揚州經驗之綠色發展篇:千年古城演繹綠色崛起

核心提示

作為南水北調東線源頭城市,揚州以堅定的態度,持續改善生態環境,全力開展流域治理,讓綠色成為城市底色、發展主色和鮮明特色,讓生態紅利成為市民的永續福利,努力打造美麗中國的揚州樣本。

“綠楊城郭是揚州”,清代詩人留下的佳句,如今成為“建設人們心目中的揚州,滿足世界人民對揚州的嚮往”最具詩意的註腳。

生態揚州,像明亮閃耀的勳章,掛在千年古城。千年古城演繹綠色崛起,從生態自覺、生態自強,邁向生態自信,挺起揚州綠色發展的脊樑。

揚州經驗之綠色發展篇:千年古城演繹綠色崛起

環衛人員在為瘦西湖微縮水系保潔。

生態自覺

建設大走廊 豎起大屏障

千年古城,水與城相伴,城因水而興。

揚州,北負淮河,南瀕長江,中貫京杭大運河,全市64%的地域為淮河流域,36%的地域為長江流域,既是江淮分水嶺又是江淮交匯點。

作為國家南水北調東線源頭城市,揚州將如何保障一泓清水北上,作為重大政治任務和重要民生工程牢牢抓在手上。

揚州經驗之綠色發展篇:千年古城演繹綠色崛起

古樸典雅的鄉村牌坊。

揚州市區向東,有一片50多平方公里的平原溼地,名為“七河八島”,包括大運河在內的7條河流,將這裡分割成大大小小8個島嶼。南水北調東線輸水通道和淮河入江通道都經過“七河八島”,使這裡的生態敏感性日益突出,而眾多船廠、砂石廠給此地環境帶來了沉重壓力。

2013年,揚州市對“七河八島”區域實施“四控一禁”,即嚴控廊道寬度、建築高度、開發強度和汙染排放,禁止違法建設,將這裡規劃為全市重要的生態功能區。

習近平總書記作出的“把修復長江生態環境擺在壓倒性位置,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把大運河保護好、傳承好、利用好”的重要指示精神,指引揚州以高度政治自覺促生態保護自覺。

2016年,揚州率先實施的江淮生態大走廊建設戰略工程,相繼寫進了江蘇省黨代會報告和省政府工作報告,被列為該省今後一個時期工作的戰略重點。揚州將佔市域面積近三成的1800平方公里區域納入江淮生態大走廊建設規劃,制訂了五年行動方案和年度工作計劃,重點推進總投資62億元的27個項目。

該市加快實施南水北調東線二期工程,系統推進總投資300億元的高郵湖、寶應湖、邵伯湖每年“三退三還”(退耕、退漁、退養,還林、還湖、還溼地)等八大工程,全力打好黑臭河道整治、生活垃圾分類治理、重點環境敏感企業搬遷等攻堅戰,致力打造“溝通江淮、縱貫南北”的綠色大走廊。

生態自強

治汙做“減法” 生態做“加法”

親水城市水更清,綠楊城郭城更綠。該市2014年就制訂了打造“清水活水城市”的目標。在江蘇“263”專項行動啟動之前,該市就已開展汙染源調查,編制黑臭水體整治實施方案,專門成立了“清水辦”並由市長擔任組長。在全省任務表中,揚州需要整治黑臭水體15條,而該市將5年內整治河道的目標自我加壓到80條。

揚州經驗之綠色發展篇:千年古城演繹綠色崛起

揚州竹韻。

該市市委書記謝正義曾徒步調研揚州“龍鬚溝”——七里河,震驚於此河的髒亂差,痛定思痛寫下民情日記《今天開始,我就是七里河河長》,由此拉開了領導同志到最難的地方去解決最難任務的領辦大幕,並在《揚州日報》公示各主要領導領辦任務清單。現在,全市實行“一河一策”,分類制訂水體整治方案和年度建設方案。

2017年年初,該市堅持“嚴於省要求、高於省標準、快於省進度”,在全省創新建立“263”工作日製度,各級黨政領導每月安排一天專門督查調研“263”工作。

鐵腕治汙做“減法”。該市僅2017年就關停200臺燃煤鍋爐、112家化工企業,關閉或搬遷環湖1公里範圍內所有規模化畜禽飼養場844家,在全省最早開啟從治標到治本、從短期攻堅到長效管理的畜牧業發展新佈局。

生態修復做“加法”。該市每年從土地出讓金中提取5%專項資金用於植樹造林,去年完成溼地恢復工程5900畝,林木覆蓋率達23%,成片造林3萬畝;新建城市公園近300個,總佔地面積超過11平方公里。

綠色,不僅是揚州的城市底色、鮮明特色,也是發展主色。

生態自信

田園變公園 青山變金山

“北郭清溪一帶流,紅橋風物眼中秋,綠楊城郭是揚州。”清代詩人王士禎用此詞稱讚揚州,“綠楊城郭”也因此成為該市的代名詞。如今,揚州人正努力賦予“綠楊城郭”新的內涵。

從“盼溫飽”到“盼環保”,從“求生存”到“求生態”,近年來,該市步履堅定地走綠色發展路子,把生態貫穿在經濟建設、社會發展的全過程,取得了經濟社會發展和生態文明建設的雙贏,先後創成了國家森林城市、國家水生態文明城市。

揚州經驗之綠色發展篇:千年古城演繹綠色崛起

垃圾分類,低碳環保。

如今,該市城鄉隨處可見“河暢、水清、岸綠、景美”的人文自然景觀,“因水而美”已成為揚州獨特的城市名片,境內外遊客紛至沓來。

良好的生態,成為鄉村振興的支撐點。該市把發展生態農業作為推進江淮生態經濟區建設的核心工程。地處裡下河腹地的寶應縣和高郵市,一個是全國唯一有機食品基地示範縣,一個是全國推進農業現代化優秀城市,兩地著力建設“一園一區三基地”,生態價值、生態優勢、生態競爭力不斷彰顯。

邗江區方巷鎮的沿湖村,曾是邵伯湖岸邊貧困的“漁花子村”。如今,漁民相繼退養還湖,上岸搞起了漁家民宿、特色餐飲,發展生態文化旅遊產業,大多數漁民年收入超過10萬元,被評為“全國最美漁村”,成為該市生態文明引領鄉村振興的縮影。

生態文明建設,為鄉村振興注入新動能,推動揚州農旅融合發展。目前,該市已建成集休閒、觀光、採摘、旅遊於一體的休閒觀光農業示範點158家,休閒農業營業收入年增長20%以上。

今年,揚州要持續打好大氣汙染防治、水汙染防治、土壤汙染防治、環境執法監管四場硬仗,並積極開展垃圾分類“新三年”行動計劃,努力打造“綠水青山”“金山銀山”交相輝映的美麗風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