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後第一批赴美留學生現在怎麼樣了?

2018年是改革開放的第40年。在這40年裡,中國改革開放一路向前,既改變了中國,也改寫了中國人與世界的關係。

40年前的12月,中國向美國派出了首批52名留學人員。40載白雲蒼狗,現在他們怎麼樣了?留學給他們的人生帶來了怎樣的際遇?我們一起通過下文來了解。

1978年6月23日,鄧小平做出擴大派遣留學生的重要指示。當年12月26日,中國向美國派出的首批52名留學人員啟程出發。由此翻開了中國留學史新的一頁。

改革開放後第一批赴美留學生現在怎麼樣了?

▲首批赴美的52人

伴隨著改革開放,派遣留學生成為中國對外開放的前奏。從1978年底到2013年年底,中國共有各類留學人員306萬。到2010年左右,中國70%以上的高水平大學校長,90%以上的兩院院士,具有海外留學經歷。

近日,清華大學召開出國留學工作四十週年座談會,第一批赴美留學的“80後”或“準80後”張楚漢、李衍達、柳百成、趙南明,回顧了那段崢嶸歲月。

鄧小平:“要成千成萬地派,不是隻派十個八個”

1978年,“文化大革命”剛結束不久,整個國家百廢待興。當時的清華大學領導班子遵照鄧小平關於撥亂反正的指示,對學校各項工作進行了清理,提出整頓計劃,寫出書面報告。

1978年6月23日下午,鄧小平在聽取時任清華大學校長兼黨委書記劉達的工作彙報,同方毅、蔣南翔、劉西堯等人談話時,對留學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我贊成留學生的數量增大,主要搞自然科學。要成千成萬地派,不是隻派十個八個……這是五年內快見成效、提高我國科教水平的重要方法之一。現在我們邁的步子太小,要千方百計加快步伐,路子要越走越寬,我們一方面要努力提高自己的大學水平,一方面派人出去學習,這樣可以有一個比較,看看我們自己的大學究竟辦得如何。”

“為了貫徹小平同志指示,教育部迅速開始選拔第一批赴美留學人員,從清華、北大、中國科學院等選出50名學者,其中清華有9人。為了趕在中美建交前夕到達美國,我們於12月26日乘法航途徑巴黎轉乘美航,歷25小時抵達華盛頓。”張楚漢回憶道。

改革開放後第一批赴美留學生現在怎麼樣了?

▲首批赴美留學生在巴黎轉機


一共揣50美元,成巴黎“外星來客”

“我們當時經濟落後,外匯奇缺。我們50個人一共只有50美元,在領隊兜裡揣著。“趙南明說,“我們當時聽說國外到處要小費,上廁所也要給小費,就特別緊張,害怕拿不出美元來。我們當時先從中國到巴黎,飛機要降落的時候,互相使眼神,排隊一個個上廁所。後來到了美國,聯絡處又給了我們經費。”

改革開放後第一批赴美留學生現在怎麼樣了?

▲統一製作的大衣

“出國前夕,我們去做了西裝、帽子、包,都是一樣的。我們要在巴黎轉機,巴黎可是時髦之都,我們到了那,彷彿成了‘外星來客’。”趙南明笑著說。

美國時間1978年12月27日下午,一行抵達紐約國際機場。

改革開放後第一批赴美留學生現在怎麼樣了?

▲第一批留學生抵達美國

作為領隊的柳百成至今還記得當時的情景:一出海關便看到成群的美國記者,報紙、電視臺的記者都有,鎂光燈、補光燈照得機場大廳通亮。

來自北京協和醫院的吳葆禎大夫代表大家用英語宣讀了我們在飛機上早已起草好的聲明,聲明最後幾句我至今印象深刻,“中國人民是偉大的人民,美國人民也是偉大的人民。我們不僅為學習美國先進的科學技術而來,也是促進中美兩國人民的友誼而來”。

見證中美建交、中國駐美大使館開館

首批留學生在聖誕期間抵美,為中美建交“打了前站”。1979年1月1日,中美建交。27天后,時任中國國務院副總理的鄧小平訪問美國。

改革開放後第一批赴美留學生現在怎麼樣了?

▲1979年1月,鄧小平訪美,白宮草坪上的歡迎人群中就有中國首批52名留美人員

“我們有幸成為中美建交的歷史見證人,親眼目睹中國駐美大使館館牌的豎立,與小平同志合影,出席卡特總統夫人的招待會,許多華人科學家楊振寧、任之恭先生等先後來到使館來和我們見面。”張楚漢說。

改革開放後第一批赴美留學生現在怎麼樣了?

▲鄧小平在駐美大使館親切接見了中國首批52名留美人員

柳百成回憶,在卡特夫人為卓琳女士舉行的招待會上,全體留學生受到了卓琳的接見,她語重心長地講了話,勉勵我們,“努力學習,學成回國,報效祖國”。

隨後留學生被分配在喬治城大學和美利堅大學進行強化英語訓練,經過三個月的語言學習,50人被分配到全美各著名大學、研究所開始學習研究,包括麻省理工、加州大學伯克利大學等。

改革開放後第一批赴美留學生現在怎麼樣了?

▲留學生們在加州伯克利合影


第一次見到電腦,熬夜學編程

圖書館、實驗室、計算機房是留學生的常住地。張楚漢說,我們日以繼夜,每天晚上搭午夜末班校車返回住地,為的是返國後可以向全國人民交出一份合格的考卷。

和張楚漢同窗的趙南華稱留學兩年,是自己這麼多年來工作強度最大的兩年:我當時是從農村小鎮考到清華,俄語是第一外語,英語沒學,我一開始搞原子能,會看英文文獻,但講話不行。去到美國,我12點之前從實驗室離開,沒有周末節假日。

改革開放後第一批赴美留學生現在怎麼樣了?

▲第一批留學生張楚漢在伯克利圖書館


“我們知道國家派我們出來不容易,失去的時間我們要拼命搶回來,要對得起國家,對的起學校。”趙南明說。

留學期間,不少事情讓留學生觸動很大。

“我那時剛到麥迪遜,我住在一個普通美國人家裡,看到房東太太七八歲的兒子正在玩蘋果電腦。我感到十分驚訝,因為出國前自己從未見過電腦,但在美國,連兒童都能自如操作。”柳百成說。“我感覺到,或許有一天計算機會改變人類的生活。就一杯咖啡到凌晨三點,和本科生一起學習計算機高級語言。”

50名留學生歸國後17人成院士

對於首批留學生來講,“打開眼界”是他們最大的感受。

“60年代我們計算機系憑著一張照、 一張圖紙,設計出國家第一臺數控銑床計算機,當時特別引以為豪。”李衍達說,“等我去了美國快回國的時候,去拜訪林家翹先生,問他對我今後研究有什麼忠告,他對我說,李衍達,別人做過的你不要做。”

“幸虧我在美國待了兩年,聽了這句話能接受,如果剛去美國聽到這句話,我想能當場暈倒,因為我們引以為豪的,正是別人已經做成的。”李衍達說。

李衍達對留學做了總結:打開眼界是非常重要的,在美國,我在信號處理小組做出了一項非常重要的工作,但當時沒有發論文,後來教授和美國方面的人都找到過我。這些對今天的啟發就是,要敢於開創新工作,一定要有自信。不能靠別人,也不能靠論文來評價。

改革開放後第一批赴美留學生現在怎麼樣了?

▲留美生與著名數學家陳省身合影


趙南明強調了開闊視野,留學讓我們看到了科學國際發展方向、潮流,也看到了中外之間的差距。

趙南明此前是理論物理出身的,留學後轉到了生命科學領域。“我當年對生物是瞧不上的,我們當時成績最好的學生都讀了物理等專業。但出國後種種原因,我轉到了生命科學領域。“趙南明說。

改革開放後第一批赴美留學生現在怎麼樣了?

▲留學生與諾貝爾獎獲得者西伯格(後排左二)和李遠哲(後排左三)等人合影

在參加多次國際學術會議和對美國、日本等高校的細心觀察後,趙南明意識到,許多物理學家正在積極地轉向生命科學研究,科學的中心正在向生命科學轉移。“生物已經發生了重大變化,我們瞧不上的很可能是新興科學以後很重要的前沿領域。”趙南明說。

1981年,趙南明參加了清華大學學科規劃小組並負責復建生物系,如今,清華生命科學已經具備了全球影響力。

首批留學生成就

第一批被派遣出國的52人中,歸國後17人成為院士。

清華派出的9人全部歸來,李衍達、柳百成、張楚漢成為院士,趙南明獲清華突出貢獻獎。他們作為“骨幹”教師回到原先所在系和專業,承擔教學和科研工作。他們開設的課程大受歡迎,他們的科學經費比較優先地得到滿足。

北京大學的姜伯駒留學歸來不到一年,在1981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數理學部委員,相當於後來的科學院院士,成為“首航”學者中當選為兩院院士的第一人。這時的姜伯駒還是副教授。1983年,他晉升教授,是當時北大最年輕的教授之一。

歸國前,姜伯駒已在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和洛杉磯分校為研究生講授不動點理論,後來將講稿寫成英文專著《Nielsen不動點理論講座》。這部著作代表了當時不動點理論的新水平,列入美國數學會的《當代數學叢書》於1983年初出版,受到好評,成為這個領域的經典著作。

姜伯駒回國時,低維拓撲學已成為發展最快、影響最大的數學分支之一,在國內卻還是空白。歸國後的姜伯駒立即開課和組織討論班,引導年輕人學習低維拓撲學。在一大批數學人才努力下,進入21世紀時,中國的低維拓撲學達到較高水平。姜伯駒培養了數十名碩士生和博士生,其中許多人前往美國留學。他們中的王詩宬、段海豹、周青等陸續學成回國,在教學和科研領域卓有成就。

張恭慶在歸國的第二年獲得國家自然科學獎三等獎,隨後晉升教授,1984年被遴選為國家“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科學家”,1991 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女數學家戴宗鐸回到中國科學院數學研究所,主要從事代數編碼與密碼學研究。

她與萬哲先院士等人合作完成“非線性移位寄存器序列”,於1986年同獲中國科學院科學技術進步一等獎。

她與曾肯成教授等人合作完成的“一組密碼學問題的理論研究”,於1988年獲得中國科學院科學技術進步一等獎。

她與彭家貴教授合作完成“代數二次型理論”,於1989年獲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二等獎。

沈顯傑歸國後繼續在中國科學院地質研究所從事研究,成為中國地熱研究學科的帶頭人之一,20世紀80年代先後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獲得部委級科技成果獎。世界地熱協會(IGA)首屆主席團創始成員之一。

裴定一在密碼學研究中取得重要成果,兩次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和二等獎(集體獎)。他擔任了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信息安全國家重點實驗室學術委員會主任,是亞洲密碼會指導委員會委員。晚年,擔任廣州大學理學院院長。

吳寧回國後,於1987年擔任北京協和醫院內科主任,幾年後擔任心內科主任至1993年。她是中國心律失常學的主要開拓者之一,她的研究成果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2009年,吳寧獲得協和醫院頒發的“協和傑出貢獻獎”。

冀復生回到自己先前所在的工廠。他強烈地希望將留學所得成果傳授給新一代大學生,遂於當年秋天回到母校清華大學電子工程系任教。1989年,冀復生調到國家科技部,不久後參加國家“863科技計劃”的制定工作。

趙南明留學歸來回到清華大學,直接推動這所著名大學恢復了生物系建制,他長期擔任清華大學生物系主任,1994年受命創建清華生命科學與工程研究院並任院長。2001年,參加創建清華大學醫學院,出任常務副院長。

王以銘認為自己所長在教學和科研管理,他看到了美國的大學是怎樣管理的。回到北京工業大學後,他任電子科學系主任,不久升任北工大副校長,1992年擔任國家技術監督局副局長,2000年擔任全國工商聯副主席,2003年兼任民生人壽保險公司董事長,曾經是全國人大常委、法律委員會副主任。

童坦君回國前,獲得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NIH)頒發的完成研究項目的博士後結業證書。2005年,童坦君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1980年,美國國務院批准,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NIH)可授予中華人民共和國學者博士後獎學金(Fellowship),時為北京醫學院生物化學教研室講師的童坦君(Tan-chung Tung)在該年7月以哲學博士同等學力(PhD equivalent)獲得該獎學金。

1981年7月在他回國時,NIH向他頒發結業證書。證書上可見該院代理院長與副院長的簽名。該證書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學者獲得的第一份NIH博士後結業證書。

這批歸國學者獲得了為數眾多的中國科技進步一等獎、二等獎和三等獎。凡在大學任教和在科研單位從事研究者,全部成為各自領域的教授、知名專家或學術領軍人物。

從第一批52人的涓涓細流,到2017年我國出國留學人數首次突破60萬人大關,40年間,我國各類出國留學人員累計已達519.49萬人,其中313.20萬名留學生在完成學業後選擇回國發展。涓涓細流已經成了奔流的江河,奔湧向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