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芬戰爭,芬蘭與俄羅斯之間的恩怨情仇

原著 :拜爾·伊林切耶夫

譯者 :胡燁


蘇芬戰爭,芬蘭與俄羅斯之間的恩怨情仇



1939年11月30日,蘇聯不宣而戰,蘇芬戰爭爆發。戰爭伊始,全世界都認為這場戰爭頂多持續兩個星期,並將以紅旗高高飄揚在赫爾辛基的總統府官邸而結束。但戰爭的進程卻讓所有觀察家大跌眼鏡。全世界都以敬畏的眼光目睹芬蘭戰士為捍衛獨立自由和領土完整,一度擊敗並擋住蘇聯紅軍……

20世紀,芬蘭和俄羅斯之間有一段恩怨情仇,這得追溯到中世紀時期。自13世紀起,卡累利阿地峽、芬蘭和波羅的海沿岸一直都是兩個新興的地區霸權大國——瑞典王國和沙皇俄國的戰場,兩國戰爭連年不斷。無論何時,國境線的進退總是有利於勝者或軍隊更強大的一方。雙方之間的戰爭和邊界衝突貫穿整個中世紀。1293年,瑞典王國建起了維堡,依託維堡不斷在卡累利阿地峽和波羅的海沿岸擴張勢力。

雖然芬蘭是瑞典王國的傳統領地,但隨著沙皇俄國的興起,(沙皇俄國和瑞典王國的)邊界線卻往斯德哥爾摩方向移動。最終,1808—1809年的戰爭決定了芬蘭的百年命運:瑞典王國在最後一次對沙皇俄國的大規模戰爭中戰敗,沙皇俄國吞併瑞典王國的屬地,並建立了一個新行省——芬蘭大公國。沙皇亞歷山大一世授予芬蘭大公國充分的自治權和行政權。為表示對這個新行省的重視,亞歷山大一世甚至親臨維堡慶賀芬蘭大公國的成立。19世紀末,新沙皇亞歷山大三世為了讓他的帝國在語言、政府、官僚機構和其他方面更為統一,廢除了亞歷山大一世給芬蘭的大部分自治特權。亞歷山大三世對芬蘭政策的調整讓芬蘭精英階層感受到了巨大威脅,認為沙皇此舉是對芬蘭國家文化和自治權的重大侵犯。於是,像當時許多歐洲君主制國家那樣,芬蘭的民族獨立運動也開始席捲全境。

1917年11月7日,俄國十月革命爆發,推翻了沙皇俄國,芬蘭首次獲得了獨立機遇。1917年12月6日,芬蘭宣佈獨立,徹底脫離沙皇俄國。

然而,宣佈獨立並沒有給芬蘭帶來真正的和平。1918 年,芬蘭內戰爆發。瑞典、德國支持的白軍和蘇俄支持的紅軍展開殘酷廝殺。最終,戰爭以芬蘭紅軍的失敗而告終。在這場內戰中,芬蘭白軍總司令曼納海姆發表了著名的“拔劍出鞘”的演說,他聲稱只要蘇俄不歸還卡累利阿地峽東部地區,芬蘭就永遠不會收回出鞘的利劍。戰爭期間,芬蘭白軍的極端右翼勢力為向蘇俄施壓,逼迫蘇俄把卡累利阿地峽東部“交還”給芬蘭,於1918—1920 年對卡累利阿地峽東部的蘇俄紅軍組織了幾次襲擊。然而,卡累利阿地峽東部的當地軍民因懼怕芬蘭白軍施暴,在這幾次襲擊事件中堅定地站在紅軍一邊反擊芬蘭白軍。

1920 年,隨著芬蘭內戰的結束,蘇俄和芬蘭政府在愛沙尼亞第二大城市——塔爾圖簽署和平協定。當時,蘇俄紅軍仍在和鄧尼金、高爾察克指揮的白軍作戰。為集中精力應付國內戰爭,列寧領導的布爾什維克在和平協定中作出讓步,承認芬蘭獨立,並劃定了有利於芬蘭的兩國邊界。在具有重要戰略地位的卡累利阿地峽方面,兩國邊界線沿著姐妹河(芬蘭方面稱之為“界河”) 而劃。但這麼一來,蘇聯的第二大城市,也是俄國十月革命聖地的彼得格勒(後改稱列寧格勒)距邊界只有32 公里。出於離蘇芬邊界太近和戰略縱深淺的考慮, 列寧在1918 年將蘇俄的首都從彼得格勒搬到莫斯科。

值得注意的是,雖然蘇芬兩國已經建交併劃定邊界,但兩國的關係還是鬧得很僵。意識形態的對立、沙俄時期的統治陰影和芬蘭國內強烈的民族主義反俄運動都促成了這一現象。

隨著蘇聯恢復歐洲軍事大國的地位,斯大林也開始著手擴大蘇聯在波羅的海沿岸的影響力。蘇聯領導人照會拉脫維亞、立陶宛和愛沙尼亞政府,要求允許蘇聯軍隊駐軍三國,在三國境內建立陸海軍基地。與此同時,蘇聯也照會芬蘭,提出類似要求。此外,蘇聯還要求租借漢科半島作為海軍基地,蘇聯領導人甚至還提出重新劃定國界,把邊界線從姐妹河北移,將包括維堡在內的整個卡累利阿地峽劃歸蘇聯。作為補償,蘇聯政府願意割讓面積三倍於卡累利阿地峽的領土給芬蘭。然而,這種看似公平的領土交換,對芬蘭來說卻意味著重要的卡累利阿地峽的喪失,這裡不僅有完備的國防築壘地帶,還有芬蘭第二大城市維堡。雙方為這個問題在莫斯科舉行了幾輪談判,但均未達成協議。最後, 1939 年11 月初,斯大林和蘇共中央政治局常務委員會決定採取戰爭的方式,逼迫芬蘭割讓卡累利阿。在斯大林的命令下,蘇聯軍隊匆匆開始進行戰爭準備。政治上,斯大林把流亡在蘇聯境內的芬蘭共產黨組織起來,成立一個傀儡政府,並組建芬蘭人民軍。與此同時,芬蘭陸軍也在1939年10月秘密動員預備役人員,展開一連串演習,並在主要防禦地帶展開兵力。

1939年11月26日,蘇聯製造馬伊尼拉村事件。他們聲稱芬軍炮兵對蘇聯邊界小村馬伊尼拉進行炮火襲擊,炸死七名紅軍戰士。芬蘭方面駁斥蘇聯的所有指控,並要求國際社會介入調查以正視聽,但被蘇聯政府拒絕。不僅如此,蘇聯方面還大造輿論聲勢,號召蘇聯紅軍一勞永逸地剪除“屢造麻煩”的鄰國政權,並宣稱紅軍的到來會向芬蘭國內被壓迫的勞苦民眾伸出援手,還芬蘭民主和自由。

1939年11月30日,蘇聯不宣而戰。蘇聯空軍轟炸芬蘭境內包括首都赫爾辛基在內的多個目標,接著蘇聯紅軍跨過國界,蘇芬戰爭正式爆發。

本文摘自《白色死亡:蘇芬戰爭1939—1940》


蘇芬戰爭,芬蘭與俄羅斯之間的恩怨情仇


1939年到1940年,芬蘭和蘇聯之間爆發了一場戰爭,西方世界習慣稱之為“冬季戰爭”,而蘇聯稱之為“芬蘭戰爭”或“蘇芬戰爭”。這場戰爭涉及雙方長期的歷史矛盾,雖然僅僅持續了105天,但在兩國曆留下了濃重的一筆。本書作者按照不同的戰場和戰役時間將內容分成不同的章節,以地面戰役為主,以蘇、芬兩國的視角向讀者呈現戰爭全貌,讓世人瞭解真實的冬季戰爭以及普通參戰士兵的經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