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ngshuiyiyu
君子是德稱,與之對應地,小人就是未達君子之道的人,不是壞人,也不是卑鄙的人。
這裡的“懷”是“自身所依據的...”的意思,比如懷才,懷璧其罪一類。
君子懷德是說,君子以德行作為自身的依據。
土是概略的說法,人生受於天,而稟於地,在土地上勞作,收穫,從而成就一方。所以土地也是財力的象徵。
小人懷土是說,小人取人並不是依據一個人的品行,而是出生地,家中田土多少等等,對人是一種物化的認識。
後面還有一句:君子懷刑,小人懷惠。理解前一句,這一句就不難理解了,所謂發於中而形於外是了。
要我來譯這兩句,我會這麼譯:
君子以德行作為立身的依據,小人則以土地作為立身的依據。君子以法律為自身行為的尺度,小人則以利益為自身行為的尺度。
為了直觀,舉兩句話吧:
康德:”有兩樣東西值得我們仰望終生:一是頭頂上的星空。二是人們心中的道德律。”
史記:“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
健談的小芝芝
“君子懷德,小人懷土”這句話,出自《論語·里仁》,想要準確的理解這句話,還需要聯繫上下文:
子曰:君子懷德,小人懷土;君子懷刑,小人懷惠。題主所說,楊伯峻老先生在《論語譯註》中解釋的“君子懷念道德,小人懷念鄉土”,在意思上是正確的,但可能對於還沒吃透《論語》的人來說,仍舊比較含混。下面,我們根據整句話的含義,來一一說明題主的幾點疑問:
第一,“土”應該如何解釋?“懷土”是鄉愁的意思嗎?
第二,“小人”應該如何解釋?
第三,整個句子應該如何解釋?
首先,“土”在此處,是故土、鄉土的意思。“懷土”在古代漢語中有兩個常見意思,第一是安於所居之處,第二是懷念故土。此處應該採用第一個,也就是安土重遷,安於所居之處,並非鄉愁的意思。
其次,在《論語》中,經常有“君子”和“小人”對舉的例子,這些“君子”“小人”,都是基於一般人而言的,不是嚴格意義上的居高位者與無地位者。“君子”可以理解為有遠見、有德行的人們,“小人”可以理解為目光短淺、胸無大志的人們。在簡單意譯中,也可以直接稱為君子和小人,不作特別解釋。
=====
非常感謝大家在評論區的熱烈討論,《論語》中“君子”和“小人”是理解儒家思想的一個關鍵問題,學界也有各種不同的看法,這裡陳述的只是一家之言,也歡迎大家一起討論。
關於這個問題,另外補充幾點:《論語》中19次提到“小人”,根據這些對“小人”的描述,可以勾勒出這類人的基本特徵是目光短淺、胸無大志、只關心眼前利益,但是並不一定主動地為非作歹,在現代漢語中,更接近“庸眾”而非“壞人”。而《論語》中的“君子”,有從位說、從德說兩種解釋,但我傾向於“君子”作為孔子心中理想人格的化身,是位、德、才三位一體的,也就是說既有其名位官職,又在自己的位置上展現品德、發揮才能。
=====
第三,這句話的意思是:君子所想的是高尚的德行,而小人安於眼前的故土;君子敬畏國家的法律政令,而小人貪圖小恩小惠。進一步解釋,就是君子眼界高遠,因而為了追隨德行,志在四方,心中有明確的道德界限,不會隨意逾矩而行;小人目光短淺,因而只安於此時身處的居所,只看中眼前的小利。因此,君子和小人就高下立判了。
希望能夠幫助到題主~
薛暖暖
“君子懷德,小人懷土”出自《論語·里仁》。原文如下:
子曰:“君子懷德,小人懷土;君子懷刑,小人懷惠。”
一般人把這個“土”理解為鄉土,好像有些莫名其妙,理不通啊!
君子懷念道德,小人懷念鄉土?
這個的確說不通。
其實這裡所說的“土”是五行之土。
五行是我們傳統文化的一個極其重要的概念,只有理解了“土”在五行裡的真正含義,才能看懂這段話。
說到“五行”,我們又要談到《易經》。
按照我們的《易經》思想來理解這個世界,世界是很簡單的,無非就是用陰陽、用五行全都可以解釋,陰陽五行也可以稱為“七要”。“陰陽”是兩個字,所謂“一陰一陽謂之道”;五行是五個字:木、火、土、金、水。
不管宇宙是如何去變化的,“須一理而融貫”,就是用一個理論就可以融貫一切的變化現象;而這個“理”在哪裡呢?真正的“理”就是陰陽五行的相互生克變化。
土為生長萬物的要素之一,土代表養育、含吐萬物之意。
五行相生中,土生金。
五行中的“土”在術數中也稱為“庫”,主財,有土即生財之義。
我們來看易經中的“坤”,“坤”字的左邊是“土”是大地,右邊是“申”。
“申”字是田中的那一豎莊稼,向上可以順利長幹長技,向下可以紮根扎須。
“土”與“申”合起來之意,是大地可以為人類提供種植莊稼樹木花草的耕田。
中國自古以來就屬於農耕社會。
在中國古代,土地(田地)就是每戶家庭的財富基礎,就是每個家庭的根本!一般看哪戶人家有沒有錢就看他家有多少田地。田地越多代表財富越多。
《大學》中說: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財,有財此有用。
其實《大學》所說的這句話的含義和“君子懷德,小人懷土”的內在含義是一樣的。
而且這裡的“懷”切不可用“懷念”解釋。
子曰:“君子懷德,小人懷土;君子懷刑,小人懷惠。”
這句話簡單地解釋就是:
一個君子心心念念所想的是如何提升自己內在的品德,
一個小人心心念念所想的是如何增加自己外在的財富;
一個君子心心念念所想的是自己的一言一行如何不違反法律(不犯錯),
一個小人心心念念所想的是自己的一言一行如何獲得更多實惠(利益)。
大道之光
"君子懷德,小人懷土"出自《論語·里仁》。完整的句子如下:
"子曰:'君子懷德,小人懷土。君子懷刑,小人懷惠。'"
從句式上看,此四句話兩兩相對。"君子"與"小人"是兩種不同之人,"德"與"刑"均形容君子,故意思相近,"土"與"惠"形容小人,意思亦相近。
關於"君子懷土"之"土"
先看看《論語》相關注本的幾種說法:
《論語註疏》中將"懷"解釋為"安",將"懷土"解釋為"重遷"。
朱熹《論語集註》中將"懷"解釋為"思念",將"懷土"解釋為"溺其所處之安"。
錢穆先生《論語新解》中將"懷"解釋為"思念",將"土"解釋為"鄉土"。
上述幾種說法彼此之間雖有細微的差別。但不管是"重遷"、"所處之安"還是"鄉土",古今大家們都傾向於將"土"解釋為"某一處安定的地方"之意。從大的方面說,我亦傾向於將"土"理解成"某處安定的地方"。《詩經·小雅·北山》有言:"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也就是說,在古代,每一寸"土"均是天子所有。人們要想獲得"土",只能靠天子的封地所得。靠封地所得的"土",一定程度上可以說是個人私有的財產。各諸侯在自己的封土內各行其政,只要諸侯不反叛,不被天子忌憚,他們的"封土"也就可以一代一代地延續下去,他們的子民所憑依著生活的農田、家戶大多數也都可以延續下去,久而久之,人們對這些能給予他們安定生活的地方便產生了某種情結,一旦離開,就會陷入深深的依戀。
要細緻地理解 "小人懷土",首先要知道這裡的"小人"是指什麼樣的人。與現在不同,這裡的"小人"不大針對人品而言,只是就個人的格局大小來區分,可以理解為,"一般的人"。也就是說,君子堅守的是品德、德行,"德"在哪裡,君子就在哪裡,體現他們"以德為安"的品質,而小人則留戀安定的生活,因而,這裡的"土"是指安居之地,所謂"小人懷土"即是指一種"安土重遷"的狀態,意指不願遷徙、奔波的小民心態。
關於"句意"
前已敘述,君子與小人只是就個人格局大小來區分。在孔子時代,小人只是指普通人而已。如《論語·子路》:"樊遲請學稼。子曰:'吾不如老農'請學為圃。曰:'吾不如老圃。'樊遲出。子曰:'小人哉,樊須也!'"孔子因為樊遲問稼穡之事,感嘆樊遲是"小人",只是感慨樊遲對小民之事竟具有濃厚的興趣,而沒有更遠大的志向,但他並沒有從其他方面對樊遲進行批判。若今天我們說一個人是"小人",必定是認為此人品格、德行方面有缺陷。我們不能代入今日的思想去理解這句話的意思。
而君子,錢穆先生認為有兩種解釋,一種是說有德之人,一種是說有位之人。我偏向於理解成有德之人,整句話則是指有德之人與平庸之人的價值取向的不同之處。《論語註疏》中認為:"此章言君子小人所安不同也。君子懷德,小人懷土者,懷,安也。君子執德不移,是安於德也,小人安安,而不能遷者,難於遷徙,是安於土也。君子懷刑,小人懷惠者,刑,法制;惠,恩惠也。君子樂於法制齊民,是懷刑也。小人惟利是親,安於恩惠,是懷惠也。"
這裡的解釋是一種較好的詮釋,簡單可概括為"君子以德為安,小人以安為安,君子樂於法制齊民,小人則樂於享受恩惠。"懷德的君子未必心裡沒有對安定生活的留戀,只是他們心中有更勝於此的信念,如孟子所言:"生,亦無所欲也,義,亦無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捨生而取義者也。"君子所擁有的,正是這種"捨生取義"的信念,是做出了一種比重要更重要的取捨。
這句話同樣體現了孔子認為"斯文在茲"的思想,他以"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作為自己的志向,而這種志向,必須通過實行仁政,恢復禮制才有實現的可能。他以自己的身份立場,開設私學,以各種方式培育各有所長的人才,為的就是他們能從不同方面治國,他雖不苛怪小人,但他仍然希望有更多的"君子"傳承這種士大夫精神。
一往文學
先說答案
“君子懷德,小人懷土”其中的“土”是“舒適之境”的意思。
本句出自《論語·里仁》:
“子曰:'君子懷德,小人懷土;君子懷刑,小人懷惠。'”
這一句的意思是:
“孔子說:君子存其道德,小人沉溺於所處之安;君子畏於法,小人貪於利。 “
類似含義的句子還有:
"子曰:'君子之於天下也,無適也,無莫也,義之與比。'"
"子曰:'放於利而行,多怨。'"
“子曰:‘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
“子曰:‘君子謀道不謀食。耕也,餒在其中矣;學也,祿在其中矣。君子憂道不憂貧。’”
君子小人之辨
這一句寫的依然是君子與小人之辨。
儒家所說的君子,通常是指遵循人倫之道的人,這樣的人,修身齊家有成,可以擔任治國平天下的職責。
儒家所說的小人,通常是未受教化的普通人,這樣的人,無需對他們有過高的禮義方面的要求,但通過學習,小人,也可以成為君子。
王夫之認為,人的行為是千差萬別的,而心中所向往的,無論是不是已經得到了,或者是不是具有普遍認為的價值,都只是人所耿耿於懷,念念不忘的東西。
如果人所向往的東西是這樣的,那麼雖然經歷著不同的境遇,採取了不同的行為方式,但總是會向他所向往的東西而努力。
因此,君子小人之辨,不在於人的行為,而在於人的懷抱。
同樣的嚮往,人都是想實現希望的目標而安其心,但是實現目標的初衷是不同的,這就是“君子懷德,小人懷土”。
比如說,同樣希望國泰民安,有人就希望國家長長久久,民族傳承不斷,有人就只是希望過好自己小家庭的太平日子。
君子行事求心安,是要同於道而有德,合於天倫,極於人倫。如果不這樣的話,行事就無據可依,也就無從行事。
而小人求其心安,只是貪圖境遇方面的舒適,不能過的舒服就無法自處,又哪裡會去尊道貴德呢?
同樣的境遇,君子因為合道而心安,小人因為舒適而心安,這就是君子小人的不同。
同樣的一件事情,目標相同,而方式不同,如:“君子愛財,取之有道”,而小人則不然。這就是“君子懷刑,小人懷惠。”
君子擔心自己行為的方式不正,不合天倫,不合人倫,不合法度,擔心違背道理而必然受天理、法規的懲罰,雖然不一定會有刑罰加身,但總是會感念到有東西阻止自己走錯路。
這裡的“刑”更多的是指失道背德而不得長久的天刑,而不是簡單的人為律法之刑。
小人則看到好處就衝上前去,即使是極其幸運不可能再僥倖獲得的,也只會想到自己還會再獲得,而不會考慮到隨後而來的懲罰。
正因為君子小人的胸懷不同,君子貴德,未得而求之,得而不失,即使世事變化,依然可以保其身存;
小人懷土,得之戀戀不捨,失之則多怨,步步深陷,迷失其間,遇到世事變化,兇危至矣。
以上。
平凡2850
想要了解“君子懷德,小人懷土”這句話是什麼意思。首先,要清楚這句古語出自哪裡方可使我們更快速尋求到所需要的答案了。
“君子懷德,小人懷土”出自《論語》中的里仁篇。這一篇在《論語》整部中佔的分量極重。
全篇都集中於“仁”的觀點,無不體現出當時孔子對於仁的哲學思考之深入。我們應該都瞭解過,“仁”是一個直接關係到孔子社會理想與政治原則的重大問題。
瞭解它出處的背景了,理解起來,便輕鬆許多。
“君子懷德,小人懷土”其中的“土”應該怎樣解釋?
在中華書局版《論語》中,這句話翻譯的意思是這樣的:“君子心懷道德,小人心懷鄉土。”那麼,土,即鄉土之意。
但有很多智者反駁,認為這裡的土並不是鄉土的意思,聖人也是人,也會懷念家鄉,不可能說懷念家鄉的人就是小人。
站在孔子當時所處的背景分析,用那個時代的眼光去看待孔子說的話,認為大概可以這麼理解:
“土”指一種私慾,在古代,誰土地多,誰就有勢力,因而,孔子他老人家是不屑於那種小人的,真君子都是以德服人。
詳細分析整句話得出詳細點的解釋應該是:君子為了道德仁義可以志在四方,而不把自己僅僅侷限在故土之上,修養不夠的人卻只顧留戀鄉土而不知推行道義。
當然,這裡面的分析,包含了個人的主觀在裡面,句子的解釋不是百分百的。
24幀半
孔老夫子的那套語錄,最忌不聯繫上下文斷章取義。
有一句話“老而不死是為賊”,讓不少人去解釋恐怕會有很多有趣的答案。
話題語出《論語.里仁》“君子懷德,小人懷土。”
它的通俗解釋是“君子胸懷道德大義,小人物心裡心心念念想著的是鄉土。”
但是它還有下一句“君子懷刑,小人懷惠。”
“刑”,解釋為刑法律令沒有問題。“惠”,我們有小恩小惠的說法,這個“小人懷惠”的“惠”大致與小恩小惠的惠相近。
好,於是我們聯繫上下文一起解釋就是“君子胸懷道德大義,小人物心心念念想著的是鄉土。君子心中放著刑法律令不可越矩,小人心心念念著的是小恩小惠的利益。”
乍一看,沒有問題,但是,仔細琢磨我們就會發現,《論語》語錄類似這種類比句一般前後都是意義相對的詞眼,比如善與惡。顯然,這裡解釋的“道德大義”與“懷念鄉土”,“刑法律令”與“小恩小惠”顯然並非意義相對的詞眼解釋。
好,我們再回到《論語》裡。《論語》裡像是君子,小人這些詞出現幾十次。但是稍微有點底蘊的人都知道《論語》裡的詞眼不能望文生義用現代的話來解釋,比如我們剛剛說的“老而不死是為賊也”的賊如果直接解釋為偷東西的竊賊就鬧笑話了。
顯然,它的本意與竊賊風馬牛不相及。因此,這裡的“小人”我們也不能單純地解釋為“心理陰暗,睚眥必報,手段下作的人。”
論語所有描繪不好的一面都運用比較中庸的思想,這裡的“小人”大致是指與“君子”相對的地位、道德與才能都很平庸且胸無大志的人,可以直接理解為小人物。
好,我們再回到原句“君子懷德,小人懷土。君子懷刑,小人懷惠。”
結合以上的分析可以推斷這個“土”雖然可以解釋為鄉土,“惠”也可以解釋為小恩小惠,但是它這裡面有寓意既沒有仔細說出來的話。
《漢書.元帝紀》有“安土重遷”一詞,意思是安於本鄉本土,不願意輕易遷移。“小人懷土”大致與安土重遷意思接近。所以不能直接理解為懷念鄉土那麼簡單。孔夫子當年周遊列國佈道而不得,難道最終不是因為懷念鄉土想要落葉歸根回到魯國的,那他不也是小人了?
所以,“小人懷土”意思應該是“小人物心心念唸的是鄉土,守著那一畝三分地,安於本分,不願輕易離開或改變。”
我們再回顧孔子帶著七十二賢周遊列國佈道天下那段經歷大致也可以通過“小人懷土”的相對意義知道“君子懷德”的意思:“君子胸懷道德大義,為此不惜胸懷天下乃至周遊天下去布行拯救蒼生的“大道”以盡這份道德大義。”
我們知道孔子說的一大堆道理,他的弟子都知道他說的就是自己,有一次子貢在聽了孔子關於君子三道的論述後直接說“夫子自道也!”。意思是說“這說的就是老師自己啊!”。
所以《論語》的有關“君子”的話,十有八成都是孔子或者他的弟子以孔子為模板說的孔子自己。因此,對於剛剛“君子懷德”的解釋也就好理解了。
再說到“君子懷刑,小人懷惠。”
這裡“君子懷刑”解釋為“君子心中懷有刑法律令不可逾越。”
這個“刑”可解釋為刑法律令,但是對於“君子”來說更多是把“仁、義、禮、智、信”這些教條原則放在心中,不敢輕易逾越。
“小人懷惠”解釋為“小人物看重小恩小惠與眼前的短暫利益,鼠目寸光。”這與上句的“君子懷土”的意義剛好是前後呼應的。
小人物重視小恩小惠與眼前利益,鼠目寸光卻並非是觸犯刑法律令。所以也可解釋“君子懷刑”的“刑”不能簡單看成是刑法律令。但是小人物的這種行為則必定會有逾越仁、義、禮、智、信的地方。
好,我們總結一下。
“君子懷德,小人懷土。君子懷刑,小人懷惠。”
釋:君子胸懷道德大義,為此不惜胸懷天下乃至周遊天下去布行拯救蒼生的“大道”以盡這份道德大義;小人物則心心念念想的是鄉土,守著一畝三分地,安於本分,不願輕易離開或改變。
君子胸懷刑法律令,把仁、義、禮、智、信等教條放在心中不敢輕易逾越;小人物看重小恩小惠,為了眼前的短暫利益,鼠目寸光至逾越仁、義、禮、智、信。”
不書公子
“君子懷德,小人壞土。”出自《論語》全句是,“君子懷德,小人懷土,君子懷刑,小人懷惠。”
首先要看看“德”字,德是道德之德,即自然規律為道,遵守自然規律為德。第二個是“土”,土有三層意思,一是鄉土,可擴展為任人唯親。第二層是金木水火土的土,即土能生金是利益,是唯親之目的。第三層意思是,土可以掩埋,是鬼,是見不得人的意思。第三個是“刑” 這裡指原則。第四個是“惠” 即恩惠。
全句話的意思是“君子做事總是本著天道,遵循自然規律從不失原則;而小人做事總是心懷鬼胎任人唯親一切為了利益。”
量子收藏
“君子懷德,小人懷土”這句話出自《論語·里仁》,另外,還有另外兩句,那就是”君子懷刑,小人懷惠“。
那我們來看看題主說的這種解釋,君子懷念道德,而小人懷念鄉土。這種說法顯然是很不準確的,道德怎麼會用懷念來形容呢?
顯然,這個釋義是不對的,這個懷應該是”內心存有“的意思。所以君子懷德,應該是君子內心懷有道德的意思。
而小人懷土的懷也是這個意思,那這個”土“是鄉土的意思嗎?難道只有小人懷念家鄉、鄉土,而君子不懷念鄉土嗎?其實,從此到今,不管是什麼人,對家鄉的感情都是很深厚的,所以,君子也是懷念鄉土的,所以這個鄉土的解釋,並不符合邏輯。
那這個”土“又應該做什麼解釋呢?個人覺得,這個土更應該做土地來解釋,或者是房屋,那麼這個就好理解了,君子想到的是道德標準,而小人想到的應該是家裡的一畝三分地,或者是遮風擋雨的家。
那是不是這個意思呢?那我們再看看後面的兩句話,那後面的”刑“與”惠“又應該做什麼來解釋呢?這個”刑“應該是“刑罰”的意思,那就是國家的法律與政令、法則,而”惠“是指小利小惠。
那我們再來看看這論語的”君子“與”小人”,又應該怎麼理解呢?這兩個詞,與現在的意思還是有一點區別的。
現在“君子”與“小人”都是指道德水平,與德行有關係。而在古代,還有另外的一層意思,那就是君子的地位比較高,而小人的地位比較低,當然,就道德水平來說,那與現代意義一樣。
君子是怎麼樣的呢?應該是心存高遠,有德行,能夠遵守法律的人。而小人是怎麼樣的呢?比較低的道德水平,目光短淺,會為一些蠅頭小利,小恩小惠而去觸犯法律的人。
歷史簡單說
子曰:“君子懷德,小人懷土;君子懷刑,小人懷惠,"在《論語譯註》中解釋為“君子懷念道德,小人懷念鄉土,"這種說法是不夠準確的。如果一個君子連鄉土都不懷念,那還不如小人。古文光從字面上去解釋是不全面的,還要從它的象形意義去理解。君子和小人不是生來就有,而是各種因素導致的性情使然。君子和小人思想境界不同,看問題的方法不同,得出的結論就不同,所以行為就不同。君子站的高一些,看的遠一些,以德服人,以理服人,小人則看重的是眼前個人的利益,不顧他人的感受,以達到個人目地為第一要素。“君子懷刑,小人懷惠,"應該說是對上一句的更進一步丶更具體的解釋,君子遵循的是正確的行為規範,小人追求的是利益的最大化,甚至不按常規出牌,損人利己。一句話,君子守規,小人守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