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以为家:生活是一场困局,在困局中最痛苦的莫过于理解

只是觉得很久没看电影了,看到最热的电影是复联4,仅次于它的便是何以为家。对这个名字很感兴趣,看到的时候不知道为什么,脑子里闪过一句话:“天大地大,何以为家?”

如果家是有父母,有兄弟姐妹便是家的话,那大多数人都有家。

如果家是温暖明亮能够给人归属感,能够让人安心的避风港的话,那很多人都没有。

尤其是在这个世界中,在失去与离别如此常见,如此普遍的世界里,焦虑与不安像病毒一样迅速传播开,很多人在某一刻都恍惚以为自己是行尸。不知道为何变成这样,不知道怎样变好,一下子就陷入了深渊,与伤感为伍。

何以为家:生活是一场困局,在困局中最痛苦的莫过于理解

1

街道是那样真实,破旧的路上面乱糟糟的放着垃圾,房子是破的,鞋子是花的,衣服也是脏的,头发蓬蓬乱,和穿着干净整洁衣服,打理很帅气的小孩不一样。在破旧的房子里缭绕着烟雾,不是人间仙境,而是一幅充满堕落与阴影的画面。

一群半大的孩子在那儿抽烟,一起破坏陈旧腐烂的家具,用着木头制成的枪对准彼此,然后发出笑闹声。

他们开心吗?他们难过吗?虽然电影里的人是笑着的,可是透过那一张张笑脸,人们看到的是压抑与麻木。小孩子没有办法改变环境,只能顺从顺服的适应环境。而赞恩就是在这样的环境里长大的。

后来,赞恩把自己的父母告上了法庭,理由是“你们生了我。”

这个理由令所有人沉默,也很难过。不仅是里面的人,也包括外面的人。

有一种不知名的情绪在蔓延,无法确切形容。悲哀、庆幸、鼓励、称赞……最后都变成一声叹息。

他的反抗令人不解,大家觉得与父母之间会有怎样的仇怨呢?再怎样,也不该对父母做出这样的事儿啊。用一个词就可以形容赞恩的举动,“大逆不道!”

中国人的观念里,父孝子慈是每一个家庭都渴望成就的,父子之间就算有矛盾也不会如此,可是赞恩的家庭并非如此,而是父不慈,子不孝。

人们理所当然的觉得父母是有苦衷的,也觉得孩子应该理解父母,甚至是要支持父母的决定。

可这世上本就没有什么理所当然的想法, 一切都是有前因后果的。在尚未明白事情经过之前,我们不能轻易下定论。就连清楚之后,也不敢轻易下定论。

有一句话叫,这世上从来没有感同身受。是,没问题,可是就算有感同身受,那又怎样呢?并不能起什么实质作用。而且没有感同身受,还有理解啊,理解又有什么实际性的作用吗?似乎并没有,因为理解这种感觉除了徒增痛苦之外,再没有什么其他实际的用处了。

何以为家:生活是一场困局,在困局中最痛苦的莫过于理解

2

看到赞恩的成长经历,就会明白赞恩为何做出这样的事情。

据说赞恩已经12岁了,但是父母并不确定,赞恩自己也不确定。

令人匪夷所思的同时也觉得有些可笑,身为父母竟然不记得孩子的年龄。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赞恩在小卖店打工,提水、拉煤气、搬货、理货……都会,尽管有些工作做起来也是跌跌撞撞。

赞恩不是好孩子。抽烟、偷东西、打架(被打)、捅人,他都做过。

没有烟瘾,只是用这种方式排解自己的心情。偷卫生棉给萨哈用,只是为帮她掩饰,以免她被送走,他会照顾保护弟弟妹妹,与萨哈感情最深。后来萨哈被父母送给阿萨德的时候,赞恩闹了、打了、追了,也挨打了,尽可能地保护妹妹,可还是失败了。赞恩去了陌生的城市,本想和萨哈一起去的城市。他与萨哈这一别,就是永别。

而在永别到来的时候,赞恩刚刚完成一笔交易,把像亲弟弟一样的黑人小男孩儿卖给了别人。对方承诺会给他找一户好人家,让小男孩吃饱穿暖,喝干净的水,穿干净的衣服,有户口,过上正常小孩的生活。赞恩在找不到男孩妈妈的情况下坚持了很久,可还是没办法让这个孩子活下去,无奈之下,他做了和父母一样的举动。

让男孩去过有吃有喝的生活。

赞恩再也无法陪伴这个男孩,而男孩到了别人手里,是否真的能过上所谓的(所承诺的)更好的生活还是未知。

赞恩一无所有,却想要为别人(给自己温暖的人)倾其所有,这太难了。

赞恩在这个男孩家体验到了快乐与温暖。男孩的妈妈也没钱,但是她一直照顾男孩,再难都没有把男孩送走。对男孩笑,拥抱男孩,亲吻男孩,疼爱男孩,这一切都是赞恩在父母那儿不曾体会到的。

赞恩生活在暴力与冷漠中,父母动辄打骂,没能力给孩子更好的生活,却一直在生孩子……

在赞恩送走男孩之后,回了父母所在的地方,这时,萨哈已经死了。愤怒之下,赞恩捅了阿萨德(萨哈的丈夫)。

然后,他进了监狱。

对于一无所有的人来说,他别无选择,就连保护与报复的方式都是这样……脆弱又充满力量。

那是目前的他所能做的事,未来还是未知。

而理解他之后,痛加深了。

何以为家:生活是一场困局,在困局中最痛苦的莫过于理解

3

在监狱里,他沉默着。

监狱里还有很多比他大不了多少的人,他们或沉默,或欢笑,看起来还不错。可是生活在苦难之中的人,也只是看起来还不错。尽管这苦难是父母或自己造成的。

生活是一场困局,在困局中,最痛苦的莫过于理解。理解并不能改变什么,反而更痛苦了。似乎是一种极无用的东西。

各个阶级都如此。

不过,理解也能让人付诸行动。这之后,才会更好。

赞恩把父母告上法庭之后,父母回想起曾经的一切,泪流满面。他们不是不知道这样不好,可是他们没有选择的余地。

赞恩父母的父母是这样,阿萨德的父母是这样,一代又一代,贫民窟里大多数人都在重复着同样的生活,别无选择。只有这样,才能活着。

这可能不仅仅是一个国家的痛,而是多数国家都会有的现象。

在温暖里生活的人怎么会明白在泥沼里挣扎的人到底有多痛苦呢?

我们所看到的不过是冰山一角。

赞恩说:“我以为长大就好了,长大会变成一个好人,会受人尊敬,会被人喜爱,可是真主并不允许,我们这种人长大了也是被人当成地毯一样踩在底下。”

影片中出现了十字架,贫民窟有一个大大的悬在半空中的十字架,黑人男孩家里挂着一个十字架……真主冷眼旁观,并未对生活在苦难中的人类伸出双手。这一幕有些讽刺。

温饱都无法满足,信仰却要足够充分。似乎只有信仰他们,才能继续活下去,才能有变好的可能。如果真的可以的话,我想人是会信的,尤其在是穷途末路的情况下。

再多的苦难都没有让赞恩对父母和世界失去信心。他的要求很简单,希望父母不要再生孩子,那些和自己父母一样没法给孩子能力选择的人也不要生孩子。

不然,悲剧还是一样的。

现实中,赞恩的生活确实通过这部影片改变了,他有机会拥有选择权,可其他在水深火热中挣扎的人呢?

一切都是未知。

每个国家每个人都有自己隐隐作痛的伤,只能用药减缓伤痛,能不能愈合或者是不受伤是很难说清的。

毕竟,未知才是已知,受伤才是平常。

人生在世,多为不易 。

我们所能做的只是告诉自己,相信这个世界会变好,不会变坏。

毕竟,活下去总要有些正向的东西。

愿暗疮不化脓,暗伤被治愈,剧烈的痛可以不再那么痛。

而你,还可以露出笑容。

我想,能看到这部影片的人不会如此,看不到影片的人依旧如此。

原因不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