變淡的年味,回不去的童年

變淡的年味,回不去的童年

春節將近,學生們陸陸續續地放假了,在外務工的也都踏上了回家的。

是的,馬上快過年了。按理說,年味應該越來越濃才是,可不知為何自己一點雀躍的心情都沒有。更確切的說,一點要過年的感覺都沒有。

不知從何時起,年味越來越淡。和身邊的朋友談及此事,大家都是點頭附和。有朋友感覺現在的春節除了有個例行公事的假期,再無其他意義。有的朋友甚至倒起了苦水,隨著年齡的增長,兒時期盼的春節團圓竟變成了他視為負擔想躲避的應酬。

可我始終有個疑問,年味怎麼會變得如此之淡了呢?


一、兒時很窮,現在很“富”

八九十年代的農村,還是比較貧窮的。甚至不僅農村,一些中小城鎮亦是如此。物資的匱乏,讓小時候的我們很容易滿足。

夏天五分錢的甜冰塊,冬天一毛錢的大米棒,一毛錢一包的唐僧肉,五分錢一根的長辣條……從家裡的邊角旮旯找出來的幾枚硬幣就能帶來半天的滿足,如果哪個小夥伴擁有一塊錢,那可真是筆“鉅款”了。前一段時間,大白兔奶糖突然間再次火熱——那也是很多人兒時的味道,觸動了大家的情懷。不知道在大家的記憶裡,最好吃的糖是什麼?小時候的我,感覺最好吃的糖倒不是大白兔奶糖,而是每次打完預防針後醫生給的那個白色糖丸。長大後,我再也沒有見過那種糖丸,一時心血來潮想去尋找,可市場上、藥店裡都沒有賣。當時我想,這是不是醫生為了讓小孩子可以乖乖打針,專門限量版發行的糖丸?後來才知道,這個糖丸是病毒專家顧方舟老爺爺發明的,糖丸可不是糖果,它是消滅了中國小兒麻痺症的活疫苗!

兒時的我們都是如此簡單的吃貨,平時的生活特別單調,媽媽的菜譜也千篇一律、毫無新意。不過到了春節可就不一樣了,為了除夕豐盛的團圓飯,為了正月裡熱情的招待親朋好友,媽媽總會精心準備好多美味佳餚:肉,雞,魚,各種各樣的蔬菜,乾果,炸貨……似乎要把一年的心思都傾注在這幾天的菜單裡。

所以啊,小時候總盼望著過年,盼望著走親訪友,這樣就能敞開胃口,吃盡美食——這是一個小小的吃貨內心最真實的想法。

現在的我們很“富”,當然,這個富是相對的。作為一個不折不扣的月光族,房貸,車貸……像小手一樣,每個月都從我兜裡掏錢給各大銀行,再查餘額已所剩無幾。不過相比於從前,我們現在所處的時代有了更加豐富的物資和精神享受。比如在我的家鄉——一個小城鎮,你可以找到重慶的火鍋、小面,北京的炸醬麵、烤鴨,蘭州的拉麵,新疆的烤羊肉,天津的煎餅果子、狗不理包子,杭州小籠包,上海生煎,南京的鴨血粉絲,福建沙縣小吃,甚至越南河粉,泰國菜,印度菜等等應有盡有,當然,正不正宗有待細查。

所以在這樣一個物資極為豐富的時代,我們早忘了捱餓是一種怎樣的滋味,也讓一個吃貨對春節的食物沒有了期盼——曾經稀罕的雞魚肉蛋已是現在正常的生活所需,更多人已經開始選擇更加健康綠色的食品,並且追求營養平衡,合理膳食。

所以這就使春節期間為了應酬的大快朵頤,成了腸胃和精神的負擔。 幾場聚餐下來,反倒會無比想念清湯寡水的麵條,配上酸脆爽口的土豆絲。


二、戀舊心態

人是戀舊的生物 ,總會給回憶披上美麗的面紗。心理學研究表明,人的懷舊心理是一種十分正常且普遍的心理,而且這種心理會隨著年齡的增長有所加強。

所以長大後,我們總會在經意或不經意間追憶自己的童年,今夕兩對比,總感覺童年的一切都是那麼的美好,“此情可待成追憶”。

所以這種心理也被很多商家所利用,於是懷舊商品、懷舊物件層出不窮,消費著大家對於童年的美好記憶。而作為消費者,有時明知是商家的噱頭,也一個願打一個願挨——甘願上鉤情願購買,就是為了重溫一下兒時的味道,找到兒時的感覺。但一般都是物非情非,最好的結果也不過是物是情非,令人索然無味。於是,對過去的懷念又平添一層。

人總是處於矛盾的兩面。小的時候,我們總盼望自己可以快一點長大,能夠獨當一面,然後脫離父母的掌控;而長大的我們又特別想回到小時候,每當看到追逐打鬧、心高氣盛的孩子們時,總是分外羨慕,不由感嘆孩童時期真是最幸福的時候啊,無憂無慮,不必為生活奔波,不必為人情苦惱,犯錯有人教導,懂事有人誇讚,彷彿是全世界的中心。

最重要的是,一切都來得及,未來可期。

所以現在,每當對孩子說教時,表面疾聲厲色,心裡卻隱約羨慕萬分。回不去的、得不到的,已失去的,總是格外讓人留戀和不捨,恨不得再回去、再追求、再擁有,然後護在掌心裡、好好的珍惜。只是這個想法是多麼的虛幻,歲月可不會顧及你的心思,“逝者如斯夫,不捨晝夜”。

所以,也許變淡的不是現在的年味,而是因為懷念那永遠也回不去的童年,自然也懷念童年的春節。

變淡的年味,回不去的童年

來源:http://www.sohu.com/a/141650718_773163


三、不同的時期有不同的個人追求

記得小時候,老師經常會跟我們說這些話,“人要有夢想”,“大家想一想,長大後都想做什麼呢?”,“孩子們,記住,常立志,不如立長志” ……

給我印象最深的,便是這“常立志,不如立長志”。用當下時髦的話來說,“常立志”大概就是不停的立Flag,“立長志”應為職業生涯規劃。不過現在大多數的人都是“常立志”的,今天要早睡明天要早起後天要健身——這也是一個很普遍的現象,不信的話我們來問一下自己,是否還記得最初的夢想,而現在的夢想又變成了什麼呢?而“常立志”倒也無可厚非,畢竟世界是變化、發展的,很多情況下根據自身的具體情況來制定具體計劃是一個十分理智的行為,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嘛。不過“立長志”並矢志不渝的實現夢想者,更是偉大異常,是我輩楷模。

小時候的我沒有什麼遠大的理想,總在追求眼前的幸福,美食、新衣服、紅包、玩具·······兒時的我,追求很簡單,實現也容易——只要春節到了,一切都變成了現實。我和身邊的小夥伴們,一看到有什麼好玩意又沒錢買時,總會嘀嘀咕咕“啥時候才過年啊”。《許願過好年》裡有這麼一句歌詞,“轉個圈,又一年,等待這一天”,正是我們的真實寫照。那時的我們,所有追求的東西都跟春節掛鉤,自然也就天天期盼著新年。

不知何時,這些事物已經不能再滿足我的需求。和很多成年人一樣,我在追求著更多的利益——物質充盈、薪水翻番、領導青睞、提升自己、甚至早點結婚·········而所有的這些,都不會隨著春節的到來而變成現實,甚至沒有一點點助力。所以春節失去了兒時的魔力,我對春節也失去了兒時的期盼。

春節,隨著年齡的成長失去了圓夢的能力。

所以啊你看,其實年味一直都有,因為春節一直都在。變淡的不是年味,而是我們渴盼過年的心。反觀內心,我們會發現,它總在被物質矇蔽,被忙碌糾纏,被名利束縛,少了本真的喜悅和快樂。

也許,年味一直都在等著我們把它找回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