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里来的这么多人月薪过万,不过都是吹牛逼罢了!

最近腾讯出了个《2019国人工资报告》,一时引起了轰动,网友看完后纷纷表示:这下安心多了......

报告显示:受访者中,近八成人工作十年月薪没过万;全国月薪过万人数占比城市排名中,前六名依次为上海、北京、深圳、南京、杭州、广州。

哪里来的这么多人月薪过万,不过都是吹牛逼罢了!

哪里来的这么多人月薪过万,不过都是吹牛逼罢了!

哪里来的这么多人月薪过万,不过都是吹牛逼罢了!

评论区的网友称,这是今天最正能量的新闻,平时刷个知乎、微博、小红书啥的,都让自己焦虑的要死,还以为人人年入百万呢......

哪里来的这么多人月薪过万,不过都是吹牛逼罢了!

哪里来的这么多人月薪过万,不过都是吹牛逼罢了!

其实,就算是腾讯的这个数据,我觉得都有些夸大了。

因为聚焦的主要是大城市,其中的“受访者”能否代表中国平均水平,仍然得打个问号。

按照国家统计局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201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18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仅28228元

,换算成月可支配收入仅2352元。

哪里来的这么多人月薪过万,不过都是吹牛逼罢了!

也就是说,只要月可支配收入达到5411元,你就迈入高收入组了......

哪里来的这么多人月薪过万,不过都是吹牛逼罢了!

看到这你一定想问,为什么在网上,人人看起来都年入百万、有车有房,到了现实中却并非如此?

我觉得主要原因是:网上吹牛逼的人太多了。

我第一次正面遭遇吹牛逼,是在十八年前的火车硬座上,当时一个秃顶大叔看到我在喝娃哈哈,很认真的给我说,他其实娃哈哈集团董事长,觉得我是个可造之材,准备聘请我当娃哈哈口味鉴赏师......

哪里来的这么多人月薪过万,不过都是吹牛逼罢了!

我曾经以为,这就是吹牛逼的最高境界了,后来我长大了,上了网才发现,网上吹牛逼的人,水平也丝毫不亚于这大叔。

哪里来的这么多人月薪过万,不过都是吹牛逼罢了!

哪里来的这么多人月薪过万,不过都是吹牛逼罢了!

(据说这位大辫子姑娘,是中国互联网吹牛逼的开端,你妹的,用个QQ【QQ前身叫OICQ】还用出优越感了......)

先说朋友圈。

上次有个新闻就提到,一位正在读大三的95后精致女孩,网购了上千元的ins风拍照道具。

这些道具让她拍出了漂亮的照片,在朋友圈获赞无数。

哪里来的这么多人月薪过万,不过都是吹牛逼罢了!

看起来很有钱对吧?

然而实际上,她的拍照环境是这样的......

哪里来的这么多人月薪过万,不过都是吹牛逼罢了!

这样的:

哪里来的这么多人月薪过万,不过都是吹牛逼罢了!

emmmmm......

有的商家发现了商机,还借机推出了,可以让顾客假装在国外高空网红酒店的拍照点......

哪里来的这么多人月薪过万,不过都是吹牛逼罢了!

(其实就是个写字楼里的破咖啡店,里面挤满了人,然后摆了张床专门用来拍照......)

还有微商,更是吹牛逼的重灾区。

你在朋友圈看到,很多微商各种喜提玛莎拉蒂,实际上他们都是通过下面这种方式拍出来的......

哪里来的这么多人月薪过万,不过都是吹牛逼罢了!

哪里来的这么多人月薪过万,不过都是吹牛逼罢了!

还有的所谓的“微商集团董事长”,号称座驾680万劳斯莱斯,完了找人花呗套现1000块......

哪里来的这么多人月薪过万,不过都是吹牛逼罢了!

哪里来的这么多人月薪过万,不过都是吹牛逼罢了!

除了朋友圈外,各种网络社区,微博、知乎、小红书什么的,其实还要更加夸张。

毕竟脱离了现实朋友的束缚,吹起牛逼来,那简直是满嘴跑火车,根本不打草稿。

尤其是知乎,号称人均985,年入30W以下都不好意思跟人打招呼......

事实又是怎样呢?

大量的学历、家世、收入、身份造假的回答,在这里获赞无数。

一些现实生活中的失败青年,在这里摇身一变成了成功人士、学霸、名门望族,吸粉无数......

前段时间在知乎,我就看到过一名几万粉丝的“医学大V”,被人写文章扒皮其学历、经历均为造假。

其在知乎上称自己16岁保送协和医学院,研究生毕业后成为急诊医生,月入十万有车有房啥的......

然而实际上,其本人只是个职业学校的在读学生......

后来他被揭穿后,觉得自己装了这么久的逼,骗了粉丝很自责,还写了封道歉书。

哪里来的这么多人月薪过万,不过都是吹牛逼罢了!

知乎管理员看到这么感情真挚的道歉书,十分感动,然后把他号封了。

哪里来的这么多人月薪过万,不过都是吹牛逼罢了!

所以,现在年轻人为什么这么焦虑?

因为网上吹牛逼的人太多了。

人类天生有一个特点,就是喜欢通过和他人比较,来确立自己的水平。

你每天上网,看到的都是“实习生月入5万”,“5旬大妈摊煎饼月入3万”,“摩拜CEO套现15亿”这样的新闻,你以为这就是真实的世界,你再看看收入不高的自己,你觉得很焦虑,但我告诉你,这些不过是媒体贩卖焦虑收割流量的套路而已,根本不是世界本来的样子。

我们中国有14亿人,他们有的在金黄色的麦田上劳作,有的在小镇清晨烟雾缭绕的早餐摊蒸包子,绝大部分都是平凡人,他们每天做着一些平凡的事,从平凡的工作中获取成就感,收获平凡的幸福,你看不到他们,听不到他们,不代表他们不存在,他们是沉默的大多数,他们才是最真实的中国。

所以你完全没必要焦虑。

因为真正成功的人确实只占极少数,或许你看不上自己现在的成就,但这样的成就也已经足够打败许多人了。

当然了,吹牛逼和吹牛逼之间,也是有区别的。

有些人吹牛逼贩卖焦虑,只是单纯的想在网上装个逼,动机还是很纯粹的。

还有些人的动机则就不纯了,更多的是想通过贩卖焦虑来营销。

营销本质上就是一场人性弱点的捕捉,其底层原理就是两个字,一个是“恐”,一个是“欲”,而贩卖焦虑能一次性的,将这两个字一网打尽。

举个一战后的例子,当时女性地位提高,越来越多的女性成为了消费主力,于是商家为了增加“刀片”的销量,发动了一场“腋毛焦虑”的营销,大肆的鼓吹腋毛是“不卫生的”、“非女性化”的,最后它的刀片销量果然翻番了。

这样的营销逻辑很简单:先通过贩卖焦虑营销给你制造恐慌感(有腋毛不洁),然后再提供给你一种解决方案(刀片),最后东西就卖出去了。

商业社会的邪恶之处在于,其利用了人类爱攀比的心态,并以此贩卖焦虑、制造恐慌,使得焦虑成为了社会普遍现象,于是,你的大脑就这么不知不觉地被焦虑裹挟了,成为了商家营销下的行尸走肉。

那么,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讲,如何才能克服焦虑?我这里提供三点建议:

1.从你焦虑的问题中,想象出最坏的结果,并尝试接受它。

比如有的考研的同学,整天害怕考不上研,整天焦虑,难受的快死了。那么你可以想,就算考不上研又咋样?不就是像那些没考研的同学一样,进入社会找工作嘛,说不定出路还更多呢~

其实很多时候,就算是最坏也没有多坏,如果你连最坏的结果都能接受,那还有什么好焦虑的?

2.统计有意义的时间

许多人看多了别人的成功,开始对自己的现状不满,却又不知道做出什么行动改变,更看不到未来和转机。

解决的办法就是列个清单,列出在哪些方面花时间对你有意义(读书、学习、工作、健身、社交......)然后想办法提高这些时间花费的比例,并记录在清单中。

很多时候人们焦虑,是看不到自己所做之事的意义感,进而看不到未来可能的转机,如果你把更多的时间花在有意义的事情上,那种焦虑感也能很快变成对生活的掌控感。

3.不必全盘接受社会对于幸福的定义。

人类社会中,其实大部分的概念或定义,都是由人类自己虚构出来的,比如成功、幸福等等,很难有一个统一的标准。

你可以仔细想想。是不是很多社会上对于幸福或成功的定义,是你本不认同、却因为不想让自己显得“输家”,所以只好顺从的呢?

比如我每次过年回老家,总能看到一堆七大姑八大姨对我表姐催婚,好像在她们眼中,女人结婚生子就成了幸福的唯一定义一样。本来我表姐觉得30岁不结婚也完全没问题的,结果被一堆亲戚给催的焦虑的要死。

永远不要把别人的建议直接当真理,更不必全盘接受社会对于幸福的定义,你应该仔细想想,你真的适合这些建议吗?你自己的真实想法又是怎样的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