辣评丨请揪出网络医托大戏的“演职人员”

2019-05-11 15:51 | 中国青年网

辣评丨请揪出网络医托大戏的“演职人员”

最近,央视曝光了一幕阵容奢华的“医托大戏”:2018年年末,家住湖南衡东县胡先生17岁的儿子脾气变得很暴躁,而且还经常出现头晕、头痛等症状。为了找到对症的医院,他们通过百度搜索寻找相关病症和治疗办法。结果,在百度检索到的“长沙长峰医院”,前后共花费1万3千多元,孩子的病却越治越严重。最后在公立医院,花了700多块钱病情才得以改善。

直到警方起底这个“长峰医院”才发现:实体医院其实就仅仅提供科室的使用场地,科室的医生、设备、护士等等一切跟医疗有关的运作,都是嫌疑人苏某招聘、买进来的,只是挂了医院的名称而已。有了如此这般的三家医院作幌子,苏某在深圳的“山水公司”招聘大批网络咨询员,负责诱导患者去这三家医院精神科就医。

于是,虚假宣传做诱导、竞价排名成帮凶,不明就里的患者就这样在深深套路里成了“人傻钱多”的待宰羔羊。

故事其实并不复杂,打个比较容易明白的比方:就像“50人’炒股’微信群、只有一人不是骗子”的寓言一样,从去百度检索信息开始,到真金白银看病买药结束——在这一整套奢华大戏中,只有患者及家属是真的,其他,皆是演技可堪奥斯卡的“全职演员”。在网络上聊天的业务员是假的、“中科院”“国家级”的医生是包装的、护士及医务人员是客串的……值得注意的是:三家医院每个月加起来的(网络)推广费大概有几十万是真的。

真相叫人愤懑,亦是叫人绝望。

第一,整治竞价排名怎么多年,升级换代后的各种疑似猫腻,还能等到被重拳整治的一天吗?魏则西事件的代价是沉重的、影响是恶劣的,但时过境迁,对于广告中二级页面所存在的夸大疗效、医托假冒医生等现象,互联网平台就可以摊手耸肩不担责了吗?第二,民营医院乱象沉疴泛起,尤其是披上互联网营销的外衣之后,各种李代桃僵等桥段层出不穷,请问地方医疗监管部门,这三家医院如此胆大包天,在警方介入之前,行政监管等部门为何无丝毫察觉?

再问一句:若非东窗事发,胡先生一家的遭逢,还有个说理的地方吗?

在人命关天的领域坑蒙拐骗,在救苦救命的路上趁火打劫——网络医托大戏里的“演职人员”,早就以道义赎买的姿态,放弃了道德底线与人伦尊严。因此,大概除了法治或能唤醒他们装睡的良心了。

想说几个值得注意的数据:国家卫健委统计信息中心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11月底,医院数达3.2万个。其中,公立医院12072个,民营医院20404个。与2017年11月底比较,公立医院减少109个,民营医院增加2291个。从就诊人数来看,公立医院27.6亿人次,同比提高4.0%;民营医院4.7亿人次,同比提高13.6%。民营医院并非原罪、莆田系三字也非洪水猛兽,不过,在民营医院深度依赖“网络推广”的今天,那些重金砸向竞价排名的钱,究竟是计算着怎样的投资收益率,公权监管者不能不深思。互联网平台、实体医院产权所有人、民营医疗机构资本方……若他们在监管阙如之下结成灰黑产业链,网络医托大戏就不会有谢幕收场的一天。

请揪出网络医托大戏的全体“演职人员”,这不仅是为了肃清民营医院管理乱象,更是为了捍卫天下患者的救命钱和身家性命。

(原标题《请揪出网络医托大戏的“演职人员”》,原作者邓海建。编辑 郑亚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