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宜聲
樓主您說的“減商譽”應該是指“商譽減值”。這在2018年年報,是最有代表性的事件。因為上市公司商譽總額在總資產中佔比較種,相關部門從核算角度給出了新的核算要求和規定。於是2018年上市公司集體針對商譽進行減值,也就是2019年1月的“商譽集中爆雷”。
商譽是怎麼形成的?
簡單一點,我們可以理解商譽是一種“溢價收購”。比如,A公司收購B公司全部股權,花了500萬,但B公司的資產負債表正式評估完,只有200萬,那剩下的300萬就是收購時多付的錢,在A公司的資產負債表合併時,通常就會體現為商譽,視同A公司的一項特殊資產。
什麼是商譽減值
收購的目的是為了未來創造更多的盈利,所有商譽會隨著合併後B公司新創造的現金流和利潤,逐漸減少。在2018年,減少多少是通過減值測試來完成的。但因為減值測試是財務估計的藝術裡,隨機性很大的一個事項,審計事務所換一個測試方法,能得出完全不一樣的結論,所有,很多上市公司的商譽,很可能很多年都沒有減值,一直掛在資產上,那就變成了一項虛增的資產,而實際可能併購帶來的收益並不明顯。這對投資者而言就可能是一種欺騙。
2018年新規,要求至少每年對商譽進行減值測試,且必須在季報、半年報、年報中披露與商譽有關的關鍵信息。也有建議將商譽減值調整為商譽攤銷,強制每年進行攤銷。這以後是否會被採納還不好說。
整體來說,商譽讓投資者評估一家公司的資產質量時,有了新的難度。A股傳媒行業和醫藥行業是比較典型的商譽佔比較高的。比如醫藥行業的樂普醫療和藍帆醫療,資產負債表中的商譽,都因為過去的併購動作,形成了很大的金額。
(圖片來自東方財富網站)
商譽減值對股民有和影響呢?
2019年商譽集中爆雷的時候,很多計提了大額商譽減值的公司,都出現了股價急速下跌。
但是,我個人認為,從投資者角度,商譽是過去併購事件形成的後遺症,一直留在賬面成為沒有價值的資產才更有欺騙性;公司主動計提減值,反而是對股民更負責的一種做法。
比如傳媒行業,是商業減值最明顯的行業,也因此導致2018年年報業績整體偏差 。但在減值後,2019年一季度,傳媒行業的利潤情況有較為明顯的改善,也可以說是“輕裝上陣”。
可能,投資者在看上市公司的商譽資產時,更需要關注的併購事件,對公司的未來是怎樣的影響。是盲目的進入新的行業,還是可以與公司現有優勢形成合力,在未來有更好的增長。比如2018年長白山收購廣藥下的醫藥零售業務,藍帆醫療併購柏盛國際。前者買來的是低毛利業務但擴大了銷售渠道;後者併購了高毛利業務,但卻是完全不同的領域。劃不划算就需要更深入的分析。
看上市公司資產負債表,最需要關注的就是資產的質量,商譽是資產中最容易有爭議,也最難估值的一項資產吧。類似的還有無形資產,有些公司為了避開很明顯的“商譽”,可能會考慮把溢價收購體現在無形資產中。所以,鉅額的無形資產賬面餘額,同樣是需要仔細甄別的。
康愉子
每年到年報公佈階段都會有一批因商譽大幅減值引發業績暴雷的上市公司,公司股價也因商譽減出現大幅下跌,對普通投資者造成了嚴重傷害。可能有的投資者對“商譽”還不太瞭解,這裡我們就為大家普及一下相關知識,力求通俗易懂,力求實用有效。
一、如何認識理解商譽
商譽是在公司併購中產生的,我們為大家打一個比方:在一個縣城繁華的商業街上,有一家大的飯店,還有一家有名的燒雞店。飯店雖大但沒有什麼特色,經營比較慘淡。燒雞店雖小卻因為有一鍋傳承幾十年的老湯,使得燒雞店的燒雞遠近聞名。現在的情況是,雖然燒雞店很有名但產品單一,經營規模很難再進一步擴大。此時,飯店的老闆有意收購這家燒雞店,打算把燒雞店收購後把燒雞作為飯店的招牌菜,共同做大做強,這樣雙方各取所需,不謀而合,燒雞點同意被收購。在收購過程中,燒雞店所有資產加起來一共值30萬,但燒雞店老闆卻要價50萬,多要的20萬是因為家裡的那鍋老湯、以及燒雞店在全縣城的知名度。對於飯店來講,收購中多支付的20萬就形成了資產負債表中的商譽。
二、如何研判商譽對投資者的影響
一家上市公司存在商譽並不一定是件壞事,它是公司成長、擴張的重要標誌。行業要發展成熟必然需要經歷一個優勝劣汰、併購重組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就會出現大魚吃小魚的情況。像大家現在看到的電力、家用電器、化工等傳統行業都是相對成熟的行業,成熟行業的標誌是寡頭企業“三分天下”。像家用電器行業裡的美的集團、青島海爾都是行業裡的寡頭,他們在成長過程中也都實施了多次收購,資產負債表裡積累了大量商譽。
那麼,我們為什麼對“商譽”如此擔憂呢?因為根據會計準則,公司每年年終要對商譽進行一次商譽減值測試,就如我們上文所說,商譽減值測試就是看現在這個燒雞店的老湯、知名度、以及給飯店帶來的增值效應還值不值20萬。如果經過測試發現商譽存在大幅減值,就需要在當年的淨利潤中計提商譽減值金。比如原來飯店的商譽是20萬,經過測試後覺得現在值15萬,那麼飯店就需要在當年的淨利潤中減掉5萬,可見商譽減值對公司的利潤影響是直接的,如果一家公司存在大量商譽會對公司業績產生潛在負面影響,反映到二級市場上就是股價大跌。
三、如何查看分析一家上市公司的商譽情況
①當前市場商譽的現狀。在A股市場上商譽是普遍存在的,在3599家上市公司中有2080家存在商譽。剛剛我們講到公司存在商譽是公司成長、擴張的重要標誌,但商譽過大又會對公司業績產生潛在的負面影響。那麼,商譽多大才算合理呢?因為,不同上市公司的市值是不同的,我們不能直接拿他們之間的商譽大小進行比較,我們通常使用(商譽/流通市值)來進行對比,我們要求(商譽/流通市值)要小於10%。目前,在A股市場中(商譽/流通市值)大於10%的有591家,(商譽/流通市值)排名前十的上市公司分別是聯建光電(163%)、*ST富控(152%)、天神娛樂(151%)、海航科技(143%)、長江潤髮(126%)、國創高新(122%)、天際股份(122%)、誠志股份(119%)、聚力文化(106%)、天夏智慧(101%)。
②如何查看分析一家上市公司的商譽。我們可以按F10,打開“財務分析”找到資產負債表,商譽就在資產負債表裡,我們分析商譽要縱向分析,分析商譽在連續4年中的變化,商譽一般要保持穩定,最好不要超過市值的10%,且不能有特別大的變化,特別是公司各項財務數據較差,而商譽又出現大幅增加的情況,是不正常的。換句話說就是公司經營較差的情況下還有去大規模收購,過大的規模可能會拖垮公司。下圖是聯建光電(300269)的資產負債表,圖表顯示2015年的商譽是13.8億、2016年的商譽是38.6億、2017年的商譽是38.4億、2018年的商譽是38.4億,可見聯建光電在2016年進行了大規模的收購,商譽一下子增加了280%,而截至2019年3月12日聯建光電的流通市值才23.63億。該公司的商譽已經遠遠大於公司的流通市值。且公司2017年年報審計中被會計事務所出具的是“保留意見”,該年度的財務是存在問題的,像這樣有問題的公司我們在選股時要儘量迴避。
以上是我們的回答,希望能對大家理解商譽有所幫助,如果認可我們的觀點,請點贊關注支持我們,我們也將誠懇為大家提供指導,有問必答,有疑必解,謝謝!
生命在於思考1
首先先說下什麼是商譽?
商譽是伴隨著上市公司發展壯大之後,伴隨收購整合而產生的必然產物。那麼商譽是如何來的呢?
舉例說明:假如某上市公司擬收購一家企業。 這家企業淨資產2億元,每年營收10億元,每年淨利潤5000萬元。
對這家企業估值:一般收購的公允價值計算為每年淨利潤的10倍估值,假設價值5億元。如果你要收購這家企業,低於5億元,一般這家企業是不會賣的。5億元人家也不一定賣給你,必然要給出溢價,人家才會賣給你。 假設最終,上市公司以10億元收購了這家企業。
那麼商譽部分,就是收購價格高於公司淨資產的部分,就是商譽。 這次收購的商譽是9億元。
那麼下面再解釋下,什麼是商譽減值?
商譽為什麼會減值呢? 按照以前的會計準則,為了鼓勵上市公司兼併收購,收購整合造成的商譽,只要收購的資產未來的盈利能力不變,是不用計提商譽的,這樣就不影響企業的當期利潤。
但如果收購的企業盈利下滑,是需要計提商譽損失的。如果這家公司承諾每年5000萬利潤,結果每年只有2000萬利潤,那麼就需要計提商譽損失的。
去年更瘋狂的時候,有些公司收購的資產,盈利只有原來承諾的10%,甚至是利潤造假。
商譽減值對股民和股價有什麼影響?
根據財政部會計準則委員會的徵求意見,未來商譽可能恢復以前的逐年攤銷政策。而很多上市公司為了避免影響未來的業績,公司管理層趁著2018年經濟低迷的時候,一次性攤銷完畢,反正經濟不景氣,業績差不是公司的原因。 這樣未來才可以輕裝上陣。
因此商譽減值:對股民和股票的影響,主要是形成商譽的資產本身質地如何,能夠持續穩健創造利潤是關鍵。盈利能力不變,商譽就只是短期陣痛,很多偉大的公司都是收購整合才發展壯大的。
如果形成商譽的資產本身盈利能力不行,那麼這些公司只能做投機。
現楊說財經
不請自來,如有冒犯,敬請原諒!
提問者問了三個問題,一是什麼是上市公司商譽,二是高商譽是如何形成的,三是什麼是商譽減值,四是商譽減值對股民有何影響。那我們就圍繞這三四個問題進行回答。
一、什麼是上市公司商譽
一個簡單的公式就可以知道了,跟買賣東西大體上並無二致,即:商譽=價格-價值,即你願意為購買一件物品,其實質價值與你所願意支付價格之間溢價,站在公司角度,也就是併購方併購成本超過被併購企業價值部分的溢價。
好了,為了進一步理解,現在,我們現在來分析一下價格和價值。
1、首先是價格
即:併購企業收購另一個家企業支付的對價,它一般是併購企業的現金支出,或者如果併購企業是上市企業,也可以是它為併購而發行股份的公允價值,當然也可以是它持有的其他公司的股權的公允價值,或者是它持有的其他資產,這些非現金的投資都是需要有第三方評估公司進行估值的,好了,大家記住一點,除了現金外,併購方出的價格也是可能需要估值的,這一點很重要。
此外,一般併購企業並不會全資併購,特別是上市公司之間的互相併購,或者是非上市公司併購上市公司,全資併購就是私有化退市了,併購企業不會這麼傻,因此,就會有少數股東權益這樣的說法,對於被併購方是上市企業而言,一般考慮的是上市企業的整體併購價格,而整體併購價格為:
整體併購價格=併購方支付的對價+剩餘少數股東權益的公允價值。
其中,併購方支付的對價可以是現金,也可以是經其他第三方機構評估的資產的公允價值。
剩餘少數股東權益公允價值=剩餘少數股東權益所持有股份*併購日市價
併購上市企業會有控制權轉讓溢價,因此以股價為表徵的剩餘少數股東權益公允價值也會提升,它們的公允價值中也暗含了商譽,因此需要以被併購企業的整體價格為基礎計算商譽,會計上為整體商譽,英文稱之為Full Goodwill。歐美基本按此方法計算,因為歐美國家資本市場發達,併購大體發生在上市公司之間。
而中國基本是很多上市企業炒作概念併購一些炒作概念中的非上市企業,當然也會有些好的上市公司基於彌補自身短板而進行對外非上市公司的併購。基於此,一般會用部分商譽來計量,英文稱之為Partial Goodwill,此時下面這個公式中:
併購整體價格=併購方支付的對價+剩餘少數股東權益的公允價值
剩餘少數股東權益的公允價值=被併購企業可辨認淨資產公允價值*少數股東權益持股比例,此時,剩餘少數股東權益的公允價值裡面不在包含商譽部分,至於為什麼,後面講到價值的時候會說的。
2、其次是價值
對於被併購企業而言,價值=可辨認淨資產的公允價值=可辨認淨資產賬面價值+可辨認部分資產公允價值調整,這裡我們不考慮遞延所得稅的影響,這裡再說明一下,按照中國會計準則,企業大部分資產都是按照歷史成本法計量的,併購實現控制,就意味著併購企業通過購買獲得被併購方的資產和負債,被併購方肯定會將自己的各類資產按照市場價格進行估價,比如被併購企業持有的土地、房產、存貨、機器、設備、無形資產以及金融資產之類,都會重新估值。所以,企業的價值=可辨認淨資產的賬面價值+可辨認部分資產公允價值調整,而可辨認淨資產的賬面價值=企業的資產-企業的負債。
記住,企業被收購價值=可辨認淨資產的公允價值=可辨認淨資產賬面價值+可辨認部分資產公允價值調整,特別是可辨認部分資產公允價值調整。
3、商譽=價格-價值
基於以上,對於被併購併購企業是上市公司,則
全部商譽=整體併購價格-企業整體價值
=併購方支付的對價+剩餘少數股東權益所持有股份*併購日市價-(可辨認淨資產賬面價值+可辨認部分資產公允價值調整)
對於被併購併購企業是非上市公司,可辨認淨資產的公允價值是不包含商譽的,因此,少數股東股東權益價值以持有被併購企業可辨認淨資產公允價值的份額計算而來的商譽,自然就是部分商譽,即:
部分商譽=整體併購價格-企業整體價值
=併購方支付的對價+(可辨認淨資產賬面價值+可辨認部分資產公允價值調整)*少數股東權益比例-(可辨認淨資產賬面價值+可辨認部分資產公允價值調整)
以上,即是對企業商譽的解釋。
二、高商譽是如何形成的
我們也可以從價格和價值來說明,
1、購併的價格因素。原因包括:
(1)併購企業過份迷信相關多元化戰略來彌補自身供應鏈環節的短板,並對協同效應和規模效應產生不切實際的高預期,願意以極高高溢價進行收購。
(2)併購企業轉型開展非相關多元化戰略,併購自己不熟悉領域的企業且還迷之自信自己的管理和資源能給被併購企業更大的附加值,願意支付高溢價收購。
(3)純粹為了資產負債表和利潤表好看而進行的收購,誇大自身以非現金資產收購對價的估價,做大利潤表利潤,同時也做大了資產負責表資產規模,容易編故事,這也是我讓你們留意價格中非現金併購對價的原因。
(4)利益輸送,故意高溢價收購一家企業,做大商譽,畢竟併購是股東間的交易,通過做大商譽提高支付對價收購利益相關人旗下持有的公司,支付高額股權受讓款給利益相關人,以獲取對方具有的權利背書或重大資源背書。
以上因素自然而然就會產生高商譽。
2、併購的價值因素
被併購企業有十足動機做大自身的價值以便獲得更高的估價,將企業賣個好價錢,其一是基於信息不對稱,將某些資產的價值誇大化,;其二被併購企業完全有動機搞定投資企業的關聯決策鏈,以輸送利益的形式獲得投資企業對被併購企業的高估值。當被併購企業價值完全被誇大虛增背離企業實際真實價值時,價格就更加背離得厲害了,產生高商譽也就在所難免了。
三、什麼是商譽減值
企業每年都會對商譽進行減值測試,測試的方法就是看估計被併購企業未來的股權現金流,並通過股東要求的報酬率進行折現方式估算它的價值,當以現金流折現法計算出來的價值,遠遠低於這家企業在合併報表中該併購企業的淨資產賬面價值,即PV(企業未來股權現金流)<<合併報表淨資產賬面價值,就意味著被併購企業發生了減值,首先就得衝減商譽價值,計提減值準備,並將資產減值損失記錄到利潤表中。
我們可以想象得到,無論是因為過高評估相關多元化和協同與規模效應帶來的預期收益,還是對非相關多元化自身管理和資源迷之自信,亦或者各種利益輸送,所導致的無非是賬面上資產被浮誇,以至於實際上未來根本不可能產生足夠的現金流來填補這些資產的漏洞,造成了價格和實際價值之間巨大的窟窿,只是或大或小的區別而已。
四、商譽減值對股民有何影響
簡化一下利潤表:
利潤=收入-成本-費用-資產減值損失
上面我們已經提到商譽的減值要進入利潤表的資產減值損失,如果減值過大,企業利潤會大幅減小,甚至會虧損,我們知道PE=股價/每股收益,而每股收益=淨利潤/加權平均流通股額,股價表徵的是股民願意為企業創利能力付出的代價,而一旦資產減值過剩,導致創利能力大幅下降,這個信號傳遞出來,對於有效資本市場而言,股價自然會跌,影響股民的財富,更何況,還有極少部分是利益輸送導致的,未來創利能力都沒辦法恢復,彌補都彌補不了損失,這類股民只能當流血的韭菜,望天長嘆了。
和光同塵一小學童
關於商譽肯定有很多專業的回答和解釋,我就談一下自己最樸素的認識。
嗯,首先什麼是商譽,用最直接的話說,商譽就是買一個東西買貴了,買貴的差價就是商譽。比如a上市公司去收購b公司的股權,b公司的賬面淨資產只有一個億,但是a上市公司認為這家公司未來能夠掙大錢,他願意出10個億把這家公司買下來,那多的這九個億就是商譽。
那啥又叫商譽的減值呢?不是a上市公司,每年都會對b公司的盈利和資產情況進行測算。要是發現b公司的盈利沒有達到預期,或者出現了一些經營上不好的事情。那麼從保守的角度看,就應該提前計提一些減值準備。在資產負債表裡面的資產科目就體現為資產的減少。右邊就對應著淨資產的減少,那麼結果就是負債率會上升。
最後,對股民有什麼影響呢?我們知道,股民就是公司的股東,公司的淨資產就是股東的。淨資產都減少了,肯定是股東的利益會受到損害,也就是說股民的利益會受到損害。
因此作為股民來說的話,不應該參與商譽比較多的公司的股票。因為這意味著公司很多的資產都買貴了。
投資喵喵
中國新準則第20號《企業合併》中規定:“購買方對合併成本大於合併中取得被購買方可辨認淨資產公允價值份額的差額應當確認為商譽。”
商譽(Goodwill),是能使企業中的人、財、物等因素在經濟活動中相互作用,形成一種 “最佳狀態”的客觀存在。能在未來期間為企業經營帶來超額利潤的潛在經濟價值,或一家企業預期的獲利能力超過可辨認資產正常獲利能力(如社會平均投資回報率)的資本化價值。商譽是企業整體價值的組成部分。在企業合併時,它是購買企業投資成本超過被合併企業淨資產公允價值的差額。
這裡有三個要點:
①商譽的計量是在企業合併時候計算的。
②商譽不能脫離具體的企業存在。
③商譽是指企業由於種種原因,在用戶中享有較高信譽、經營情況特別良好而形成的高於同行業一般水平的獲利能力。即商譽是一種屬性,一種能力。
商譽很難予以準確計量,資產負債表中列示的商譽金額是企業合併中確認的子公司不可辨認資產的支付對價。在進行減值測試時,資產組中包含商譽,在減值時需要首先衝減商譽賬面價值。之所以這樣做,是因為商譽採用歷史成本計量,又不存在實物資產對應,難以對其進行計量。商譽的特性導致其很容易發生減值,而其確認方式又導致其金額很容易縱,因此商譽金額過高不是好事。
商譽產生於會計和商業的差異。會計是客觀的,商業是主觀的,所以商譽縱是有比較大的空間。
一種比較常見的是,通過計提大額商譽減值達到“大洗澡”的目的,從而提升後續年度利潤。
一種比較常見的是,開始就低估商譽的價值,從而避免後續計提減值影響利潤。
當企業進行高商譽減值的時候相當於進行了資產的攤銷,在利潤表裡面屬於營業成本,會造成當期利潤降低,即使企業的經營活動沒有發生任何變化,俗稱“商譽雷”。
貧民窟的大富翁
所謂的商譽,通俗易懂點來說,可以理解為一家企業的口碑、優秀的管理服務團隊等無形的競爭優勢,一般情況下只是一個定性的概念。只有當兩個毫無瓜葛的企業之間,一方併購另一方,達到控制的時候,這個時候商譽的價值才能夠定量核算。商譽的價值既不屬於收購方、也不屬於被收購方,所以只能在合併財務報表中進行列報。
商譽的定量計算
商譽價值的計算公式為:為了達到控股支付的投資成本—所享受被收購方淨資產公允價值的份額。對於上市公司來說,商譽價值過程需要在年度財務報表附註中進行披露,我們來看剛公告不久的視覺中國2018年年報的“八、(一)非同一控制下企業合併”部分,以現金101,660,041.50元購買了500px,Inc公司100%的股權,收購日500px,Inc淨資產的公允價值為16,715,174元,差額計入商譽84,944,867.50元
實質和形式上如何實現高商譽
從根本上來說,某項品牌或是管理團隊的優勢能給企業帶來越多的經濟利益,那麼大包的商譽價值就越高,比如說阿里巴巴的品牌和團隊估計肯定就要比京東平白和團隊就要高出很多。
從定量核算上來說,基於一定的假設,估計出來的未來5年的經營收益金額越高、永續增長期的增長率越大、不能實現目標收益風險越小,選用的折現率越低等等手段,那麼商譽價值就會越高。
商譽減值及其對股民的影響
商譽本無形,收購時點憑著感覺確定的金額(雖然不是完全沒有依據)。收購完成後,確定商譽時各種內外因數的影響,導致經營目標無法實現,比如說諾基亞、摩托羅拉手機十幾年前品牌優勢巨大,現在呢,連個影子都看不到,十年前的那個時候根本無法預見會變成這樣。一旦商譽發生減值,絕多數都是大額的減值,甚至需要減值到零。導致上市公司的經營業績大幅度下滑,滑落到你超乎你想象的負數金額。比如說4月29日剛公佈的潯興股份業績快報中,2017年度,淨利潤金額為1.19億元;2018年由於收購的子公司“價之鏈”未能實現業績承諾、商譽的價值發生大幅度減值,導致2018年經營淨利潤大幅度下滑,修正後淨利潤金額為-39.63億元;這麼大體量的減值最終都是要上市公司的股東來承擔,所以股民手中持有的股票價值也是大幅度縮水,表現形式來看就是會導致A股市場上股票價格的暴跌。
財經奧迪特
你們回答為什麼猶抱琵琶不直陳要害!商譽就是好處,就是購買資產商定的利益,類似回扣!A是上市公司控股股東,B是標的公司老闆,B開了個大江南娛樂公司,A和B私下協商標的資產按50億作價賣給上市公司,實際資產只有5個億,但B公司有頭牌賽西施值十個億,二牌賽貂蟬值八個億,十朵金花合計值45億都是無形資產!且B承諾標的資產三年內每年淨利潤分別不低於2億元,3億元,4億元,未完成B承承諾補償上市公司,於是50一5一9=36億,這部分由於購買資產收益的錢A和B私下協商平分,於是停牌,大家討價還價終於談妥,A得15億元,B得21億元,資產交割後,第一年A通過帳務處理完成了2億元的利潤承諾,第二年下半年上市公司突然發佈公告稱,由於市場環境發生變化,標的公司今年發生鉅虧,上市公司面臨鉅額債務違約的風險?敬請廣大投資者注意!上市公司也會盡全為敦促B老闆兌現承諾!然後……
南岸春雨
我是【玩轉交易】,本人專注於股票交易思想 、策略與方法的研究,歡迎大家關注、點贊與交流探討。
最近幾日,股市突然飛出商譽減值的“黑天鵝” 事件,導致A股跌跌不休,甚至出現百股跌停的浪潮。
那“商譽減值”到底為何物?又是如何形成的呢 ?從專業角度來講,上市公司參與併購重組,併購標的的定價與其淨資產之間的差額記入商譽。比如,A上市公司以5億的價格收購B公司全部股權,但B公司淨資產只有1個億,則4億的溢價部分全部記入商譽。2015年與2016年,A股掀起併購重組浪潮,A股商譽部分出現急劇飆升。截止2018年三季度末,A股市場累計形成1.45萬億的商譽,形成巨大的“堰塞湖”。
那商譽為什麼要減值呢?在上市公司收購時,被併購標的都會有未來3~5年的業績承諾。如果沒有達到承諾水平,則需要對商譽計提減值準備,即部分確認併購損失。如果併購標的沒有業績承諾,則每年年末上市公司自己也會對併購標的進行預測評估,達不到目標也會計提減值準備。
商譽減值在《企業會計準則8號文-資產減值》中做出明確指導,但2014~2017年並沒有被嚴格執行,因此風險累計到了現在,到了不得不處理的時候了。
商譽減值對股民最大的影響,就是能夠導致上市公司業績鉅額虧損,進一步引發股價的下跌。對於2017年已經發生虧損的公司,如果2018年再因為商譽減值而虧損,則必須要高度防範其被ST的風險。
商譽減值雖然短期內導致股價下跌,但長期來講還是有利於股市健康發展的,就像身體長了腫瘤,越早摘除越安全。
最後,我要重點說明的是,有些市場風險的形成不是天災,而是人禍,這禍根就是毫無底線的高價併購高價資產。為什麼有些40億市值的上市公司會出現70億的虧損?這真是天大的笑話。當年併購資產是不是定價合理?存不存在利益輸送?中介機構是否勤勉盡責?併購過程中出現了失誤,投資者買單,但誰又對此事負責了呢?監管水平的履行尚任重而道遠。
【對您的認真閱讀表示衷心感謝,在成長路上希望有您相伴,歡迎關注】
玩轉交易
商譽減值:商譽減值就是指對企業在合併中形成的商譽進行減值測試後,確認相應的減值損失。商譽作為企業的一項資產,是指企業獲取正常盈利水平以上的一種能力,是企業未來實現超額收益的現值。
那麼高商譽是怎麼形成的呢?高商譽是一把雙刃劍,很容易對企業造成有商譽減值的風險,但是部分企業會為了短期效益還是選擇採用,一般來說,上市公司會在主營業務增長乏力時,會經常會通過製造熱門概念來刺激股價,導致資產標的高溢價,也就形成高商譽。當然對於投資者而言,高商譽現象往往會帶來商譽減值的風險,所以投資者還是要更小心。
那麼商譽減值對股民又有什麼影響呢?商譽減值那就是對企業收益的減值,那股民既然已經買了這家公司的股票,那肯定是對股民造成一定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