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面試過了30多家招聘企業,總結出5條面試技巧,送給求職的你。

之前我認為不同的行業會設定不同的問題,直到今年年初,我到上海找工作時,面試過了30多家企業,才發現無論是大到國企,或是小到創業團隊,除了筆試不同以外,面試的問題大同小異。

通過仔細的研究對比,今天,我來盤點一下面試中最常見的5條問題及應答策略,希望對您求職有用。

常見問題一:自我介紹。

無論任何職業,自我介紹都是第一位。

有研究顯示,對一個人的基本判定,只用0.1秒,眨眼之間就形成了對一個人的總體印象。衣著得體,按時守約這些應該是面試者的基本素質,在此基礎上,自我介紹則尤為重要。

我面試過了30多家招聘企業,總結出5條面試技巧,送給求職的你。

準備一套“自我介紹”的話術,以不變應萬變。

為什麼這樣呢?起碼有三個原因。

1)以備不時之需。我最誇張的時候每天要面試五六家公司,從早上十點面試到晚上九點,晚上的狀態很差,提前準備一套自我介紹的話術,有利於應對突如其來的情況。

之前在一家大型公司等待面試時,看到HR向老闆彙報工作,於是當老闆上衛生間時我就去堵老闆,用了很簡單的幾句話概括了自己。

之後我成功地拿到了這家公司的offer。有個理論叫“電梯理論”,意思是你必須要在30秒內,把一件事情介紹清楚。對於人也是如此,凡事預則立,好的準備讓你更出眾。

2)以不變應萬變。有些熱門類崗位,總部一下午要面上百個求職者,因此通常的模式是統一講解,之後應聘者一一上臺自我介紹。我遇到過兩次這樣的情況,一個是在一家本地著名的房產公司,一個是在很大的一家互聯網企業。

這種一對多的自我介紹難免會造成一些人的恐慌,所以準備一套話術,其實可以避免你在關鍵時候緊張。

3)以便添枝加葉。由於海量的招聘信息常常會讓你對面試公司並不瞭解,所以一套話術方便在遇到不同的公司時,添枝加葉,談一些自己和公司的共性,這樣給人一種準備過的尊重感。

我面試過了30多家招聘企業,總結出5條面試技巧,送給求職的你。

常見問題二:從業經驗

機靈的人在自我介紹的時候就會凸顯自己的從業經驗。對於有相當長從業經驗的人來說,這當然是得天獨厚的。

但是還有一類是沒有任何從業經驗的,怎麼辦?打擦邊球!

我當時在一家互聯網公司面試的時候,一屋子七個人,六個都有從業經驗,只我一個小白,單純講自己愛學、上手快當然競爭不過,我是怎麼講的呢?我談到了去年獲得朋友們的融資,完成自己西部旅行的故事。在講述的過程中穿插進了自己是怎麼和朋友們打交道獲得融資的,由此讓HR連問了三次“怎麼做到的”?

因為這家公司招聘的是聯絡商家、售賣廣告位的職位,其本質就是和人打交道,將自己的故事和HR的問題製造起連接,不乏是一種很有效的方式。

總結一下,如果有行業經驗,最好如實回答。如果沒有,那麼可以介紹一下自己與之相關的經驗,如當選學校幹部、白手起家。總之,要學會水來土掩,就什麼樣的職業,找準什麼樣的切入點。

我面試過了30多家招聘企業,總結出5條面試技巧,送給求職的你。

常見問題三:離職原因及為什麼挑選我們公司

這是一道送分題,但是有陷阱。

離職原因:無論是你被開除了,還是在之前的公司不如願,千萬不要在面試的時候吐槽上一家公司,非但不能如此,還應該坦誠地說明情況。對於招聘者來說,一個人的態度、素質是不可忽略的一環,如果離職了就對上一家公司百倍吐槽,勢必招致HR的反感。

那麼該怎麼說呢?我常說城市變動。這也確實和我的情況一致,“趁年輕,想到大城市闖一闖。”

為什麼挑選我們的公司?其實這個問題的含義是:為什麼我們公司要招你?

理清本質後,就可以將自己的特點和公司的特點相匹配。否則站在自我的立場對公司品評一番沒有任何意義。這個問題最好的回答是這樣的:貴公司的……特別符合我的……一方面認同了公司的價值觀,一方面又將自己成功帶入。

搞清楚這兩個問題之後,其實離成功就不遠啦。

常見問題四:職業規劃

顯然,這更是一個送分題——核心關鍵詞:長期!

心細的人一眼就知道回答的重點在於:長期。沒有公司願意招一些人,幹了一倆月就走吧?

那麼回答的重點就不能偏離“長期”這個詞,例如:在這座城市長期發展,希望通過這份工作,實現財務自由。

我面試過了30多家招聘企業,總結出5條面試技巧,送給求職的你。

常見問題五:如何議價

如果你將之前的問題回答得夠漂亮,筆試沒有大的問題,那麼十之八九是會被聘用的,甚至很多公司會直接敲定薪水。

據我觀察,一般直接敲定薪水的往往是招聘對象較多的,像銷售類,一年恨不得12個月都在招聘。這類公司有統一的薪酬標準,或者薪酬區間,特點是招聘量多,議價空間小,無複試。

這種不能議價的就不必說了,在這裡單說那種意願強烈,可以給你行業高薪的公司。例如一些初創公司、創業團隊或尖端職位。

搞清對方的意願度

我之前在一個創意工作室面試時,上司希望我留下,從公司晉升情況一直談到了老鄉情,顯然,如果對方希望你留下,你就有了更多的議價空間。

對比上份工作薪水

為什麼說上份工作,而不是行業普遍薪水呢?既然想和你議價,肯定是高於行業標準的,而你敢於議價,肯定是比上份薪水要多的。通過對比上一家薪水,你的議價下限基本就設定好了。需要的就是讓老闆看到你的潛質,循序善誘。

“我偏向於您開出一個更高的價,方便我這樣的員工高標準的投入,創造更大的效益。”萬變不離其宗,基本就是這樣展開議價的,而以我的三次議價經驗來說,這種回答的確能夠得到好的回報。

僅將這5條經驗分享給求職的你,如您有好的經驗,歡迎評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