射性物质一一铀的发现,也是居里夫人用简陋设备炼制沥青时发现的等!

真正值得巨额投资的,是科技开发!!比如航空发动机的研发、芯片的研发丶隐形飞机的研发、人工智能、生物制药,基因编辑等科技开发,这些科技项目实用性强,成功率高!

把科学探索当成科学技术开发来做,是完全违背科研规律的错误之举!如果任由这种错误发展下去而不纠正,一个试验项目浪费几十亿甚至上千亿人民币,十个项目就是上万亿,100个就是十万亿……而科学探索路上,各种没有价值(也即失败)的试验将会有成千上万个!

如此错误之举,纵有雄厚的家底也会被拖垮,超级对撞机该不该建,相信大家也会有自已正确的选择!



元琴1998


我以小人之心分析下。

为什么在位的科学家支持。大项目呀大项目。1000亿呀1000亿。这么大的项目想想都激动,能在我的引领下建设,(ಡωಡ) 意思就是那个意思。

领先全球的科学项目,肯定能出N篇论文。

名与利双收。所以大声呼吁,国家需要,赶超,发展,领先,等等,不上就对不起全国人民对不起党是对科学进步的压制。

为什么有人反对?因为没有利益相关,所以可以找出事物的反对面比较得失。

当年黄万里反对建三峡水库。有人极力赞成建,功劳大,政绩高,并且,利已子女。

当然,嘛都不懂的吃瓜群众该干嘛干嘛。拍桌子一签字说上,肯定有上的道理,证明高瞻远瞩雄心伟大;事情重大再缓缓再仔细论证论证,说明谨慎简省节约不劳民伤财千古圣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