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垣縣成立有多長的時間?

步步高男裝


長垣縣位於河南省東北部,屬新鄉市,東隔黃河與山東省東明縣相望,西鄰滑縣,南與封丘、蘭考毗連,北與滑縣、濮陽縣接壤,因“縣有防垣”而得名。新(鄉)菏(澤)鐵路橫亙東西,省道308線、213線穿越全境,濟(源)東(明)、大(慶)廣(州)兩條高速公路在這裡“十”字交匯。長垣縣境內有浮丘店仰韶文化遺址,大崗、宜丘、蘇墳等 龍山文化遺址,可以證明六千年前就有人類在此勞動生息。長垣,西周時屬衛國。春秋時期,衛國於長垣之地同時置蒲邑(今長垣縣城)、匡邑。匡城遺址在今長垣縣城西南10公里的張寨鄉孔莊村一帶,舊名為匡主。著名的匡人圍孔,就發生在此地。戰國時期,衛之匡邑、蒲邑,被魏國兼併,在今縣城東北5公里的陳牆村一帶,置首垣邑。此地在當時有一道長牆,或曰防垣。此防垣或用於防水,或用於防兵,此時已有“長垣”之名。根據楊寬所著的《戰國史》載:“魏在沿黃河地區還有圓錢(無郭)流通,鑄造的城市主要有共、垣、長垣(今河南省長垣縣東北)等城。長垣所鑄有‘長垣一釿’、‘長瞏一釿’。當時鑄錢多用於地名,可見當時的防垣很長,故稱長垣,而首垣則為防垣之首,長垣名由此而來,清代以前陳牆村還稱為牆裡村,至今還有以牆命名的村莊。圍魏救趙就發生於此,史稱桂陵之戰。   公元前221年,秦並天下,設郡縣,改首邑為長垣縣。西漢時名長垣縣,新置平丘縣與長羅候國。新莽改長垣縣為長固縣。東漢至長垣候國與平丘縣。建武五年(公元29年)復置長羅候國。建武十五年(公元39年)長羅候國廢。三國時屬魏,隸兗州陳留國。西晉時長垣屬陳留國陳留郡。東晉十六國時期,先後為後趙、前燕、前秦、後燕、後秦、東晉六國所轄,東晉兩次控制此地約六年。南北朝時期,南朝宋武帝佔據河南,置兗州於滑臺,轄長垣。太平真君八年(公元447年),將長垣併入外黃(今杞縣東北,蘭考東南)。景明三年(公元502年)復置長垣縣,仍屬東郡。東魏、北齊時隸不變。從戰國(魏)至隋初歷時八百餘年,縣冶皆在今陳牆村。   隋初仍名長垣縣。開皇十六年(公元596年)移縣治於婦姑城(今城南司坡一帶),因該城西南有古匡城,故改為匡城縣;同年又於韋城(在今滑縣東南妹村)置長垣縣。大業元年(公元605年)廢匡城縣併入長垣,皆屬東郡。唐朝武德元年(公元618年),仍分匡城、長垣兩縣,皆屬河南道滑州。貞觀八年(公元634年)廢長垣縣又併入匡城縣。五代時,後梁改匡城為長垣,屬東都開封府;後唐改為匡城縣,屬汴州;後晉匡城仍屬之;後漢、後州不變,以至於宋。宋建隆元年(公元960年),為避太祖“匡”字諱,改匡城為鶴丘縣。大中詳符二年(1009)年復改為長垣縣。自隋至金初歷時608年,縣治皆在今司坡一帶。金明昌五年(1194年),黃河改道,自陽武東流,為避水患,於泰和四年(1204年)遷縣治於苗寨鄉柳冢一帶。   元初,曾改縣為保保州,不久仍改為長垣縣。金、元兩代計165年,縣治均在柳冢一帶。   明屬大名府開城。洪武二年因黃河水患,遷縣治蒲城鎮,即今縣治所在地。   清屬直隸省大名府。民國18年改隸屬河北省,長垣屬之。   抗日戰爭時期,國民黨、日偽、搞日民主政府並存。1941年,中共領導的冀、魯、豫行署第四專署決定將長垣縣河東部分北部劃歸東垣縣抗日民主政府管轄;1943年,又決定將長垣西北部劃歸衛南縣抗日民主政府管轄。同時,劃長(垣)、滑、濮(陽)、東(明)四縣邊區成立濱河縣抗日民主政府,1945年撤銷,歸長垣縣人民政府,縣政府在佘家、丁欒一帶辦公。1947年解放長垣城。1947年春,縣人民政府進駐縣城。1949年長垣縣屬新建的平原省濮陽專區;1952年12月平原省撤銷,併入河南省,長垣屬河南省濮陽專區;1954年濮陽專區撤銷,改屬新鄉專區;1955年2月,劃歸安陽專區;1958年4月,安陽專區撤銷,長垣又屬新鄉專區;1961年12月,安陽專區恢復,長垣又復歸安陽;1983年,安陽專區撤銷,長垣屬新設的濮陽市。1986年3月劃歸新鄉市至今。



大青瓷瓶


2011年6月1日起,河南省正式開展省直管縣行政體制改革試點工作,長垣為河南省十個省直管縣試點縣之一。


老驥伏櫪牛


秦漢時期

秦始皇統一中國,設郡縣,因有防垣,長垣之名始見於世

長垣縣古蹟

戰國時期,衛之匡邑、蒲邑,被魏國兼併,在今縣城東北5公里的陳牆村一帶,置首垣邑。此地在當時有一道長牆,或曰防垣。此防垣或用於防水,或用於防兵,此時已有“長垣”之名。根據楊寬所著的《戰國史》載:“魏在沿黃河地區還有圓錢(無郭)流通,鑄造的城市主要有共、垣、長垣(今河南省長垣縣東北)等城。長垣所鑄有“長垣一釿”、“長瞏一釿”。當時鑄錢多用於地名,可見當時的防垣很長,故稱長垣,而首垣則為防垣之首,長垣名由此而來。清代以前陳牆村還稱為牆裡村,至今還有以牆命名的村莊。圍魏救趙就發生於此,史稱桂陵之戰。

公元前221年,秦並天下,設郡縣,改首邑為長垣縣。西漢時名長垣縣,新置平丘縣與長羅侯國。

新莽改長垣縣為長固縣。

東漢至長垣侯國與平丘縣。建武五年(公元29年)復置長羅侯國。建武十五年(公元39年)長羅侯國廢。

三國時屬魏,隸兗州陳留國。

西晉時長垣屬陳留國陳留郡。

東晉十六國時期,先後為後趙、前燕、前秦、後燕、後秦、東晉六國所轄,東晉兩次控制此地約六年。

南北朝時期,南朝宋武帝佔據河南,置兗州於滑臺,轄長垣。太平真君八年(公元447年),將長垣併入外黃(今杞縣東北,蘭考東南)。景明三年(公元502年)復置長垣縣,仍屬東郡。

東魏、北齊時隸不變。

從戰國(魏)至隋初歷時八百餘年,縣治皆在今陳牆村。

隋唐時期

隋初仍名長垣縣。開皇十六年(公元596年)移縣治於婦姑城(今城南司坡一帶),因該城西南有古匡城,故改為匡城縣;同年又於韋城(在今滑縣東南妹村)置長垣縣。大業元年(公元605年)廢匡城縣併入長垣,皆屬東郡。

唐朝武德元年(公元618年),仍分匡城、長垣兩縣,皆屬河南道滑州。貞觀八年(公元634年)廢長垣縣又併入匡城縣。

五代時,後梁改匡城為長垣,屬東都開封府;後唐改為匡城縣,屬汴州;後晉匡城仍屬之;後漢、後州不變,以至於宋。

宋元明清時期

宋建隆元年(公元960年),為避太祖“匡”字諱,改匡城為鶴丘縣。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復改為長垣縣。自隋至金初歷時608年,縣治皆在今司坡一帶。

金明昌五年(1194年),黃河改道,自陽武東流,為避水患,於泰和四年(1204年)遷縣治於苗寨鄉柳冢一帶。

元初,曾改縣為保保州,不久仍改為長垣縣。金、元兩代計165年,縣治均在柳冢一帶。

明屬大名府開城。洪武二年因黃河水患,遷縣治蒲城鎮,即今縣治所在地。

清屬直隸省大名府。民國18年改隸屬河北省,長垣屬之。

近代時期

抗日戰爭時期,國民黨、日偽、抗日民主政府並存。

1941年,中共領導的冀、魯、豫行署第四專署決定將長垣縣河東部分北部劃歸東垣縣抗日民主政府管轄。

1942年,又決定將長垣西北部劃歸衛南縣抗日民主政府管轄。同時,劃長(垣)、滑、濮(陽)、東(明)四縣邊區成立濱河縣抗日民主政府,

1945年撤銷,歸長垣縣人民政府,縣政府在佘家、丁欒一帶辦公。

1947年解放長垣城。

1947年春,縣人民政府進駐縣城。

新中國時期

1949年,長垣縣屬新建的平原省濮陽專區。

1952年12月,平原省撤銷,併入河南省,長垣屬河南省濮陽專區。

1954年,濮陽專區撤銷,改屬新鄉專區。

長垣新貌

1955年2月,劃歸安陽專區。

1958年4月,安陽專區撤銷,長垣又屬新鄉專區。

1961年12月,安陽專區恢復,長垣又復歸安陽。

1983年,安陽專區撤銷,長垣屬新設的濮陽市。

1986年3月,劃歸新鄉市。

2011年6月1日起,河南省正式開展省直管縣行政體制改革試點工作,長垣為河南省十個省直管縣試點縣之一。

2014年1月,長垣縣正式成為河南省直管縣。

2015年2月27日,經國務院提請全國人大審議,長垣縣被確定為全國農村土地制度改革試點。

2015年11月16日,長垣縣被列為第二批國家新型城鎮化綜合試點地區

2017年9月19日,中共新鄉市第十一屆委員會第四次全體會議召開,表決通過《關於同意申報長垣縣撤縣設市的決議》

2017年11月18日,長垣縣當選為第五屆全國文明城市。[15]

2017年11月23日,經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批准,長垣縣入選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使用權抵押貸款試點縣



王燁藝述匯


長垣縣位於河南省東北部,屬新鄉市,東隔黃河與山東省東明縣相望,西鄰滑縣,南與封丘、蘭考毗連,北與滑縣、濮陽縣接壤,因“縣有防垣”而得名。新(鄉)菏(澤)鐵路橫亙東西,省道308線、213線穿越全境,濟(源)東(明)、大(慶)廣(州)兩條高速公路在這裡“十”字交匯。長垣縣境內有浮丘店仰韶文化遺址,大崗、宜丘、蘇墳等 龍山文化遺址,可以證明六千年前就有人類在此勞動生息。長垣,西周時屬衛國。春秋時期,衛國於長垣之地同時置蒲邑(今長垣縣城)、匡邑。匡城遺址在今長垣縣城西南10公里的張寨鄉孔莊村一帶,舊名為匡主。著名的匡人圍孔,就發生在此地。戰國時期,衛之匡邑、蒲邑,被魏國兼併,在今縣城東北5公里的陳牆村一帶,置首垣邑。此地在當時有一道長牆,或曰防垣。此防垣或用於防水,或用於防兵,此時已有“長垣”之名。根據楊寬所著的《戰國史》載:“魏在沿黃河地區還有圓錢(無郭)流通,鑄造的城市主要有共、垣、長垣(今河南省長垣縣東北)等城。長垣所鑄有‘長垣一釿’、‘長瞏一釿’。當時鑄錢多用於地名,可見當時的防垣很長,故稱長垣,而首垣則為防垣之首,長垣名由此而來,清代以前陳牆村還稱為牆裡村,至今還有以牆命名的村莊。圍魏救趙就發生於此,史稱桂陵之戰。   公元前221年,秦並天下,設郡縣,改首邑為長垣縣。西漢時名長垣縣,新置平丘縣與長羅候國。新莽改長垣縣為長固縣。東漢至長垣候國與平丘縣。建武五年(公元29年)復置長羅候國。建武十五年(公元39年)長羅候國廢。三國時屬魏,隸兗州陳留國。西晉時長垣屬陳留國陳留郡。東晉十六國時期,先後為後趙、前燕、前秦、後燕、後秦、東晉六國所轄,東晉兩次控制此地約六年。南北朝時期,南朝宋武帝佔據河南,置兗州於滑臺,轄長垣。太平真君八年(公元447年),將長垣併入外黃(今杞縣東北,蘭考東南)。景明三年(公元502年)復置長垣縣,仍屬東郡。東魏、北齊時隸不變。從戰國(魏)至隋初歷時八百餘年,縣冶皆在今陳牆村。   隋初仍名長垣縣。開皇十六年(公元596年)移縣治於婦姑城(今城南司坡一帶),因該城西南有古匡城,故改為匡城縣;同年又於韋城(在今滑縣東南妹村)置長垣縣。大業元年(公元605年)廢匡城縣併入長垣,皆屬東郡。唐朝武德元年(公元618年),仍分匡城、長垣兩縣,皆屬河南道滑州。貞觀八年(公元634年)廢長垣縣又併入匡城縣。五代時,後梁改匡城為長垣,屬東都開封府;後唐改為匡城縣,屬汴州;後晉匡城仍屬之;後漢、後州不變,以至於宋。宋建隆元年(公元960年),為避太祖“匡”字諱,改匡城為鶴丘縣。大中詳符二年(1009)年復改為長垣縣。自隋至金初歷時608年,縣治皆在今司坡一帶。金明昌五年(1194年),黃河改道,自陽武東流,為避水患,於泰和四年(1204年)遷縣治於苗寨鄉柳冢一帶。   元初,曾改縣為保保州,不久仍改為長垣縣。金、元兩代計165年,縣治均在柳冢一帶。   明屬大名府開城。洪武二年因黃河水患,遷縣治蒲城鎮,即今縣治所在地。   清屬直隸省大名府。民國18年改隸屬河北省,長垣屬之。   抗日戰爭時期,國民黨、日偽、搞日民主政府並存。1941年,中共領導的冀、魯、豫行署第四專署決定將長垣縣河東部分北部劃歸東垣縣抗日民主政府管轄;1943年,又決定將長垣西北部劃歸衛南縣抗日民主政府管轄。同時,劃長(垣)、滑、濮(陽)、東(明)四縣邊區成立濱河縣抗日民主政府,1945年撤銷,歸長垣縣人民政府,縣政府在佘家、丁欒一帶辦公。1947年解放長垣城。1947年春,縣人民政府進駐縣城。1949年長垣縣屬新建的平原省濮陽專區;1952年12月平原省撤銷,併入河南省,長垣屬河南省濮陽專區;1954年濮陽專區撤銷,改屬新鄉專區;1955年2月,劃歸安陽專區;1958年4月,安陽專區撤銷,長垣又屬新鄉專區;1961年12月,安陽專區恢復,長垣又復歸安陽;1983年,安陽專區撤銷,長垣屬新設的濮陽市。1986年3月劃歸新鄉市至今。以上內容來自百度百科,僅供參考。內容如有侵權行為請立即聯繫本作者立即刪除!


冰冰知識


夏商周時期
長垣,春秋時稱蒲邑、匡邑。

約6000年前,即有人類在此勞動生息。長垣境內有浮丘店仰韶文化遺址,小崗、蘇墳、宜丘等龍山文化遺址。

長垣,西周時屬衛國。 春秋時期,衛國於長垣之地同時置蒲邑(今長垣縣城)、匡邑。匡城遺址在今長垣縣城西南10公里的張寨鄉孔莊村一帶,舊名為匡主。著名的匡人圍孔,就發生在此地。

戰國時期,衛之匡邑、蒲邑,被魏國兼併,在今縣城東北5公里的陳牆村一帶,置首垣邑。此地在當時有一道長牆,或曰防垣。此防垣或用於防水,或用於防兵,此時已有“長垣”之名。圍魏救趙就發生於此,史稱桂陵之戰。

秦漢時期
秦始皇統一中國,設郡縣,因有防垣,長垣之名始見於世。

公元前221年,秦並天下,設郡縣,改首邑為長垣縣。西漢時名長垣縣,新置平丘縣與長羅侯國。


新莽改長垣縣為長固縣。
東漢至長垣侯國與平丘縣。建武五年(公元29年)復置長羅侯國。建武十五年(公元39年)長羅侯國廢。
三國時屬魏,隸兗州陳留國。
西晉時長垣屬陳留國陳留郡。
東晉十六國時期,先後為後趙、前燕、前秦、後燕、後秦、東晉六國所轄,東晉兩次控制此地約六年。
南北朝時期,南朝宋武帝佔據河南,置兗州於滑臺,轄長垣。太平真君八年(公元447年),將長垣併入外黃(今杞縣東北,蘭考東南)。景明三年(公元502年)復置長垣縣,仍屬東郡。
東魏、北齊時隸不變。
從戰國(魏)至隋初歷時八百餘年,縣治皆在今陳牆村。
隋唐時期
隋初仍名長垣縣。開皇十六年(公元596年)移縣治於婦姑城(今城南司坡一帶),因該城西南有古匡城,故改為匡城縣;同年又於韋城(在今滑縣東南妹村)置長垣縣。大業元年(公元605年)廢匡城縣併入長垣,皆屬東郡。
唐朝武德元年(公元618年),仍分匡城、長垣兩縣,皆屬河南道滑州。貞觀八年(公元634年)廢長垣縣又併入匡城縣。
五代時,後梁改匡城為長垣,屬東都開封府;後唐改為匡城縣,屬汴州;後晉匡城仍屬之;後漢、後州不變,以至於宋。
宋元明清時期
宋建隆元年(公元960年),為避太祖“匡”字諱,改匡城為鶴丘縣。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復改為長垣縣。自隋至金初歷時608年,縣治皆在今司坡一帶。
金明昌五年(1194年),黃河改道,自陽武東流,為避水患,於泰和四年(1204年)遷縣治於苗寨鄉柳冢一帶。
元初,曾改縣為保保州,不久仍改為長垣縣。金、元兩代計165年,縣治均在柳冢一帶。
明屬大名府開城。洪武二年因黃河水患,遷縣治蒲城鎮,即今縣治所在地。
清屬直隸省大名府。民國18年改隸屬河北省,長垣屬之。

不平常的芝麻


1949年長垣縣屬新建的平原省濮陽專區;1952年12月平原省撤銷,併入河南省,長垣屬河南省濮陽專區;1954年濮陽專區撤銷,改屬新鄉專區;1955年2月,劃歸安陽專區;1958年4月,安陽專區撤銷,長垣又屬新鄉專區;1961年12月,安陽專區恢復,長垣又復歸安陽;1983年,安陽專區撤銷,長垣屬新設的濮陽市。1986年3月劃歸新鄉市至今。


正能量V大偉


長垣縣位於河南省東北部

,屬新鄉市,東隔黃河與山東省東明縣相望,西鄰滑縣,南與封丘、蘭考毗連,北與滑縣、濮陽縣接壤,因“縣有防垣”而得名。新(鄉)菏(澤)鐵路橫亙東西,省道308線、213線穿越全境,濟(源)東(明)、大(慶)廣(州)兩條高速公路在這裡“十”字交匯。長垣縣境內有浮丘店仰韶文化遺址,大崗、宜丘、蘇墳等 龍山文化遺址,可以證明六千年前就有人類在此勞動生息。長垣,西周時屬衛國。春秋時期,衛國於長垣之地同時置蒲邑(今長垣縣城)、匡邑。匡城遺址在今長垣縣城西南10公里的張寨鄉孔莊村一帶,舊名為匡主。著名的匡人圍孔,就發生在此地。戰國時期,衛之匡邑、蒲邑,被魏國兼併,在今縣城東北5公里的陳牆村一帶,置首垣邑。此地在當時有一道長牆,或曰防垣。此防垣或用於防水,或用於防兵,此時已有“長垣”之名。根據楊寬所著的《戰國史》載:“魏在沿黃河地區還有圓錢(無郭)流通,鑄造的城市主要有共、垣、長垣(今河南省長垣縣東北)等城。長垣所鑄有‘長垣一釿’、‘長瞏一釿’。當時鑄錢多用於地名,可見當時的防垣很長,故稱長垣,而首垣則為防垣之首,長垣名由此而來,清代以前陳牆村還稱為牆裡村,至今還有以牆命名的村莊。圍魏救趙就發生於此,史稱桂陵之戰。   公元前221年,秦並天下,設郡縣,改首邑為長垣縣。西漢時名長垣縣,新置平丘縣與長羅候國。新莽改長垣縣為長固縣。東漢至長垣候國與平丘縣。建武五年(公元29年)復置長羅候國。建武十五年(公元39年)長羅候國廢。三國時屬魏,隸兗州陳留國。西晉時長垣屬陳留國陳留郡。東晉十六國時期,先後為後趙、前燕、前秦、後燕、後秦、東晉六國所轄,東晉兩次控制此地約六年。南北朝時期,南朝宋武帝佔據河南,置兗州於滑臺,轄長垣。太平真君八年(公元447年),將長垣併入外黃(今杞縣東北,蘭考東南)。景明三年(公元502年)復置長垣縣,仍屬東郡。東魏、北齊時隸不變。從戰國(魏)至隋初歷時八百餘年,縣冶皆在今陳牆村。   隋初仍名長垣縣。開皇十六年(公元596年)移縣治於婦姑城(今城南司坡一帶),因該城西南有古匡城,故改為匡城縣;同年又於韋城(在今滑縣東南妹村)置長垣縣。大業元年(公元605年)廢匡城縣併入長垣,皆屬東郡。唐朝武德元年(公元618年),仍分匡城、長垣兩縣,皆屬河南道滑州。貞觀八年(公元634年)廢長垣縣又併入匡城縣。五代時,後梁改匡城為長垣,屬東都開封府;後唐改為匡城縣,屬汴州;後晉匡城仍屬之;後漢、後州不變,以至於宋。宋建隆元年(公元960年),為避太祖“匡”字諱,改匡城為鶴丘縣。大中詳符二年(1009)年復改為長垣縣。自隋至金初歷時608年,縣治皆在今司坡一帶。金明昌五年(1194年),黃河改道,自陽武東流,為避水患,於泰和四年(1204年)遷縣治於苗寨鄉柳冢一帶。   元初,曾改縣為保保州,不久仍改為長垣縣。金、元兩代計165年,縣治均在柳冢一帶。   明屬大名府開城。洪武二年因黃河水患,遷縣治蒲城鎮,即今縣治所在地。   清屬直隸省大名府。民國18年改隸屬河北省,長垣屬之。   抗日戰爭時期,國民黨、日偽、搞日民主政府並存。1941年,中共領導的冀、魯、豫行署第四專署決定將長垣縣河東部分北部劃歸東垣縣抗日民主政府管轄;1943年,又決定將長垣西北部劃歸衛南縣抗日民主政府管轄。同時,劃長(垣)、滑、濮(陽)、東(明)四縣邊區成立濱河縣抗日民主政府,1945年撤銷,歸長垣縣人民政府,縣政府在佘家、丁欒一帶辦公。1947年解放長垣城。1947年春,縣人民政府進駐縣城。1949年長垣縣屬新建的平原省濮陽專區;1952年12月平原省撤銷,併入河南省,長垣屬河南省濮陽專區;1954年濮陽專區撤銷,改屬新鄉專區;1955年2月,劃歸安陽專區;1958年4月,安陽專區撤銷,長垣又屬新鄉專區;1961年12月,安陽專區恢復,長垣又復歸安陽;1983年,安陽專區撤銷,長垣屬新設的濮陽市。1986年3月劃歸新鄉市至今。


宅到發黴長蘑菇


2241年


張文禪


約6000年前,人類就從這裡開始。



旋風121567981


個人感覺一直在吃老本沒什麼作用所以不太清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