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亦何歡,死亦何懼”之精忠報國

精忠報國

上一篇主要分享了五首近現代革命者及變法者的絕命詩,感受了他們在生死關頭的決心和信心,下面主要跟大家一同分享幾首古代愛國者的詩詞,看他們在生死之際又是怎麼樣的心境。

第一首:《過零丁洋》

宋 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經,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風飄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灘頭說惶恐,零丁洋裡嘆零丁。

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公元1278年,文天祥在廣東海豐北五坡嶺兵敗被俘,押到船上,次年1279年過零丁洋時作此詩。隨後又被押解至崖山,張弘範逼迫他寫信招降固守崖山的張世傑、陸秀夫等人,文天祥不從,出示此詩以明志。

文天祥(1236—1282),南宋末政治家、文學家,愛國詩人,抗元名臣、民族英雄,與陸秀夫、張世傑並稱為“宋末三傑”。吉州廬陵(今江西吉安)人。公元1256年舉進士第一。公元1278年(宋末帝祥興元年)兵敗被俘,誓死不屈,後就義於大都(今北京)。

這首詩雖然不是文天祥臨刑前最後所作,但卻是最出名也最能表達其決心、志向的一首。

“生亦何歡,死亦何懼”之精忠報國

第二首:《就義詩》

明 楊繼盛

浩氣還太虛,丹心照千古。

生平未報國,留作忠魂補。

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北方韃箕靼族入侵,楊繼盛反對向韃靼妥協,力主抵抗,反對妥協誤國,並且上書彈劾權臣嚴嵩,結果慘遭殺害,臨刑前寫下此詩。其在在詩中表示,自己報國之心不但至死不變,即使死後也不會改變,感人肺腑。

楊繼盛(1516年 -1555年),字仲芳。直隸容城(今河北容城縣北河照村)人。明朝中期著名諫臣,大明朝有名的硬漢。

“生亦何歡,死亦何懼”之精忠報國

第三首:《臨刑口占》

明 袁崇煥

一生事業總成空,半世功名在夢中。

死後不愁無勇將,忠魂依舊守遼東。

此詩是袁崇煥在臨刑前的口占,由行刑監官筆記文員記錄下來。 全詩寫得慷慨悲壯,感情真摯。雖被冤枉處死,但忠魂骨氣令人敬佩。

袁崇煥(1584年—1630年),字元素,為抗清名將,同時也是一位爭議較大的人物。明思宗朱由檢登基改元崇禎後,任命被排擠而告老還鄉的袁崇煥為兵部尚書兼右副都御使,總督薊遼、登、萊、天津軍務。皇太極見無法戰勝袁崇煥,遂使反間計於崇禎二年(1629)十二月,將袁崇煥逮捕入獄,以“謀叛”罪於次年八月處死。

“生亦何歡,死亦何懼”之精忠報國

第四首:《別雲間》

明 夏完淳

三年羈旅客,今日又南冠。

無限山河淚,誰言天地寬?

已知泉路近,欲別故鄉難。

毅魄歸來日,靈旗空際看。

《別雲間》即是作者在被解送往南京前,臨別松江時所作,表達了此去誓死不屈的決心,又對行將永別的故鄉流露出無限的依戀和深切的感嘆,全詩慷慨豪壯,讀來蕩氣迴腸。

夏完淳(1631年10月4日—1647年10月16日),乳名端哥,明末(南明)詩人,松江府華亭縣(今上海市松江區)人,父親夏允彝,老師陳子龍。夏完淳幼聰慧,“五歲知五經,七歲能詩文”,14歲從軍征戰抗清,十七歲英勇就義。弘光元年其父江南領兵激戰,戰敗自殺殉國殉後,夏完淳和陳子龍繼續抗清,兵敗被俘,不屈而死。殉國前怒斥了洪承疇一事,稱名於世。

“生亦何歡,死亦何懼”之精忠報國

第五首:《絕命詩》

明 張煌言

我年適五九,偏逢九月七。

大廈已不支,成仁萬事畢

康熙三年(1664年),隨著永曆帝、監國魯王、鄭成功等人相繼死去,張煌言見大勢已去,解散義軍,隱居不出。被俘後於杭州遇害,就義前,賦《絕命詩》一首,表現出憂國憂民的愛國情懷。

張煌言(1620年7月8日—1664年10月25日),字玄著,號蒼水,浙江鄞縣(今寧波市鄞州區)人,漢族,南明儒將、詩人,著名抗清英雄,與岳飛、于謙並稱“西湖三傑”。

“生亦何歡,死亦何懼”之精忠報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