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以为家》:看完这部影片,觉得能出生在中国已经很幸福了

一个人去看《何以为家》。晚上9点的影院,只有五个人,两对情侣和我。

我现在通常会按评分高低挑选要看的电影。这部影片豆瓣目前的评分是9.0。超过9分的电影,基本上都是好电影,值得一看,比如《肖申克的救赎》是9.6,值得多看几遍。

事先读过几篇影评、观后感,预设是部苦情片,很令人动容的那种。像自己这种泪点很低的人,经常就会被某句话甚至是一句歌词触动的人,一定会泪流满面。出门前特意摸了摸风衣口袋,检查是否备了纸巾。

然而,并没有。

一滴眼泪也没掉,连热泪盈眶都没有。

大概年纪大了,经历得多了,就不会轻易掉眼泪了——我终于穿越到了多年前自己希望达到的境界,不再轻易掉眼泪,特别是在别人的故事里。也大概,这部影片并不想煽情,是为了引发人们的思考,何以看待战争和贫穷,何以对待难民问题,何以看到人性的光辉和希望。

片尾,镜头里的男孩赞恩笑了。

他终于会有一张印有自己名字的身份证明。字幕上说,赞恩现在跟家人生活在挪威。在这个全世界幸福指数最高的国家之一,曾经苦难的赞恩,大概会经常把这种笑容挂在脸上吧。

《何以为家》:看完这部影片,觉得能出生在中国已经很幸福了

好的影片并不刻意煽情,编剧、导演只是呈现,观众自己会欣赏,会感觉,会评判。

看完电影步行回家,已是夜深人静。市政府门前有辆轿车抛锚,引擎盖打开着,冒着热气,司机好像在打电话寻求救援,不远处有警卫站岗;路上几无行人,每个路口的红绿灯,还都是亮的……整个城市也是亮的,干净的,让人有安全感,觉得和平、安宁,是那么弥足珍贵。

有人觉得这部影片很治愈,有人联想到“越穷越生,越生越穷”的话题。《何以为家》这个译名很中国,也很容易让人觉得,能出生在中国已经很幸福了。

幸福是一种感觉;幸福是安居乐业;幸福是不必时时担惊受怕;幸福是孩子有学上,成年人有工作……幸福幸福又何尝不是比较出来的?至少是“比上不如,比下有余。”

小男孩赞恩12岁,生活在黎巴嫩贫民窟。他并不知道自己的出生年月,12岁这个年龄还是他犯罪后被投进监狱,医生检查他的牙齿推算出来的。令人联想到牲口买卖,比如一马匹,相马者会根据牙齿判断马几岁。

影片开始的镜头就展现了赞恩生存的环境,用我们熟悉的词说,就是“脏乱差”。孩子们嬉戏打闹的玩具是木制的机枪,凑在一起吞云吐雾,小男孩赞恩也在其中,露出难得的童真的笑容。我对赞恩的笑印象深刻,整部影片,好像他只笑了三次。

回到家中,他是一堆孩子中的长子,靠给房东打零工、贩卖果汁补贴家用,父母对他非打即骂。

故事采取倒序的方式展开。戴着手铐的赞恩走向法庭,他要控告自己的父母,因为他们生了他。

他戴手铐是因为犯了罪,捅伤了害死自己妹妹的混蛋,准确说那是他妹夫,而他的妹妹才11岁,被父母送给房东做妻子。

想起去年发生在湖南沅江的“少年弑母案”,那个杀死自己亲妈的男孩跟赞恩同岁,也是12岁。戴手铐的赞恩,让我想起他,那个弑母的小孩戴没戴过手铐?有没有上法庭受过审判?好像后来还转学了,学费全免,好像当时怕他落下功课,学校还派老师辅导……赞恩如果出生在中国,有5个弟弟妹妹概率几乎为零。

赞恩很想上学。校车几次在片中出现,虽然破烂,学生的书包散乱地放在车头,但赞恩的目光追逐着校车,那是一种渴望,他也对父母说“我想上学”。

在中国,适龄儿童接受义务教育是必须的。再混蛋的父母也不可能不想让孩子上学,但赞恩的父母,想的却是,你上学了谁替房东干活,谁照顾弟弟妹妹,他的混蛋父亲甚至觉得会失信于房东……等赞恩表示放了学再去干活,父母才稍稍松了口。他如果出生在中国,18岁之前都算是童工,雇佣童工是犯法的。

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的赞恩,其实是个救赎者。

他想救妹妹。知道房东对妹妹不怀好意,扔掉他送给妹妹的零食,发现妹妹初潮,脱下上衣替妹妹遮挡,甚至想带着11岁的妹妹离家出走。赞恩的妹妹如果出生在中国,不到法定结婚年龄,那也是犯法的,就不会早婚早孕大出血丢掉性命。

当发现以一己之力无法阻挡父母送走妹妹,赞恩便开始了自我的救赎。离开家,搭车去外地,找饭吃,找活路。遇到了同样没有身份的埃塞俄比亚黑人女工拉希尔母子。

拉希尔身上散发着母性的光辉。她爱自己的儿子约纳斯,也收留了赞恩,让他在自己外出打工时照顾儿子。影片中最温馨的一幕,是拉希尔帮赞恩和儿子洗澡,她在打工的餐厅把客人吃剩的蛋糕偷偷拿回家,赞恩吃着蛋糕,露出笑容。

然而好景不长,拉希尔没有身份被警察抓住,不敢透露自己有儿子的真相,也再没有回家。命运把赞恩又一次推向绝望。

乳房在影片中多次出现,拉希尔哺乳,挤出乳汁;赞恩扯下游乐园雕塑身上的衣服,露出乳房;赞恩哄孩子时,那孩子一次次把手伸到赞恩胸前。

孩子都在找妈妈,也是在寻找爱,寻找温暖和家。

《何以为家》:看完这部影片,觉得能出生在中国已经很幸福了

赞恩其实也完成了对约纳斯的救赎。当拉希尔被投进监狱,本就是个孩子的他,还要千方百计照顾约纳斯,他想尽各种办法哄孩子,找尿布,找吃的,挣钱。最后还是被房东赶了出来,走投无路,只能把约纳斯卖给蛇头,为的也是给孩子找个好人家。

看两个孩子流落街头,赞恩怕约纳斯乱跑,用绳子把他的脚绑上。作为观众,很怕他们出事,恨不能上去帮帮他们,盼望着有什么人出现救救他们。

如果赞恩和约纳斯出生在中国,每户人家都那么稀罕孩子,只可能担心小孩被拐卖偷走。生了孩子还在哺乳期的拉希尔,怎么可能被母子分离?好在结局是母子相遇,约纳斯回到了母亲身边。

《何以为家》直译名是《迦百农》。迦百农(Capernaum)本是圣经里的地名,位于现在的以色列加利利海附近。据说在英语和法语中,迦百农有“杂乱无章”的意思。

在流浪中,他遇到一个小女孩,知道了瑞典这个地名,也向往着更好的生活。再次回到家中,是为了找到一纸能出去的证明身份,却因为得知妹妹的死讯,拿刀捅了人。他的愤怒,不止是对混蛋房东,也可以看作是对父母的愤怒,甚至是对社会的愤怒。

赞恩最后完成的是对自己和父母的救赎。

《何以为家》:看完这部影片,觉得能出生在中国已经很幸福了

他在监狱里打电视台热线电话,把父母告上法庭,是希望大人听到他说的话,“我要控诉父母生下我。我想让那些无法抚养孩子的父母,不要生下孩子。”

这段很有条理的话,显然经过了艺术加工,显然不会出自一个年仅12岁又没受过教育的孩子之口,但振聋发聩:

“我希望大人听我说,我希望无力抚养孩子的人别再生了。

我只记得暴力、侮辱、殴打、链子、管子、皮带。

我听过最温柔的一句话是,“滚,狗娘养的东西”,“滚,你这垃圾”。

生活是一堆狗屎,不比我的鞋子更值钱。

生活是个婊子,我以为我们能活得体面,能被所有人爱。但上帝不希望我们这样,他宁愿我们做洗碗工。”

两个小演员,演得可真好。

电影结尾,字幕上说,“愿每个勇敢的孩子,都能被温柔对待”。

在网上看到导演拉巴基说的一段话,作为结尾。她说:

“我不想天真地说电影可以改变世界,但如果它可以改变你看待这些孩子的态度、或是你看待你自己生活的态度,那么它至少可以一定程度地改变你。当千千万万的人可以用不同的视角看待这些问题时,真正的改变才会开始发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